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朋友作文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7 22:11

精心挑选《朋友作文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朋友作文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围绕朋友的作文所引发的思考或感悟。可以是从作文中获得的启示、对朋友关系的理解、对人际交往的看法等。
2. 选取重点:在作文中,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但作为读后感,应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进行阐述。避免面面俱到,使文章显得冗长无味。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文的背景和作者;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4. 语言表达:读后感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避免使用过于平淡或过于夸张的词汇,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5.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作文中的事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6. 避免抄袭: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独立思考,避免直接抄袭作文内容。可以借鉴作文中的观点,但需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总结。
7. 深入挖掘:在阐述观点时,要深入挖掘作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避免仅仅停留在表面,使文章显得肤

「夜辰读书」32:钱理群《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读后感

【夜辰读书】32:跟随钱老走进精神的世界——《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读后感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渝言不止】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一本仰望星空,与青年谈理想、谈读书、谈精神、谈独立、谈自由、谈批判的书”。

  夜辰的书评很精彩,精彩到渝夫已经下单网购钱理群老先生的这本力作。

  2018年开篇读后感,捧读钱老,聆听寄语,酣畅精神,感悟人生。

  钱理群,这个老头是39年生人,年近八旬,北大中文教授,被称“五四遗风,鲁迅之子”。2002、2003年始读他的书,是关于鲁迅的,那时他才60多岁。一晃近20年,我从20到40岁,他从60到80岁,生命就这样走过,然而与他却依旧觉着亲近。他虽然一生走进鲁迅、传承鲁迅、又延伸鲁迅,可却如老顽童一样真实活泼,如弥勒佛一样亲和乐观,更像“披着袈裟的鲁迅”。难怪被北大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之首。

  钱老的成长经历也很励志。1956年读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分到贵州安顺教书。在贵州一呆18年,可他身处偏远山区,却怀着考研梦,还立志到北大讲坛上讲鲁迅。这18年,他写了几十万字鲁迅的读书笔记和论文,真是一个执著的追梦人。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39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当时800多人只招6个。他的成长,给我的启示是“有梦的人”不会迷茫,寻梦的人生才精彩。

  党的十九大标定了新时代。对新时代,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以后见面打招呼不再是,“吃了没,吃的啥?”而是“读了没,读的啥?”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渴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随着物质极大丰富而无限蔓延扩散,逐步占据生活的重心。物质与精神的拉据战被打破,一场精神世界里庸俗与高雅的角逐,存在与虚无的争辩,虚拟与现实的较量,信仰虚假与真实的考验,随之登上舞台,揭开征战的序幕。“精神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对这个时代,钱老十年前或更早就已经预见,一直以来致力于在学生和青年间启蒙思想、播种精神。这本书是汇编2002年退休后,在学校和青年中的26篇演讲稿,也算他与青年的一个“告别”纪念。

  这是一本仰望星空,与青年谈理想、谈读书、谈精神、谈独立、谈自由、谈批判的书,也是一本脚踏实地,谈新生活、谈新农村、谈新教育、谈志愿者、谈个体和集体、谈未来和发展、谈幸福度日和合理做人的书。在这里,你能承接“五四”精神,感受知青情怀,照出80后样子,也可以畅想未来新时代生活。

  (一)五个思想和精神命题

  1.“沉潜十年”。就是说人得先沉静下来、潜入进去,潜到民间、底层,潜到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历史的深处,潜他十年。瞄准一个目标,广博收纳,深钻细研,把底子筑厚夯实。这十年必然是苦痛的沉默的,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苦痛的沉默里萌芽”(鲁迅)。有个朋友讲,人生的三个阶段,“潜龙、跃龙、卧龙”。

  2.“认识脚下的土地”。钱老的意思是,无论是谁,你永远无法逃离出生、成长的环境。大地之母,滋养了你生长的一切。基因、习俗、乡音、品性、习惯,你就是这么自然长成的。“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现代社会,越来越演化为“无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出“无根感”。正如杜甫诗云“身如柳絮随风飘,心似浮萍逐水流”。

  3.“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想大问题,决定了视野,天马行空,以一颗心容纳日月乾坤;做小事情,行千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前行,也可在小事情里吸吮经验、咀嚼生活,如食特色风味小吃一样,一路走一路品味,乐在其中。

  4.“静悄悄的存在变革”。“以建设你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始”。温和的改良,渐进的改变,一切从“善己身始”。看似简单,做起来得有人生定力,这定力需要一套自己的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支撑。做一切事情,循着真实人性,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5.“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这可以成为新时代人们努力的一个目标或衡量标准。健康,人人向往,自不必说,关键是强肌体。快乐,人人追求,也不多谈,关键是少欲望。有意义地活着,这就得弄明白什么才是有意义,我需要什么样的意义,这个意义给他人、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说到底是,如何对待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

  这五个思想和精神命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做人行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自行参悟,谨记一二者,行之则致远。

  (二)读书

  钱老跟青年人谈得最多的就是读书,教大家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我归纳了一下有几个方面:

  “读书之喻”,听听周氏兄弟怎么说。鲁迅说“读书如赌博”,周作人说“读书就像烟鬼抽烟”。道出了一个字“瘾”。书读进去了会成瘾。看来离真正的读书人,我们还是差得远啊。

  “读书之乐”,读书的乐趣在哪里呢?在于“以婴儿的眼睛看世界”。网上流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可是,有网友调侃说,“没有知识,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看来,看世界可以用“肉眼”,也得用“心眼”。读书的动力是“好奇”,带来的体验是“新奇”,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眼前。可悲的是,我着实记不起自己婴儿的时候是如何看世界的。

  “读书之法”,理科生看文科书,文科生看理科书。说白了,一个是“博”,一个是“精”。见书就读,历史的、地理的、数学的、语文的、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有时间精力,是书就看。同时,也要精,咬住几本,钻几个方向,吃透了,嚼烂了,吞进去,消化了,还得再反刍。

  “读书之难”,钻进去难,跳出来更难。这就好像一个人挖坑,挖得越深,肯定是费时费力,可结果是陷得也越深,想要爬出来就难上加难。书读得越多,钻得越深,就会顶礼膜拜,被其所俘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书奴”。钱老一辈子研究鲁迅,感慨已经钻进去了,但仅仅是跳出了一部分。

  “读书之用”,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可以增长才学见识,可以延伸精神空间,可以探寻人生奥秘,可以更新生命体验……可以有无数个可以,但最妙的答案在一个故事里。有位女同学问金岳霖:“你为什么搞逻辑学?”老头说:“为了好玩儿”。“好玩儿”,得妙!读书好玩儿,足矣。

  世人皆知读书好,几人静心读书了;

  世人皆知光阴少,几人光阴不虚耗。

  大家都在劝儿孙,儿孙何曾不知晓;

  读书纵有千般妙,知行合一最为高。

  (三)“我”与“我们”

  书里有一篇钱老在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十周年社庆上的讲话,谈到“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生面对、一生思考的问题。曾几何时,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或深或浅地陷入这一片泥淖,时而特立独行,想活他个“任我行”;时而沉湎救世,想创他个“太平盛世”;时而万念皆空,想觅他个“古佛青灯”;时而安于现状,想过他个“平淡是真”……仿佛“钟摆”一样,在光阴岁月中左右摇摆着一路前行、一路修行。

  回顾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封建王朝的家国天下、三纲五常,将个人彻底植入集体中,将个性涅没于国民性中,“我”的概念、“个”的元素被批判否定,“存天理、灭人欲”。“五四”一代人,开始觉醒、开始思索,推翻打破旧秩序,将封建的一切踩在脚下,也算是点燃了“独立、自由、民主”的火炬。在国破家亡、民族危亡之时,四万万人一盘散沙又重新被“我们”重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成为时代主题。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回归五四”成为时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高涨,“个人”雨后春笋般节节高,直至“个人至上”“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发展到人的生命个体的又一种形式的扭曲。社会也如同“钟摆”一样,不停的摇摆,不停的寻找。

  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更加迫切更加现实。钱老的新思维,所谓“我们中的我”,就是强调“我们”(群体)的发展,必须以“我”(个体)的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我中的我们”,则是强调“我”的个体生命是一种“大生命”,是包容“我们”的,不但对自我的生命有一种承担,而且对整个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生命也都有自觉的承担。我理解就是“两句话”:集体的发展归根为个人,个人的价值依靠服务集体来实现。

  鲁迅的观点,谈“我”够霸气:人的思想行为必须“以己为中心,亦以己为终极”,以己为“造物主”。钱老释:也就是说不要“上帝”,也不要上帝的“代言人”,不要“众意”,而要自己做主,自己裁判,自立标准,自己执行,同时自己负责。谈“我们”: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钱老释:为别人谋幸福,也就是为自己谋幸福。

  (四)不可夺之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话耳熟能详,可从未深思,亦未反思。钱老提出每个人生活里要有“不可夺之志”,这个“志”是“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东西”。有了,你的心就有了“着落”,精神就有了“寄托”,人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就总要有所“在意”,有所“守护”;没有,心无所系,精神无所寄托,你就没着没落,既无法“安身”,也无以“立命”,也就不“在意”什么,一切都“无所谓”,也就自然谈不上要“守护”什么了。

  是啊,我们总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如果按照正向思维推的话,就是寻找、寻找、再寻找……我突然想到,如果换个维度,用逆向思维来考虑,将你所拥有的剔除、剔除、再剔除……直到生命本身。这样虽然不能探寻到“生命终极的意义”,可却能够发现你的“不可夺”之“志”,你最珍惜什么,你最想守护什么,甚至为之可以舍弃生命,也许那就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有了这样的觉悟,更加能够感悟一首禅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五)我们与农村

  钱老对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作了回顾与思考,每一代人都背负着相应的使命、相应的责任,与农村结下了不解情缘。读之,思之,不禁令人眼界大开,深为叹服,这绝对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经典文章,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该文是2001年所作,对新时代下我们如何看待农村、建设农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钱老总结梳理了一个世纪五代人连续不断的“下乡运动”:

  1.五四时期: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和新村运动

  2.30年代:“分田分地真忙”和“乡村建设运动”

  3.40年代: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下乡运动”

  4.五六十年代:“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提出了,作为第六代人的“青年志愿者”为什么要到农村去的时代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融合前面提到的“五个思想和精神命题”,给予解答。“我们需要农村”,通过到农村去,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破解“个人至上”“利己主义”的精神困境,心怀“大我”,实现“大我”,在“大我”中回归本性,实现理想重建,价值重建。“农村需要我们”,“当前农村的贫困,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是思想、精神的贫困,权利的贫困”。建设强大国家,解决“两极分化”,一个重大使命和任务就是改造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应责无旁贷,掀起一个现代“立人”运动,帮助农村思想脱贫、精神脱贫。

  16年过去了,党和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战略,正在逐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更加需要青年知识分子,以及社会每个公民参与其中。我们需要农村,农村也需要我们。这是一项浩大的“立己”亦“立人”的工程。

  愈写愈刹不住闸,在书写中引发思考,启发自觉。在每一次书写中更新生命、更新价值。

  夜辰作于2018年1月24日

  【作者简介】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

深沉持久的精神伟力——《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

深沉持久的精神伟力——《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文/团浙江省委副书记 王慧琳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的生动场景,为当代大学生励志成才提供了科学指引。总书记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关怀,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细致研读全书,我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反复品味全书,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贯穿始终、不断发展、熠熠生辉,让我们青年工作者汲取政治营养,凝聚前进力量。

感受总书记言传身教的精神实质。通读本书,我们能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以诚待人、言传身教的生动场景。正如书中所写,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给浙江高校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深刻阐释了融合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浙江精神”,赞扬了浙江人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并勉励同学们做浙江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之于浙江共青团,我们推进了“真善美”种子工程,构建“党团队”一体化培养链条,做强“青春浙江”IP,打响“8090”宣讲团品牌,引导广大青年投入“青年大学习”,产品化解读、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浙江的精神基因。以群星璀璨的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为牵引,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引导青年善“闯”、勇“试”、敢“冒”,使青年“厚植底蕴”;以党的梦想起航地为依托,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青年“补钙加油”;以百年浙大的办学理念为导向,大力弘扬“求是精神”,引导青年“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

2003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期间为学生们签名

感悟总书记亲自谱写的“人才经”。“尚贤者,政之本也”,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习近平总书记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留下了许多爱才敬才的佳话,比如“扯开嗓门”找武宝信,建立“人才账”和“人才楼”,亲自起草制定正定“人才九条”等,充分彰显了总书记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之于浙江共青团,必须深刻感悟总书记“栽下梧桐树”的良苦用心,努力推动“引得凤凰来”的良好局面。我们联合浙江省委人才办出台“青年人才二十条”,打造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工作体系。聚焦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在北京、上海等六地建设青年人才工作站,打造青年人才大使队伍,与北大、清华等25所国内著名学府战略合作,畅通产学研对接渠道,努力为浙江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建设“飞地”、提供“活水”。聚焦青年浙商,开展 “十百千”寻访,瞄准十大新兴产业,寻访百名“80后”浙商领军人物、千名优秀青年创业者,高质量做好青年企业家的联系培养。聚焦农村优秀青年,在村级组织换届中,大力推荐35岁以下青年骨干进入“两委”班子并兼任团组织负责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1461个试点村(社)中,1179个有至少1名35岁以下班子成员,占80.7%,和换届前的40.1%相比实现了翻番。

感怀总书记“自找苦吃”的基层工作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像书中受访对象张宏樑所述,理解透彻了“自找苦吃”的含义,才会时刻提醒自己,“有苦吃是机会,要坚持多学多干,多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当年,15岁的总书记作为从北京来的知青,扎根在梁家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甚至在大冬天下到粪池里起粪,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淋、体味酸甜苦辣,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自找苦吃”的工作理念。一直以来,总书记都非常赞赏浙江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品格意志。之于浙江共青团,着眼精准解决基层难题,培育“接地气”的青年,我们大力推动基层改革,在宁波市鄞州区、金华义乌市深入开展试点,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索团干部管理机制、基层团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经验;我们常态化开展高校“双百双进”活动,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08万支,引导25.88万名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调查研究,帮助他们“去掉书生气,多点泥土香”;我们持续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行动,围绕垃圾分类、厉行节约、扶贫助困、“四点半学校”等主题开展服务,让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了解社会、体察民生。

“忠诚、敏锐、活泼、实干”是总书记赋予浙江共青团的使命与期待。有幸在浙江工作生活,总书记的一言一行,化作深沉持久的精神伟力,激励着我们为“重要窗口”建设凝聚青春力量。在学习新思想、宣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上,浙江共青团理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让更多青年读到本书、读懂本书,让他们明白,在成长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面对困难挫折,只有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才能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出人生和事业的美好前程!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六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