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春望》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30 15:41

如何写《《春望》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春望》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把握诗歌主题:在写作时,要明确《春望》这首诗的主题,即描绘春天景象的同时,表达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忧虑和关切。
3.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在作文中,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揭示其深层含义。
4. 体会诗人情感:在作文中,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忧国忧民、悲愤填膺等。可以从诗歌的语气、节奏、用词等方面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5. 比较评价:可以适当引用其他诗人或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评价,以突出《春望》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6.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分析诗歌意象、诗人情感等;结尾部分总结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7. 语言表达:作文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同时,

4月13日读杜甫《春望》有感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每日创作打卡#

读杜甫《春望》有感

4月13日 夜 23 时59分(读书写日记)

杜甫的《春望》,犹如一幅深沉而凝重的历史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每一次品读,都能触动心灵的深处。

这首诗诞生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忧思,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已经破碎,然而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荒芜一片。这看似简单的描述,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凄凉。我们可以想象,曾经繁华的都市,如今变得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房屋倒塌,街道荒芜,这是何等的悲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感慨时事,看到盛开的花朵也会落泪,离别亲人的愁苦让听到鸟鸣都感到心惊。这种以花鸟拟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愤展现得极为深刻。就如同在我们的生活中,当遭遇重大挫折时,平日里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得黯然失色,让人感到无比的忧伤。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一封家书的珍贵胜过万两黄金。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代,亲人间的联系被战争无情地切断,人们对亲人的牵挂和担忧无法传递,这种痛苦是难以言喻的。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也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亲情的珍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因忧国忧民而愁白了头发,频繁地搔头,使得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焦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当时众多百姓的困苦处境,他们在战乱中饱受折磨,身心俱疲。

杜甫的《春望》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同时,也让我们对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悲悯之心充满敬意。这首诗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对历史、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春望》,便是这样一首深刻反映时代悲剧的不朽诗篇。

当我们轻轻吟诵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一幅安史之乱背景下,长安城满目疮痍的画面便在眼前徐徐展开。那是怎样的一幅凄惨景象啊!昔日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如今被战火摧残得不成样子。街头巷尾,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热闹的叫卖声,取而代之的是残垣断壁和冷冷清清的街道。

随之而来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叹息,裹挟着无尽的伤痛与思索,穿透千年的时光,直击我们的心灵。那叹息声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在我们耳边久久回荡,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中的家国之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的开篇,便以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山河依旧,然而曾经繁华昌盛的国家却已在安史之乱的铁蹄下支离破碎。“国破”二字,如重锤敲击,让人深切感受到国家沦亡的沉重。这不仅仅是领土的丧失,更是民族尊严的受损,是千万百姓流离失所、生死未卜的悲惨写照。

而“城春草木深”描绘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长安城中却荒草丛生,一片萧条。比如那曾经宏伟壮丽的宫殿,如今被杂草掩盖;那曾经热闹非凡的集市,如今空无一人,只有疯长的草木在风中摇曳。草木的疯长,非但没有带来生机,反而更凸显出城市的死寂与荒凉。

杜甫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个衰败的时代轮廓。这种衰败,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在盛世的余晖中成长起来的杜甫,亲眼目睹了国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全过程,心中的落差与痛苦可想而知。他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辉煌,那时的长安城车水马龙、歌舞升平;而如今,却是这般破败不堪。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的内心饱受煎熬。

他笔下的长安城,不再是那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都城,而是一座被战争摧毁的废墟,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伤痛,每一片草木都在诉说着时代的沧桑。从古老的城墙到废弃的宫殿,从荒芜的街市到寂静的寺庙,处处都透露着战争带来的毁灭和绝望。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更是对和平与繁荣的深切渴望。他渴望着国家能够重新崛起,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山河能够恢复往日的壮丽。这种渴望,是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喊,也是无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共同心声。


感时伤怀,移情于物的生命之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山河破碎的时刻,诗人的情感变得异常敏感。他看到盛开的花朵,本应是美好的景象,却忍不住落泪。那娇艳欲滴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比如那娇艳的桃花,本应是人们踏青赏春时的美景,如今却在战火的硝烟中黯然失色。

听到鸟儿的啼鸣,本应是悦耳的声音,却感到心惊胆战。那清脆的鸟鸣,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却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就像那欢快的黄莺,曾经在枝头欢唱,如今却显得格外凄凉。

这看似不合常理的描写,实则是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悲痛与愤怒,移情于花鸟之中。在战乱的年代,生命变得如此脆弱,美好事物的存在反而更加凸显出时代的残酷。花朵的娇艳与鸟儿的欢鸣,与诗人所处的悲惨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不幸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更具感染力。杜甫不仅是在为自己的遭遇而哀叹,更是在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悲痛。他的泪水,包含着对战争的谴责,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生命脆弱的无奈叹息。

烽火家书,血浓于水的亲情之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史之乱持续不断,战火纷飞,已经整整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日子里,诗人与家人音信隔绝,对家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那个通讯极为不便的时代,一封家书承载着无尽的牵挂与安慰,其珍贵程度甚至胜过万两黄金。

想象一下,杜甫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每一刻都提心吊胆,不知道远方的亲人是否安好。他日夜期盼着能有一封家书传来,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能让他那颗悬着的心稍稍放下。每当有信使路过,他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和渴望,然而一次次的失望让他的内心更加煎熬。

这两句诗,以质朴的语言,深刻地描绘出了战争背景下亲情的珍贵和人们对亲情的渴望。在战火的硝烟中,生命随时可能消逝,而亲人的消息就成了支撑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一封家书,或许只是简单地诉说着家中的琐事,或许只是几句关切的问候,但对于身处战乱中的人来说,那就是最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慰藉。

杜甫的这句诗,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共同心声。在战争的阴霾下,每一个家庭都承受着分离的痛苦,每一个人都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这种对亲情的执着和珍视,穿越了时空,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通讯便捷,随时都能与亲人取得联系。但我们也不应忘记,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一封家书承载着如此沉重的情感和无尽的期盼。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的幸福,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不让亲情在忙碌的生活中变得淡薄。

杜甫的《春望》,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思,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美好。

#每日分享读书后的随笔感受##人生感悟##文学创作大会#

杜甫《春望》: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丨周末读诗

不得不说,西安不是长安,现代不是唐代,现代人也不是唐代人。长安曾经在这里,但早已消失,化为另一个时空,一个遥远的梦。

公园灯柱上的唐诗,几乎没有人读,唐城墙遗址雕刻的唐诗,也徒具纪念意义。但不少年轻女子穿着汉服,凤钗霞帔云髻高耸,手执团扇走在大街上,假装她们身在盛唐。

她们也许爱唐代,但不怎么爱唐诗,李白的白衣画像醉卧在“大唐长安翡翠臻品展”的招牌前,方圆十公里以内,遍地美食,网红店前排着长队,没人想起杜甫,没人为他的饥饿唏嘘。

一首唐诗和它的翻译

明 孙枝《杜甫诗意图》(局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连日晴暖,护城河边柳色才黄,转眼就绿了,就暗了。环城公园的樱花,旋开旋落,快得来不及看,几天之间,李花、杏花也都开了,满城的花都开了。

春天第一千次,第一万次,回到这里,还是同样的春天,但风吹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也许和杜甫当年一样迷失。公园里好多树木,如果不挂牌子,我大多不认识,红叶李花盛时,游人纷纷举起手机,我起初不知是李花还是杏花,询及一位老人,他端详了好一阵,答曰不认识,又问一位妇人,她无奈地对花笑笑,开始用手机扫,我也同时扫,结果一致显示:红叶李花。红叶李是近十几年新兴的景观树,很多人还不太熟悉。

环城公园,护城河,“城”指的都是城墙,“城”的本意就是城墙,城市是由此而来的引申义,即城墙围起来的地方。杜甫的“城春草木深”,说的大概也是环城墙一带。公元756年六月,安史乱军攻陷长安,八月,杜甫在前往灵武途中被俘,《春望》即写于翌年三月。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对杜甫这首诗的翻译,向来被学界推崇,以下是由西语译为英语再译回汉语的《春望》:

帝国已然破败,唯有山河在。

三月的绿色海洋覆盖了街道和广场。

艰难时事,泪洒花间,

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

塔楼与垛堞,倾诉着火的言语,

家人的书信堪抵万金。

搔首时,才觉细细的别针,别不住稀疏的白发。

西川 译

最明显的感觉是,经过三度转译,这首汉语诗已被变形,不仅句式不再整饬,帕斯还大胆地把原诗拉美化,从而赋予了这首诗异域的美感。读起来像另一首诗,原诗与绕地球一周回来的译诗,彼此相见,会不会有隔世之感?

“国破山河在”,首句是直译,“国”在杜甫诗里指的是国都,即长安,“破”指的是被攻破,“帝国已然破败”,意思上接近,但不准确。“唯有”的强调语气,是译者加上去的,杜甫是说山河还在,语气更平和深情。

“城春草木深”,这句的翻译很有创造性,“三月的绿色海洋”,将春天草木的蓬勃生机比作绿色海洋,这在古代是没有的,中国是内陆文明,古典诗词里几乎没有海洋,偶尔出现“碧海”也是作为隐喻。“街道”和“广场”,这也是帕斯的创造,这些词与拉美现代读者更亲近,转译成汉语,则有了现代的想象力。街道和广场是城市居民往来聚集的地方,被绿色海洋覆盖,这个意象很有力量,为什么不说淹没?也许帕斯觉得“覆盖”更能传递出凝滞的荒寂。

“艰难时事,泪洒花间”,这句没有原句好,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是有感于时局、时世,而不仅是时事,泪洒花间,缺乏花溅泪的痛感。紧接着飞鸟这句:“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拯救了上一句的平庸,“盘旋”有力,好像说的是鹰。

“烽火连三月”,杜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帕斯译成更具体的塔楼与垛堞,大概是想到了城墙的形状,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火的言语”喻义并不明晰,“倾诉”一词感情色彩似乎不对。杜甫是说战争漫长,从正月到三月,整个春天长安都陷于战火。

最后两句,簪子被替换成别针,有人认为这很有创意,在此实难苟同,簪子是簪子,别针是别针,别针怎么可以用来簪发呢。

两种文化、两种语境之间的转换,多数时候是误读,但如同现代人看古代,如同去国外旅游,魅惑也来自误读,往往拜无知所赐。杜甫如果读了帕斯的译诗,大概会表示欣赏,但不会觉得这是他的诗。

唐代人要是看到如今的西安,看到街上有些女子打扮成唐代的样子,也一定会诧异,但也会一眼认出她们不是唐代人。这些人不见得真想回到唐朝,她们只是做做梦,梦回大唐,打卡留影,她们的诗意不是唐朝的,而是德福巷里随处可见的网络金句:“我在长安很想你”,“我在等风也等你”,“想你的风吹到了西安”......她们未必读诗,未必读书,更未必作诗,她们除了美拍,当然还有美食。

一片花飞减却春

清 任伯年《春花啼鸟镜心》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在唐朝是一个水池,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东南郊,是唐代最大的游赏胜地。池本秦隑洲,汉武帝造,其水曲折似广陵之江,故名曲江,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列,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春时。

今天的曲江,是一个区,叫曲江新区,确有新区的气象,高楼时尚,看起来很贵气。曲江池遗址公园里游人挺多,但和别的城市别的公园一样,大都是本地人来休闲,带孩子的,跑步的,散步的,园里卖些零食饮料气球之类。曲江亭当年荣耀非常,唐代进士既捷,大宴于此,谓之“曲江会”,如今也造了个曲江亭,亭柱上对联写着“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

也只有柳树使这水池更像曲江。四围池岸多植柳,远近萦带,春分前后,柳色笼烟,倒影清漪,态闲意远。池上有环卫作业船在清洁,船是机动船,舟子二人,身披橙色救生衣,一人驾船,一人立于船头,手执长柄兜网在捞,水面并没有什么可捞的东西,也就是些落叶。

756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长安大震,玄宗听从杨国忠奔蜀之策,于十三日黎明带着杨贵妃姊妹及少数亲信,仓皇逃出延秋门,外间绝少闻知,妃嫔、皇孙、公主都未及逃走。长安沦陷后,杜甫被俘期间,曾偷偷溜出城,潜行曲江曲,那是757年春,目睹了昔日繁华地如此荒僻,他不禁发出“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慨叹。杜甫《哀江头》,隐括明皇事,不胜悲恸,但不敢放声大哭,好多话无法言明。

《曲江二首》写于次年,即758年暮春,时杜甫任左拾遗,长安已收复,但兵革未息。此次重游曲江,心情明丽了很多,无奈忧患如新,看花吃酒,只得勉为行乐。

“一片花飞减却春”,起句用跌笔,绝妙,有姿致,然亦有所本,古诗有“飞此一片花,减却青春色”。“风飘万点正愁人”,写落花的诗句,这两句最倩逸,这是现实主义,但浪漫到骨子里。伤心人别有怀抱,只一落花,连写三句,第三句“且看欲尽花经眼”,又一兜转,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

那天在书院门遇见一对摆地摊的情侣,小小板桌支在巷口,卖自己画的书签、团扇之类,旁边挂着一幅很大的麻布帘子,挂在咖啡馆的外墙上,布帘画有城墙、钟楼、兵马俑、书院门、大雁塔等西安“元素”,另书“长安”二字。画和字都是墨色,布面上点缀着许多桃红花片,我问是不是想到了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他们说不知道这两句诗,但真的就是这个感觉,画的时候只想为画布添些颜色。是的,那些元素固然厚重,但都是死去的东西,要有些颜色,更重要的是风飘万点,有了气韵的流动。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游宴胜地被野生动物占据,这让杜甫倍感荒凉,又若有所悟,勉励自己“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头脑是这样想,心却轻松不起来,这在他是没办法的事,也许生在任何时代,他都是不快乐的。

谁若是去曲江访古,一定会大失所望,仅仅公园门口巨大的水泥广场,就会扼杀全部想象。穿古装的女子三三五五,霓裳蹁跹,草地上藉卉“饮宴”,男女五六人,围几跪坐,摆出各种姿势,但就是不吟诗,吟诗需要实力。下巴再稍微抬高些,看着酒杯,对了,摄影师从旁指点,咔嚓一声,“风雅”被定格。

只有一个人让我想起杜甫,就是来时刚出地铁没走多远,街边有一株很大的樱桃树,花开满枝,树下坐着一男子在看手机,我上前问路,他立即站起身,认真地给我指了路,待我道谢离开,他才重又坐下来。

作者/三书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