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9 1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改变自己》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改变自己》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展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个人成长、自我提升和改变的重要性,因此你的作文应围绕这些主题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你对书中的观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体现自己的观点: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于书中观点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不要只是简单地复述书中的内容,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引用书中的例子: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书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是书中的故事、人物或观点,但要确保引用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5.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可以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这有助于展现你对书中人物的深入理解。
6.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身边的事例,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贴近生活。
7.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
珍贵的宝石存在于宇宙的每一处,
也存在于你我之内。
我想送你一撮,亲爱的朋友。
是的,这个早上,我想送你一撮,
一撮从清晨闪烁到晚间的宝石。
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是一颗宝石,
内含天与地,
阳光与河流。
我们只需要温柔地呼吸让奇迹显现:
鸟儿歌唱,花儿盛放。
这里是蓝天,这里是白云飘荡,
你的可爱的模样,你的美丽的微笑,
全都含藏在一颗宝石内。
你就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但表现得如贫穷的儿子。
请返回你所继承的遗产吧。
让我们互赠幸福,
学习安住在当下时刻。
让我们在自己的双臂里珍惜生命,
放下失念和绝望。
这是《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扉页的一首诗,《穷小孩》。
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承载了我们童年经历的所有创伤和悲痛。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治愈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内在小孩?如何治愈这个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内在小孩?
在《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首先要深入内心,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摧毁我们的心理堡垒,释放他,拥抱他,治愈他;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与他同行,呵护他。最终,我们与自己达成和解,才能解决人际关系、事业等问题,拥有幸福完满的人生。
很喜欢在天台练瑜伽,前不久,住了多年的公寓楼,顶楼天台的门被锁上,没有钥匙上不去了,原因是,发生了跳楼事件。
都说现代成年人的崩溃是不动声色的,表面看起来很正常的人,出入社交场合,光鲜亮丽,不哭,不发脾气,甚至笑得比西瓜还甜,有一天却像翠竹一样,“咔擦”一声,瞬间被折断,让人猝不及防。
那些默然崩溃的成年人之所以熬不下去,是因为他们长期忽视内心的内在小孩,他们不知道,外界施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压力和痛苦,其实都作用到了内在小孩身上。
小孩是脆弱的,何况他满身伤痕,如果不治愈他,终有一天他会抗不下去。
心理学有个观点,看见即治愈。所以,要想治愈我们的内在小孩,首先应该看见他。他在哪?
如果把我们的心比喻成一座房子,我们的意识是客厅,潜意识就是地下室。佛教心理学中,潜意识也被叫做藏识,或根本识,是我们意识的基础,藏着我们所有过去的经历。
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就被藏在地下室里。成年后的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的心打造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把内在的小孩关在这座暗无天日的堡垒里面,不让任何人看到他,更不会让他出来见人。
但是,把这个内在小孩藏起来,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为他是种子,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种子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就已经种在他身上。我们悉心打造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为这些种子疯长提供了沃土。
这些种子平时不会有什么异常,一旦我们听到、看到、读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就会触及其中某颗种子。
所以,我们常常会莫名的悲伤。遭遇不公时,难以遏制地愤怒。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恐惧、焦虑。求而不得时,感到绝望,甚至抑郁……
大多数人的做法,想尽办法回避问题,压制情绪。可是,这些种子长到一定程度,已经从“地下室”到“客厅”,变成了意识,是压不回去的。
如果一直回避,种子会变成藤蔓一样的绳索,将我们牢牢捆绑。想象一下,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内在小孩,被五花大绑捆在阴冷的地下室里,会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事实上,我们的潜意识里有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种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种子。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来觉察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家乔·卡巴金提出了正念减压疗法,即将冥想纳入到认知心理学的架构中。具体怎么做的呢?
停留在自己内心,看看意识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去追求也不去拒绝,只让一切顺其自然。学着平静地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去尝试认同或否定,学着将它们视为有独立生命的个体。
这个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通过正念冥想,我们积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就意味着从“客厅”走到“地下室”,就能看见那个伤痕累累的内在小孩。
他朝你哭喊着:“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不能离开我,你不能逃离我”。
你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温柔地对他说:“亲爱的,我来看你了。过去,我远离你,让你孤独,也让你受了很多苦,实在抱歉,因为我一直很忙;现在我懂了,不能忽视你,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
看见内在小孩,是治愈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释放他。如何才能做到呢?
一次去西部一座古城旅游,在客栈遇见一个年轻女子,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神情恍惚。她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大众口中的版本很简单,就是一个渣男撩妹睡妹睡完就弃的故事。她自己口中的版本完全不同,是一个缘来相聚日久生情爱到不能自已的浪漫爱情故事。我和她聊天过程中,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爱他,我能有什么办法?”
从她口中我大体了解到:
她的童年类似《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经历,父母重男轻女,偏爱弟弟,后来父亲出轨,抛弃了她们,母亲与父亲离婚,只带走了弟弟。父母各自组了家庭,她被送到屋村由奶奶抚养长大。她经历过三段感情,都是渣男劈腿,甚者脚踏几条船。开始的模式也差不多,起初她表现冷淡,对方稍微对她好一点,她就以为是爱情,很快沦陷。最严重的是第三段感情,她潜意识中一直美化对方,刻意屏蔽周围人对渣男不好的评价,不惜为他生下女儿。因为他让她想起自己的父亲,她始终不觉得父亲是劈腿抛妻弃子的渣男,而是追求自己爱情的性情中人。她把自己架空在心理堡垒中,不愿意走出来面对事实真相。
童年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没有及时疏解,成年以后,早期的创伤沉入潜意识,会以不同方式不断重复创伤过程中的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定义为固着(fixation),或强迫性重复。
这些创伤像毒素一样,被注入在了我们潜意识中的内在小孩身上,如果没有被治愈,他就像慢性中毒一样,不定时地发作,重复过去的痛苦。内在小孩痛苦,我们自然也会痛苦。
古城年轻女子也在重复童年的心理模式,她的内在小孩始终没有被治愈。她把他囚禁在自己的心理堡垒中,从未想过要摧毁这座堡垒,甚至还不断地加固它。她加固的方式就是,否认她遇到的男人在伤害她,就如她坚信父亲的所作所为是合理的,不断神化父亲的形象。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中国两千年的孝道文化,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扎根太深。即使年幼的时候,我们承受了来自父母的伤害,我们也会极力否认父母有毒,会习惯性地找理由为他们开脱,甚至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是自己犯了错才惹怒父母。中毒太深的子女成年后,在处理其他关系时,尤其是亲密关系,总会有很深的罪恶感,于是无底线地讨好对方。
“否认”是最简单也是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它借助虚假的现实来极力缩小,甚至是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影响。它甚至能令一些人忘记有毒的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继续把他们当作完美的偶像顶礼膜拜。
我们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希望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否认”能让中毒的成年子女避免痛苦,得到宽慰,但这种宽慰只是暂时的,并且代价是巨大的。
“否认”是一种特别坚固的砖,中毒的成年子女不停地往他们的心理堡垒舔砖,城墙越筑越厚。于是,感知现实的能力不断被削弱,自尊心和健康人格的重建也变得越来越难。最终,他们的内在小孩会在连蚊子也飞不进去的心理堡垒里面窒息而亡。
是时候停止这一切了。
只有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停止否认他们的过错,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才能摧毁为了避免痛苦而构筑的心理堡垒,把内在小孩释放出来。所有悲伤、愤怒、恐惧、绝望等种子,也都会被释放出来。
如此,就能追寻到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来自童年的痛苦记忆会流水一样倾泻出来,冲击中毒的身心。随之而来的,身体可能会颤抖,会想放声大哭,会情不自禁地呜咽……不要拒绝这些身体的反应,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发生,对释放负面情绪非常有效。释放完以后,我们会觉得身体像羽毛一样轻盈,感到身心轻松自在。
反复多次释放,内心会变得平静,不再轻易被愤怒等各种情绪控制,并能够爱自己。当一个人有能力让匮乏的心变得丰盈,才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爱他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平等的爱,而不是委屈自己,讨好对方,卑躬屈膝的爱。
“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王璐丹饰演的角色说的这一金句,曾引起很多人共鸣。
宿命论者会把一切归咎到命运身上。为什么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总是那么难?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的一句话:“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潜意识被觉知,被意识化,命运就被改写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被潜意识操控,人格发展健全的人,有一套运作机制,觉知潜意识,做出合理的应对。
这套运作机制,就是我们在漫长的一生中,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健康和谐相处的模式。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我们的内在小孩永远都不会消失,会一直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治愈内在小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生的事。我们看见了他,释放了他,不代表一切就此结束。
除了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的父母同样有他们的内在小孩。我们身体内的痛苦,不单属于我们个人,而是累积了整个家族很多代人的痛苦。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很难转化那么多的痛苦。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释放内在小孩,之后与内在小孩同行,常与他对话,用心陪伴他,悉心呵护他。
当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应该更进一步,通过专注力与洞察力观察身边的人,我们的父母,觉知他们的痛苦,再用同样的方法,帮助他们治愈他们的内在小孩。
综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一个穷小孩,穷的是爱。
他极度缺爱,是因为在我们年幼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没有给他足够的爱,甚至在他身上施加了很多痛苦。等我们成年有了能力以后,大多数人依然吝啬于给他足够的爱和关注,无视他的存在,甚至囚禁他。
通过正念冥想,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接受父母有毒这一事实,不再否认甚至神化他们,摧毁我们的心理堡垒,释放内在小孩,才能治愈我们心里的内在小孩;余生要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同行,常与他对话,用心陪伴他,悉心呵护他。当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帮助他人治愈他们的内在小孩。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成为痛苦的终结者,开启新的人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