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关于文学的演讲话题》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30 02:45

写作《关于文学的演讲话题》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关于文学的演讲话题”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演讲话题是关于文学的整体概念、某个特定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还是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等。
2. "目标受众": - 考虑你的听众是谁,他们的文学背景和兴趣点,以便调整你的内容和语言风格。
3. "结构清晰": - 确保你的演讲结构合理,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主体部分要逻辑清晰,结论部分要总结要点,留下深刻印象。
4. "内容深度": - 在文学演讲话题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至关重要。 - 对所选文学作品或理论有深入的理解,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
5. "引用与证据": - 使用恰当的引用来支持你的观点,但要确保引用准确无误。 - 如果可能,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案例来增强说服力。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以免听众难以理解。
7. "文学素养": - 表现出你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这会增强你演讲的感染力。 - 了解不同文学流派

文学是什么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在想,文学是什么,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很大、很难的命题,不是一句话能说得很清楚、把得住要点的话题。但是,我想到了一首诗,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首诗的名字叫《赶时间的人》,是写快递小哥的,也是快递小哥写的。作者叫王计兵,是来自江苏徐州的快递员。这位在生活底层打拼的快递小哥,创作了4000多首诗,出了几部诗集,他让生计有了诗意、奔忙有了韵律。是生活酿造了这样带着时代气息、社会温度的作品,原汁原味,真情实意,却有诗情画意。它让普通人、平凡事成为大众的关注、文学的主角、诗的主题。所以我想说,文学就是生活。

低头过日子,抬头望星空。慎终追远,慕德思贤,是中华民族的品格。仰望古老而辽远的苍穹,那里有我们的先祖。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鲧禹治水,嫘祖养蚕、仓颉造字,是成语里的故事、神话里的传奇。轩辕氏播种百谷、始制衣冠;有巢氏构木为巢、掘土为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使民众免除因为吃腥臊恶臭之食而饱受伤害之苦;伏羲氏教民结绳张网、捕鱼猎兽;神农氏教百姓种庄稼、识草药、制陶器。他们以开天辟地的豪气、战天斗地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顶天立地的浩气,用神话传说的方式,开掘了中华文学的源泉,他们是最早的文学形象,他们智慧的基因和意志的细胞,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留下精神的烙印、文化的胎记。

讲解中国神话最好的老师是闻一多先生。一个残冬的下午,我伫立在闻一多先生的大理石雕像前,跨越时空的对视,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先生那种学者的严谨、歌者的热情、战士的勇猛没有消退,先生身上那种屈原的高洁、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岳飞的激越、文天祥的慷慨没有消退,先生对美好的追求、对崇高的赞美、对黑恶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没有消退,他的精神比大理石还要坚固。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他在做完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迎着特务的枪口冲上去,但很孱弱,只有一支笔和一副眼镜。他高呼完“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要胜利的”,便怆然倒下。敌人暗杀了他,他却用热血融化了那颗子弹。倒下的是躯体,立起的却是丰碑。从远古先圣到文学先辈,都是精神的丰碑。所以我想说,文学就是精神。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中华上古的歌谣,让我们回到了远古。想回看从上古到东周一千五百年间之历史片段,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国宝典,可以打开《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等篇章;回溯“在河之洲”“南山之阳”,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礼乐文明、社会风情,可以吟唱《诗经》;回眸战国末期的楚国山河之瑰丽奇崛、风物之浪漫奇幻,可以吟诵《楚辞》;回顾秦汉魏晋治政之得失,可以阅读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还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诗文;回首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朝末年四千年的历史可以读《二十四史》,了解东周到后周时期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可以读《资治通鉴》,浏览春秋时期的战争史可以读《左传》,研究西汉时期的经济史可以读《盐铁论》;回味诗意绚烂的唐朝、词韵绮丽的宋朝,应当诵读李、杜、韩、柳、苏、黄的作品;回望蒙元明清多彩的文化气象,理当叩拜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捧读《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研析《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文学是史学的艺术表达,史学是文学的成长土壤,是中国的从前。所以我想说,文学就是历史。

中国是一个思想的国度,老庄孔孟各树一帜,诸子百家自领风骚。“四书五经”是哲学经典,也是文学名著。意象万千,哲思精深,思想的长河浩荡千里,哲学的波光潋滟万年。蕴藏在神话传说、古籍经典、诗词歌赋、史册方志、医书药典、铭文碑刻、楹联书画、戏曲乐舞中的理想信念、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审美情趣、艺术传统,丰富而厚重,广博而深刻,是中华智慧的结晶。

中华诗词涵养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爱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忧民的情怀在嗟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爱国的意志在宣誓。寥寥数行诗,绵绵无穷理,隽永的哲思让诗词充满力量。《道德经》《论语》《逍遥游》是文学也是哲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容斋随笔》是文学也是史学,《桃花源记》《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是文学也是美学,《考工记》《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是文学也是科学。中华诗文拥有思想的高含量、文化的高品位,富有尊贵的禀赋、高贵的价值,却来源于社会、取材自生活,以平近的方式与我们相伴,在孜孜书写中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口口相传中滋养我们的心灵。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因充满对现实的批判,向往平等、和谐、友爱而富有力量;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因揭露虚伪、歌颂善良,褒扬人道主义思想而具有光芒;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因再现欧洲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复杂的社会矛盾而尤显胆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卓越的艺术性实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勇敢地揭露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性,显露了文化的风骨。中国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热爱,才有温度;中国作家柳青的《创业史》《在旷野里》因为深入了社会的底层,才有高度。所以我想说,文学就是思想。

一个不知道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诗经》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楚辞》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理的道路再长再险,只要你一路向前,行则必至;郑三宝“七下西洋”云帆高张,徐霞客“万里遐征”双足俱废,西游记西天取经不容易,莫高窟丝路藏经传世长,只要你一路坚持,行则必达;人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听“悲鸟号古木”,哪管“子规啼夜月”,只要你一路攀缘,行则必通。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固然令人惆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却是人生的常态,更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愿景在等待,这是行路问道的三重境界。“三十功名尘与土”,只等闲;“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背负青天,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艳阳天,一路高歌。孙中山以诗言志文豪迈,“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革命是革命者的座右铭,先行是先行者的进行曲;毛泽东豪情万丈字生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长征者的宣言书,胜利是胜利者的红地毯。没有比心更远的道,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行稳致远,诗文铺路,是前行的方向,只要你走。所以我想说,文学就是道路。

以上,我讲了“五个是”,文学是生活、是精神、是历史、是思想、是道路,组合在一起,它是人生的格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所以有人说,“文学即人学”,是人,都离不开。

有文学的人生有品质,有文化的社会有温度,高雅的生活会让你有高尚的追求,文学之心可能会让你不那么卷、不那么丧,让你优雅地、高贵地活着。我更想说,社会是文学的母亲,文学是精神的长子。缺乏文学营养的心田,将杂草丛生、荒芜残败;缺少文学指引的社会,将黯淡无光、混沌迷乱。

走进生活、提振精神、书写历史、高扬思想的旗帜、指引前进的道路,这是文学的使命。文学不泯,心中有光;文学常青,人类不惑。让我们扛起文学的旗帜,一路前行。

刘汉俊(作者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文学演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文学演讲的艺术特色与价值追求】

作者:陈佳冀(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演讲日益成为一个引起普泛关注与热议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传播体系下愈发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和现代公共交流的方式,演讲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但是作为一种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体样式,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演讲有着源远流长的叙事脉络,自晚清兴起就大放异彩,之后鲁迅、胡适、周作人、闻一多、郭沫若、许地山、老舍等诸多现代名家都留下大量演讲文稿,包括鲁迅那篇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些文稿或关乎政治思想,或涉及教育和学术,视野广阔,内容庞杂,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创获。当然,这也与演讲的本体性特色紧密相关。在颇具时代感与个性化的审美诉求中,关乎文学洞见、文化深思、人文教育、生命意义、治学方法、怀人忆往等多个向度,这些都成为文学演讲的重要主题。文学演讲者饱含激情、智趣、幽默与真情,满载着生动的活力与精深的思想光芒,与文学史上流行的学者散文、审智散文在精神价值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些富有时代穿透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也让一位位兼具传统风骨和当代情怀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莫砺锋教授在三苏祠博物馆演讲苏东坡的诗意人生。雷远东摄

1.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

文学演讲打破文本的二维局限、时空距离与主客划分而交融共生,走向一种互动、共享、共创的文学体式,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当文学创作者以演讲者身份从纸后行至幕前,“作者”在谈笑风生的讲演之间建立自身主体身份。读者一般是“非现场的”,听众就在现场,这时的“阅读”就不再是“读后有感”,而成为一种即时性反馈,如何讲得“有意思”成为演讲者身处这个“文化现场”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实现方式则不仅指向话语本身,更指向一种具有本体性特色的讲演策略,旨在短时间里触动听众内心。

演讲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演讲者的观点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而声音一般情况下具有即时性和不可回溯性。为确保听众能够迅速理解演讲内容,演讲者必须注重逻辑性构建,“内在逻辑便是演讲内容的构筑框架,是联系演讲内容的纽带,是构成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演讲还具有现场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性。听众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判断和知识储备对演讲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并通过表情、动作甚至语言来反馈对演讲内容的态度。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演讲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

要引人入胜,形成良好的现场互动,自然要求演讲者融入足够的情感,鼓动性是演讲的显著特点。演讲者的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体态展现,以及演讲内容的结构安排、节奏掌控、情节设计等因素,都能牢牢吸引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

这种面对面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要求演讲者除了具备学问精深、口才出众和心怀真知灼见的客观标准外,还需要开诚布公、坦诚内心,而不是流于套话、空话、假话。好的演讲是至情至性之语,将个人性、学术性与公共性紧密结合,正如学者唐涤非所说,“使听众在听的一瞬间,感动起来,心悦诚服地接受一种主张,同意一种见解,改变一种观念、一种感情、一种态度”。由演讲者的声音、表情、姿态所同构的演讲行为,通过视听共在的体验和真挚情感的渲染,使听众获得一种具身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周围世界借由媒介进行内化的状态,从而实现环境和人的相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听众深度融入这一个“文化现场”中,就能更进一步进入“互动情境”中,成为演讲本体的一部分。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记录了一次演讲的现场趣事。在名为“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的演讲中,当他谈到《唐诗三百首》未收录李贺之诗时,现场一位南京大学的学生从随身背包里掏出一选本进行反驳。以此为引,莫先生细致讲解了文献选本的客观性、严谨性,不可不谓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

《王蒙演讲录(2021—2023)》

2.追求“庄重而幽默”

在演讲中,如果对于抒情的过分强调与夸张,容易变成煽情,乃至滥情化,引起受众的反感。在这里,有效的调节方式,或者说文学演讲更加依赖的是幽默,实则也是一种诙谐而智趣的表述格调。韩侍桁在回忆恩师鲁迅的文章中这样描述他的演讲:“原来这就是鲁迅先生!没有一点学者、权威、大人物的装腔作势架子,但是讲得津津有味。……他娓娓道来,有情有理,妙语百出,引人失笑,而笑后生愤”,鲁迅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的形象如在目前。

当下的文学演讲可以说是一种走出象牙塔而俯察世界、仰听世声的文学实践方式,其底色是庄重而深刻的,从故事言谈出发,尝试展开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文学精神提供了稳定的经典内核,演讲姿态打开了文学直面并介入公众文化空间的另一种可能。文学既是个体的文学,也是“兴观群怨”的文学,是走进公众知识生活与情感生活的文学。无论演讲主体身在何处,又面临何种群体的听众,文学演讲的话题大抵离不开文学、教育、时代与人心,这些命题使得演讲者自觉地以庄重的姿态表达自己的心得。

严肃的探讨建立在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以及演讲者演讲时的庄重姿态之上。庄重让文学演讲不滑向取媚受众,保持严肃的探索精神与智性特征,而对幽默的突出强调,则是期待演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幽默的互动中,演讲者凭借生动的感染力影响受众的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在一场充满生气的对话中一道体会文学、体察世界、体认自我。文学演讲是演讲者基于个体的生命感悟所展开的文学实践活动,适当的幽默可以引导与受众一起构建友善的文学情境与深刻的交互情境,同时也是演讲者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演讲时的妙趣横生,最终指向的是情之深、理至诚。1934年10月,老舍在青岛市立中学的一次演讲,记录下来的是“态度幽默,时引听者发笑,讲完离场,该校同学,均起立致敬”。文学演讲的力量从会心一笑开始,经由提问声、掌声、敬礼声的回响,叩问的是心声。

3.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文学演讲以突出的现实性与时代对话,这种现实性具体表现为演讲内容的即时性、明确指向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同时,演讲亦是一种艺术化表达方式,通过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空间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巧妙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美学效果。这种艺术性不仅强化了演讲的感染力,还使演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

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从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出发,探讨妇女解放这一时代议题,批判旧社会,呼唤新思想,展现出强烈的斗争精神。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礼上的《高墙与鸡蛋》演讲中说:“小说家构想了一堵高墙,并赋予其意义;在此意义上,高墙是永远屹立不倒的。小说家的责任在于将其描绘得尽可能长久地矗立。”这个表述富含哲理,文学性强,引人深思。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演讲集《空山横》横贯古今,直面这个时代诸多重要话题,如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写作、大数据与开放的心态、文学传播与自我认知等,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从中不难窥见他的表述风格,这与演讲者的艺术修养和内在精神气质密切相关,浓烈的个性色彩也增加了演讲的文学魅力。

从艺术表现的维度来看,也要强调演讲本身的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这种简洁性不仅体现在词语的选择上,还体现在结构的紧凑与逻辑的清晰上。演讲者需要精心筛选最能准确反映事物本质的词语,力求做到字字珠玑、无一赘言,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演讲与文学创作也有互补的功效。文学创作的内容为演讲提供丰富养料,演讲是文本表达形式的外化,是一种富有现场感的艺术,构成作者向听众传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传播媒介。而演讲形式也助推了文学创作理念的更新。如莫言幼时到集市上偷听说书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创作,他认为:“如果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想象到周围围绕着一大批听众,就好像用口来讲述给别人听,不过我是在把嘴巴讲述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而已,这应该是最新的一种创作理念。”即效仿说书人,以“讲故事”的姿态进行文学创作。

以演说词为中心的文学场域里,演讲者与听众、听众彼此之间、听众和外部世界通过紧密的联结,形成一种向内凝聚的力量,进而产生一种共通性的效果。这不仅强化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情感纽带,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