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7 19: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托马斯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感受。这可以是关于托马斯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行为,或者是他的作品对你产生的启发。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托马斯及其作品,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充分论证:在正文部分,要充分论证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托马斯的思想:分析他的主要观点、理论以及他对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看法。
b. 托马斯的行为:评价他的言行举止,分析他的优点和不足。
c. 托马斯的作品:探讨他的作品主题、创作手法、艺术价值等。
d. 个人感受: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托马斯的作品给你带来的启发和感悟。
4.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要适当举例说明,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托马斯的言论、事例,或者与他的作品相关的其他资料。
5. 保持客观:在评价托马斯及其作品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偏激言论。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7. 文字风格:根据你的写作目的和
【光明书话】
作者:于孟溪(研究出版社编辑)
约翰·拉贝先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记录者和难民保护者。1937年秋冬,面对日军对南京的空袭和进犯,已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的约翰·拉贝先生,决定留在南京。他在日记里写道:“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我的东道主国家遭遇了严重的困难,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他的日记《敌机飞临南京》,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收录了大量图片、简报、信函等资料,为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南京大屠杀史料。
由约翰·拉贝先生的嫡孙托马斯·拉贝教授编写、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团队翻译的《拉贝与中国》一书,近日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约翰·拉贝的日记手稿及其亲友提供、授权的相关史料文献,完整反映了约翰·拉贝在中国30年的经历,以及拉贝家族与中国绵延至今的友谊。
《拉贝与中国》 托马斯·拉贝 著 阮祥燕等 译 研究出版社
一
该书作者托马斯·拉贝教授以拉贝后人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再现了他的祖父追求和平的一生,以及他的家族为维护历史事实与和平所做的努力。作者虽不是历史学者,但是选取、引用的资料都做到出处清楚,有凭有据。虽非个人档案集,但多数内容均可以当成档案文献使用。
书中介绍了约翰·拉贝的生平,包括了他的出生、童年、学生时代、在汉堡接受商业培训以及在东南亚的商业经历等。1908年,约翰·拉贝乘火车抵达北京,此后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近30年。1911~1938年,他在西门子公司中国分公司工作,先后居住在北京(14年)、天津(6年)和南京(7年)。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留在南京的20多位外籍同事,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救助了数十万难民。约翰·拉贝还将自己的住所作为难民的收容所,保护了650名难民,那些受到他帮助的人们感激地称他是“活菩萨”。然而,1938年在他回到德国后,却因向民众公开讲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而受到纳粹的警告和调查。约翰·拉贝在残酷的战争中,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点燃了温暖人性的灯火。时至今日,约翰·拉贝为中国人民做出的贡献,仍然被我们铭记在心,我们仍然感念他对生命的大爱。
二
约翰·拉贝对生命的大爱在他的嫡孙托马斯·拉贝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情缘也在托马斯·拉贝这里得以延续。
多年来,托马斯·拉贝不间断地追寻着祖父在中国的足迹,他收集整理了约翰·拉贝写的20余本手稿,并在本书中做了很好地呈现。托马斯·拉贝指出,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约翰·拉贝是谁?他取得了什么成就?他内心的驱动力是什么?甚至约翰·拉贝的朋友也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拉贝与中国》一书的出版正是对这些问题最好地解答。托马斯·拉贝说,通过阅读祖父的日记,他了解到祖父与中国的情缘,同时也看到“作为一个人,面对死亡,祖父内心肯定也充满恐惧,但他更有坚定的信念”。“当一个人胸怀道德勇气和人间大爱时就能创造奇迹,特别是当这个人能够将志同道合者团结在一起时,就能将一切伟大的愿景变为现实”。
托马斯·拉贝与他的祖父同样践行着对生命的大爱、对和平的追求。他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授,更是一名妇产科专家,多年来他始终在专业领域与中国的学校和机构保持密切合作。特别是他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的阮祥燕教授团队携手,建立了国际生殖保护中心、中德妇产科学会、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等多个项目,创建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不仅填补了中国生殖领域的学术空白,更为无数家庭迎来新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三
该书的译者阮祥燕教授与托马斯·拉贝是同行,都是妇产科医生,都是主攻生殖与妇科内分泌领域的专家。她和托马斯·拉贝相识于2010年,他们的友谊已经延续了10多年。10年前,阮祥燕教授曾托马斯·拉贝来中国进行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相关问题的国际研讨,同时还请他做了一场“约翰·拉贝与中国”的报告。托马斯·拉贝不仅与中国同行们分享了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是表达了他想要延续这份中国情缘的想法。这次报告感动了当时所有的参会人员,同时也拉开了托马斯·拉贝与首都医科大学,与北京妇产医院特别是与阮祥燕教授团队深度合作的序幕。此后,两位生殖与妇科内分泌领域的专家先后合著了4部学术著作《妇科内分泌学热点聚焦》《生殖内分泌学热点聚焦》《生殖内分泌学临床实践》《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疑难病例评析》。在他们合作的10多年里,北京妇产医院更是在更年期、妇科内分泌与生育力保护方面获得了20多项创新性项目成果,比如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的组建、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成功移植以及中国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首例自然妊娠以及健康婴儿的诞生等。阮祥燕教授说:“托马斯·拉贝为这些成果的取得做出了杰出贡献,更是对中国医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他心中对生命的大爱,更是他践行心中信念的完美呈现。”
当托马斯·拉贝计划在中国出版《拉贝与中国》一书时,阮祥燕教授和她的研究生组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团队,他们怀揣着感动和热情为这本书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该书中文译稿历经四年、近百次的修改,终于呈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从历史故事背后的苦难与抗争到新时代的国际医疗合作,让读者从故事中感受到了跨越国界的生命大爱与人性关怀。
自约翰·拉贝1908年抵达中国开始,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情缘已经延续了115年,托马斯·拉贝的父亲在中国出生长大,托马斯·拉贝在专业领域、文化领域都与中国有着深度的合作,托马斯·拉贝的儿子正在学习中文,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已经延续了四代人。正如托马斯·拉贝教授所说:“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的合作,是拉贝家族与中国,或者是德国与中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的证明。”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6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无论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胡椒和苦瓜,丰富了淮湘粤鲁菜系的风味;还是哥伦布大交换中咖啡、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壮举,植物总是随着贸易、战争、文化交流,如同长了腿一般,充当着改变各地饮食文化和文明的信史。
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地方的政治、思想渗透,会随着时间逐步消亡或被同化。而植物却不同,他们生生不息,一旦进入一个地区,他们便迅速的繁衍生长,一代又一代。
植物的引进,不仅丰富当地民众的餐桌,丰富人们对食物的选择,特定的植物甚至用他们的功效与成分,影响了当地农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方向与未来。
如烟草从美洲到西班牙,又经南洋引入我国,仅两百余年便成为纳税过万亿的大产业。咖啡原产于非洲,于1727年经航海家引入南美,三百年后的巴西成为咖啡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
植物的迁徙与传播对传统农业大国中国而言如此,对近代新成立的美国亦然。
植物学家费尔柴尔德(1869-1954)生活的年代正是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在他出生时,当时的美国民众餐桌上的食物还传承英国的饮食传统(面包与土豆,肉类尚不能充足供应),水果和蔬菜很罕见。费尔柴尔德的贡献就集中于此——他的一生跨越的时光,如同一幅黑白画演变为多彩风景画的过程。他出生时,美国的农业风景画单调无趣;他去世时,美利坚农民可以在餐桌上自由选择西瓜、柠檬、桃子、芒果、葡萄大快朵颐了,甚至可以用他引入的啤酒花酿一杯啤酒放松一下。
一种变革需借助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却是一位不多见的多才多艺的人,他对农业、建筑颇具建树,他曾说:“为任何国家做的最大贡献,都莫过于能为其增添一种可供栽培的有用植物。”美国的驻外领事也会留心搜集国外种子寄回国内。写《食物探险者》的作者—植物学家费尔柴尔德亦如此,他虽未与托马斯·杰斐逊同期,然而他能代表美国跋涉欧洲去探寻植物宝藏,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杰斐逊总统的重农政策支持。费尔柴尔德从事农业探险,算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在1878年被任命为密歇根州州立农学院的院长,这一年,费尔柴尔德年仅十岁,他就是在农业研究的氛围中长大的。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欧洲各地殖民者前赴后继地进入这片仅500万人的新大陆,战争杀戮和传染疾病不断吞噬当地的土著人口。在消亡本地人、动物、植物体系同时,殖民者带着旧大陆的知识和物种在新大陆开始了他们的试验。“建设新殖民地的过程意味着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食物种植体系。”引进作物对初期美国来说显得如此重要。除了美国自身需要引进新作物的迫切现实需求外,欧洲先行一步的对自然环境的探索传统也是费尔柴尔德出发的重要动力。幼小的费尔柴尔德有幸见到了当时著名的探险家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华莱士将其代表作《马来群岛》送给费尔柴尔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远方国度与大陆的神秘意象“激发了少年费尔柴尔德的雄心。”
本书的另一贡献是,他平述了引进作物的坎坷与艰辛,这也是当时客观存在的植物探险旅程中的现象。除了引入种子得不到本地农民的认可外,整个寻找,收集种子的过程也是一路崎岖。费尔柴尔德不仅要承受欧洲国度统治者的质疑,例如在科西嘉岛,他一度被宪兵以怀疑动机是否窃取国家机密,另他还受到经费的严重不足。
对内,费尔柴尔德所供职的美国农业部“首要任务一直是提供种子”,他的行为被认为是“镀金时代的花瓶工程。”多亏时任农业部长威尔逊给他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暨植物引进办公室”,在拮据的经费和有限的设备下,他给美国引进了迈耶西瓜、柠檬、桃子、牛油果等重要植物。
植物的丰茂不仅丰富了美国的餐桌,同时该国的植物检验检疫起到促进作用。美国1912年通过了《植物检疫法》,管控成了植物引进的常态。此法亦得益于罗尔柴尔德提供了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
费尔柴尔德之所以可以实现他的探索植物迁徙的理想,利益于他所处的年代正处于“哥伦布大交换”的余音,当时往前推的二三百年,航海是一个非常时髦或代表潮流的事儿。而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政权的现代制度确立,对陌生、原始大陆的瓜分已经成为不可能随便实现的事情。各国对自己的领土、动植物、矿业的保护,使得植物的交流不可能再像往日那般通畅无阻。政权与国界的阻滞使得“探险”成为过去。费尔柴尔德的两个助手迈耶和波普诺一个在中国的植物探寻激情日渐消沉,以自杀谢幕。后者在1925年放弃了植物探寻工作,选择成为联合果品公司的雇员,这是美国大农业的未来。
古典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人们对帮助植物迁徙的探索却没有终结,从从1946年开始,美国等国家通过航天飞行便不断携带植物或种子上天,用于研究。自从空间站诞生之后,在空间站培育植物生长、开花的实验,也已开展过多次。植物的探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不再是各个国家对地球表面的植物进行了协助迁徙,而是人类文明到一定阶段后,将眼光投向了茫茫宇宙。如果人类和植物一起,能在太空中共同生长,生活,一并繁衍,那将是植物探险的另一个时代来临。
壹点号二妮儿的村庄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