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心理学演讲话题》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9 15:44

精心挑选《心理学演讲话题》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心理学演讲话题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比如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疾病的认识等。 - 确保主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
2. "了解听众": - 考虑你的听众是谁,他们的心理学背景如何,以便调整演讲的深度和广度。 - 了解听众的兴趣点和可能的疑问,以便在演讲中针对性地解答。
3. "结构清晰": - 开头要有吸引力,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 主体部分要逻辑清晰,分段合理,每一段落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 - 结尾要有总结,强化演讲的主要观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内容充实": - 确保内容有据可依,引用心理学理论、案例或研究成果时,要注明出处。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故事来解释抽象的心理学术语,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
5. "语言表达": -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难以理解的术语。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6. "视觉辅助": - 如果可能,使用幻灯片、图表或其他视觉辅助工具来增强演讲效果。 -

六位心理大咖眼中的心理学

驻马店广电融媒体记者 武帅

8月24日上午,按照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心理学应用展示与研讨议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心理系教授赵然;驻马店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战军;原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北京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秘书长郭勇;工商管理硕士、江苏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绘画投射测验分析师刘一格;应用心理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曾海波;NLP国际授证导师徐敬东六位心理学专家对个人进行了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心理系教授赵然作《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核心技术与应用》演讲。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行业呼唤心理学、喜欢心理学,渴望心理学的指引并运用心理学管理好自已的团队。会有越来越多诸如《督查心理学》、《热线心理学》、《秘书心理学》等个性定制的心理学书籍横空出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进而接纳心理学、宣传心理学。”驻马店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战军作《我的心理学之路》主题演讲,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事例就督查与心理学结合,提升督查工作实效等方面为现场嘉宾进行了分享。

原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北京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秘书长郭勇作《新冠疫情期间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总结》演讲。

工商管理硕士、江苏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绘画投射测验分析师刘一格作《曼陀罗与艺术治疗》演讲。

应用心理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曾海波作《文字沙盘(图网络)的理论与实践》演讲。

NLP国际授证导师徐敬东作《成为一个新时代下无法被淘汰的人》演讲。

心理学书单·新书|疲于做自己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

阿兰·埃伦贝格 著,王甦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2025年2月版

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兰·埃伦贝格的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作者完整地呈现了抑郁症作为一个精神病学概念的流变,同时剖析了抑郁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将精神病学的文化史和技术史结合起来,试图通过对一个概念的历史的解读,以小见大地展现整个当代社会对人的理解和主体性本身遭遇的变迁,为我们探究与此相关的新困境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流行病?要治愈这一精神疾患,对这两个问题的追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满足于心理和药物技术的纯粹应用,而缺乏形而上的探索与整体思考,不去厘清深层次的概念背景与造成抑郁症的社会原因,就不能全面地理解抑郁症,进而了解现代性危机下的主体和我们所身处的社会。

《自恋与服从》

伊索尔德·沙里姆 著,桂书杰 包向飞 译,2025年1月版,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聚焦自恋,从经济、社会、道德等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自恋”逐渐取代权威、信仰成为我们服从对象的过程,结合不同时期思想家如斯宾诺莎、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福柯、阿尔都塞等人的论证,分析当前的过度竞争、量化管理、自我规训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看到自我陶醉的“我就是我”的矛盾之处,走出虚假的田园诗,不错过他人与周围的世界。本书作者伊索尔德·沙里姆(Isolde Charim),曾于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哲学,目前为自由记者、德国《日报》和奥地利《自由报》专栏作家。

《嫉妒与鄙视:社会比较心理学》

苏珊·T.菲斯克 著,邓衍鹤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年1月版

在本书中,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苏珊·T.菲斯克研究了人际和群体间比较的心理基础,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将自己与那些“高于”和“低于”我们的人进行比较,并分析了日常生活中这种比较的社会后果。本书汇集了大量前沿的心理学研究,以及菲斯克自己多年研究的结果,揭示了社会比较常见的结果——嫉妒地位等级高于我们的人,鄙视低于我们的人——并详细讨论了嫉妒和鄙视独特的生物、情感、认知和行为特征。这种自然的嫉妒上层、鄙视下层的倾向,却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合作产生负面影响,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使人丧失人性,导致毁灭性的结果。因此,全书最后给出了关于如何转化嫉妒和鄙视,帮助人们更健康地进行社会比较的建议。

《哀悼与忧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吴张彰 译,岳麓书社·浦睿文化,2024年11月版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情感心理学著作,收录了弗洛伊德写于1915~1920年的四篇重要文章,分别是《哀悼与忧郁》《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论无常》《超越快感原则》。其中《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为第一次译成中文。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最深的本质包含着一些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冲动是“爱恨交织”的。这种冲动不仅可以解释我们的忧郁症、我们对死亡的态度,甚至可以解释战争的起因。而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对待这种原始冲动的正确做法就是进行“哀悼”。只有顺利地完成哀悼的工作,我们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死亡和失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

《驴子医生和它的朋友们》

雷纳·沃尔法斯 贝蒂娜·穆茨勒 著,乐竞文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2025年1月版

作为人类不说话的朋友,动物能直接、即时地表达它们的情感,无偏见、无条件地给出它们的爱,不求回报;人类的身心可以在与动物的相处中得到疗愈,重新快乐起来。德国Ani.Motion弗赖堡动物辅助心理治疗研究所的两位心理学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动物辅助治疗”的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并展示了这种疗法对抑郁症、孤独症及多动症等疾病的疗愈效果:驴子不会取悦别人,不会盲目跟随,它会决定自己要走的路。在驴子中发现自我,有着重要的疗愈作用。山羊可以帮助一个因父母分离而沮丧的孩子重新快乐起来。抑郁的人在活泼的狗面前有机会敞开心扉。与动物接触,我们能够感受到不依赖于外表、行为或认知能力的被接纳和被理解。在变化迅速和充满压力的世界中,动物作为人类不说话的朋友,有着珍贵的疗愈作用。与动物接触,我们能够感受到不依赖于外表、行为或认知能力的被接纳和被理解。在变化迅速和充满压力的世界中,动物作为人类不说话的朋友,有着珍贵的疗愈作用。

《也不知道谁更疯:一名精神科医生的精神之旅》

本吉·沃特豪斯 著,高天羽 译,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2024年11月版

借着二十多桩遭遇,作者从内行视角呈现了精神医学行业,更隐隐勾勒出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重症精神病患者的苦楚,外人往往难以理解:温和的园丁因精神病史而遭社会排斥,终日请脑内的声音和自己作伴;妄想的儿子不知自己发病时要杀了妈妈;男子先跳桥后趴轨四肢尽断却依然活着;对分裂症管用的药让猛男胸部淌奶……另一方面,精神医学研究并不成熟,对患者的帮助依然有限甚至有时适得其反;精神科在医院各科室中又是资源少风险高,科内医生往往有更高的精神问题风险乃至患病率,连某位主任也不得不因重度焦虑而休长假——留下在岗者继续7*24运转。此时,遑论救人,精神科医生又如何自救?作者自己,则是家族有酗酒、暴力、失智、精神病等多种精神、神经障碍史,于他常是阴暗的记忆,也阻挠着他建立、维护亲密关系。抱着帮助家人和自己的心愿选择了精神科的他,只是越发无助地发现众生皆苦,万事皆难。尽管如此,作者依然选择在这个行业中坚持和奋进,凭着信念、人性和苦中作乐讲地狱笑话的喜剧精神,“救一只海星是一只”。本书作者本吉·沃特豪斯(Benji Waterhouse)是英国精神科医生,供职于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下,从业十余年。

《心分两路:人类学家的精神科笔记》

T.M.鲁赫曼 著,张继文 译,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教人文,2024年12月版

药物治疗实施的是大脑修复术,心理治疗是观照灵魂的镜子,精神病学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两大路径——精神动力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可是,当情绪治疗药物得到显著发展,管理式医疗的介入迫使更多医护人员选择药物治疗而非谈话疗法时,拥有一颗可修复的大脑真的能弥补丧失灵魂所付出的代价吗?人类学家T.M.鲁赫曼通过对美国医疗保健转型时期精神病住院医师培训的考察,揭示在两种模式的影响下,医生如何接受培训、诊疗患者,患者如何看待自身的疾病,医疗政策和保险行业如何处理难以量化的精神痛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如何解释这些疯狂、苦难,以及个体应肩负的道德责任。

《我们为什么缺乏安全感:揭开情感创伤与有毒关系的真相》

玛丽亚·埃斯克拉佩兹 著,程肖琳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未读,2025年1月版

你为什么会反复爱上同一类人、报复为什么在恋爱关系中是无效的、情感独立为什么是不存在的……认清依恋模式与创伤成因。作者玛丽亚·埃斯克拉佩兹以一切情感关系为核心,基于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通过自己作为情感治疗师的真实咨询案例,探寻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构建亲密关系。本书作者玛丽亚·埃斯克拉佩兹是心理学家、两性关系学家,擅长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她与西班牙的众多媒体、研究所和大学合作,参与节目录制、撰写专栏及开展讲座。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如何摆脱亲人的负能量(第3版)》

保罗·梅森 兰迪·克莱格 著,李寒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双又文化,2024年12月版

本书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保罗·梅森与美国重要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自助网站发起者兰迪·克雷格合作撰写。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案例,全部取材于现实生活。书中鉴别了两种类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常规型和非常规型。常规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特征,诸如自残和自杀意念;而非常规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则认为自己毫无问题。他们会将自己的痛苦投射到他人身上,并拒绝为自己的伤害行为承担责任。在第3版中,作者也进行了大量内容的更新。

《emo咨询室:烦恼为什么会找上你》

桦泽紫苑 著,郭祎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未读,2025年1月版

拥有30年从业经验的日本知名精神科医生,8年“问诊”4000个烦恼后,教读者通过“写下”和“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消除心理压力、不安和焦虑,从而认识、面对和消除烦恼。本书作者桦泽紫苑(Zion Kabasawa)是日本精神科医生,时间管理教练,1965年生于日本北海道,1991年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医学系,2004年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留学3年,归国后创立了桦泽心理学研究所(株式会社)。

《更好的初老人生》

岸见一郎 著,蔡鸣雁 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文化,2024年12月版

本书从退休为何令人担忧这个问题切入,通过6个章节进一步探讨了迎接退休生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提供了“如何幸福度过初老人生”的指南。岸见一郎在书里援引了柏拉图、马可·奥勒留、三木清等先哲的话语,又因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人际关系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可行,所以这本书尤其多以他的思想作为依据。如果说本书和其他探讨退休问题的书有什么区别,那就是这本书考察的是“人为什么活着”以及“应该怎样活着”这两个哲学性命题。本书作者岸见一郎是心理学家、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情绪传染》

伊莱恩·哈特菲尔德 约翰·卡乔波 理查德·拉普森 著,吕小康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人之情绪,不论兴高采烈还是郁郁寡欢,均可感染他人。与抑郁者聊天,则自身亦感消沉;与自信达观者谈心,则自身亦多喜悦。此即本书着墨描绘之“情绪传染”。本书综合各个学科,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历史学、跨文化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为这一社会心理现象提供了翔实而令人信服的证据。在本书中,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接触中往往会自动、持续地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动作和工具性情绪行为同步;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情绪体验时刻受到这种模仿反馈的影响。他们首先呈现了观察和实验室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后为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医生、夫妻、父母,以及希望更好地塑造社交场合情感基调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实用建议。本书著者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1937— )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关系科学的先驱之一,夏威夷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翰·卡乔波(John T. Cacioppo, 1951—2018)是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前主席,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科学中心创立者;理查德·拉普森(Richard L. Rapson,1937— )是历史学家,夏威夷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文化和智识史。

臧继贤/整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