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31 00:1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国旗下讲话:注意事项与要点
正文:
国旗下讲话是学校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仪式,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演讲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在准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 "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 - 选择的讲话主题应当紧扣国家政策、时事热点或学校教育理念,确保内容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
2. "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 - 讲话内容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理论化,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和事例来阐述观点。
3. "时间控制" - 讲话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以内,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
4. "语言表达" - 语言要规范、流畅,避免口语化表达和方言,确保讲话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5. "肢体语言" - 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交流等,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6. "情感投入" - 讲话时要有情感投入,使听众能够感受到讲话者的真诚和热情。
7. "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 讲话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使内容条理分明。
8. "避免敏感话题" - 避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或可能引起争议
来源:长沙晚报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良 通讯员 龚悦)“你们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27日早上,长沙市恒定高级中学举行升旗仪式,该校教育处主任梁卫东做了主题为“为祖国骄傲,为祖国拼搏”的讲话,2600多名恒定学子做出了最响亮的回应。
27日早上,恒定中学全体师生参加升旗仪式。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邓建平 摄
“一个人的幸福,是不是由他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决定的?”讲话伊始,梁卫东就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绝不是这样!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是要看他所在的民族是不是强大,要看他所在的国家是不是强大!因为,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强大,个人才能真正幸福!”他告诉同学们。
随后,梁卫东向同学们讲述了孟晚舟在结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顺利回到祖国的事件。“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在题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的评论中所写: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鼎力支持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重大胜利。”他对同学们说,任何试图霸凌、欺压中国人民的行径都必将遭到中国的迎头痛击。从利比亚大撤离、也门撤侨到孟晚舟回国,我们一次次感受到祖国的“疼爱”,感受到中国保护“自家人”的意志、决心和能力!
“同学们,你们为生长在这个强大的国家而骄傲吗?你们为生长在这个伟大的国家而自豪吗?你们愿意为这伟大国家的强大而拼搏吗?”梁卫东大声问大家。回应他的,是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认真聆听“国旗下的讲话”。
“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愿意为祖国拼搏。”恒定中学2102班的周夏雨同学表示,这次国旗下的讲话让她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我们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东方雄狮,已经崛起。生在中国,吾辈之幸。”
恒定中学校长蒋明权表示,该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每次“国旗下的讲话”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主要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点燃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同学们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争做新时代好学生。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在长沙市一中校园,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毛泽东19岁在长沙市一中求学时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
这篇文章,成为长沙市一中学生必习之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也成为该校文化的基因。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当国文教师柳潜看到这篇文章后,分外高兴,在文后写下赞语:“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时光穿越百余年,培养“伟大之器”,仍然是长沙市一中的不懈追求。采访时,谈起一中学生的特质,众多教师的话语里,都透露着一股豪迈之气,且关键词总是与“大”分不开:大格局、大追求、大视野、大胸怀、大气象……
事实也是,在长沙市一中百余年铿锵的足音里,在风声、雨声、读书声谱成的壮怀激越的动人乐章里,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迈,一代宗师周谷城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有符定一、徐特立、袁仲谦、杨昌济、舒新城、黎锦熙等一时俊彦,他们之大格局、大追求,足以让长沙市一中在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0万余名校友充分说明,一中人的精彩,在于始终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时代脉搏。”学校党委书记宋健平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作为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省属示范性高中,必须继续勇立时代潮头,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要有大格局、大追求,说到底就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培养?自1992年以来,长沙市一中就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四个维度,建设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四维框架”,并先后以4个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行动研究,不断丰富内涵、优化课程、拓宽途径、提升实效,经过30余年的深入推进,到现在,该校“大德育”体系已愈发成熟。
政治铸魂:立家国情怀
长沙市一中创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一批有识之士倡议新学,在向省政府提交的《创办湖南公立中学校理由书》中写道:“民国建立,由专制一跃而为共和,操义既高,保持匪易,非有多数具完全普通知识之国民散布全国,将谁与立?”这就把学校的举办与国民素质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正是这一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一中百余年来绵延不绝的优良传统——“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将政治素质培养正式作为学校德育重要内容,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纷至沓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的一中人意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要务是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领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从那时起,长沙市一中就高度重视构建马列主义教育的“精神堤坝”。然而,正确、先进的思想不会自发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沙市一中逐渐明确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方式——主动灌输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国家的历史和成就等,从小立下家国情怀,不能等各种声音、思潮侵占了学生的心灵以后,再去纠正。”办公室主任王军说。
对于“灌输”这个词,很多人一提起,就觉得是搞填鸭式教育。但在一中人看来,让学生接受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离不开必要的灌输。就像给小孩喂鱼肝油一样,需要一点一点滴到他的嘴里。
主动灌输就是坚守德育阵地,精确时间、内容、对象,通过一节节课、一次次活动、一件件事,把对成长有益的东西滴灌进每个学生心里。同时,通过启发式教育,让种子发芽、开花,让远大的理想信念在心中生长。
课堂是政治素养教育的第一阵地。
长沙市一中政治教研组以“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为核心理念,将世界风云、国家战略、社会热点转化为教学资源。近年来,通过“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图说家乡新变化”“致敬抗美援朝英雄,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进新征程”等系列展报活动,使理想信念教育摆脱空洞说教,实现“大历史观”与“微叙事”的有机嫁接。
“这种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交流中获得启发,理想信念教育也因此不再空洞。”政治教研组长熊艳说。
学生刘沁园在制作“‘缅怀伟人,勇毅前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视频的过程中感触颇多。“为了做好视频,我详细了解了毛主席的生平故事,他的故事其实也是国家的故事,从中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发展的不易。毛主席的诗词则让我备受鼓舞,从形象生动、具有画面感的文字中,我读出了积极向上、雄心壮志,这将给予我面对挫折的力量。”她说。
刘沁园制作的视频获得了长沙市中学生“图说时政”演讲比赛一等奖。
当然,课堂里同样不乏启发式教育,政治教师潘宇翔的“议题式教学”堪称典范。他以商业航天公司天仪研究院为例,通过介绍其股权结构、发展历程及创始人杨锋的个人经历,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杨锋的个人经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他们感佩于杨锋敢为人先的精神,感动于他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全国模范教师陈奇志的引导也十分巧妙。有一次,她在讲外国小说《百年孤独》时,一个学生说,“这篇课文好像跟孤独没有关系”。对此,陈奇志从失忆讲起,“一个人失忆,就没有了童年,没有了自我,就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一群人失忆就意味着没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文明”。接着她讲到文化的作用,“文化就是把人连接成一串珠子的线,把文化忘了,人就成了满地乱滚的珠子”。最后,她回到中国的现实,讲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就这样,顺着学生的问题,文化自信的风悄悄拂过学生的心扉。
“国旗下的讲话”“每周一语”等是长沙市一中政治素养教育的传统阵地。从1992年以来,长沙市一中累计举办国旗下讲话1500余场、宣讲中华传统美德格言1560条,形成数万学子共同的精神印记,其持久性比较罕见。
长沙市一中对“国旗下的讲话”的发言主题、发言人选和发言稿均进行严格把关,每学期初由学校研究确定一个学期的主题,拟出18~20个题目,在全校师生中遴选发言人,用集体备课形式确保讲话质量。这些讲话,给予一中学子源源不断朝着理想奋进的动力。
让团委书记王警可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9月16日,历史教师陈玲在国旗下的讲话——《“九一八”说“勇”》。“她将东北义勇军的‘勇’和一中校训‘公勇勤朴’的‘勇’联系起来,鼓励学生铭记历史,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奋勇前行,令人耳目一新。”王警可说。
也是从1992年开始,“每周一语”成了长沙市一中校园里的亮点。学校精选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张贴在校门口的“每周一语”牌上,每周更换。各班将“每周一语”抄写在黑板上的固定位置。学校还会精选部分格言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进行宣讲或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进行解析,使其滋养学生,影响他们一生。
“‘每周一语’已经成为我高中生活的一部分,一看到每周更新的名言警句,我就像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它们就像老师温柔又有力的叮嘱,时刻提醒着我们在求知路上不能懈怠。”裴涵锐说。
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让他跳出了个人的小圈子,看到了天下、国家、人民。“它提醒我,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成绩,国家的兴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现在,长沙市一中又积极创新政治素质教育新方式。2024年12月19日,学校举行了一场以“赓续红色血脉 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思政大课堂,政治教师潘宇翔在校园内《商鞅徙木立信论》的石刻前,讲述青年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历史教师张博文带领学子前往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参观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讲述他们的家国情怀;在毛泽东诗词艺术碑廊前,语文教师郭鑫豪迈朗诵并讲解了一首毛主席诗词;毛主席铜像下,同学们唱响了红色歌曲……整个大思政课堂,实现了学科有机融合,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补充。如此生动的实景化教学,加深了学子们对思政教育的学习乐趣。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自1912年至今的110多年时间里,从长沙市一中走出去的学生有10万余名,他们当中有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实业家……他们的成长成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
对长沙市一中光荣的历史和不平凡的过去,一中学生都很清楚,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国家意识,什么是天下情怀。
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2024年6月15日,学校到英雄航天员朱杨柱、陆军某旅飞行员徐枫灿、海军某部连长杜越等三名中国军校形象代言人走进校园,与学生开展了一场青春与青春的对话,号召青年学子携笔从戎,在军营书写强军报国的青春篇章。学生纷纷表达心声,“将最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实现真正的热烈无悔”“长大后,我们必将接过棒,奉献自己的青春”。
来源:湖南教育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