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30 1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快手刘》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快手刘》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快手刘》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提出你的读后感主题,如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的看法。
4. 主体部分: - 详细阐述你的观点,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性格:分析主人公刘的特点,如勇敢、善良、智慧等,以及这些特点在故事中的作用。 b. 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寓意。 c.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如勇敢面对困难、关爱他人、追求梦想等。
5. 结尾部分: - 总结你的读后感,强调你的观点和感受。 - 可以提出对作品的一些思考或疑问,引发读者共鸣。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7. 举例
文 / 冯骥才
一个住在大水沟的小子,姓侯,没大名,外号“猴子”。猴子还真像猴子,尖脸鼓眼,瘪嘴嘬腮,人瘦人精,又鬼又灵,平日游手好闲,最喜欢做的事是叫人出丑。那一阵子,他跟三岔河口集市上几个变戏法的人较上了劲,想尽损法,使尽邪招,叫几个由外地来没能耐、混吃混喝、连蒙带唬的,泄了底,穿了帮,砸了锅,卷包走人。
可是,自来三岔河口那块地界嘛人都有,江湖卖艺,有真有假;假的瞒天过海,真的藏龙卧虎。于是在变戏法的艺人中间,有三位叫他费了劲儿,怎么也破不了人家的阵法。人说他是变戏法的克星,可在这三位面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就说不好谁能把谁克死了。
这三位中,第一位是快手刘。他只玩一样——小碗扣球。两个白瓷小碗,五个透明的玻璃球。只要他把这几个玻璃球扣在小碗下边,便谁也弄不清这两个小碗各扣着几个球。谁猜也猜不对,怎么猜都猜错;人家快手刘说是几个就几个。明明白白球儿们在这个小碗下边,快手刘那张肥嘟嘟的胖脸一甩,就全跑到另一个小碗底下了。
三岔河口变戏法的全都“撂地”。撂地不易,他在空地中间变,四周站一圈人,前后左右全是眼睛,一个小闪失,叫人逮个正着。手再快,不如眼快。只有快手刘的手比眼快。
但再快也没有猴子的脑子快。
一天,快手刘正变戏法,猴子打人群中走出来,一直到场子中心,双腿一盘坐在地上。他叫快手刘把那两个小碗,放在他身子左右一丈远的地方。再叫快手刘在他左边的小碗下边扣三个球,右边小碗下边扣两个球。快手刘全照他的意思做了。完事,他对快手刘说:
“你有没有能耐把这左右两边碗下的球,换一个儿;左边变成两个,右边变成三个?”
说完他嘻嘻笑,等着看快手刘没辙,认栽,当众现丑。
周围众人心想,猴子这一招挺绝,他坐在那里,挡在两个小碗中央,任你呼风唤雨,小球也没法过去。
谁料快手刘笑道:“你把球都放在你兜里了, 叫我咋变?”
这话叫众人蒙了,也叫猴子蒙了。他用手一掏兜,往外一拿,五个球竟然都在衣兜里。他纳闷了,自己一直与快手刘相隔三尺远,球怎么会跑到自己的兜里?这又是在成心地奚落自己!
众人笑了起来。猴子丢尽脸面,赶紧起身跑了,从此再没有在快手刘这边露面。
旧时戏法艺人玩小碗扣球(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位是仙绳李。这位玩的更简单,只一根红色的细绳子,三尺长短,但在仙绳李的手上,好像在神仙手上。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千变万化,出神入化。他把这绳往上一抛,竟然没再落下来,跑哪儿去了?他说是给“七仙女拿走了”;可是他在场子里走来走去,口中不断数落七仙女拿他的东西,忽然低头看到地上有一个绳头,他猫下腰用手捏住绳头,一下拉了出来,竟然就是他的红绳,他说这是“七仙女叫土行孙给我送回来了”。
这本事不佩服不行,全是大太旧下边,众人亲眼所见。
一天,猴子拿一把亮闪闪的剪子走上去,伸手将仙绳李手里的绳子抓过来,使剪子剪成碎段,然后塞进自己嘴里,再一口口吞进肚里,这回看你仙绳李怎么办?仙绳李站在旁边,嘛也没说,突然用手指伸进猴子左边的耳朵眼里一抠,再往外一抻,居然一点点把那根红绳完完整整抻了出来。叫猴子当场栽了,从这天起,他也没再敢到仙绳李这边来。
冯骥才先生手绘的“大裤裆”
至于第三位,名字可不大好听——大裤裆。
大裤裆没名没姓,就这一个绰号。他长脸平头大个子,夏天一条单袍,冬天一条棉袍,上边齐脖,下边蹭地,两个袖口压在手腕上。他说话山东腔,一听就是外来谋生的。人住在北大关,无亲无友,家里家外一个人。人说他无亲,是因为靠变戏法赚那点钱,只够喂自己的脑袋,没法养家;无友是因为戏法就靠一点诀窍,不能叫旁人知道。他出门去变戏法,嘛也不带,只一件长袍大褂,可是别小看这袍子,里边要嘛有嘛。饿了凭空变出一套煎饼果子,或一大碗浇卤的捞面,渴了变一壶热茶。下雨还能变出一把油纸伞,撑起来回家。
袍子下边怎么能变出来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搁在哪儿,裤裆里边吗?大裤裆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一天,大裤裆变着戏法,忽听那边有人叫喊卖鱼卖鱼,应声说了一句:“鱼是好东西,咱们也来一条,还得是活的!”说着弯身一撩棉袍,居然双手捧出一个又大又圆又亮的玻璃缸,盛满清水,里边一条大红金鱼游来游去!这一下,惊了三岔河口。打这天起,他一撂地,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围一圈人;毎天收摊之前,必得从袍子下边变出这缸清水大活鱼,人们才肯散。
这一来,叫猴子盯上了。 猴子想了七天七夜,终于想出一个奇招,也是坏招。他抓一只独眼野猫,在家里饿三天,直饿得眼睛发蓝,然后抱到三岔河口。 见大裤裆正变戏法,悄悄溜到大裤裆身后,趁他不留意,掀开他的大棉袍,把那只独眼饿猫塞进去。跟着就见大裤裆的棉袍翻腾起来,像七八只兔子在里边乱跳乱撞。不知怎么回事,猴子暗暗心喜,心想这野猫饿急了,还不大餐活鱼?
可这时只听大裤裆对着自己的裤裆下边说道:“我是想给诸位看客烧盆炭火暖暖身子,你来闹嘛?”说着,一提棉袍,下边竟然钻出一只猫,浑身冒着浓烟,嗷嗷地叫,狂奔而去。
大裤裆哈哈一笑,紧接着弯腰从棉袍下边捧出一样东西,但这次不是清水活鱼,而是蹿着火苗的大炭盆!大裤裆说:“天太冷,大家给我面子,站在这儿挨冻受凉,快快过来烤烤火。”
古彩戏法变火盆(图片来自网络)
炭盆烧得旺,火苗一尺长。这东西怎么能在袍子里边? 大裤裆笑呵呵,回过头找猴子,想给他送上一句损话,猴子早溜号了。
这一手,引得老城里的一位秀才吟出一首诗来:
火盆鱼缸善掩藏,
能拘五鬼话荒唐,
偷桃摘豆真灵妙,
第一功夫在裤裆。
“大裤裆”原是他的外号,从此成了响当当的艺名。
可是,这一次猴子认栽不认头,人家快手刘和仙绳李,东西简单能耐大。你不就一个大袍子大裤裆吗?谁不知道变戏法变出来的东西都在自己身上?他恨不得当众把大裤裆的袍子拽下来,揭开老底,叫大裤裆一头扎进白河。他想了许久,忽有妙法,就是爬上房,揭开瓦,一眼把大裤裆的老底看穿,叫天下大白,于是他趁大裤裆还在三岔河口变戏法时,就跑到北大关,悄悄爬到大裤裆的房子上,在屋顶正中,揭开瓦片,扒开一个洞口。等到天擦黑时,大裤裆一如往日,穿着袍子回到家,先坐下来歇着,可是一歇歇了半天。猴子在屋顶已经趴了两个时辰,屋瓦不平,他肉少骨多,硌得难受,正想放弃,忽见大裤裆站起身子,动手解衣宽衣。
猴子大喜,以为马上就要看破玄机,谁料大裤裆把袍子上下扣子解开,落帆一般脱下来,竟然清清爽爽,里边是简简单单的粗布衣裤,别的任嘛没有。猴子以为自己花了眼,花了眼才应该看见大裤裆浑身挂满了东西呢!
这一下,差点叫猴子从房顶滚下来,顾不得脚下响动,带着一堆碎瓦跳下来跑掉,生怕叫大裤裆逮着。
多年后,事情早都过去,人家大裤裆早不干了,回山东老家了。猴子与一位住在街北见多识广的老者聊天时,说出一直搁在心里的这事,他困惑不解。没想到这老者微微一笑,对他道破这里边真正的天机。老者说:
“其实,人家大裤裆那天在屋里仍是在变戏法,他知道你在房顶上边偷看。那是人家给你一人变的,你该谢谢人家才是。”
《天津民俗图 · 変戏法》(1859年 冯骥才藏)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全本》
【本文经潜真堂王子鹏授权发布于《真誥》号】
刘老师推手的特点是功力大,招法强,但像王子英先生那样细腻的手法走的少,这可能跟人的性格有关系。刘老师身体壮,块头大,人称 “快手刘”。他的功力大,你要打算在他身上用力,想制他,那你就要吃苦头了。
刘老师一米八的大个,但是他要化劲的时候,你根本摸不着他,他要发你,一发就是三四丈,而且手法变化多端。我经历过的人不少,但没见过功夫这么“瓷实”的,身上就像大明柱似的。刘老师功夫大,除了他本力大之外,人家下的功夫也大。小的时候当学徒,晚上半夜偷偷起来练,到晚年白天在地坛跟大家推手,没时间练拳,晚上回到家还要“补课”,这种事我都碰到过好几次。像我认识的三代人,王子英啊、杨禹廷啊、张继之啊,这些老先生们都说,你们刘老师功夫大,招法多,好好跟他学。
【刘晚苍先生拳照】
老师不仅仅是功夫大,推手也很细腻。但他功夫力实在太大,大家往往忽视了他功夫细腻的一面。一般情况下,他跟青年人推手,体格弱的根本顶不住。年轻人一搭手,起码扔出去三丈。手手如此,一般人顶不住。他是好意,这是他的教学方法。他说不这样你练不出来。可是身体弱的,可真顶不住,自己蹦出去都受不了。
他功力大,本力也大。年轻的时候,扛一包大米,再夹着一包。这力气有多大?一米八几的个,不用太极拳你也受不了啊。
我经常被一掌放出去,里头扎着疼好几天。这还是没颤你,肠子肚子都乱动。但是这是对年轻人的办法,如果是上了岁数的人,他手上很有分寸。
刘老师有个特点,一是推手不让招,二是如果你要有心制他,可是要倒霉。
刘老师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山东老乡,叫田兴作,我到刘老师家串门经常能碰到他。他也喜欢太极喜欢推手,也练八卦掌。田老师本门练的是铁砂掌,那是真传。他不像很多练铁砂掌的,皮糙肉厚,他那手伸出来跟女人手一样,细皮嫩肉的。刘老师让他给我们做过一个表演,就在地坛,拿一块带釉子的琉璃砖,多瓷实啊,田老师一掌劈两半。
【刘晚苍先生拳照】
当年在交道口二条,出了一个杀人犯,拒捕,拿把菜刀在北屋门口里头一站,谁来劈谁,眼睛都红了。派出所也不能拿枪给人伤了,就找了田老师。田老师去了,手里拿了一个东西,从侧面往里一扔,随着这一扔,那人一愣神的工夫,他人就进去了,一掌斜着打在大动脉上,当时那人摔倒在地,翻白眼吐白沫了。
可是要说功力,刘老师的功力比他还大,但是刘老师手底下没伤过人。刘老师也教过这些东西,但是不许用,当然赶上“有事”的时候那是没办法。当然,推手的时候,不小心把刘老师自然反应弄出来的也有。
当年跟刘老师同在地坛练拳的,有一个叫刘国志的【音】,杨式拳练的很不错。刘国志开电量行,刘老师在交道口住,刘国志在国子监口路东。从地坛回来,刘国志说柜上坐会吧,喝口水。俩人就进去喝水,不知怎么说要推手,刘老师是不让手,不管什么样的朋友。刘国志打算在刘三爷身上用用,一用被刘老师给放出去了,鼻子磕破了,弄的挺不合适。
其实,刘老师是一个很和气的老头,你要不制他,他绝不会制你。那是自然反应,他也不是有意识的。
刘老师去地坛,经常拎着一个帆布兜子,不带板凳,自己找砖头码一个垛子。帆布兜子又当书包又当坐垫,往那儿一搁,坐着和大家聊天。
那时候,北京钢厂有一个装卸工,是练形意和八卦掌的,跟他姨父学的,觉得自己练的不错了。有一天,刘老师来到地坛南门外,刚一撂书包的时候,这人照刘老师腰上就扑去了, “这下你还能走吗?”
这当然也是试探了,可是刘老师不知道啊,一下子就把自然反应给激起来了。刘老师一转腰,用肘一抽,这人跟贴饼子似地,贴坛墙上了。刘老师说你要干什么?他说听说您功力好……刘老师说:“嗨,哪有你这么闹着玩的?”
这人晚上就到刘老师家里去拜师。刘老师说,咱一块玩玩行,收徒就不收了,现在也不兴拜师这种事了。
【上世纪60年代,卢沟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照片吧”】
那是80年代的事情,这事我们几个徒弟也知道。我们也和这人推手玩过,他劲太大,使足了劲,你一放松他就趴下。因为他用力过猛,一空他,他自己失重。有一回我们推手,他姨父正看见,把他好一通说。可能脸上挂不住,后来就不在地坛练拳了。
刘老师功力大,脾气硬,由来已久。
解放前,安定门大街有脚行,脚行就是排子车,帮人运输,也是“垄断行业”,比较霸道,都得归他们运。你不让他运,你自己运也得给他钱,这叫“过肩费”。
刘老师开的是粮行,大车来了,找他们【脚行的】没人,都去别处忙去了。大车不能押着人,得给脚钱。既然脚行的人不在,刘老师就自己卸货。卸完了,脚行来人要钱来了。刘老师说给你钱也行,我是扛一包夹一包卸的,你再夹一包扛一包给我装上,我就给你钱。脚行一看,一包粮食二百斤,一个人还搬不动,这人不好惹,嘟嘟囔囔就走了。
别说脚行,日据时期,日本人的势力谁不怕?他就不怕。从陕西回来后,他就在柜上卖粮食。当时,有些人仗着日本人的势力,歪打鼻梁,到处耍横。但是在刘老师这里,不吃这一套。
当年,有“北支”【日据时期叫北支兵工厂,即后来的兴平机械厂】的一帮人,到柜上拿“洋面”【白面】,拿了就走,不给钱。刘老师说,还没给钱呢?这帮人说,你打听打听,我们拿东西什么时候给过钱。刘老师说,甭打听,到这儿,不管你是谁,不给钱东西不能拿走。刘老师抄起铁勺,卖粮食的那种,站在门口,铁塔一样。那帮人气势一下就弱了,说我们走,你等着啊!说归说,后来也没敢找来。
刘老师脾气硬,二爷【刘老师的二哥】说你这样咱们以后会麻烦,就不让他在柜上了,让他“跑外”。把粮食定好,然后把粮食接过来,这就没事了。没事了他也不回柜上,上天坛练功去。
新出版的刘晚苍的书,推荐一下。(真誥编辑部)
《刘晚苍传内家功夫与手抄老谱》其实基本出自这本书,这本书后期有各修订版,图片改成现在的真人照片。
附:近期文章链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