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改变自己》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9 10:11

推荐《《改变自己》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改变自己》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改变自己》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展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个人成长、自我提升和改变的重要性,因此你的作文应围绕这些主题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你对书中的观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体现自己的观点: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于书中观点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不要只是简单地复述书中的内容,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引用书中的例子: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书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是书中的故事、人物或观点,但要确保引用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5.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可以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这有助于展现你对书中人物的深入理解。
6.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身边的事例,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贴近生活。
7.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

《心居》感悟: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居》写的是上海、上海人,还有上海的城市生活。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时代,文艺对于乡村的表达,成就要高于对城市的表达。当中国高速进入现代化进程,城市的表达就显得非常重要,上海题材也就被高度关注。腾讯影业和阅文影视等公司推出这部现实主义力作,格外令人瞩目。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市民的世俗理想

全剧的故事起始于2017年,充满了簇新的生活气息,让观众有产生感同身受的可能。创作者贴近当下生活,将双耳紧贴现实的墙壁上,听到来自生活高昂或悉索的回响。当然,描写眼下生活也面临着风险:观众会用自身经验即时评说,深刻或肤浅。众目睽睽之下,没有藏拙的地方。电视剧《心居》播出,满屏的弹幕评说,其势汹涌,创作者面临双刃之剑。电视剧《心居》是成功的,它展示了对上海此城此人、此地此刻的新颖理解和出色表达,也因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编剧滕肖澜说:“写一点笃笃悠悠的家庭生活。笃悠是上海方言,意思是放松,不去急功近利。导演滕华涛说:“还原上海家庭和各个圈层的生活。这决定了电视剧《心居》的本色是家庭生活剧。上海城市生活如万花筒,多姿多彩的,主要场景是上海人的世俗生活场景。普通上海人喜欢生活,不去奢想生活的奢华,不愿活在众目睽睽中;喜欢生活的舒适和私密,不打扰他人也不被他人打扰。实惠是市民生活的常用词。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市民的世俗理想,悲喜由此。电视剧《心居》开门见山。女主角冯晓琴拎着菜篮告白:“拥有房子,才拥有这座都市的生活安全感,才有做主人的感觉。导演扣住了此刻市民生活的命脉,纲举目张,架构了全剧的叙说结构,生活像抖落的渔网。

命运好像太阳雨

时晴时雨

冯晓琴没有钞票,但是急于买房,构成了《心居》的故事线头,激发出连锁性的冲突。最主要的冲突来自于冯晓琴与顾清俞,她俩是姑嫂。《心居》第一集用蒙太奇式平行叙说,交代两个双女主的出场。一组长短镜头展现冯晓琴奔波菜市场与厨房的生活日常,另一组镜头交代顾清俞的优渥生活场景。一个是外来的上海媳妇,嫁入顾家十数年,照顾全家老少,期待望夫成龙而失望,继而望子成龙。她的市民意识的觉醒,就是从买房子开始,从而百折不挠。一个是典型的上海女性,漂亮且成功,优渥生活诞生优越心态,还有小家碧玉般温情种种,貌似理性,其实感性时常泛滥。最初冲突开始在顾清俞生日聚会上,冯晓琴提出借钱买房的想法,她理直气壮:“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能给儿子更好的成长学习环境。其做法咄咄逼人——老公顾磊不好意思开口,她直截了当去借;顾清俞不肯借,转而向公公顾士宏借;即使棋盘出现僵局,也要跳马走车。顾清俞不会喜欢她急吼吼的腔调,绵里藏针,见招拆招。全剧冲突由房子为起点,但不以房子为终点,继而波及两个人物生活和利益的各方面,也涉及家族内外的众多人物。比如,父亲顾士宏“三夹板”式的尴尬;还有后期展翔游走两人情感空间的纠葛;还包括施源的母亲和顾昕的母亲苏望娣等人物。前者存留旧时富贵的残想,后者保留小市民的精明,还有絮叨。扮演这些角色的优秀演员,把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
冯晓琴的生活欲望是明确的。她对妹妹冯茜茜说:“谁都想留在上海,要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拥有房子是她的最初目标,最终目标是改变命运。在丈夫顾磊逝世后,她破釜沉舟,走出家庭厨房,从当外卖者到创办养老院,生活欲望激励她,屡败亦屡战,最终赢得事业与情感的收获。外来者融入都市生活,是现代文学的经常性母题。《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站在蒙马特高地,眺望着灯火辉煌的巴黎低吼:“征服巴黎!结果他因野心而动,因野心而亡。对于冯晓琴来说,她没有野心,只有生活欲望。作为外来者,她比本土出身的顾清俞更迫切想要在这座城市生存或成功,拥有直截了当的欲望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而饰演冯晓琴的演员海清,也把人物成长和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顾清俞起点就是成功白领形象。她拥有外人对高知女性的想象和秉性。如果说,冯晓琴具备上海城市的奋斗精神,那么,顾清俞富有上海女性的生活本性。冯晓琴从低谷起步,一个个台阶攀登,明确而坚定;顾清俞则在情感与事业的漩涡中飘旋,犹如太阳雨,时晴时雨。从文学上看,顾清俞形象更为丰富。她既有外在的人际冲突,包括家庭矛盾和职场矛盾。插上一句,剧中关于职场的描写有些简陋,刘杰克利用冯晓琴和冯茜茜等桥段过于巧合。巧合是戏剧结构的常用手段,但用多了就会瓦解生活的自然质感。顾清俞还有内心冲突,在两难境地前露出本性。这集中表现在爱情选择上。写爱情故事常常需要:什么东西会阻止他们?传统作家试图用“姑娘的父母”来。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写到的父母,都是颠覆爱情的礁石。现在这种“姑娘的父母”的段落已经落伍,因为生活中这种观念已经落后,更多的是现代人自我意识的矛盾与焦虑。顾清俞身边不缺成功男性追求,却迷恋于少女时代的“白月光”——施源。其时的施源在尘世间浸润得面目全非,沦落到以骗婚赚钱。顾清俞面临他的拒绝和他母亲的莫名轻慢,却不可思议地迷恋他并深情表白:“你其实一直没有变,永远是我认识的那个施源。她表现出“美丽公主为落魄书生牺牲”的传统心结,观众着急,智商归零。其实,她迷恋的是旧时梦想,并且叫不醒。展翔是炒房造就的有钱人,富而不贵。他对顾清俞表现着真诚与浮夸、浪漫与搞笑,在她生活中走进走出,最终却没有找到根据地。展翔设计的饭局帮助施源求婚成功,他落寞地“功成身退”。展翔是讨观众喜欢的,有喜剧色彩。喜剧人物特征是盲目执迷,观众见其盲目,人物以为自得,赋予角色一种幽默。顾清俞的两难境地,刻画出她形象的两重性,让她的戏变得好看,让她和他们的戏变得好看。童瑶饰演的顾清俞恰到好处,舒展出别样魅力。

海明威说:所有初稿都是狗屎

他强调精益求精

电视剧《心居》长达35集,看完全剧是场耐心的灵魂长跑。编剧滕肖澜了解上海生活,是小说文本的作者,但难题是如何把擅长的语言描述转换成场景化表达。海明威有句粗鲁的名言:“所有初稿都是狗屎。他强调精益求精。《莫扎特传》从舞台剧搬上银幕,导演对编剧说:“你不得不把你的孩子再生第二次。结果同一个故事,有了两个杰出版本。电视剧《心居》的文本是用心而成熟的。导演滕华涛拍摄过多部都市题材电视剧,对于都市生存有深刻体会。电视剧《心居》讲了一个好故事。反映当下生活故事总是热闹,但发现内涵是创作者的孤独任务,需要对生活隐藏矛盾的敏锐解读、对人物人性的健康怀疑。好莱坞的电影常被笑称为“愚蠢的乐观”,因为“英雄不死”或者“最后三分钟营救”成为模式;西欧电影则被说成“美丽的悲观”,指的是它们逼视人性而欲惊醒良知。电视剧《心居》具有温暖现实主义倾向:相信生活即使再灰色,也会有蓬勃日出。
电视剧《心居》有好的思想姿态。艺术家不仅需要表达思想,还需要说明思想,观众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相信。海纳百川是城市的宏大叙事,而在市民生活中表现为日常性包容。编导有这样的解读:写冲突,更写包容。写生存艰难,更写生活勇气。《心居》中买房子的首场冲突,冯晓琴与顾清俞几乎是唇枪舌剑,冯晓琴为了儿子的前途而不惜咄咄逼人;顾清俞为了家人利益而针锋相对。冯晓琴有自我保护的算计,顾清俞也有寸土不让的盘算。但创作者的态度像劝架劝和的上海老娘舅,相信生活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立场或角度不同,人物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尊重公与婆的各自道理,找到人物塑造的个性钥匙,也找到创作者新的思想姿态。《心居》相信:生活中人们对阳光总是渴望。所以,更愿意让人物成长和成熟,更愿意发掘生活的积极意义。比如,冯晓琴心机背后有善良,在公司收购的危机中坚定支持顾清俞;顾清俞清高背后有温暖,她理解冯晓琴改变命运的劲头,她对冯晓琴说:我不认同你,但我开始懂你了。又如,冯晓琴激发展翔共同创办养老院。但即使最后走到一起,冯晓琴也懂得经济上的依赖,不能诞生独立人格。所以,依靠别人,不如造就自己;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全剧有了蓬勃的生活亮色,也就表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任仲伦
编辑:莫愁

《与自己和解》:推翻坚不可摧的心理堡垒,才能治愈你的内在小孩

珍贵的宝石存在于宇宙的每一处,

也存在于你我之内。

我想送你一撮,亲爱的朋友。

是的,这个早上,我想送你一撮,

一撮从清晨闪烁到晚间的宝石。

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是一颗宝石,

内含天与地,

阳光与河流。

我们只需要温柔地呼吸让奇迹显现:

鸟儿歌唱,花儿盛放。

这里是蓝天,这里是白云飘荡,

你的可爱的模样,你的美丽的微笑,

全都含藏在一颗宝石内。

你就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但表现得如贫穷的儿子。

请返回你所继承的遗产吧。

让我们互赠幸福,

学习安住在当下时刻。

让我们在自己的双臂里珍惜生命,

放下失念和绝望。

这是《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扉页的一首诗,《穷小孩》。

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承载了我们童年经历的所有创伤和悲痛。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治愈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内在小孩?如何治愈这个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内在小孩?

在《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首先要深入内心,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摧毁我们的心理堡垒,释放他,拥抱他,治愈他;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与他同行,呵护他。最终,我们与自己达成和解,才能解决人际关系、事业等问题,拥有幸福完满的人生。

一、看见内在小孩:通过正念冥想,积极觉察到你的内在小孩,拥抱他

很喜欢在天台练瑜伽,前不久,住了多年的公寓楼,顶楼天台的门被锁上,没有钥匙上不去了,原因是,发生了跳楼事件。

都说现代成年人的崩溃是不动声色的,表面看起来很正常的人,出入社交场合,光鲜亮丽,不哭,不发脾气,甚至笑得比西瓜还甜,有一天却像翠竹一样,“咔擦”一声,瞬间被折断,让人猝不及防。

那些默然崩溃的成年人之所以熬不下去,是因为他们长期忽视内心的内在小孩,他们不知道,外界施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压力和痛苦,其实都作用到了内在小孩身上。

小孩是脆弱的,何况他满身伤痕,如果不治愈他,终有一天他会抗不下去。

心理学有个观点,看见即治愈。所以,要想治愈我们的内在小孩,首先应该看见他。他在哪?

如果把我们的心比喻成一座房子,我们的意识是客厅,潜意识就是地下室。佛教心理学中,潜意识也被叫做藏识,或根本识,是我们意识的基础,藏着我们所有过去的经历。

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就被藏在地下室里。成年后的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的心打造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把内在的小孩关在这座暗无天日的堡垒里面,不让任何人看到他,更不会让他出来见人。

但是,把这个内在小孩藏起来,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为他是种子,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种子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就已经种在他身上。我们悉心打造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为这些种子疯长提供了沃土。

这些种子平时不会有什么异常,一旦我们听到、看到、读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就会触及其中某颗种子。

所以,我们常常会莫名的悲伤。遭遇不公时,难以遏制地愤怒。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恐惧、焦虑。求而不得时,感到绝望,甚至抑郁……

大多数人的做法,想尽办法回避问题,压制情绪。可是,这些种子长到一定程度,已经从“地下室”到“客厅”,变成了意识,是压不回去的。

如果一直回避,种子会变成藤蔓一样的绳索,将我们牢牢捆绑。想象一下,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内在小孩,被五花大绑捆在阴冷的地下室里,会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事实上,我们的潜意识里有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种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种子。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来觉察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家乔·卡巴金提出了正念减压疗法,即将冥想纳入到认知心理学的架构中。具体怎么做的呢?

停留在自己内心,看看意识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去追求也不去拒绝,只让一切顺其自然。学着平静地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去尝试认同或否定,学着将它们视为有独立生命的个体。

这个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通过正念冥想,我们积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就意味着从“客厅”走到“地下室”,就能看见那个伤痕累累的内在小孩。

他朝你哭喊着:“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不能离开我,你不能逃离我”。

你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温柔地对他说:“亲爱的,我来看你了。过去,我远离你,让你孤独,也让你受了很多苦,实在抱歉,因为我一直很忙;现在我懂了,不能忽视你,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

看见内在小孩,是治愈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释放他。如何才能做到呢?

二、释放内在小孩:认识到父母有毒,停止否认他们的过错,才能摧毁你的心理堡垒

一次去西部一座古城旅游,在客栈遇见一个年轻女子,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神情恍惚。她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大众口中的版本很简单,就是一个渣男撩妹睡妹睡完就弃的故事。她自己口中的版本完全不同,是一个缘来相聚日久生情爱到不能自已的浪漫爱情故事。我和她聊天过程中,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爱他,我能有什么办法?”
从她口中我大体了解到:
她的童年类似《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经历,父母重男轻女,偏爱弟弟,后来父亲出轨,抛弃了她们,母亲与父亲离婚,只带走了弟弟。父母各自组了家庭,她被送到屋村由奶奶抚养长大。她经历过三段感情,都是渣男劈腿,甚者脚踏几条船。开始的模式也差不多,起初她表现冷淡,对方稍微对她好一点,她就以为是爱情,很快沦陷。最严重的是第三段感情,她潜意识中一直美化对方,刻意屏蔽周围人对渣男不好的评价,不惜为他生下女儿。因为他让她想起自己的父亲,她始终不觉得父亲是劈腿抛妻弃子的渣男,而是追求自己爱情的性情中人。她把自己架空在心理堡垒中,不愿意走出来面对事实真相。

童年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没有及时疏解,成年以后,早期的创伤沉入潜意识,会以不同方式不断重复创伤过程中的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定义为固着(fixation),或强迫性重复。

这些创伤像毒素一样,被注入在了我们潜意识中的内在小孩身上,如果没有被治愈,他就像慢性中毒一样,不定时地发作,重复过去的痛苦。内在小孩痛苦,我们自然也会痛苦。

古城年轻女子也在重复童年的心理模式,她的内在小孩始终没有被治愈。她把他囚禁在自己的心理堡垒中,从未想过要摧毁这座堡垒,甚至还不断地加固它。她加固的方式就是,否认她遇到的男人在伤害她,就如她坚信父亲的所作所为是合理的,不断神化父亲的形象。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中国两千年的孝道文化,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扎根太深。即使年幼的时候,我们承受了来自父母的伤害,我们也会极力否认父母有毒,会习惯性地找理由为他们开脱,甚至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是自己犯了错才惹怒父母。中毒太深的子女成年后,在处理其他关系时,尤其是亲密关系,总会有很深的罪恶感,于是无底线地讨好对方。

“否认”是最简单也是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它借助虚假的现实来极力缩小,甚至是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影响。它甚至能令一些人忘记有毒的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继续把他们当作完美的偶像顶礼膜拜。

我们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希望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否认”能让中毒的成年子女避免痛苦,得到宽慰,但这种宽慰只是暂时的,并且代价是巨大的。

“否认”是一种特别坚固的砖,中毒的成年子女不停地往他们的心理堡垒舔砖,城墙越筑越厚。于是,感知现实的能力不断被削弱,自尊心和健康人格的重建也变得越来越难。最终,他们的内在小孩会在连蚊子也飞不进去的心理堡垒里面窒息而亡。

是时候停止这一切了。

只有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停止否认他们的过错,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才能摧毁为了避免痛苦而构筑的心理堡垒,把内在小孩释放出来。所有悲伤、愤怒、恐惧、绝望等种子,也都会被释放出来。

如此,就能追寻到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来自童年的痛苦记忆会流水一样倾泻出来,冲击中毒的身心。随之而来的,身体可能会颤抖,会想放声大哭,会情不自禁地呜咽……不要拒绝这些身体的反应,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发生,对释放负面情绪非常有效。释放完以后,我们会觉得身体像羽毛一样轻盈,感到身心轻松自在。

反复多次释放,内心会变得平静,不再轻易被愤怒等各种情绪控制,并能够爱自己。当一个人有能力让匮乏的心变得丰盈,才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爱他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平等的爱,而不是委屈自己,讨好对方,卑躬屈膝的爱。

三、与内在小孩同行:常与他对话,用心陪伴他,悉心呵护他

“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王璐丹饰演的角色说的这一金句,曾引起很多人共鸣。

宿命论者会把一切归咎到命运身上。为什么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总是那么难?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的一句话:“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潜意识被觉知,被意识化,命运就被改写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被潜意识操控,人格发展健全的人,有一套运作机制,觉知潜意识,做出合理的应对。

这套运作机制,就是我们在漫长的一生中,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健康和谐相处的模式。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我们的内在小孩永远都不会消失,会一直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治愈内在小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生的事。我们看见了他,释放了他,不代表一切就此结束。

除了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的父母同样有他们的内在小孩。我们身体内的痛苦,不单属于我们个人,而是累积了整个家族很多代人的痛苦。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很难转化那么多的痛苦。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释放内在小孩,之后与内在小孩同行,常与他对话,用心陪伴他,悉心呵护他。

当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应该更进一步,通过专注力与洞察力观察身边的人,我们的父母,觉知他们的痛苦,再用同样的方法,帮助他们治愈他们的内在小孩。

综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一个穷小孩,穷的是爱。

他极度缺爱,是因为在我们年幼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没有给他足够的爱,甚至在他身上施加了很多痛苦。等我们成年有了能力以后,大多数人依然吝啬于给他足够的爱和关注,无视他的存在,甚至囚禁他。

通过正念冥想,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接受父母有毒这一事实,不再否认甚至神化他们,摧毁我们的心理堡垒,释放内在小孩,才能治愈我们心里的内在小孩;余生要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同行,常与他对话,用心陪伴他,悉心呵护他。当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帮助他人治愈他们的内在小孩。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成为痛苦的终结者,开启新的人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