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村企结对帮扶讲话稿》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30 21:2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村企结对帮扶讲话稿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讲话稿的主题,即村企结对帮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措施。确保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2. 结构完整:讲话稿应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背景、目的和意义;主体部分详细阐述村企结对帮扶的具体措施、成果和经验;结尾部分总结讲话内容,提出希望和要求。
3. 语言表达:讲话稿语言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以激发听众的共鸣。
4. 内容充实:讲话稿内容应充实、具体,既要展示村企结对帮扶的成果,又要阐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介绍经验时,可结合实际案例,使讲话更具说服力。
5. 突出重点:在讲话稿中,要突出村企结对帮扶的重点内容,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每个重点内容,要详细阐述其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6. 针对性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讲话稿应充分考虑村企双方的实际情况,确保帮扶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7. 强调合作:村企结对帮扶是一项双方共赢的合作活动,讲话稿中要强调村企双方的合作意识,倡导互帮互助、
发言摘登丨结对帮扶,民革省级组织的经验与心得
民革天津市委会坚持“发挥优势、积极主动、立足基础、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以助推昆寨乡新民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活动。全力助推新民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与当地政府联合打造以“茶稻飘香,醉美新民”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将天津国家级著名优质水稻“小站稻”引入昆寨乡,聚焦“黔货出山”,推动电商平台建设。协力提升昆寨乡乡村治理能力和文明乡风水平,与昆寨乡签订“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帮扶框架协议,开办“乡村振兴法治课堂”,牵手中山博爱基金会援建新民村村民自治平台。积极营造“乡村振兴我有责,人人参与献爱心”的氛围,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助力“黔货出山”。
民革天津市委会将推进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主要领导多次研究帮扶相关议题,提出“实、新、全”的工作总要求。成立多个专项帮扶组,并充分发挥企业家联谊会、民革天津画院、法律服务组等社会服务骨干队伍优势,凝聚帮扶合力。充分发挥天津民革“爱心牵手慈善基金”作用,切实将帮扶款物用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处”,用到受援地区老百姓的“心坎上”。
2023年,民革天津市委会将统筹民革各方资源,发挥优势,立足昆寨乡资源禀赋,接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帮扶沟通联系机制,建立完善畅通的工作协商机制,完善帮扶调研制度,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以在新民村成功试种“小站稻”为切入点,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消费帮扶举措,持续组织消费帮扶活动。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帮助研究制定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规划,协力打造好特色农产品展厅和电商中心,丰富“村民议事室”内涵,提升乡村文明和乡村自治水平,帮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带动昆寨乡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挥民革自身优势,巩固脱贫基础,组织昆寨乡村两级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来津实地考察和线上培训,持续开展“教育、医疗专家进昆寨”工作,切实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2021年以来,民革广东省委会以新房乡滥坝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助力纳雍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年来,省委会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先后8次深入调研、靠前指挥,协调投入各类资金约800万元,有力推进滥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13个项目建设,高质量助推滥坝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民革广东省委会坚持将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民革广东省委会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助力滥坝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全省参与、重点结对”工作模式,挑选珠三角9个市委会、省委会9个专门委员会以及企业家联谊会继续作为帮扶责任主体,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帮扶工作。
民革广东省委会以乡村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切实打好“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人才振兴”三大工程组合拳,持续推进滥坝村示范建设取得新成效。着力搭好“产业台”,助力特色产业迈上新台阶。积极促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纳雍县合作筹建食品研究院、合作共建纳雍示范产业园,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助力6700余万元“纳货出山”。着力打好“环境牌”,助力人居环境呈现新风貌。发动群众共同谋划乡村振兴蓝图,完成规划编制、三清三拆、路灯安装等人居项目,营造共护村容村貌的良好氛围。着力念好“人才经”,助力人才引育实现新提升。专家和企业家多次赴滥坝村实地开展“面对面”种植管理营销培训,组织村干部、农村能人赴珠海专题学习,组织新房乡医卫人员开展培训,资助15万元助推村民自治建设,捐助7.5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资助贫困学生,持续推进智志双扶。
接下来,民革广东省委会将深入贯彻民革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和这次会议的要求,坚持“把脉问诊献良策、智力支持强保障、项目引进建支撑、产业示范作引领”,精准精细推动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落实,继续为纳雍经济社会发展和滥坝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贡献广东民革的智慧和力量。
2022年,民革贵州省委会全面启动纳雍县玉龙坝镇平寨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助力纳雍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组团帮扶,让民革“同心曲”“唱起来”。省委会班子成员多次深入纳雍县玉龙坝镇走访调研,找症结、出实招、切实破解难题。积极引导民革党员中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法律服务、送医送药、农技下乡、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
——推动产业振兴,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助力玉龙坝镇发展林下经济,实施了民革“博爱”生态经济林项目,协调资金专门用于玉龙坝镇枇杷经济林种植项目,打造食药同源中药材+乡村特色庭院经济。
——推动生态振兴,让村庄家园“靓起来”。与玉龙坝镇共同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即特色庭院经济池建设项目,发展特色庭院经济,让脱贫群众前庭后院“种”出“致富果”。
——推动人才振兴,让乡村人才脑袋 “富起来”。联合民革中央、民革江西省委会、民革毕节市工委等组织开展教育发展、医疗帮扶、技术帮扶指导等各类专题培训,让乡村人才开阔视野,创新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2023年,民革贵州省委会扎实推进新阶段定点帮扶重点工作如下: 一是抓好示范引领,促进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强化督促指导和调度协调,推动已实施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持续见效。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重点谋划建设玉龙坝镇精品农业示范点,全力打造好枇杷园林基地,大力发展农旅观光及林下经济;二是注重服务提升,加大培训力度,推动乡村人才优化提升。继续发挥民革智力密集和联系广泛优势,以教育和卫生行业为重点,紧扣短板和弱项,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
根据《民革中央定点帮扶纳雍县工作方案(2021—2025年)》精神,民革福建省委会积极参加对口帮扶贵州省纳雍县昆寨乡工作,把推动定点帮扶工作作为提升履职能力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组织党员企业家到纳雍实地调研,并民革中央在纳雍挂职干部到福建调研,共同研讨产业合作事宜,在教育帮扶、基础设施、产业帮扶及消费帮扶四个方面对接纳雍县及昆寨乡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育帮扶方面,由福建省逸仙教育基金会出资50万元帮助昆寨乡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当地学校基础设施水平,由民革党员创办的乔丹体育基金会捐赠200万元用于改善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目前项目已经全部完成。产业帮扶方面,把帮助当地提高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提升茶叶品质作为产业帮扶的重点方向,商定2023年春茶生产季节由纳雍县雍福集团及昆寨乡茶企派出生产技术人员到政和县茶叶协会接受培训。消费帮扶方面,全面助力“黔货出山”,全省党员共购买纳雍县农产品7万多元,牵线漳州市经济发展集团,推动将纳雍农产品进入集团销售平台,全面拓宽“黔货出山”的渠道。
接下来,民革福建省委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党内和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帮扶工作,做实事,做成事,做好事,为纳雍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出福建贡献。协助打造纳雍县茶产业全产业链,结合民革福建省委会助力光泽县打造完善茶产业链的经验,与当地政府、企业做好沟通,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导入,继续做好培训纳雍茶叶生产技术人员相关工作,促进当地一二三产融合;全面提升助力“黔货出山”的力度,帮助更多纳雍农产品进入漳州经济发展集团销售平台;联系厦门市民革党员企业家帮助推销纳雍农副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推动现有项目落地,对帮助昆寨乡建设花盆生产厂及生态养殖小区附属设施建设,加大协调落实措施。
文字 _ 王欣雨 黄昌盛 邱凌特约摄影 _ 马占成摄影 _ 黄昌盛本期编辑 _ 李艳鹤
“千企帮千村”行动巩固提升推进会南平市工商联发言材料
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行动以来,市工商联按照福建省的部署要求,发挥优势,精准发力,发动引导民营企业(商会)积极投身到行动中来,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导向牵引,凝聚共识
1. 组织推动。
及时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行动工作方案,凝聚共识,细化措施,量化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引导企业(商会)采取有效措施,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截止目前,共组织推动109家企业、商会结对帮扶115个村,累计投入资金5亿余元(其中圣农集团3.7亿元),帮扶贫困户3119人。
2. 调研推动。
结合台账评估行动和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整改活动,多次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调研,实地考察结对贫困村,了解企村结对进展情况,提出企村结对帮扶意见建议。
3. 制度推动。
建立联络员联系制度,每个县(市、区)工商联安排专人跟踪联系,强化协调联动,加强与帮扶企业(商会)和村两委的联系,及时了解动态,做好信息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建立健全定期通报制度,推动各县(市、区)工商联、直属商会和相关企业做实做好台帐录入工作,及时更新帮扶数据,准确、全面反映帮扶成效。
二、精准施策,因地制宜
引导帮扶企业立足贫困村的资源优势,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因企因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主要帮扶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产业帮扶型。
南平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以往就业帮扶、慈善救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优势,将产业有机嵌入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村财增收、村民增收,形成了“公司+村办企业”民企带村“1+1”模式,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贫困村摘帽。如,圣农集团因地制宜为中坊村、十里铺村、上屯村分别量身定制1个以上产业帮扶项目(鸡肠子加工产业、物流产业等),3个村村财分别增收80万、200万、40万,特别是中坊村作为省级贫困村,鸡肠子加工项目带动村民就业90人,人均增收近5万元,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2. 智力帮扶型。
引导民企借助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开展智力帮扶。如深圳福建南平商会用物联网技术在结对东山村建立技术农业平台,打造定制农场,生产优质生态产品,目前已签订订单200万元;商会还捐资50万元用于支持建设东山——念山(堀坵)游客集散中心小木屋及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等。
3. 商贸帮扶型。
企业(商会)通过成熟的经销渠道和商业模式,帮销、推广扶贫村农特产品,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市场,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松溪县东篱公司通过收购结对村村民苦笋、山露等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创建“企业+合作社+村民”帮扶机制,带动贫困户实现股本增收;将农户的土特产品包装成“东边红”手礼,通过在外乡贤微信群销售6000多份,销售收入30多万元,解决零星农产品卖难问题。每年提取销售总额的0.1%成立“东边红公益基金”,救济失去劳动力的低收入人群、孤寡老人、补助减产农户、建设乡村公益项目等。
4. 就业帮扶型。
帮扶民企结合用工需求,共安置275名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到企业就业,增强群众收入。如顺昌榕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大历镇6个村土地近4000亩,让村民和村集体均能够分享固定的土地收益来实现增收,村民每年收入可达200多万元,村财每年可增收80多万元,同时安排近200 名村民就业。福建升升木业公司建立企业管理者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机制,每月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定额补助,安排结对村3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9人。
5. 公益帮扶型。
企村结对大都有通过直接捐款捐物方式,以助学、助老、助残、助医等形式,改善结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共捐款捐物773.16万元,受助人数3250人。
三、创新举措,务求实效
把“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融入市工商联日常工作,优化帮扶措施。
1. 拓展帮扶方式。
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商会)捐款,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人群,联合市慈善总会共出资1亿余元开展“助学工程”、“养蜂产业扶贫工程”、“医疗慈善救助方案”、“大病应急救助工程”、“深度贫困户帮扶工程”、“助农工程”、“华夏光明行”、“抗洪救灾”、“疫情防控”等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
2. 强化激励保障。
注重调动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对扶贫成效明显的企业和个人向省、中央推荐表彰。圣农发展集团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在2019年度全市执委全会上,召开“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推进会,对26家积极行动、表现突出的企业(商会)予以通报表扬,并请3家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南平5家民营企业荣获福建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3. 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召开主席联席会、执委全会、异地商会工作座谈会等,鼓励民营企业(商会)积极参与行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及时总结示范点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时宣传报道。在南平市工商联网站专门开辟民企联村专栏,利用网站、公众号等媒介及时刊登有关工作进展和相关报道。《闽北快讯》《闽北调研文稿》分别刊登了南平市的经验做法和调研报告。
这次推进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设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推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via:南平市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