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30 08: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娘》读后感的6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 -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即你对《娘》这本书的主要感受和体会。 - 主题应与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紧密相关。
2. "结构清晰":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娘》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主要内容等,并点明自己的读后感。 -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你的读后感,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人物形象: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尤其是“娘”这一角色的特点。 - 情节分析:挑选书中你认为最打动人心的情节进行剖析,阐述其对主题的贡献。 - 主题思想:结合书中内容,阐述你对书中所传达的主题思想的感悟。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读后感,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内容丰富": - 在主体部分,要尽量详细地阐述你的感受和体会,避免空洞的描述。 -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等,与书中内容产生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语言表达": -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 避免重复啰嗦,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 - 注意用词准确,避免出现错别
这是我们郑州律协周末读书会在今年母亲节来临之际组织的一次读书会,这次组委会选择共读的是梁晓声的《母亲》。在写读后感之前,我要首先对律协组委会表达一下我的感谢之情,主要基于两点:
一、谢谢组委会选择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打开第一页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娘”这个字。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称呼娘的,可是已经二十年没有叫过了,不对,这二十年期间回老家在娘的坟头也会叫娘,但再也没有娘回应过。而这次借助于阅读这本书,我可以跟着作者喊了好多遍娘并且与娘进行互动,这就是给予我的幸福。
二、谢谢组委会选择这个时间来共读这本书,因为若是再早些,我肯定没有勇气来参与这个共读活动。余华老师说过,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风雨,而是一生的潮湿。母亲去世时,我20岁。在当时的我看来,披麻戴孝送亲人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碰到的事件,而我才20岁,尚在大学校园读书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属于蒙蒙的状态。反映过来后一直是痛不欲生,当时就在想,我要多久才能从中走出来呢?答案揭晓了,20年。因为,今年清明节回老家,我敢于直视老家桌子上摆着的母亲生前的照片了,并且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照片拍摄的背景。我知道,我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慢慢走出来了。接下来,我来谈一下读完《母亲》这本书的感受,鉴于是母亲节组织的活动,所以我只就这本书第一篇《母亲》来谈。
一、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这是《母亲》中一句原话,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我母亲的一生。我来自林州一个小山村,母亲娘家和我老家是相距五里地的邻村,母亲出生于五十年代,她若健在的话,今年70岁。林州严重缺水,所以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但由于距离主干渠较远,所以我们那里并没有怎么享受到红旗渠水的恩泽,所以那个年代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正如文中所说,结婚之前,母亲的贫困是和她娘家人绑定在一起的;结婚后是跟我的爸爸绑在一起;生孩子以后依然是贫困,又把我和哥哥、妹妹绑上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尽一份母亲的责任。
正如这本书提到的父亲常年外地工作,我父亲也是。红旗渠修建的时候给林州培养众多建设工程工匠,又限于当地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改革开放允许人员流动后我们那里基本上所有有劳动力的男性,外出到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打工。所以,在我从小的记忆中就是只有我母亲和我、哥哥还有我妹妹四个人,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会回去帮几天忙,然后就匆匆离开了。这样的话,家里内外操持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身高一米六多、体重一百斤左右母亲的肩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其生命的尽头。
作为农民的母亲,春天忙于春耕。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机械化耕种技术,所以基本上全部农活儿都是靠手工完成。比如,要种棉花,首先需要在家把棉花籽培育发芽,然后再种到土地里,后期还要视雨水情况浇水、或者帮助棉花苗把土块儿拿开;种红薯也是从培育红薯秧开始,一般从天气暖和一点的二三月份开始培育红薯秧,先用提前准备好的农家肥整理好“养红薯秧床”然后把一个一个红薯整齐摆放,接下来根据气温情况不停撒水让红薯发芽,发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到红薯地了插秧了。所以说,印象中母亲从春节一过的整个春天都在繁忙的这种农活中度过。
夏天,地里的活比较简单,就是拔草、摘果子,没有那么劳累。但家里还有一件“大活儿”等着母亲,那就是做千层底布鞋,这也是留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因为母亲经常忙于深夜。做千层底布鞋需要的工序很多,最开始就是春天购买麻绳,然后到夏天湿度达到以后就可以搓成绳了。之后是,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用浆糊把好多好多花花绿绿的碎布一层一层黏到一起,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了照着提前画好的“鞋印子”剪好备用。最后就是纳鞋底,把鞋帮和鞋底缝到一起。留给我比较痛苦的回忆是搓麻绳,因为用小腿搓麻绳,就意味着每年都要把母亲的小腿上所有的皮肤搓烂,完了结茧,然后再搓,最后形成没有什么知觉的“发明”的皮肤,就不再疼痛可以随意搓麻绳了。这个过程,每年夏天都要重复一次。正如梁先生觉得母亲就应该干一样,那时候我也是很调皮,母亲叫我帮忙,我还不情愿,就觉得你做妈妈的,你不应该干这些事情吗?现在想来真的是太难了,因为小时候基本不买鞋,全部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所以整个夏天母亲都在忙这个,通常大大小小要做三四十双鞋。白天干不完,就忙到深夜,所以经常我们晚上起夜时发现母亲还在忙着纳鞋。
秋天,丰收的季节,也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累但开心着。虽然那么瘦,但是她真的是就像一个男人一样干活儿。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机器收割,所有的庄稼都需要人用镰刀收割后,再用手推车推到家里,以颗粒归仓,是不能浪费一粒一颗的。
冬天,没有什么农活了,本该是农民享清闲的时候,但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她就开始在附近找活儿,这样还能照顾我们三个孩子。印象中,母亲去过造砖厂、塑料厂打工。作者书里提到母亲工作环境很差,这点儿我能深刻理解。因为我母亲当时去的那个塑料厂也是这样,厂子是一个村民在村子里所建的,所以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措施。有一次家里有事,母亲上班的时候我跑去找她,距离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鼻的塑料味道。而且机器声音很大,我在门口喊了几声,母亲都没听见,后来是其他人注意到我后把母亲叫出来的。
虽然,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但是现在想想,母亲用她一生的实际行动教给了我很多东西,这也是万千母亲的一个缩影吧。
二、养育孩子是我跟母亲关系修复、重建的一个过程
有人说,孩子有两种,一种是来还债的,很乖,与父母关系很好;一种是来讨债的,很费劲,与父母关系很不好。很不幸,很长时间,我属于后者,这也是她一生气就挂在嘴边的话。仔细回忆一下,原因可能是:1.我长得像爸爸。当时那个年代好多婚姻都是父母包办或做主的,我母亲就经常说,不是她情愿的,是姥姥姥爷替她做主的。所以,看见我就比较烦吧。2.我右脚的食指比拇指长很多。按照我们老家的说法,脚长成这样就不孝顺母亲,所以母亲一生气也会随口说出类似这样的话。
以至于我和母亲关系不太好,记忆中最激烈的冲突是初二那年因为学习的事情。我们那个地方在当年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好多家庭更倾向于让男孩子上学。所以一到初二,好多女同学都辍学了,于是我们几个仍然在上学的女孩子就成了“另类”。甚至有几个家长还找到我母亲说,让我母亲先做我思想工作,只要把我劝辍学,其他几个就好说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和母亲关系很僵。有一次放学后就产生了剧烈冲突,我放学到家就回房间写作业了,但母亲一直喊我让我做家务,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我隐约知道她们几个家长的意思,所以青春期的我就故意不去干活儿、也不回复母亲。然后母亲就在院子中间开始骂我,最让我难受的一句话是“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一个孩子”。正在气头上的我就猛地打开我房间门冲出去对着母亲说“我怎么这么倒霉碰上你这样的娘,说完扭头就又回去了。这一次,我们母女都把最难听的话说给了彼此,事后肯定都很伤心,但那个时候的我只顾着自己生气了,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缓过来的。
我们关系缓和的契机是,我当时的班主任侯山有老师一次看到我作文(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是哪篇作文)里写的情况后,他翻山越岭去我家找了母亲好多次,给母亲做思想工作。自此以后,母亲说既然老师都觉得你是个苗子,要不就看看再说。后来我顺利考上高中,我们的冲突才算消停,但没几年,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和母亲谈那段冲突的光阴。
以至于,在我生孩子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跟母亲关系就不好,也不愿意去试着正视那段冲突并想办法化解。但是从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心里也放下了。因为我是顺转剖,整个生产持续了从白天到晚上的一整天,所以孩子顺利出生那一刻,我之前对母亲多少的隔阂全部烟消云散了。
然后随着养育两个孩子的这个艰辛过程(两个孩子差两岁,我是全职在家五年独立照顾两个孩子到幼儿园后才继续工作的),我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完全修复和重建,而且我也有勇气面对母亲生前照片了。因为,现在的我有时候生气时脱口而出说的话,竟然是当年母亲说我的话,所以我完全理解了我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生命,并在当年那样的条件下将我抚养长大,这已经是母亲能给予我的最大财富了。
三、关系重建以后,我发现其实我的母亲一直都在,她虽然离去二十年,但是仍然在教给我很多东西
上海杨林兵律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律师是个春耕秋收的职业”。听到这句话时,我懵懵懂懂。但是有一次回老家,在麦田里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有一年“颗粒无收”的秋天。对于靠天吃饭的农田,不浇地,若哪一年天气不好、雨水少,就意味着颗粒无收,那年秋天就是。但母亲和其他大人们仍然忙碌着把干旱的干裂土地里的玉米杆儿、谷穗杆儿等拔掉,然后翻土、播种小麦种子以期待来年小麦的丰收。
看着这种景象,我就很不理解。便忍不住问母亲都这样了,为何他们看上去不伤心,还在那么拼命干。母亲头也不抬地说,这有啥伤心了?农民把该干的活儿干好了,剩下的就看老天爷的了。虽然这一茬庄稼没收成,但来年的麦子有没有收成,还得看农民现在能不能把该干的活儿干好呀。是呀,这是麦子播种的季节,如果一味消沉,不播种,那来年的麦子是肯定没收成了。
于是那天就在麦田里录了一条视频发到我的自媒体平台了,很高兴还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共鸣和反馈。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律师是春耕秋收的职业,所以要讲究以下几点: 1.季节性。应该要看节气进行干活儿,在应该做什么的季节把什么做好,春天就把土地平整好,而不是一味忧虑秋天有没有收获。耕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所以不要慌。无论接受法学教育四年还是七年,初到律师职场,都是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所以,这个时候要低着头多努力提高自己实务技能,不要想着到职场就收获了、就开始拿案件挣钱了。拿我自己来说,执业证显示13年,但由于全职在家带孩子空置了五年以及其他事务的耽误所以实际执业时间并不长,所以我自己心里就得清楚自己所处状态,然后放低姿态以一个青年律师甚至刚执业律师的心态去安排自己的工作。
2.适应性。对于农民来说,她们会详细分析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然后再决定种什么的。比如,会根据土壤、地势、浇水是否方便等情况来综合考虑是种麦子、种油菜还是种大蒜。同样道理,我们都在说专业化,也不是随口就可以定调哪个方向的。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性格、现有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选择职业方向,然后再深耕,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收成。
《母亲》
梁晓声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小说精选集《母亲》近日出版。作者以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为底本,记叙了母亲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纯正的品格,勤劳节俭,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同时,以母亲为缩影,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起伏变迁,多层次描写了百姓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平凡家庭在艰苦岁月中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令人动容。
内文选读:
母亲
淫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
“娘,你做啥不吃饭?”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城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吗?我常遗憾那儿对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哈尔滨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闯关东”者的后代——在当年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十四岁的孑然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他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遭儿!那可是你的根土!”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味儿。
我不知我该不该也感到同样的自豪,因为据我所知那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名山和古迹,也不曾出过一位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还是极想去一次,因为它靠海。
可母亲的老家又在哪里呢?靠近什么呢?
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她的老家的话。
母亲是吉林人吗?我不敢断定。仿佛是的。母亲是出生在一个叫“孟家岗”的地方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许母亲出生在佳木斯市附近的一个地方吧?父亲和母亲当年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地方?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者八个。有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来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都以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过来了。他睁开眼,左瞧瞧,右瞧瞧,见我在他身边,就问:‘姐,小石头呢?小石头呢?’我告诉他:‘小石头死啦!’‘三丫呢?三丫呢?三丫也死了吗?’我又告诉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他就哇哇大哭,哭得背过气去……”
母亲讲时,眼泪扑簌簌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我的或弟弟妹妹们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闹胡子,你姥爷把骡子牵走藏了起来,被胡子们吊在树上,麻绳沾水抽……你姥爷死也不说出骡子在哪儿。你姥姥把我和你大舅一块堆搂在怀里,用手紧捂住我们的嘴,躲在一口干井里,听你姥爷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干井去说骡子在哪儿,胡子见女人没有放过的。后来胡子烧了我们家,骡子保住了,你姥爷死了……”
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殊方式。
这些烙在我头脑里的记忆碎片,就是我对母亲身世的全部了解,加上“孟家岗”那个不明确的地方。
我的母亲在她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起。
后来她成了我们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童年和少年,因为我曾这样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它教导我尊敬母亲以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在这一个淫雨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
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
那一年,我的家被“围困”在城市里的“孤岛”上——四周全是两米深的地基壑壕、拆迁废墟和建筑备料。几乎一条街的住户都搬走了,唯独我家还无处可搬。因为我家租住的是私人房产——房东欲趁机向建筑部门讨要一大笔钱,而建筑部门认为那是无理取闹。结果直接受害的是我家。正如我在小说《黑纽扣》中写的那样,我们一家成了城市中的“鲁滨孙”。
小姨回到农村去了,在那座二百余万人口的城市,除了我们的母亲,我们再无亲人。而母亲的亲人即是她的几个小儿女。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个底层女人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们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儿。临时工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出一片片的洞。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儿,将仅仅二十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就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当年城市里强行节电,居民不允许用超过四十支光的灯泡。而对于我们家来说,节电却是自愿的,因那同时也意味着节省电费。然而代价亦是惨重的。母亲的双眼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至今视力晃错。有时我醒夜,仍见灯亮着,仍见母亲在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仿佛就是一台自动操作而又不发声响的缝纫机。或见灯虽亮着,而母亲肩靠着墙,头垂于胸,补物在手,就那么睡了。有多少夜,母亲就是那么睡了一夜。
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生大火碴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孤单旅人似的,“翻山越岭”,跋涉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还有不少日子,母亲加班,我们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只知母亲昨夜是回来了,今晨又刚走了,要不灯怎么挪地方了呢?要不锅内的高粱米粥又是谁替我们煮上的呢?
作者:梁晓声
编辑:袁琭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