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国旗下的讲话名人故事》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9 21:59

3招搞定《国旗下的讲话名人故事》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国旗下的讲话名人故事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国旗下讲话的名人故事展开。可以选择一位具有代表性、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国旗下讲话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选择合适的名人:选择一位与国家、民族、历史或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名人,他们的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3. 突出名人特点:在作文中,要着重描写名人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等,使读者对这位名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4. 结合时代背景:将名人的故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示他们在国家、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国旗下讲话的时代价值。
5.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名人及国旗下讲话的背景;正文部分详细讲述名人的故事,并分析其精神内涵;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6.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7. 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既可丰富内容,又能体现名人的思想境界,增强作文的深度。
8.

读故事 学党史 | 开山岛的国旗:高扬着王继才夫妇的爱国情

编者按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共同开设“读故事学党史”专栏。
本专栏每周一期,陆续刊发关于党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工作方法的党史故事,推动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开山岛的国旗:高扬着王继才夫妇的爱国情
2018年7月27日,是王继才登上开山岛后的第32年零13天。那天,当他在开山岛上巡逻时,一阵剧烈的心痛袭来,他倒在了地上……他的生命,也永远停在了这一天,停在那条走了无数遍的环岛台阶上。

答应了就要做到
1986年7月14日,王继才奉命登上开山岛,成为第五任守岛民兵。此前四任待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13天,最短的3天。当时,留给守岛民兵的任务,只是每天花半个小时在两个足球场大的小岛上走上一圈,看看空荡荡的营房、坑道,望望四面的海面、航标,然后在守岛日志上记下“一切正常”。

开山岛很小,却是军事要塞。1939年,侵华日军从灌河口登陆苏北,首先就是占领了开山岛。新中国成立后,开山岛驻军一个连。20世纪80年代,开山岛海防哨所在百万大裁军的浪潮中被缩编为民兵哨所,驻岛解放军也换成了民兵,一个连变成了一个人。

上岛后王继才发现,全岛怪石嶙峋,悬崖耸立,竟没有一棵树。除了一条黑漆漆的坑道,就是一条100多米长的石道和几排空荡荡的营房——当年守岛的解放军部队使用过的。

27岁的王继才虽然生得人高马大,但在岛上的第一个晚上他还是犯了怵。海风刮得很大,岛上没有电,煤油灯一夜没灭,他也一夜未合眼。连续三天,都是这样。一个多月后,妻子王仕花来看他,见他蓬头垢面如同野人一般。她想拉丈夫回家,但王继才是个倔脾气,怎么都不肯走,“领导说,岛上必须有人去守,我也答应了,答应了就要做到”。

最后,王仕花不得不辞去了教师工作,把不满两岁的女儿托付给婆婆,也上了开山岛。她感觉,如果没有她,丈夫在岛上活不了。两人的守岛生活从此开始了。

开山岛是座石头山,上面没水、没电、没粮,只有几间破营房。一年四季,石缝里的茅草绿了又黄,在海风中瑟瑟发抖。风一来,岛就与世隔绝了。有一次柴火用光了,夫妻俩一连嚼了5天生米。风停时,渔民上岛发现,他们已经饿得说不出话。当地人说,在上面活着都很难,更不要说守了。

然而,王继才没有退缩。没有水,他们喝水窖里攒下的雨水;没有电,他们晚上点蜡烛;没有粮,他们在岛上种菜、捕鱼,让大女儿在岸上当“补给队长”,不时买点东西托渔民捎来……

除了条件艰苦,他们在岛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实在孤寂难耐的时候,夫妇俩在营房的地上画个框下跳棋,或者打牌,有时候还会唱老歌鼓劲。他们唯一的现代化娱乐就是听收音机。几十年下来,他们竟听坏了19台收音机。

一定要让开山岛的国旗升起来
岛上的生活漫长而单调。看着荒芜的开山岛,王继才决定买一面国旗插上,“有国旗,就证明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夫妻俩一合计,开山岛上应该升起国旗。他们将升旗台定在了观察哨的哨楼顶上。岛上风大,如何固定用竹竿做成的旗杆呢?他们决定用混凝土浇筑一节铁管固定在哨楼顶上,再把旗杆插进铁管里。在渔民们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在1986年国庆节前做好了升旗台。

国庆节那天,天刚蒙蒙亮,王继才和王仕花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步一步很郑重地登上哨所楼顶。当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喷薄而出时,王继才展开国旗,并庄严地将旗杆插进了旗杆底座。两人第一次在岛上升旗,向国旗敬礼。没有国歌伴奏,没有观众,有的是两颗热爱祖国的心。

从那以后,两人每天都按时升国旗。没人看见,也没人监督,但他们同样做得十分认真,五星红旗每天都迎着朝霞,和海面上的红日一起升起。开山岛上刮风下雨是常态,但他们只要在岛上,两人都要扛着红旗去升旗,晚上再将五星红旗收起来。这种只有两个人的升旗仪式,王继才和王仕花坚持了几十年。

有一次,岛上断粮,王继才吃了生的海鲜导致拉肚子,一夜跑了好几趟厕所。第二天,他照样爬起来升旗。王仕花心疼地说:“今天我一个人升就行了,岛上就咱俩,少敬一回礼没人看到。”王继才拒绝了,他艰难地穿好衣服后,摇摇晃晃地向山顶走去……

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犹如灯塔,指引着来往渔船的前进方向。进出海的船只要经过开山岛,都会主动鸣笛,既是向夫妻俩打招呼,也是向国旗致敬。

升旗仪式结束后,他们开始一天里的第一次巡岛。他们来到哨所观察室内,用望远镜扫视海面一圈,然后观察岛上的测量仪器工作是否正常。每天三次巡岛,观天象、护航标、记日志……岛上生活几乎天天如此。

岛上风大,太阳照射强烈,在这里飘扬的国旗非常容易褪色、破损,一面国旗用不到两个月就要更换。在守岛的30多年里,他们用过的国旗竟然有近200面,全都是他们自己掏钱购买。国旗的价格也从最初的6元钱一面,涨到2017年的几十元钱一面。后来,县武装部干脆给他们送上来一箱50面国旗。

一面国旗,连着祖国的心脏
2011年1月,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头版刊登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爱岛守岛的通讯《两个人的升旗》,他们的事迹才被人知晓。

他们的故事打动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2011年国庆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承诺一定要为王继才夫妇举行一次正式的升旗仪式。

2012年1月1日,开山岛上的升旗仪式比以往隆重了许多。这场升旗仪式由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和王继才共同完成,王继才担任扛旗手。为了完成任务,他还提前接受了特别训练,包括如何扛国旗、交国旗,还有踢正步。“扛旗时,右手抓住国旗下面,国旗要朝上;交旗时,动作要正;国旗甩开时,要敬礼。”

这是王继才守岛26年来最复杂的一次升旗仪式。这面五星红旗曾经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当它在开山岛的海风中展开时,王继才夫妇热泪盈眶。那一刻,他们一定想到了在岛上历经艰难的一幕幕,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国旗班首任班长董立敢致辞说:“同一面国旗,在祖国心脏和边防小岛都升起过。这说明,岛连着北京,心系着祖国!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代表国旗班全体官兵向你们致敬!向你们敬礼!”

王继才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等待这个升旗仪式已经3个月了,能够为国旗增光添彩是我们夫妻俩最大的愿望。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站好岗放好哨,让祖国人民放心。”

那天,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向开山岛民兵哨所捐赠了一座2008年奥运会专用的移动式手动升旗台。南京军区政治部还捐赠了一套音响系统,以后升旗时,海面上将回荡起雄壮的国歌。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倒在了执勤的路上,年仅58岁。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继才“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王继才牺牲后,他的家人将他生前使用过的国旗、马灯、收音机等25件遗物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那面在王继才牺牲当天升起的国旗,被陈列在博物馆显目的位置,继续为观众讲述他与五星红旗的故事。

如今的开山岛,五星红旗依然飘扬。它在茫茫的海面上闪烁着信仰的光芒,指引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前进的方向。

——文章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图书《自从有了党——文物背后的家国故事》

国旗的诞生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飘扬》将国家叙事推向新高度

《飘扬》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主题创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种国家叙事,需要反映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书写国家和人民的故事、表达国家和人民的情感。理想的主题创作应该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具备宏大崇高的美学风格,同时还能有力介入现实生活。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需要处理好虚与实、大与小、情与理等几种重要的关系。

虚与实

主题创作首先要平衡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纪实的关系。它不是材料的堆积,需要在大量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对历史进行总体性把握。

《飘扬》主题是关于国旗的诞生及其背后的故事,新中国国旗图案确立的过程,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主线。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从1949年7月14日开始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刊登,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名义公开向全国人民发表启事。筹备会收到的国旗设计稿中,不仅有郭沫若、田汉、张仃、陈嘉庚、茅盾等名家的设计,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的设计,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商议,最终采用了普通民众曾联松的设计稿。国旗的确立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政治协商的民主性。

本书围绕着国旗设计这条主线,也辐射出了多条支线,插叙了中国国旗出场的各种关键性的历史场景,比如新中国的成立、香港回归、登顶珠穆朗玛峰、奥运会、海地国际救援等等。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树状分枝结构,由五星红旗关联起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光辉时刻。

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都秉持了大事不虚的原则,事件与人物都有据可查。如香港回归,中英就双方国旗升降时间的谈判,英方查尔斯王子讲话超时,中方通过司仪和仪仗队争分夺秒,多出了七秒的时间,但按照协议仍需等到规定时间,于是中间出现了将近五秒的真空,让电视机前的老百姓以为直播出现故障,事后,《人民日报》描述此情景:“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这些精确到分秒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历史。

那么,哪些是可以虚构的呢?作者在创作谈中提及曾联松早期投身革命尤其是参与地下工作的部分,更多的是作家基于人物身份的文学想象。还有关于曾联松设计红旗的思考过程,都是作家合理的虚构。

他终于动笔了,把闪过脑际的一系列图形符号全都画出来了,试图从中找到富含寓意的某个组合,但就是找不出。

他合衣躺在床上,身边的妻儿已进入梦乡,他眼望着天花板发呆。天花板那样矮,压在头顶,似乎挡住了他的视线,压制了他的想象力,使他无法一飞冲天。

……

窗外传来沪剧唱腔,唱的是:“盼星星、盼月亮……”曾联松从天窗望出去,远离月亮的夜空中果然布满繁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有大有小,有明有暗,忽闪忽闪,仿佛有话要对他说。它们想说什么呢?林社长刚才的话在他耳边响起:“天阴了好些日子,好不容易盼来个满天星光的晴天……”

是啊,天阴了太久了,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放晴,今夜终于等来了啊!他一拍脑袋,整个人像一根弹簧似的从地上弹起来,星星?对!星星!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就像当年红军帽上的那颗红五角星,全国人民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四周。以五角星这个革命标志为主题太有意义了。经过一番推敲,他又开始动笔画了……

这是作家阅读大量的材料之后,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将曾联松的创作经过与日常生活结合,注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期望。

曾联松故事的结尾:1950年9月,他去北京出差,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委托,送来一册人民政协纪念册和500元奖金,以及一封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观礼请柬。因为国旗最终的定稿是在曾联松设计的基础上有所改动,去掉了五角星中的镰刀图案,所以曾联松并未认为自己的设计被采用。这一份迟到一年的荣耀是真实的历史。

《飘扬》正是在虚虚实实中引人入胜。

大与小

国旗作为整部作品的关键意象,意义重大。五星红旗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象征。如何将如此重大的主题展开,需在在大历史、大人物和小日常、小人物等众多材料中选择最恰当的例子进行组合,既要望眼过去,着眼当下,更应放眼未来。

作者选取了国旗出场最有代表性的几个历史场景:

新中国的成立,国旗代表着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舞台的首次亮相。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那根旗杆上,此时林治远站在毛主席左手边,升旗电动钮就在毛泽东的面前,林治远悄声告诉他:“主席,把电钮向右转动一下就可以了。”毛泽东按照林治远的提示,亲手转动了升旗按钮。

五星红旗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二十八响礼炮的伴奏下,像一轮朝阳般冉冉升起。

香港回归,国旗代表的是祖国的统一。

随着“米字旗”的徐徐下降,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香港从此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1977年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起雄壮的中化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珠峰之巅,国旗代表的中国人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

一位名叫贡布的人把新中国的国旗插上了珠峰之巅,那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一面国旗,不是任何外国的国旗,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奥运会,国旗意味着国家荣誉。

许海峰夺得中国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当年“体育精神提振民族精神”的标志性人物。而他的队友王义夫以564环拿下了铜牌。

比赛结束后,迟迟没有举行颁奖仪式。许海峰等了好久,有些困惑。……原来,射击比赛的官员只准备了一面国旗。而第一项比赛中,前3名运动员,中国选手竟占了两位。

大会组委会只好临时派人去借,颁奖仪式也因此被耽搁了半个多小时。

月球之上,国旗代表着中国人科技创新和探索精神。

2019年1月3日,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为首个着陆在月球背面的人类航天器,而探测器携带的两面五星红旗,也成为月球背面的第一批国旗。

国际救援,国旗意味着中国的担当与人道主义精神。

地球另一端的大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早上5点多,未及中午,中央便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应急方案。中央政府的要求简而言之是十个字,“不惜一切代价展开营救”。

傍晚6点多,国际救援队就开拔了,王学军举着国旗,随救援队一道踏上飞往海地的包机。一切就是这么快。其后才是连续十几天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新闻一直被海地地震占据着。一时间,中国维和官兵的下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以国旗为载体,串联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爱国情怀的场景。与此同时,本书中也出现了许多普通老百姓与红旗有关的故事。

在《绣红旗》一章中,自从报纸上刊登了国旗的图样后,北平和上海的老百姓争相买布匹,自己绣红旗。没有买到红布的市民甚至想出了将白布染红的主意,很快,连白布都难求了。这一幕充满了市井烟火气,北京方言与上海方言的使用,也让人物对话更具年代感和地域性。

北平绸布庄的门前挤满了人。店老板站在门前一再作揖:“回吧,请回吧,去别处看看也成,小店真的连条红布丝也没有了。”一个年轻小伙子叫嚷道:“骗人吧?不可能!”店老板再作揖:“哎呀这位爷,我骗您图个什么啊!……您呐,还是慢了一步啊。”

《骑手赞歌》这一章中,《北京晨报》记录了一个11岁因患白血病正在京治疗的孩子隆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10月1日生日那天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国旗班班长董立敢看到新闻后,主动为隆隆圆梦。

人大代表李玉坤在美国考察时,发现重要节日所到之处大街小巷都会悬挂国旗,他写下了《加强爱国教育,唤起人民的国家观念,尽快制度张挂国旗具体办法的建议》,郑重寄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久以后,有了《国旗法草案》,1990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本书通过这些大大小小有关于国旗的历史场景,展现了一种较为宏大的历史观,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再现历史,也对历史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从情感上唤醒人们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让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情与理

主题创作需要掌握好情与理的平衡,既要以情动人,也要以理成文,情感缺位容易产生概念化,情感过度容易导致口号化。作家需要将最初直观的、印象式的外部情感经过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转为一种更加深刻的隽永的艺术情感,才能情理兼备。

《接你回家》这一章的主人公王学军是作者的老同学,王学军临危受命写下遗书前往海地进行国际救援的故事是《飘扬》中占比较大的故事。对于身边可亲可近之人,这一章作者反而更需要一种情感的克制,来冷静描绘英雄无谓生死的勇敢与国家荣誉的庄严。

王学军提前备好的遗书,朴实动人,无需渲染。

爸、妈、哥、妻,展信好!走得匆忙,请原谅我以这种方式与你们道别。我将举着国旗带着队,赶赴海地执行救援任务,前路艰险,使命在身,不惜赴汤蹈火。作为你们的儿子、兄弟与丈夫,请原谅我的不孝和食言,此行若无归期,定当来生再报。因无儿女牵绊,妻再嫁,也在情理之中,望父母大人理解支持,为其备一份嫁妆,此愿两家世代交好,我便可以瞑目。

王学军

2010年1月13日

《三面五星红旗》一章记录了死于黎明前的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共产党人,他们在监狱中凭借想象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虽然与真正的国旗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用鲜血在热爱着国家。

结尾处,作者宕出一笔,情理交融,将几位主人公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历史的风云变幻如斯:

如今,这三面红旗终于汇聚到一处,相互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曾联松读过陈然的《彷徨》杂志与《挺进报》,梁思礼十分钦佩曾联松,而梁思礼的父亲梁启超则是陈然生前最崇拜的人,其兄梁思成支持曾联松的五星红旗方案,曾联松也曾在14岁那年的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者就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研究室,青年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在职博士后)

原标题:国旗的诞生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飘扬》将国家叙事推向新高度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蒋楚婷

来源:作者:胡 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