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9 23:59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大学语文演讲:把握要点,展现风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将和大家探讨一下在大学语文演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大学语文演讲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思维深度和情感表达的展现。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选题要精准
1. 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 2. 选题要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大学语文的时代价值。 3. 选题要符合演讲比赛的规则和要求,确保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二、内容要充实
1. 深入挖掘主题,提炼出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 2. 结合实际案例,使演讲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 注重逻辑性,使演讲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三、语言要规范
1. 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2.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3. 注意语速和语气的把握,避免过于急促或平淡。
四、表达要得体
1. 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等,增强演讲的表现力。 2. 注意与听众的互动,如提问、回答等,使演讲更具亲和力。 3.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
作者:王素改(郑州大学文学院直聘副教授)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一般也用来指代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等概念,它不但是构筑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石,也是传承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近些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朗读者》等语文类电视节目的持续热播,社会对语文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应作为语文素养飞跃期的大学阶段却出现了语文教育边缘化、大学生语文素养弱化的现象。
据笔者观察,部分大学生书写不够规范,字迹潦草,提笔忘字,甚至错别字频现,比如将“随声附和”写成“随声附合”;还有学生缺乏对常用词语、成语的了解,褒贬使用不当,比如含讥讽意的“粉墨登场”被误用为“精彩的表演”。许多高校教师抱怨学生的论文和实验报告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用人单位也反映部分大学毕业生应用文写作能力较低,不会写基本的总结、报告。此外,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一些大学生普通话不标准、不敢上台讲话、表达不流畅,甚至念错常用字。
事实上,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而且大学生有更多自主时间和精力阅读经典,也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感悟,能够敏锐揣摩,充分分析,探求本意。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中学生由于很少有远行的经历,感悟较少,作文时对动作的刻意细致描写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大学生多在外地求学,对家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惆怅使其对文中语句感同身受,写作时更容易迸发真挚的感情。因此,如果说中小学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踏入职场后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阶段,那么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学应是语文素养的飞跃阶段。
对大学生而言,要转变“语文无用论”的态度,树立“利尽一生是语文”的思想。北大陈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专门提到,“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一辈子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从实用的角度看,当下不少招聘的笔试中都有申论写作,就是考查应聘者的语文素养;而且,许多单位的工作传达、总结、计划等大都以书面形式开展,对语文素养高的人才需求很大。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是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提升语文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汲取丰厚营养,获取成功经验,提高审美品位,发现人生真谛,探寻幸福秘密。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单位,应当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专业技术培养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许多专家都指出,“兼具理工和人文知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是尖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语文素养和技术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两端,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语文所需要的批判意识、创新思维与技术革新具有一致性。此外,许多现代技术都有语文的参与,比如,当前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语音输入、智能诗歌创作系统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和语文知识结合的典型体现。
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被戏称为“高四语文”,亟须课堂改革。大学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以激活大学生的语文热情为前提,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丰富直观的教学材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辩论赛、读书会等语文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让语文课堂变为有用、有趣、有魅力的体验课和提升课。同时,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大师名家来校开讲座,举办诵读大赛、诗词大会、书法笔会等活动,使学生随时能受到人文精神的润泽和熏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
综上,转变语文学习的态度,综合利用语文学习资源,激发大学生的语文热情,能快速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社会的语文素养,厚植全民综合素养提高的沃土。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3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素改(郑州大学文学院直聘副教授)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一般也用来指代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等概念,它不但是构筑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石,也是传承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近些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朗读者》等语文类电视节目的持续热播,社会对语文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应作为语文素养飞跃期的大学阶段却出现了语文教育边缘化、大学生语文素养弱化的现象。
据笔者观察,部分大学生书写不够规范,字迹潦草,提笔忘字,甚至错别字频现,比如将“随声附和”写成“随声附合”;还有学生缺乏对常用词语、成语的了解,褒贬使用不当,比如含讥讽意的“粉墨登场”被误用为“精彩的表演”。许多高校教师抱怨学生的论文和实验报告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用人单位也反映部分大学毕业生应用文写作能力较低,不会写基本的总结、报告。此外,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一些大学生普通话不标准、不敢上台讲话、表达不流畅,甚至念错常用字。
事实上,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而且大学生有更多自主时间和精力阅读经典,也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感悟,能够敏锐揣摩,充分分析,探求本意。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中学生由于很少有远行的经历,感悟较少,作文时对动作的刻意细致描写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大学生多在外地求学,对家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惆怅使其对文中语句感同身受,写作时更容易迸发真挚的感情。因此,如果说中小学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踏入职场后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阶段,那么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学应是语文素养的飞跃阶段。
对大学生而言,要转变“语文无用论”的态度,树立“利尽一生是语文”的思想。北大陈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专门提到,“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一辈子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从实用的角度看,当下不少招聘的笔试中都有申论写作,就是考查应聘者的语文素养;而且,许多单位的工作传达、总结、计划等大都以书面形式开展,对语文素养高的人才需求很大。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是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提升语文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汲取丰厚营养,获取成功经验,提高审美品位,发现人生真谛,探寻幸福秘密。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单位,应当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专业技术培养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许多专家都指出,“兼具理工和人文知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是尖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语文素养和技术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两端,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语文所需要的批判意识、创新思维与技术革新具有一致性。此外,许多现代技术都有语文的参与,比如,当前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语音输入、智能诗歌创作系统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和语文知识结合的典型体现。
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被戏称为“高四语文”,亟须课堂改革。大学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以激活大学生的语文热情为前提,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丰富直观的教学材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辩论赛、读书会等语文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让语文课堂变为有用、有趣、有魅力的体验课和提升课。同时,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大师名家来校开讲座,举办诵读大赛、诗词大会、书法笔会等活动,使学生随时能受到人文精神的润泽和熏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
综上,转变语文学习的态度,综合利用语文学习资源,激发大学生的语文热情,能快速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社会的语文素养,厚植全民综合素养提高的沃土。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3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