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彼得故事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8 20:11

如何写《彼得故事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彼得故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故事内容": - 确保你对彼得故事的整体情节和细节有充分的了解。 - 思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主题。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 - 可以是故事中的某个特定情节、人物形象或主题思想。
3. "结构布局": - 开头:简要介绍彼得故事的基本内容,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分段论述。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给出对读者的启示。
4. "观点明确": - 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清晰、明确,避免含糊其辞。 - 避免仅仅陈述故事情节,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5. "逻辑清晰": - 确保你的论述有逻辑性,各部分之间要有合理的过渡。 - 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和过渡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6.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准确。 - 避免重复啰嗦,力求简洁明了。
7. "引用故事内容": - 在论述中适当引用故事中的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内出轨抛妻弃子,痛失爱子悔不当初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很难想象写这么美妙的诗歌的人是个不负责任的渣男。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在初一的时候,当时12岁少年的心就被深深打动。居然有这么美的诗句,韵律、节奏、语言,都是那么美好。

我记住了这个叫徐志摩的诗人,并找到了他更多的诗歌来读。徐志摩、戴望舒以及后来遇见的汪国真、席慕蓉等人的诗歌点缀了我青春期的生活。那时候,汪国真的诗歌背下来写进作文,获得老师的表扬,都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再后来阅读更多文献资料,知道了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领袖诗人。茅盾、郁达夫等人都对徐志摩的文学才华表示赞赏。陈从周在《徐志摩年谱·编者自序》中说:

“在五四运动后,他对白话文、白话诗的提倡,尤其是以方言入诗、入文,开现代诗文中运用新语汇的先锋,这些都向着传统的旧文学挑战。虽然形式上过于唯美,但他的行动方面,仍然是前进的。”

可是因为个人情感生活,尤其是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故事,让很多人对其人品颇有微词。

下文将从徐志摩所写的悼亡散文《我的彼得》来分析他婚内出轨抛妻弃子,在痛失爱子之后又悔不当初的复杂情感。

徐志摩

一、浓得化不开:情也依依,爱也依依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散文的特色可以从用他自己的一篇散文标题“浓得化不开”来形容。和冰心的清新婉丽、周作人的冲淡平和不一样,浓烈就是徐志摩的抒情诗式的散文的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他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美化的形式以浓烈的风格表现出来,形成了所谓的“志摩式的散文”。

这种散文,都是一些抒情诗式的文字,读来十分动人,会被作者代入那种美妙的意境中去。他的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外带一篇《秋》。

《我的彼得》是收录在徐志摩的《自剖集》里的一篇悼亡文,以表达对早夭的孩子彼得的思念和忏悔。《自剖集》里的作品都写得非常真挚感人,尤其是哀思辑中的文章,总是把对亲友的追念与他对人生的感叹及自我灵魂的解剖结合在一起,写得温柔、蕴藉、感人至深。《我的彼得》读来催人泪下,徐志摩在写作此篇的时候的确是真情流露,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父爱的温馨。

这篇散文是徐志摩在听音乐的时候,认识一个八九岁的小友,想起了早夭的彼得,他如果在世,也该有这么大了。

想起了可爱的小彼得,那个已经魂归天国的小彼得。但是可怜的他,居然无法进行回忆,因为他没有参与到小彼得的成长过程,那珍贵的日日夜夜,他没有与孩子的共同的生活经历。所有可供回忆的关于小彼得的所有情节,都是孩子的妈妈和大大转述的。

小彼得生前照片

对于没有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的这方面,徐志摩是后悔的,是深深懊悔的。如今,小彼得已经离开多年,所有的怀念只能空想。

“没福见着你的父亲,知道你,认识你,爱你,也把你的影像、活泼、美慧、可爱,永远镂上了我的心版。……那时间我,……觉着心里有一个尖锐的刺痛,这才初次明白曾经有一点血肉从我自己的生命里分出,这才觉着父性的爱像泉眼似的在性灵里汩汩的流出;只可惜是迟了……”

对早夭的彼得深深的爱和无比的悔恨充斥在他的文字里,令读者读来也感同身受。

可是为什么徐志摩会没有亲自抚养他亲生儿子呢?为什么所有关于儿子的可爱故事都要经历其他人的转述呢?如此疼爱儿子的父亲,是怎么会缺位孩子的成长的?

这就要从他的情感经历中去找答案了。

张幼仪和徐志摩

二、信仰感情:迷失在狂热的爱情里,婚内出轨抛妻弃子不顾一切终成空

徐志摩在他的散文《落叶》写道:“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他也多次说过他的比是“没法驾驭”的“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

文如其人,他本人对待感情也是不顾一切的,完全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去控制自己的情感。

前文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如此喜欢孩子的徐志摩会缺位孩子的成长——可以从他的情感经历中找答案,现在就来揭示答案。

当初在剑桥大学,他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就想方设法想要恢复单身,以便和林徽因在一起。于是那时候他就向已经怀孕的张幼仪提出离婚。

左:林徽因 右:徐志摩

张幼仪那个时候已经为他生了老大,正怀着老二,也就是彼得。但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徐志摩,完全顾不得自己的亲生骨肉,冷漠地要张幼仪去打胎,他不欢迎这个孩子,他不要这个孩子,以便顺利和张幼仪离婚,去继续他热烈的恋情。

张幼仪不敢打胎,说听说打胎会死人。徐志摩冷酷地说:“坐火车还死过人呢,那么你看大家就都不坐火车了吗?”

这种话实在是冷酷到底了,张幼仪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德国生下了彼得。生下彼得之后,徐志摩听说了孩子生了下来,于是立刻从英国赶过来,和张幼仪办理离婚手续。

张幼仪也算是彻底死心了,同意离婚,并且独自抚养彼得。

这也就是为什么徐志摩没能参与到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原因。后来徐志摩并没有获得林徽因的爱情。他如此狂热,不惜与原配妻子离婚,抛妻弃子,吓坏了林徽因,于是林徽因最终拒绝了他的爱情。

徐志摩没有得到林徽因,后来娶了陆小曼,至于是否幸福也很难讲。毕竟爱情初期的甜蜜和幸福过去之后,就是真实的生活。

陆小曼和徐志摩

“对着这不完全,不如意的人生,谁没有怨,谁没有恨,谁没有怅惘?……我们是遭放逐,无形的解差永远在后背催逼着我们赶道:为什么受罪,前途是哪里,我们始终不曾明白……”

徐志摩对于他抛弃张幼仪的行为是有忏悔的,他对彼得说:“就是你妈,彼得,她也何尝有一天接近过快乐与幸福,但她在她同样不幸的境遇中证明她的智断,她的忍耐,尤其是她的勇敢与胆量……”

三、回顾半生:深刻进行自我剖析,隐约透露厌世思想

在他的《自剖集》里,尤其是悼亡文,他把对亲人的追念与他对人生的感叹以及自我灵魂的解剖结合在一起,因此读起来十分感人,而且蕴藉而深刻。

在《我的彼得》中,他将真诚的悲哀,通过客观的追叙表现出来,貌似冷静,实则流淌着感情的潜流。他从活着的彼得的母亲张幼仪、大大以及他自己所受的折磨,联想到死去的人的幸运;在对死者的祝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他超脱的、无可奈何的厌世思想。

在回顾了张幼仪转述给他的彼得在世的时候,那些可爱的表现之后,徐志摩又表达了一番对彼得的思念和失去他的痛苦。然后笔锋一转,从怀念转为羡慕,羡慕彼得来人世间短短几年,又回到了“天父的怀抱”,而不像他们,在人间继续受苦。

“你来人间真像是短期的作客,你知道的是慈母的爱,阳光的和暖与花草的美丽,……你回到了天父的怀抱,……你的小脚踝上不曾碰着过无情的荆棘,你穿来的白衣不曾沾着一斑的泥污。”

而徐志摩严重他们这些仍然在世的人们,是受着苦的:“但我们,比你住久的,彼得,却不是来作客;我们是遭放逐,无形的解差永远在后背催逼着我们赶道……想回头已经太迟,想中止也不可能,我们真的羡慕,彼得,像你那谪期的简净。”

字里行间都显示出对彼得早夭的羡慕,以及对自己遭受苦难的伤感和无奈。

如果徐志摩一味地抒发他的个人情感,而缺乏透彻的分析,大胆的解剖,那文章就会失之空泛。他敢于剖析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思想。

把解剖刀指向社会,这也许还不太困难,但是用这把刀来剖析自己的思想,就不太容易了。他曾经说过:“我也绝不掩饰我的原形:我就是我。”

他说:“我既是你的父亲,彼得,比方说,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的生前,日子虽短,给你应得的慈爱,为什么要到这时候,你已经去了不再回来,我才觉着骨肉的关连?”

他还说:“你生前我不知欣喜,你在时我不知爱惜,你去时也不能过分动我的情感。我自分不是无情,不是寡恩,为什么我对自身的血肉,反是这般不近情的冷漠?彼得,我问为什么,这问的后身便是无限的隐痛;我不能怨,我不能恨,更无从悔,我只是怅惘,我只能问!明知是自苦的揶揄,但我只能忍受。”

他敢于直面自我,剖析自我,并且将之诉诸笔端。读到这些地方,哪怕再觉得他是渣男的,也会觉得被感动。

他的《自剖集·第一》中,除了《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之外,其余五篇都是写于1925年末至1926年4月,这段时间是徐志摩思想苦闷的阶段,他说:“我的自剖文不是解剖体的闲文,那时我个人真的感到绝望的呼声。”他分析了自己思想的变化:好动变成了拘谨,活跃的心也变得沉闷了。

此段时间,各种苦闷的事情袭上心头,加上彼得早夭,他几乎抑郁了,总是觉得人生来受苦,“我什么都不愿意的。全是灰色的,重的,闷的”。

写在最后

徐志摩34岁的短暂一生,写了很多诗文,爱了几个才女,失去了一个孩子,最后生命终结于一次空难。无论他生前对原配妻子是否无情,在失去他的孩子的时候,他的忏悔和悲痛是真实的,甚至那些悲观厌世的情绪都是真切的。我们很难去用一个单一的态度去评价他,其实,怎样的评价,他也听不见了;不如就去他的作品里,体会一下他留下的精神遗产。

《海蒂与爷爷》:让生命茁壮的秘密就是拥抱不完美

在豆瓣电影,有超过10万人参与评分,分值高达9.1,《海蒂与爷爷》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觉,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治愈”。阿尔卑斯山绝美的四季风光和小海蒂阳光般的笑容自带治愈效果,而看起来性情古怪的爷爷从习惯一个人在山顶离群索居到愿意为了让小海蒂上学而搬到村子里;因失去母亲而重病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克拉拉也在阿尔卑斯山的春天里重新站了起来,更是一种治愈。

我们喜欢“治愈”的感觉,感动于“治愈”,是因为生活永远没有完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治愈”。一如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却充满着贫穷与落后,一如天使般微笑的小海蒂却命运坎坷,从小失去双亲。然而,每一个身处不完美的人,其实都拥有一颗不放弃自己的灵魂,渴望着能够被“治愈”。

辅仁大学的心理咨商博士,“叙事王子”周志健,有20多年实例咨询经验,擅长叙事疗法,通过聆听以及帮助案主重构生命故事,来帮助那些受困于人生的人。他在《拥抱不完美》一书中说:“原来,每个人都一样,我们天生注定要与不完美为伍、并在不完美中受苦。虽然受苦,却让我们在当中学习谦卑,生命因此茁壮、发光、发亮、美丽。”

而让生命变得茁壮的秘密恰恰就是拥抱不完美。小海蒂身上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自由的气息,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魔力,很容易让身边的人,甚至是看电影的我们被感染。当姨妈送她上山的时候,爷爷一开始并不欢迎海蒂,甚至直接将她拒之门外。而小海蒂却被羊叫的声音所吸引,直接找到羊圈把自己安顿下来。看着雷雨交加的夜晚,小海蒂搂着羊睡得踏踏实实,那一刻你并不会觉得她可怜,而只有满满的感动。

而海蒂的坦然,在于她接纳了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当姨妈把海蒂留下,匆匆离去,爷爷也一边推她,一边大喊着:“你快跟她走”时,海蒂只是说:“可是她也不想要我。”说这句话时,海蒂并没有期期艾艾,凄惨悲伤,她的眼中清澈无比,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也并不是屏蔽和隔离了伤痛,海蒂身上仿佛有一种天然的能量,生命本身的渴望随时呼之欲出。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量,富家小姐克拉拉就在母亲去世后,大病一场并且再也没有站起来。父亲常年外出工作,克拉拉在女管家严苛而刻板的日程安排下,过着“正确而无趣” 的生活,郁郁寡欢。

直到海蒂的到来,像是一道光照进了她的生活。克拉拉终于能够说出心里话:“妈妈死后我就生病了。爸爸也很想念他。他经常出差工作,我只好被困在这个房子里。”正如《拥抱你的不完美》这本书中的观点,说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疗愈方式。

当克拉拉敢于对海蒂说出真心话,她也越来越敢于面对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当海蒂想要离开时,她说:“你离开,是因为我不好吗?我只有你了,海蒂。我们可以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她愤怒地摔碎盘子,冲着父亲大喊:“我再也不想一个人孤零零了。”

如果说,在母亲去世后,克拉拉一直在用“生病”来逃离现实,那么当克拉拉可以真实说出自己的恐惧:“是因为我不好吗?”,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愤怒:“我再也不想一个人孤零零了”,她恰恰是在承认和接纳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一书的作者厄尼斯特·科兹说:“不完美是我们与别人最大的共同处”。承认不完美,对许多人来说比逃避要艰难许多,但只有承认并拥抱了这份不完美,我们的生命才有机会从这不完美当中汲取营养,变得茁壮起来。

可是不管克拉拉有多么恐惧和愤怒,海蒂还是选择了离开。但正是因为海蒂这次的离开,她后来才能机会帮助克拉拉重新站起来。这让我理解了《拥抱你的不完美》这本书中所说的,先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才有能力拥抱别人的不完美。

书中说:“如果我没有先对自己慈悲,那么我对别人的慈悲与善意都是假的,那是讨好。”彼时的海蒂因为思念爷爷和阿尔卑斯山,已经开始梦游。她十分清楚自己喜欢的是阿尔卑斯山的自由,喜欢那里的蓝天、空气和草地,她想念爷爷和彼得,而困在这所房子里,让她不快乐。

海蒂没有因为愧疚和不忍而选择留下来陪伴克拉拉,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对海蒂来说,生命天然的成长力量非常强大,她非常清楚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自己生长的,这是一种本能选择。换个角度来看,也是因为海蒂十分能够接纳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她接受自己无法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人。因此,她虽然无比心疼克拉拉,却并不会因此而内疚。

回到阿尔卑斯山的海蒂,在大山奔跑打滚的海蒂,终于又快乐起来了,可她并没有忘记远方朋友克拉拉。海蒂不断给克拉拉写信,给她讲述大山和村子里的故事,并她前来看看。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后,那个快乐的、充满生命力的海蒂不仅给了她最好的欢迎和照顾,还感染了克拉拉也放下束缚,去感受和体验大自然和生命本身的美好。

克拉拉在这份享受中,动情地说:“海蒂,我好希望和你一起在这里长大。”而当克拉拉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当中,被一只落在脚上的蝴蝶所吸引时,竟然不知不觉地跟着蝴蝶站了起来,重新能够开始走路了。

如果海蒂当初留在克拉拉身边,她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甚至病得越来越重,而克拉拉也不会有机会重新站起来。我们每个人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只有学会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对自己慈悲,我们才有机会去拥抱别人的不完美,给他人以力量。

当我们愿意拥抱自己以及他人的不完美,才有机会在这不完美中看见生命的美好,给予生命茁壮成长的力量。

《拥抱你的不完美》一书中,周老师讲述了一个化名为一凡的来访者的故事。一凡因为网络成瘾,无法完成学业,被迫从台大退学。开始咨询的时候,他两眼无神,心智涣散,说自己快撑不下去了,都想去自杀。和大部分网络成瘾者一样,一凡也有一个控制且焦虑的母亲。

难得的是,一凡是主动让母亲带自己前来咨询的。经过一年的咨询,他的状况有了很大好转,已经能够慢慢从电玩的世界脱离出来,尝试看小说、打桌球、唱歌、与人互动,逐渐有了能量。

有了能量的一凡,再一次面对妈妈的焦虑与家里低迷的气氛时,他没有一如既往地逃开,而是试图帮助妈妈大扫除,并且安慰妈妈。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整理到一凡的书柜,母亲要求一凡按照自己的意思摆放。而一凡则明确表示,按自己的方式摆放用起来更方便。母亲像过去一样强势,要求一凡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但这次一凡没有屈服,而是坚定地说:“不,我想放在这里。”并认真地告诉母亲:“这一声不,是我跟周老师咨询一整年,才学会的。”母亲终于懂了,红了眼眶,没有再坚持。

正是因为一凡拥抱了自己的不完美,才有了力量拥抱母亲的不完美;而拥抱这些不完美让他的生命滋生出力量,开始有勇气说“不”。不仅仅如此,在和其他人的交往当中,他也开始有力量区分出不同的价值观,能够靠近他人,也能够划出清晰的界限。这让他的生命有了茁壮成长的源源不断的能量。

正如周老师所说:“受苦挣扎是人生的必然,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正常的人生。”但“不完美也是一份礼物,她就像是蚌壳里的一粒沙,它折磨我们、叫人受苦,却也让生命长出一颗美丽的珍珠来。”而让生命茁壮得足够磨砺出珍珠的秘密,就是拥抱不完美。

何麦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咨询师和陪护师。一个温暖的陪伴者,一个犀利的旁观者,一个自我成长的践行者。愿意陪你走过人生至暗时刻,一起寻找那个更真实有力量的自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