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读后感邯郸学步》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7 19:42

怎么写《读后感邯郸学步》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源自《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用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在撰写关于《邯郸学步》的读后感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理解成语内涵:首先,要深入理解“邯郸学步”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其比喻的意义。在写作时,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2. 分析故事情节:在阅读《庄子·秋水》原文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情节,提炼出关键信息。如:燕国寿陵人去邯郸学走路,结果不仅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有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
3. 结合现实生活:在写作时,要将成语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阐述“邯郸学步”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经盲目模仿他人,结果适得其反?
4. 表达个人观点:在分析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邯郸学步”这一现象的看法。如:是否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还是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优点?
5.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如:开头引出主题,中间分析故事和现实生活,结尾总结观点。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
6. 语言表达:在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

青年节里谈中国(深度好文)

供稿:团中央学校部新媒体工作组 执笔人:徐川

在五四青年节,我们一起谈中国。

最近的几年,我们的视野里突然多了一些概念,比如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自信等等,而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更是随处闪耀。

为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这个定语?

另外,普世价值这个在过去略显中性的词汇现在也被重新审视,我们不再说普世。

为什么?普世究竟怎么了?

道理很简单,普世就是普适,普适就是通用,通用就意味着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问题来了,通用的标准谁来制定?评判的依据谁来掌握?放之四海的责任谁来推波助澜?

答案很明显,谁的话语体系,谁来决定标准;谁制造的概念,谁来确定内涵;谁建构的体系,谁有动机推广到全世界。

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谁的话语体系,就要匹配谁的标准,就要受谁的制约。而在话语体系的融入和模仿照搬的问题上,我们吃过亏,上过当,走过弯路,交过学费。

先讲三个故事,也许看起来跟主题并不相干。

第一个故事,说说《读者》和《读者文摘》的纠纷问题。《读者》杂志我们都无比熟悉,它创造了中国杂志的很多记录,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三,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但是它创刊时的名字并不叫《读者》,而叫《读者文摘》,就是这个名字引发了一场风波。1982年初,美国一本杂志Reader's Digest(译为《读者文摘》)致函杂志社,指出中国版的《读者文摘》是不正当的,要求中国版的《读者文摘》道歉并改名,中美两家杂志社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到了1992年,争论再次升级,美国《读者文摘》再次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最后,这个长达十几年的纠纷,以中国版的《读者文摘》让步和妥协而告终,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事,1993年7月号《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

第二个故事,谈谈语法。我们从小就学语法,但是很多人都有误解,以为中国的语法应该就像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一枝独秀,称霸全球。其实,我们的语法研究比西方晚很多年,只是个新兵,不过百年历史,而英语和印欧语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语法”这个词当然也不是我们的本地货。我们就是仿照西方的语法来建立我们的语法体系的,但是模仿也带来了问题。清末国语运动后,马建忠、黎锦熙、高名凯、王力、张志公等学者仿造西方语法开创语法研究的学问,1898年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在《马氏文通》一书中创造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这是中国语法学的发端。然而,汉语并不同于西方语言,我们的名词没有宾格主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直到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

第三个故事,说说“封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封建”的定义存在着严重的误解。我们自己的历史上就有“封建”,但是并不是西方社会的“封建”或者马克思的“封建”。战国以前,西周、春秋就是封建制,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侯”或者“封邦建国”,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进行管理,诸侯的土地叫封地,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有治理权,诸侯再分给大夫,以此类推,逐层分封,形成众星拱月式的国家治理结构。“封建”社会由大秦帝国终结,秦和秦以后实行的是郡县制,从此“百代皆行秦政治”。而马克思所定义的封建社会,指的则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跟我们自己的封建不是一个概念。问题是很多马克思的忠实粉丝严格落实马克思的历史观点,比如马克思说社会形态是线性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很多人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之后,认为中国历史就必须按方抓药,所以秦朝之后必须是封建社会。这就好比先做成一个模子,不管你合适不合适,硬套进去。于是中国就有了“封建社会”之学说。套进去后,发现西方的模子不合适中国,因为秦朝根本不实行分封制,于是又赋予了封建社会新的定义,提出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

故事讲完了,再看开篇的问题。

三个故事角度不尽相同,有版权的纠纷,有定义的问题,有概念的偏差,但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也是易懂的,就是当别人建立了一个体系在那里,你要想融入,就必须改变,变成别人可以接受的模样,或者别人希望你变成的模样,否则,你就是有问题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使用别人的话语体系,只要你使用别人的标准,也就意味着要使用别人的词语,别人的定义和别人的概念,别人也就同时拥有了肆意指摘和评头论足的权利。秦始皇为什么要车同轨,书同文?就是为了建立统一的标准。如果说硬件技术的统一标准是为了对接的便利和融合的进程,那么本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如果也强求统一,那就将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和批判。而且,当你使用别人的标准来映照自己的时候,突然会发现自己很多的不适应甚至不正确,于是,对自身的怀疑和自我否定也就随之而来。

比如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很多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武林中还是没有名号,西方还是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或许等到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时候,才有资格重新定义市场经济)。同理,用别人的体系和坐标来映照,中国的语言是有缺陷的,你看这么多东西用“语法”都解释不了,汉语根本就不符合语法,竟然没有单数复数和主格宾格,那汉语必须要改;中国的社会制度也是有问题的,你看中国的“封建”都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你说这个国家有多奇葩,连个标准意义上的封建社会都有问题;中国的社会治理当然也是有问题的,你们竟然有城管,你们的民主竟然不是一人一票?中国肯定也不算是民主国家,因为按照西方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的标准,必须完全具备“选举产生官员、自由定期选举、言论自由、多种信息来源、独立社团和公民参与”的六大要素才能叫民主国家,你成功了也不行,你国家治理的再好也不算,别的国家无论南斯拉夫、东欧、苏联、第三世界,只要具备六要素即使崩溃了也是好国家;中国的医学当然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你们不符合西医标准,你们竟然靠刮痧,竟然用针灸,竟然讲脉络,竟然练气功?在别人的手电筒照射之下,你经常是被批判的,这是不合理的,那是不合法的,这些又是不合情的,你们这样不是自由,你们这样不是民主,你们这样是侵害人权,你们必须要改。问题还不止于此,别人还拥有话语和体系的解释权,就是别人可以修改,可以偷换概念,偷梁换柱,可以指鹿为马,指桑骂槐,可以双重标准,可以双重人格。

话语体系的建立者,近代以来毫无疑问是西方,现在毫无疑问也是西方,但是未来,不能毫不犹豫认准西方,或者不应该只是西方。

所以,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一样的国家。如果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国土面积、人口密度、历史传承、地理环境跟别的国家统统都不一样,凭什么思想、道德、伦理、文化、制度要一样?或者,又为什么要一样?

所以,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还因为我们的祖先不在西方。我们过去有自己的模式,将来也必须有自己的模式,尤其在虚心学习别人之后的中国模式。我们有几千年的治理经验,我们有自己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自己亘古不变的炎黄尧舜。过去我们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其实没有仲尼,我们还有孟子老子墨子韩非,万古也并不如夜。同样道理,这个世界永远不是只有一盏灯可以照亮通向未来的道路。在轴心时代,这个世界上同时拥有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基督耶稣和释迦摩尼,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将来也一定是百花齐放。

强调中国模式和中国定语,还有一个现实的国情问题。我们需要虚心学习,但不能是没有标准、没有原则、没有坚守地盲目学习。看看现在,我们眼睛里只有西方,我们的电影看西方,经济学西方,科技跟西方,技术仿西方,节日随西方,甚至语言我们都在学西方。看看我们周围学英语的疯狂,即使我们知道中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哑巴英语”患者,即使我们知道中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我们还是不知道躬身自省,还是不知道及时调整,还是忍不住从中学开始学英语,从小学开始学英语,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开始学英语。你可曾见过世界上还有哪个奇葩的国家如此醉心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尤其是学了也白学、学了也不用以及学了不会用的情况下?

说说美国。美国是挺好,但不是自古以来一直好,也未必从今往后一直好。在过去,辉煌和荣耀都不属于美国,人类荣耀的历史上镌刻着希腊罗马,镌刻着泱泱大中华。中华在很长的时间里就是世界第一,美国是否能够延续千年超越他们的光辉时刻?恐怕也只能拭目以待。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没有也不会有第二个美国,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重现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国通行价值也实行了这么多年,可有第二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国出现?

美国又允许么?

总结一下。国际之间和文化之间,无所谓普世,更无所谓使命,如果是使命,谁之使?谁之命?基督教好不好?伊斯兰教牛不牛?如果都好、都牛、都神圣,那该听谁的?既然都是一神教,是否允许别人的神和自己的主平起平坐?说起来好像也只有中国的寺庙里能够同时看到儒释道、三教九流,各方神仙能在同一屋檐下和睦相处,这不是世界文化的融通所需要的大格局、大平台和大智慧么?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能有一种文化。我们的未来就是要打造中国模式,坚持中国道路,培养中国自信,涵养中国气质,宣扬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才是优质的,所有一味模仿却不知为我所用的邯郸学步,都只能踩在别人的巨大脚印里,也只能卑微地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我们的未来,注定不可能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通过模仿和复制而找到出路。

说中国其实是为了说青年,谈未来目的是为了靠青年。国家和人一样,国家不能成为别人的附庸,青年也不能复制任何人。国家和青年都要做唯一的自己,而不是第二个别人,如果眼睛里老是看着别人,也就迷失了自己。

寻找属于我们的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的命运,也是所有青年的责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最触动内心的中国青年宣传片《你好,青年》!

———————————————

写作:读后感(写法+范文)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贵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读后感是最好写的文章,也是最难写的文章。说它好写,是因为其“有章可循”——读后感有五字口诀:引、概、议、联、结,只要“照章办事”,一般不会太离谱;说它难写,是因为其囊括了阅读与作文的几个难点——概括(概)、议论(议)、联想(联)、总结(结)。可以说,如能熟练老道地写好读后感,那么阅读与作文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范文:

学习要有取舍

——读《妙处难学》有感

陆芊妍(四年级)


  翻开《小幽默大道理》,我被其中的一篇故事——《妙处难学》吸引住了。(引)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书呆子,父亲叫他跟老师学本事。结果,他什么都学老师——老师吃一口饭,他也吃一口饭;老师夹一筷菜,他也夹一筷菜。老师发现他在学自己,放下筷子哈哈大笑,不料被菜呛了,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没想书呆子也放下筷子,干笑了几声,还装模作样打喷嚏,可怎么打不出来,他不无遗憾地对老师说:“还真是妙处难学呀!”(概)

  我觉得那个书呆子真傻,做事不经大脑思考,怎么不分好坏啥事都学呢?难道老师生病,他也要跟着生病吗?其实有的东西是可以学的,比如好的思想品质、好的学习方法等;但也有的是不能学的,比如懒惰、愚笨,或者一些不好的习惯等。(议)


其实我也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因为故事中书呆子干的傻事我也干过。

记得上国画课时,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画,便以老师的动作为规范动作,老师打水,我也打水;老师挤颜料,我也挤颜料,连动作也一模一样。自己还一无所知,直到老师笑起来了我才知道难为情。其实这种“盲学”的故事还有很多,《邯郸学步》里面的燕国人,觉得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特别优雅,便千里迢迢地来到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仅没学会邯郸步,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燕国,笑掉了人家的大牙。(联)

是的,有位文学家曾经说过“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可也要懂得取舍,不可以什么都学。我们要学那些对自己有益的、值得学的好经验、好方法,而不是没有主见地照猫画虎,生搬硬套。那样,反而会闹出笑话。(结)

( 龙城故事作文学员作品,载于《扬子晚报》 )


寒假习作:


知错就改,你就是“圣人”

——读《圣人也有错》有感

汤 雨

小故事里往往藏着大道理。今天,我翻开《小故事,大智慧》这本书,里面的《圣人也会错》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孔子,春秋时期教育家,人们尊称他为“孔圣人”。一天,孔子带着门生出去讲学,不幸下起了大雨,遇一老渔翁,带他们进山洞避雨。孔子望着雨中的大海,不禁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可老渔翁听了觉得不对。孔子虚心向老渔翁请教,老渔翁经过反复推敲后,说出了合乎常理的诗句,“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孔子仔细回味着老渔翁的点评,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事实证明,圣贤也不是百分百完美,也有犯错的时候。在这个故事中的圣人孔子,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大错误,但他却能够忽略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不管老渔翁的地位有多卑微,毫不顾忌地承认它,纠正它,虚心接受老渔翁的教导。一代圣人能够这样不耻下问,不仅不损他的声望,反而让人更加敬佩。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也像孔子一样,遇错知错就改。大作家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叫娜塔莎。萧伯纳同她玩了好久,离别时,萧伯纳自夸地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出乎意料的是,小女孩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的小女孩娜塔莎。”那一刻,萧伯纳才意识到自己刚刚太自夸了。你看,就连圣人名人也会错,更何况是我们呢?因此,我们做错事时也要大胆地承认、面对并改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吃一堑长一智”。

  背着错误的包袱去旅行,这场旅途将会很累。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你就是“圣人”。


努力是梦想的基础

——读《哈利波特》有感

赵沁岩

  (引)罗琳的名著《哈利波特》可谓是家喻户晓,能够得到这么多读者喜爱的书一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我抱着这样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

  (概)哈利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被寄养在了姨妈家,受尽了欺辱和虐待。后来,他收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就这样他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哈利每天都刻苦学习魔法,每天在魔法世界摸索、探究,生活跟原来成了截然不同的反比。在这里,哈利可以骑着魔法扫帚打魁地奇,可以让猫头鹰去送信,甚至还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家养小精灵。最后,哈利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魔法师,完成了父母的遗愿。

  (议)故事里的哈利是不幸的,从没见过父母。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幸进入了一个魔法世界,开启了一场魔法之旅。当然,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并不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而正好砸中你的馅饼。哈利为了学习更深奥的魔法,每天一下课就像个小书虫似的钻到图书馆,遨游在魔法的世界里。一天,他在图书馆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发现了混血王子留下的魔法药书,之后他更加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魔法师。

  (联)一个人不能选择他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他的命运。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同样也是一名孤儿,受尽磨难艰辛。但她没有沉沦,而是在各种磨难中不断努力,坚持自我,发奋图强,最终写成了经典名著《简·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尼克胡哲,一个来自澳洲的80后,天生没有四肢,一个连自杀都不能的上帝的弃儿。却微笑着说出:“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然后改变能改变的。”如今,他是一位知名的励志演讲家,获会计和财务规划的双学位,同时也是一家非政府机构的行政总裁,更被誉为“生命的勇士”。

  (结)是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每个梦想都有可能被实现,而实现梦想的基础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才能尝到梦想成真的滋味。


教育如春风化雨

——读《四块糖的鼓励》有感

许 峥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是要多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寒假里,我读到一篇《四块糖的鼓励》的文章,感触颇深。

  故事讲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个学生用泥块砸了另一个学生,被陶行知看见后制止,并责令该学生放学后去校长室。这个学生一放学就等在校长室门口,陶行知见了,就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遵约守时。接着又拿出两块糖,一块是学生听话及时住手,说明尊重老师,另一块则是奖励该学生有正义感,因为被打男孩当时在欺负女同学。听到这里,学生流泪了,诚心诚意地道了歉,陶行知于是又奖励了一颗糖,理由是知错能改。

  陶校长不按常理出牌,用奖励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流着眼泪承认错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陶校长直接用严厉的语气批评那个学生,结果会怎样?学生一定会认为校长不辨是非,治病不找“根”,也许表面迫于压力承认错误,心里却满是气愤和叛逆,这样也就没了教育的效果。而陶行知四块糖的奖励,让学生得到理解和尊重,感动之余承认了错误,陶行知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有位名人说过:谁能谅解人,谁就能拯救人。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包括我的爸爸在内。我的爸爸非常严厉,我一做错事就骂我,有时还上演全武行,可我并不服气,有时会不听他的话,跟他对着干。而我妈妈就比较温柔,会推心置腹地跟我讲道理,遇到我想不通的时候还允许我慢慢想。因此,我更愿意听妈妈的话。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大人们也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如春风化雨般理解和鼓励,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改变错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真心希望大人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读《六尺巷》有感

王锦雯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小故事,大智慧》里的《六尺巷》便有此等效果。

  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在京城做宰相。一天,他收到了侄儿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大意是讲邻居要跟他争抢地盘,请求叔叔拿出态度替侄儿做主。张英啥话也没说,当即提笔回了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侄儿看信后豁然开朗,不仅不再与邻居理论,还真依言让出了三尺。邻居了解情况后也觉羞愧,随之也跟着退让了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是因为它有着“引人向上,劝人为善”的正能量。宰相张英是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以一首打油诗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邻里矛盾。他教育侄子要学会让步,不要为一时得失破坏邻里关系。而隔壁的邻居也是明事理、知进退的人,见人家主动退让,反倒觉得不好意思,跟着也退后三尺,结果成为美谈。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矛盾自是必不可少,古今一样。记得有年夏天,爷爷要在后院造一间厢房,便喊了一辆卡车装了建筑材料回来。可是车子刚一开到邻居家的场地上,就听“咔嚓”一声,场上的水泥地裂开了!邻居奶奶闻声跑了出来,对着爷爷就嚷嚷起来。我当时很不服气,因为那块水泥地其实早就有裂痕了。可爷爷什么也没说,一直低声下气地道歉,并表示一定修好如新。后来邻居奶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坦言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了。 爷爷忍一时之气,却和谐了邻里关系,让人敬佩。

俗话说:忍一时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是胸怀豁达的表现,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每个人都退一小步,世界将会前进一大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