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洛丽塔》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8 14:41

精心挑选《《洛丽塔》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洛丽塔》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 - 了解《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理解小说的主题,如爱情、欲望、道德、成长等。
2. 选取合适的切入点: - 从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方面入手,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 可以从主人公亨利的视角出发,探讨他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 - 也可以从洛丽塔的角度出发,分析她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
3. 分析人物形象: - 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如亨利、洛丽塔、奎尔蒂等。 -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道德观念等,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4. 探讨作品的主题: - 分析小说所探讨的主题,如爱情与欲望、道德与罪恶、成长与毁灭等。 -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
5. 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 - 在读后感中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深度。 - 可以从自身经历出发,谈谈对小说中某些情节或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6. 注意文章结构: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主题,引起读者的

缺爱的孩子逆袭只是少数——《洛丽塔》读后感

通常一本书,读者有许多阅读切入点。比如手边的这本《洛丽塔》,你可以从恋童癖这方面去探奇,也可以从了解精神和心理方面去解读,更或者,就把它当做一本寻常的小说来阅读消遣,而我看书,总喜欢从情感的角度去分析。

洛丽塔是一个智商平常,教养一般的十二岁“性感少女”——至少在亨伯特的眼中是如此。她的父亲早逝,她和母亲相处得并不是很愉快。三十多岁的母亲无疑的还是想拥有一个男人宽厚的肩膀,所以当单身汉亨伯特租住在她家的时候,洛丽塔朦胧的性意识所引起的不自知的举动被母亲视为一种威胁——这里用“威胁”而不用一个母亲为保护自己的女儿而用“危险”二字,是因为即使在没有租客入住的情况下,母亲对她的教育也是批评和否定,她和母亲的相处过程中,充满了争吵和对抗。

亨伯特有目的地取悦洛丽塔,让她母亲感到非常不舒服。洛丽塔被母亲送去了营地参加两个月的集训,随后已经为她未来的寄宿学校铺平了道路。

夏洛特(洛丽塔的母亲)在孩子去集训的时候,向亨伯特提出了求婚,而亨伯特因为自己龌龊的目的,也答应了这场婚事。刚结婚亨伯特就无时无刻不在想如何谋杀夏洛特,以便将洛丽塔据为己有。当亨伯特畸恋洛丽塔的事情被夏洛特发现后,气急败坏的夏洛特写了几封对亨伯特有威胁的信准备出门邮寄的时候,被汽车撞死了。亨伯特理所当然地成了洛丽塔的监护人。

亨伯特马上出发去营地接走了洛丽塔,并且开始了两年多漂泊的生活。洛丽塔成了他的小情人。虽然他也想让洛丽塔拥有正常的教育而在一个小镇上停留了一段时间让洛丽塔去学校上课,但因为他和洛丽塔的关系逐渐变受到质疑和猜疑而又重新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洛丽塔在他人的帮助下逃脱了亨伯特的魔掌,但助她逃脱的奎尔蒂也是一个恶魔,无疑的,这个恶魔比亨伯特更不如,因为他并不爱她而只是想占有她。所以当洛丽塔反抗奎尔蒂的时候,被奎尔蒂赶走了。

十七岁的洛丽塔找了一个贫穷的小子嫁了,并且怀了孕,穷困的生活逼她只得向亨伯特求救——她母亲有房产和证券在亨伯特手上,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后,回忆起他和洛丽塔相处的很多时间,洛丽塔悲哀无望的眼神和动作,以及某次水果刀在她手边和脚下,她镇定冷漠的眼神。

当他以复仇的姿态强杀了奎尔蒂以后,洛丽塔也因为难产失去了生命。难产伴随着贫穷,死就是命定的结局。

很多人从这本小说中分析恋童癖的精神心理因素,而我,只想从那个悲剧性的人物洛丽塔身上展开。

心理学上有一种论断是父亲对女儿婚姻会给出关键性的影响。在有父爱的家庭中,女孩对未来另一半的想象就是父亲那个样子,所以她会给未来结婚对象一个固定的框框,对方向父亲对她那样的爱着她。而缺少父爱的女孩,对未来另一半的设想要模糊得多:只要不像她父亲那样就好了。对父亲没有印象的洛丽塔,就更加无从判别自己将来的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到底以一个什么标准来鉴别了,这是她的第一重悲剧。

洛丽塔的母亲无疑的,爱自己比爱女儿更多一点,她看到的都是洛丽塔的缺点,跟她沟通也是批评比表扬多,吼叫比好好说话多,这样一个自私的母亲形象可想而知能对她投入的教育资本能有多少。所以十二岁的洛丽塔更多的表现是一个叛逆的,不太聪明的形象。这是她的第二重悲剧。

这样一个长相娇美的女孩,自然是那些坏男人下手的对象,所以她的悲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亨伯特的恋童癖虽然将这朵娇嫩的花过早采摘,但他畸形的两性关系中,还有一些爱的成分。他的畸恋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精神方面的原因,所以造成了他的行为常常以各种伤害的方式出现。或许十二岁的洛丽塔并不太明白“痛苦”是一个什么概念,因为这个痛苦常常是与幸福对比出现的——在此之前她也没有深刻体会过什么叫做幸福。

为了躲避法律的制裁和怕被周围人察觉他们关系的非同寻常,亨伯特时常生活在恐惧和漂泊中,当然,也有对洛丽塔的同情中——他在精神上的不稳定和行动上的不确定性根本无法给洛丽塔带来安全感,更不用说幸福感。

那么,十二岁的孩子心里还剩下什么呢?没有同伴,没有家人甚至没有可以与之交流的人,没有正常的学校教育,没有逃避目前生活的出口,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死”都只是模糊而不真切的一刹那想法。

所以当另一个恶魔将手伸向洛丽塔的时候,洛丽塔以为可以逃避这个魔窟,没想到陷入另一个魔窟中。即使再次从另一个魔窟中逃脱,她也没想到再回到亨伯特身边。

模糊触摸到幸福的瞬间是她遇到了一贫如洗的狄克,无论他如何贫穷,但起码给了她正常的家庭生活。狄克坚实的肩膀给了她想要改变当下生活,憧憬未来的勇气,也使她不再惧怕亨伯特。所以她向亨伯特发出请求经济支援的信件。

只是十七岁的女孩在贫穷中没有翻过难产这个关隘,将生命终究留在了那个花季的年龄。

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叹息悲悯,是因为前段时间和一个县城的老师交流农村孩子的教育情况,那位老师隐忧的说,农村孩子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和性教育问题,仍然是大多数悲剧故事之所在。

真希望在这片纯净的蓝天下,那些未来的花朵都能够在温暖的春季里如期开放,灿烂而美好,因为缺爱的孩子逆袭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悲剧。

知见诗社 | 读书笔记:《变态的情欲、性取向错乱的悲情人生》

变态的情欲、性取向错乱的悲情人生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读后感
作者:秦刚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以一个杀人入狱的刑事犯,在狱中回忆自述的方式,揭示了一个情欲变态,性取向错乱者的心路历程,提出了未成年人年权益保护和人格教育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小说开始,主人公亨佰特以嫌犯的身份,向法官和陪审团书面供述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1910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家庭的亨伯特,少年时代与一个名叫安娜贝尔的少女恋爱,他们的爱情虽然幼稚,却如胶似漆,非常热烈,但安娜贝尔却在随家出外旅游时,突发疾病,死于斑疹伤寒。这段恋情深深地留在亨佰特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心目中便一直以十岁左右的女孩子为恋爱对象。之后亨佰特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还因精神问题进过精神病医院。但亨佰特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移居美国,40多岁到新英格兰游历时,为了租一间房子好住下来读书。经人介绍来到洛丽塔家,起先他对房子并不满意,但一见到她家漂亮的小姑娘洛丽塔就决定住下了。相处之间,因为亨佰特长得高大英俊,有欧洲男子的成熟风度,洛丽塔守寡的母亲夏洛特.赫兹爱上了他。虽然他并不爱夏洛特,但为了能亲近她的女儿,他还是与夏洛特结了婚。洛丽塔也很喜欢这个新爸爸,因为亨佰特正好与她当时正崇拜着的一个男影星长得十分相像。母女俩甚至为了他争风吃醋。亨佰特勉强维持着与夏洛特的婚姻关系,但私下里把他内心对洛丽塔的爱恋,记录在日记本里面。控制欲和嫉妒心非常强烈的夏洛特,向他索要日记来看未能如愿,便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撬开抽屉锁偷看了日记。得知了亨佰特的秘密后,写了几封责骂带威胁的信,怒气冲天地走出家门,准备寄给在夏令营度假的女儿,途中不幸被躲闪一条小狗的汽车压死。

亨佰特去夏令营接尚不知母亲死讯的洛丽塔。回来的路上,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亨佰特以为洛丽塔会反抗他的性企图,想用安眠药使洛丽塔失去反抗能力,谁知医生开的安眠药不起作用,亨佰特很尴尬,正在不知所措之际,洛丽塔却主动勾引亨佰特,与他发生了性关系。实际上在这之前,洛丽塔已经有了性经验,在夏令营时,她与一男孩偷尝了禁果。亨佰特告诉了洛丽塔母亲的死讯。她无处可去,只能与亨佰特在一起。亨佰特知道自己与12岁的洛丽塔发生性关系是触犯法律的,为了不露痕迹,便带着她周游全国。他们旅行了一年,走走停停,行程27000多英里。最后他们在英国东部一座小城里定居下来,让洛丽塔继续入学读书。

洛丽塔虽然美丽可爱,但却是一个庸俗浅薄的小姑娘,她喜欢看电影、嚼口香糖、穿漂亮衣服、看流行杂志。只要亨佰特不断地满足她这方面的要求,她就乐意维持与亨佰特的特殊关系。但亨佰特的嫉妒心却不允许她与学校里的男同学来往,也反对她参加学校里安排的话剧排练等集体活动。但在校长和老师的劝说下,无任何理由拒绝的亨佰特只好勉强同意。洛丽塔在话剧排练中,认识了剧作家基尔蒂,渐渐地对亨佰特对她的约束起了反感。在绝望之中,亨佰特带着洛丽塔开始了第二次长途旅行,但在这次旅行途中洛丽塔突然不辞而别。经过一段时间漫无目标的寻找之后,亨佰特与一个离了婚,嗜酒成瘾的女人里塔同居。他并不爱她,但亨佰特从里塔身上得到了同情和安慰,使自己不至于精神崩溃。

几年后,已与机械工结婚的洛丽塔,因经济困难,写信向亨佰特请求支助。亨佰特根据这一线索找到了洛丽塔。这时洛丽塔已经怀孕并即将分娩。亨佰特从她嘴里得知了她当年离开的原委,以及基尔蒂企图迫使她拍摄黄色电影,她因而逃走的经过。亨佰特想带洛丽塔一起走,但洛丽塔拒绝了。他给洛丽塔400美元后,驱车去纽约,做好了杀死基尔蒂的准备。在纽约一座城堡式的房屋里,亨佰特找到了基尔蒂。在像猫玩老鼠似的捉弄了基尔蒂一番后,亨佰特冷静地开了数枪将他打死。完成了复仇心愿,感到一身轻松的亨佰特,离开了基尔蒂的家。驾车在公路上逆向行驶,故意吸引警察注意,将他抓住。在对亨佰特庭审开始的前几天,他患冠状动脉血栓症死于狱中。洛丽塔也因难产死于医院。

《洛丽塔》在美国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书,大多数人把它当成“黄书”来看,但文学评论家对它的评价却很高。这部小说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博纳科夫的文学风格。它结构复杂,词语华丽,充满了文字游戏和文学典故。书中亨佰特以其当继父的幌子,暗恋洛丽塔且心怀不轨,这种非常危险的家庭关系,不仅有违人伦,严重影响婚姻关系的和谐,而且牵涉到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和侵犯,以及再婚家庭子女的品德教育等问题。亨佰特与与洛丽塔的关系不管从伦理道德,还是从法律的角度都为社会所不容。当然就亨佰特个人来说,他与洛丽塔的情爱,是受少年时代初恋情结的影响,他对洛丽塔的爱也许是真诚的,与基尔蒂勾引洛丽塔以满足他变态的色欲和拍色情片盈利的罪恶行为有一些区别。但从本质上分析,亨佰特的婚恋情欲观念和性行为也是错乱和变态的。是违反人类社会关系准则的。所以从小说《洛丽塔》的思想内容来看,它反映的主要是:当时社会上部分人在婚恋和性关系方面的道德崩溃以及人文精神的沦丧,尖锐地提出了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权益保护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亨佰特生长于环境优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能够成为一个著书立说的学者。但他的精神却是分裂和不健全的,少年时代与比他稍微大一点的少女安拉贝尔恋爱,情急之下在海边山洞边发生关系,被老水手兄弟看见,大声吆喝和说不堪入耳的话为他们鼓劲。此后四个月,安拉贝尔就死于斑疹伤寒。这件事在亨佰特心上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诱发了他的心因性精神病,之后的婚姻中找不到正常感觉而离婚。24年后作为房客的他,在房主人夏洛特12岁的女儿洛丽塔身上,找到了安拉贝尔的影子,立即走火入魔,以娶寡居的夏洛特为幌子,内心暗恋着洛丽塔,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记录在日记本里。没有预料到生性敏感而嫉妒心又很强的夏洛特,竟然在他外出时,撬开抽屉锁偷看了日记,气急败坏,情绪失控而造成车祸身亡的悲剧。这个突发事件,客观上为亨佰特与洛丽塔的不伦之恋,创造了条件,促成了他们的结合。为了规避法律的惩罚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亨佰特采取父女俩常年在外旅游的方式,维持其为人所不齿的关系。但洛丽塔正处于成长期,必须受学校正规教育的阶段,不得不再次进入学校读书。可亨佰特又不放心洛丽塔与学校里的男孩子相处,处处监视和控制洛丽塔的行动,引起洛丽塔的反感。由于他不让洛丽塔参加学校安排的话剧排练,连老师和校长都觉得,亨佰特的行为不正常,劝说他对孩子不要控制太严。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亨佰特只好再次带着洛丽塔踏上长时间旅游之路。

可这次旅游之路,可就没有那么顺畅。所谓剧作家,话剧导演基蒂尔安排人,一路跟踪他们,最后拐走了洛丽塔。伤心欲绝的亨佰特几乎耗尽家财,很长一段时间寻找洛丽塔未果后,与一个有酗酒恶习的离婚女人同居。但被基蒂尔拐走后,被迫拍摄色情片的洛丽塔逃走与人结了婚,因经济困难写信向亨佰特求助,使他又找到了洛丽塔,想让她回到身边,被拒绝后,把怒火发到基蒂尔身上,以自身的犯罪来惩罚杀死基蒂尔那个恶魔,并主动投案,叙述案情,最后病逝而走完他错乱的人生之路。亨佰特的悲剧,就他个人而言有其心因性精神疾病和少年时期经历的诱发因素,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可比性。但他与洛丽塔的不伦之恋,却深刻地揭示出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即对青少年,特别是懵懂少男少女的道德规范教育和权益保护问题不容忽视,刻不容缓。

小说中的洛丽塔是个漂亮的小女孩,但缺乏道德规范教育的她,内心并不单纯,可以说是一个问题少女。在学校夏令营期间,在野外有两个人以上的场合,就与男孩子发生关系。“在这个美丽动人,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上,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稳重端庄、羞怯克制的影子……她认为偷偷摸摸的性行为,不过是年青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成年人对这种偷偷摸摸一无所知。”小小年纪的她爱慕虚荣,贪图物质享受,并且善于利用亨佰特有求于她的优势,不断地索取物质享受“她冷酷无情,善于讨价还价,每逢发现有机可乘,便拒绝给尝那种折人阳寿,妙不可言,极乐世界一般的春药……把一次拥抱的代价提高到3美元,甚至4美元”在亨佰特带她到全国各地旅游时,她尽可能地享受高消费的生活,只要亨佰特拒绝她有些不合理的消费,她不仅满嘴脏话责骂,而且以不合法的同居要受到法律制裁来要挟他。“她骂出了不能写下来的话,发出恶魔一般噗噗的声音,骂我和她妈妈同床的时候,就几次企图强奸她,说敢肯定她妈妈就是被我谋害的,威胁要和碰上的第一个要她的人睡觉而我别想干涉……”这样的问题少女,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的共同责任。而且从书中一些学生活动的描写细节中,可以看到不少这类孩子。还有,作为受害者的洛丽塔在经历一系列磨难以后,也意识到曾经的行为是荒唐的“对于尊重传统的洛丽塔来说,在我们不寻常,畜生一般的同居生活中,她已逐渐意识到:即使最令人心碎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荒唐的乱伦好得多……”应该说在当时社会状态下,品格教育缺失导致的不良少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洛丽塔的悲剧性结局是必然而发人深省的。

小说中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离婚寡居的她再婚:一是看上亨佰特人才出众;二是亨佰特经济条件比她相对好一些。“早餐时,在令人扫兴的明亮厨房里,在一片度铬的闪光和叮当作响的餐具中。她会坐在她的角落里,穿一件红袍子。右肘搁在塑料桌面上,一只拳头撑着下巴,以令人无法忍受的脉脉温情注视着亨佰特……先生庄严的脑怒在她眼里是默默的爱情。先生微薄的收入给更为微薄的她增添了一大笔财富。并非这笔钱能够满足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的需要,而是因为连我的钱在她眼里也发出非同一般的男性魅力之光。她把两人的联合账户看作是南方那种通衢大道……”然而婚后,夏洛特却发现亨佰特的注意力在女儿身上,这时她提高警惕,高度关注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毕竟亨佰特当时只是一种暗恋和单相思,没有付诸行动的表现。可婚后夏洛特对家庭控制欲太强,对亨佰特的过去的一切,都要寻根问底,包括对亨佰特的初恋和曾经有过一次婚姻经常盘问,表现出极强的嫉妒心。

书中写到“我对她的占有欲早有所知。但没有想到,她会如此疯狂地嫉妒我的生活中任何不属于她的东西。想要我复活过去所有的恋人,以便使我侮辱她们、践踏她们,背信弃义,完全抹掉她们,毁灭我的过去。要我给她讲与瓦莱莉雅的婚姻,当然捧腹大笑一番。我还要编造一长串情人的姓名给她取乐。为讨得他的欢心,我不得不给她编造了一份带插图的人名录,全部按照美国广告的规矩,按微妙的种族等级排列。就这样给她看,我的‘曾经’的女人们——懒洋洋的金发碧眼,气势汹汹的浅黑皮肤,充满性感的古铜色像—正像妓院里的展览……”夏洛特的这种性格缺陷,直接导致了自己死亡和女儿的不幸,不禁使人悲从中来。

小说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非常精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亨佰特,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不时出现的幻觉,实际上是借用这种方式对事物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预测性表述,使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另外,因为书中有周游美国和欧洲各地的情节,作者对诸多旅游景点的景物描写也是很生动迷人的。《洛丽塔》因此而被作为美国西部旅游指南。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年)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父亲是著名的自由派政治家。纳博科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能熟悉运用好几种欧洲语言。十月革命后他与全家逃离俄国,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俄国和法国文学。1922年至1940年间,他先后住在柏林、巴黎,与当时大量生活在那里的俄国逃亡者,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很少与当地居民来往。生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的纳博科夫以西林为笔名,用俄语写作了不少诗歌、剧本、短篇和长篇小说。1940年纳博科夫来到美国,并加入美国籍。1948年至1958年间,在康奈尔大学教授文学课程。他的授课笔记,后来被整理出版。1954年他用英语写成的长篇小说《洛丽塔》是他的成名作。此书一出版就引起广泛的争议,但也使他出名并获得丰厚的版税。1961年,纳博科夫移居瑞士,在那里一直住到1977年去世。在瑞士他把《洛丽塔》译成俄文,使俄国人以后也能读到它。纳博科夫漂泊不定的一生共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几本诗集和一部自传。虽然纳博科夫被归为美国作家,但由于他的身世和所受的文化熏陶,他的作品实际上更接近欧洲的文学传统他的作品风格非常独特,形式错综复杂,内容扑朔迷离。批评家们,有的把他归入后现代派,有的称他为象征主义作家,也有的认为他是讽喻家,还有人叫他颓废派、超现实主义作家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他的作品之复杂纷繁,但不管怎么说,他作为世界级作家和杰出的英语作家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今天读这部小说,首先是要深刻思考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和少年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减少和防止洛丽塔一类问题少女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次要学习欣赏多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和借鉴它们的写作方法。

(2020年12月24日秦刚于蓉城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