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9 0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语别裁》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悟。是关于《论语》中的某个观点,还是关于作者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方式,或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启示等方面的感悟。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论语别裁》的作者、内容和背景,以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 a. 提出论点:针对某个观点或感悟,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 b. 举例论证: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内容,或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论证。 c. 分析评价:对作者的观点或解读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论语》或作者南怀瑾先生的敬意。
3.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举例丰富:在论述过程中,要尽量运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来自《论语》原文,也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他人的事例。
5. 思考深度:读后感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
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状态下,曾有人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然而读书却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也是通往幸福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读过《论语别裁》有感如下:
一 做人态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这种修养是难得的。我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我的体会是:不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但这样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不是刻意追求的乐观,而是胸襟开阔的自然表达,对人没有仇怨。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并坚持。我理解的君子坦荡荡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光明正大,不能做坑害别人的事。
至于“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做事情不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而是觉得某人对不起自己,觉得单位和社会对不起自己;觉得某件事对自己处理不利,自己为什么被剥得了话语权等等,进而,觉得自己实在了不起,这个社会对自己不公。任何事情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您处于那个位置,也不可能处理得那么合理,即使您现在吃亏了,您把它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到时候会有回报的(别一直想着回报)。放开心胸,别总心里琢磨着得到什么什么好处,别总心里琢磨着会得到什么什么人的重视。我的人生感悟之一,我们最幸福的不是得到什么好处和领导的重视,而是不被人坑害,不被人算计。如何能够想明白,心里不再忧愁,不再烦恼,不再痛苦。心境保持开阔。小人长戚戚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什么时候也别干缺德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做小人。即使鬼来敲门,也没有什么,也不害怕。
要达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确实很难做到。我的体会是我们做到“君子坦荡荡” 相对容易,一般人们处于较顺的状态时,能做到泰然处之,保证不干不道德的事情,但杜绝“小人长戚戚。”的事情和心境有时会很难,本身处于不顺时期,难免发牢骚,怨天尤人,想不清楚,给自己增加无限的忧愁和烦恼,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也许会有好的结果的。再看我自己,我确实能做到坦荡荡,算是一个“君子”;以前也确实长戚戚。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想不明白;怨得不到更多的机会等等,又算是一个“小人”,也就是“君子”、“小人”的成分兼而有之。2003年后通过自身的调整,心胸开阔了很多,也不再专门盯着某一个地方,有了一个较好的心态。我们真的应该相信:上帝永远是公平的,您在这个地方失去的,在其它地方会得到;你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可能也会失去一些必要的东西。通过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再对照自己,确实自己应该在保持坦荡荡的同时,不再“长戚戚。”对自己是一种提高,是一种超越,是智慧的升华。
二 德行天下
“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宾。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论语》对学习的要求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对于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我们说孔子的弟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孔子都能够识人,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纠正他们的短处,让他们不断学习。这对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特点既可以是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作用。同时,孔子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贡献出来,同时在工作取得成绩之后还要总结提高,再去学习,平常我们只知道前面一句话,而不知道后面一句话,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有益的。同时,学习必须勤奋,但是要悟道,学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简单,才能返回来指导实践。这个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终归到“一以贯之”。
“做学问需耐得住寂寞”、“有知识不一定有学问,一字不识的人也可以有学问”。是的,作为一个从幼儿园开始求学问,经历了中学、大学、几个阶段的学习时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期间的枯燥与乏味。每每看到别的同学同事社交、娱乐,我也有痛苦挣扎、厌学的状态,是类似“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这样的典故时刻提醒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尽力培养自己的德。
总之,仅仅是惊鸿一瞥,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也使我犹如掉入传统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使我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的人生和交友有了详尽的指导,收益匪浅,可以做为一部经典,时常翻看,总会找到人生难题的答案,难怪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也是有他的道理,做为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自己的骄傲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学会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方法,“言我所言,爱我所爱,行我所行,立德立言。”希望自己在学习南老师的《论语别裁》过程中,不断精进,利己利他。
当你快被生活的重担压垮,感到迷茫与挫败的时候,就去读书吧,书总能给你答案。最近在读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分享几个我喜欢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初进入社会,经验比较浅,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各种鬼主意也就越来越多了。年龄越大,虽然见识越多,但麻烦也越多,有话不敢说,说对得罪人,说不对也得罪人。
长大后没有小时候容易快乐,在职场中被磨平棱角后没有出入职场初生牛犊不怕虎时快乐。小时候,我们的世界很小,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全世界,父母把最好的都给我们,生怕我们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幸福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缤纷多彩,充满了诱惑,当我们想买一样东西买不起时,我们便觉得不快乐,当我们观察到别人有的东西我们没有时,我们便不快乐,当我们无法达到目标,我们便不快乐。
每个人都要把快乐当做我们人生的大背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快乐这个大背景下发生,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遇到了什么不幸和苦难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的好事上,并感恩这些好事,才能活出人生的真谛。幸福并没有什么秘诀,抓大放小,才能幸福到老。
第二个观点是:每个人各有专长,全才很少,德行好的人不一定能够做成事。学校中,有些学生的品德很好,但绝不能叫他办事,他一办事就办砸。老实的人,人人都喜欢,但不一定能够做事,有才具的人能办事,但不能要求他品行也好。拿孔子举例,在孔子的弟子当中,德行有成就的人,言语不一定成功。而言语上有成就的,在德行上不一定好。纵观历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都好的人,实在少见。
所以,选人用人要看重人才的优点,而不是要一个全面的没有缺点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又凭什么屈居于你之下呢?心存一颗包容的心,才能选好人才,用好人才,要善于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这才是明智之举。
第三个观点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出生是死亡的开始,两岁时,一岁的我过去了,十岁时,九岁的我过去了,四十岁时,三十九岁的我过去了,我们天天都在生死中新陈代谢,思想也在生了死,死了生,流水一样,永不停止。世界是变的,别总用老眼光看人,因为今天的他已经不是昨天的他了,也别总是沉浸在过去的荣耀和成绩之中,因为今天的你也早已不是过去的你了,人是会变的,人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可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永远都用老眼光看人看事终究是不行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