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教育文章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31 04:26

怎么写《教育文章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文章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要明确你读的教育文章的主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2. 理解文章观点:在写作前,要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确保你的读后感能够准确地反映文章的核心思想。
3.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有助于你更好地梳理读后感的思路。通常,文章会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4. 体现个人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使读后感更具个性和说服力。
5. 深入挖掘文章内涵:不仅要关注文章的表面内容,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使读后感更具深度。
6.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文章中的例子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增强说服力。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8. 逻辑清晰:确保读后感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之间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
9. 结构完整: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观点,并引用相关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收藏备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收藏备用


范文一

读《爱的教育》有感

暑假期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所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意大利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一整个学年的故事经历,书中既有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也有父子之爱、祖国之爱。每个小小的故事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特别是读了书中《罗马涅小英雄的鲜血》这个故事,我被菲鲁其奥对外婆的爱深深地打动了。菲鲁其奥和外婆两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两个强盗来到他们家中,在抢走菲鲁其奥和外婆的钱之后,两个强盗准备扬长而去。但是不巧,临走时,其中一个强盗的面罩意外掉落,外婆认出来他正是村里的恶棍莫佐尼。于是恶贯满盈的莫佐尼想杀掉菲鲁其奥的外婆灭口。在这关键的时刻,菲鲁其奥冲上去挡住了刀子,他救下了外婆的性命,但是自己却不幸倒在了那个漆黑的雨夜。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菲鲁其奥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引我思考。

菲鲁其奥是那么勇敢,他爱外婆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在千钧一发之际英勇无畏,牺牲自己,救下外婆。如果外婆可以选择,一定也舍不得菲鲁其奥为自己挡刀。我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充满爱与和平,没有手持利刃的“强盗”,不会再发生像菲鲁其奥一样的惨剧。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和菲鲁其奥一样愿意在危难时刻牺牲自己,驻守边防的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禁毒警察们,默默守护我们安全的安保工作者。 他们的爱纯洁无暇,值得我们尊敬。

我知道我的力量还太弱小,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读书,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外婆分担,不让他们为我担心。长大以后我也要报答社会,做一个有“大爱 的人,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每个家庭都能平平安安。

范文二

《爱的教育》读后感

在繁忙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偶遇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书中,通过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展现了师生之情、亲子之爱、朋友之谊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小故事都温暖而真实,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爱的世界里,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共喜。

读着这些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得有一次,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打击。正当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时,是老师及时发现并耐心地为我分析原因,鼓励我重拾信心。 她不仅在课堂上给予我更多的关注,还在课后牺牲休息时间为我补习。这份无私的爱与关怀,如同冬日里的阳光,温暖了我冰冷的心房,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爱的教育》还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别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关心家人、朋友,用实际行动去表达我的爱意。我会在父母忙碌时帮忙分担家务,会在朋友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会在遇到陌生人求助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与满足。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爱的书籍,更是一盏指引我前行的明灯。它让我学会了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也让我明白了爱是一种力量,能够温暖人心,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这份爱,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用爱去温暖更多的人。

范文三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四年级朋友安利柯用日记向我介绍着他的生活,让我觉得十分亲切。

谁不想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呢?我时常感到被爱的幸福,却很少思考怎样给予他人爱,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如何爱人。

书中《感恩》这篇故事里,安利柯在日记里写道:他觉得教自己的先生很不开心。这时父亲就通过书信的方式引导他如何爱先生。父亲说:“应该敬爱先生,因为先生是父亲所敬爱的人,因为先生是为了学生牺牲自己一生的人,因为先生是开发你精神的人。”是啊,安利柯三年级的先生,他失去了家人,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们。当同学们犯小错的时候,先生会亲切地饶恕他们;当班级里来了新同学时,先生会教导大家团结友爱,他也会教大家要爱国。就像父亲说的,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先生虽然受人爱戴,但是也免不了有些同学会轻视先生的劳动,当自己付出没有收获的时候,无论是谁都难免会不开心。

安利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情绪,对别人的辛苦付出要懂得感恩。想想自己,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我也会习惯性地接受老师的付出,认为老师就应该每天都很开心,一直保持积极的情绪,却很少察觉老师的辛苦。我的老师肯定也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也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应该多多体谅老师,理解老师也会有疲惫的时候,也会有忧闷的时刻。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不让老师劳心伤神。其实,不仅仅老师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同学,每个人都会有忧心的情绪,我们不应该苛责他人,而是要多给予他们关心,找到他们心情不好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度过情绪的低谷。

范文四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是什么?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一朵芬芳的鲜花……爱就是这么美好,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但当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懂得了爱的境界。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以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视角,写了他自己在一学年里所经历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同学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使我读完每则日记,激荡于胸怀中的感情波澜都久久难以平息。

读着《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走进了恩利科的生活。劳动群众的子弟在一起学习、活动。他们虽然有些人生活贫困,但是内心充实快乐,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爱。在这儿,他们不分阶层、不分穷富、不分残全,全都在相互关怀、和平相处着,十分富有人情味,温情感人至深。

这部作品像一面明镜,照映出意大利民族当时正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口外流,贫穷落后的南方。而《爱的教育》这本书为世俗人士描摹了保障社会各阶层之间平衡的生活理念:用善举代替怜悯,用教师代替神甫,用学校代替教堂,用医院代替济贫所,用参军服役代替宗教礼仪。

作者通过日常中的小事,采用平易近人的朴素语言,将平凡的爱散布每个小角落,向少年一代灌输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和平的好思想,倡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有爱的好作风和诚实正直、谦逊好学的好品德。

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有很多种,它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你要去爱每一个需要被爱的人……只有先学会去爱别人,才会感到无尽的关爱,它时时刻刻待在我们的身边,等着我们自己去发现……

范文五

《爱的教育》读后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确实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我很喜欢一本名叫为《爱的教育》的书,我一有空就拿起来读,每次阅读都让我感受颇深。

《爱的教育》记录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其中《格拉勃利亚的小孩》让我难以忘怀。在这个故事中,校长带了一个从格拉勃利亚远道而来的同学到班里来,教书的先生教导大家要好好对待这个小孩,先生说:“请你们亲爱地对待这小孩,使他忘记自己是离了故乡,使他知道在意大利,无论到何处何地学校里都是他的同胞。”我非常赞许这位先生的做法,每个同学面对新环境都会有些许胆怯,但是先生让同学们关爱这位新来的同学,帮助他融入新班级,并且要求大家互敬互爱。

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能够让每个同学们都感受到爱的力量。我也有幸遇到过这样的好老师,在我们班级里来了新同学时,我的班主任刘老师说:“新同学来自别的城市,从今天起她就要成为我们班级的一员,和我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关爱新同学,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争取让新同学尽早熟悉我们的校园”。刘老师还让新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她找出地图给我们看,大家都对新同学的故乡充满好奇。这个学期,我带她去学校的各个角落玩,我们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在帮助这个同学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快乐。

书中还有很多故事都充满温情,我深深体会到了爱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和理解,不仅可以让别人感觉到温暖,也能让自己收获珍贵的友情。爱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如同水滴汇成汪洋,我们小小的善意也能绘制幸福图卷。

范文六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一部让我深感触动的作品。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关于爱的生动画面,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感悟。

这本书通过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展现了他与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温馨而美好的瞬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人物所打动,他们的善良、勇敢、无私都让我深感敬佩。

其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安利柯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情感。父亲用自己的言行教导着安利柯,让他明白了许多关于爱的道理。这种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它让我明白,爱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是行动上的付出和关怀。

此外,《爱的教育》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利益所驱使,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而书中的故事,让我重新认识到爱的力量,它能够化解矛盾、消除隔阂,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相处。

阅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伟大与美好。它让我明白,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爱都是最重要的力量。只有用爱去对待他人,才能收获更多的爱与幸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用爱去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同时,我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的温暖与美好。

范文七

《爱的教育》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特别的书,叫做《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我妈妈推荐给我的,她说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爱的故事,可以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开始,我还以为会是那种很难懂的大部头,没想到翻开书页,我就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的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书里的主人公是个叫安利柯的小学生,他和他的同学们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很容易就能理解。每天,安利柯都会记下学校发生的事情,还有他学到的一些重要的人生课程。

我是在暑假的一个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的,外面天气很热,但家里开着空调,我坐在窗边,一杯冰水放在旁边,感觉特别舒服。我一页一页地翻着书,就好像跟着安利柯一起上课、玩耍,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

读到卡隆帮助弱小的同学时,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就像夏天吃冰淇淋一样爽快。还有安利柯的爸爸给他写的那些信,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虽然他工作很忙,但每次回家都会陪我玩,给我讲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觉得,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时候可能我们没有注意到,但它一直都在。

通过读《爱的教育》,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对别人友好,即使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要尊重长辈,因为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因为诚实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我读完后,还跟我的好朋友分享了我的感受,我们都觉得,如果每个人都像书里的人那样,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现在,我还在回味书中的故事,它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灵。

范文八

读《爱的教育》有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每当有时间我就会与这“朋友”相伴。最近,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名叫恩斯利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详细地描写了一年之内,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来自老师、父母、同学给予的爱。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章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学员》。这一章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贫穷家庭的父亲每天白天既要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抄订单了,挣钱补贴家用。儿子朱里奥眼看着爸爸因辛劳而多添了许多白发,就想去帮爸爸抄写订单。因为爸爸不同意,他只好每天三更半夜偷偷起来,帮爸爸去抄写订单。于是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很多。可朱里奥因为失眠,而不能好好听课,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因此很生气,还责骂了朱里奥。虽然委屈,但他依旧帮助爸爸,直到被爸爸发现,才结束抄写。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动于朱里奥的坚强,他虽然出生贫寒,但他努力学习,而且学会了分担家庭的重担。朱里奥虽受到了责骂,深感委屈,也依旧忍受,不去抱怨,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强呢?这份坚强来源于爱,是朱里奥对父母的爱,只有从小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爱,因为他们感受着父母的爱,爱的种子在心中慢慢扎根、发芽。

在《爱的教育》中,除了在朱里奥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爱,在许多个小故事中都有这样的爱。但现实中我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爱”,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快速成长,利用节假日给孩子选择了许多课程,看上去是爱,实际上是揠苗助长,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考试不理想,许多父母对孩子多是责怪批评。

在教育中,如果孩子不能时常体会到爱和鼓励,便会慢慢失去自信,也会缺少对他人的爱和包容,所以我希望这种爱少一点。当然在我们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享受的爱还是很多的,我们是在爱中成长的。

《爱的教育》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不但是值得孩子们看,也值得父母看,在爱中教育,在教育中体现爱,更是让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

《论教育》读后感

叔本华是深刻的,也是孤独的,至少他遭到了同代人的遗弃,直到去世之后,他的著作才被世人所认可并被推崇。尼采曾经讲过:“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又充满了生机。”不论个人主观立场上是否喜欢叔本华,但是《论教育》这篇文章是一定要读的,因为这才是关于教育问题最精辟、最深刻的阐释。

一、教育的内在逻辑

叔本华认为:教育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教育,一种是人为的教育。

所谓自然的教育,是指人在基于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基础上,经过大脑抽象化处理,将事物降维为概念。这样一来,人就可以根据基于事物形成的概念来处理面对的事情了,这称之为自然的教育。简单地讲,人应当先认识事物,再在大脑中建立与事物相匹配的概念。

所谓人为的教育,是指颠倒自然的教育因果关系,先把概念强塞给大脑,然后再由个体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逐一对先入为主的概念进行配型、修正或者删除。简单地讲,人为的教育是先输入概念,再认识事物,不符合教育的逻辑顺序。

根据人的智力特质,最优方案是选择自然的教育,让孩子从一开始就从正确的一端去认识这个世界,并力争做到每一件事情都是直观走在概念之前,狭隘概念走在广义概念之前。

但现实情况却是,学校在着急地把各类现成的知识(也就是无数个现成的概念)塞进小孩的思想,家长在盲目地带着孩子游走于各种补习班之间。这两股合力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尽快适应应试教育,以便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排名靠前。小孩的脑袋里只有一种东西:概念,脱离了事物真相的概念。而至于那些基于概念而来、隐藏于答案之后的“为什么”,却基本没有人去理会。这如同只听了教练讲解而没有看到教练示范、也没有专项练习就匆匆下水的游泳训练,受训者脑袋里再多的概念,都改变了呛水的现实,这也就从理论上了“钱学森之问”的根源所在。

启示一:作为家长或老师,不要过于匆忙地把书本放在孩子面前,而是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带着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本,一人一物,引导他们从认识事物中学会自己归纳形成概念,再利用适当的方法把这些概念串联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认清优势和劣势

少年吸收的谬误,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消除。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把少时形成的印记抹掉。中国有名古话:“少年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判断力是最迟成熟的,有些人甚至在判断力方面终生都不成熟,这是青少年的劣势;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最强、最粘的,年轻时真正学到的知识,都会永久地粘附于记忆里,这是青少年的最大优势。

启示二: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判断力,警示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当遵循“什么年龄学什么知识”的理念,最起码由概念串构成的知识面与同龄孩子的认识面要比肩齐量;同时还要防止过度学、透支学等问题,二年级的认知学习五年级的知识,看似超前,其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正如叔本华文中写道:“我们不应该打扰判断力,尽量小心不要以强行灌输定见的方式使判断力抢先到来,否则,就会使它永远瘫痪。”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积极发挥青少年记忆力超强这一优势。既要向孩子的大脑输入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东西,又要尽量避免消极的、负面的事物在青少期进入孩子的世界,进而对孩子的是非观带来冲击。

三、重视常识教育

“对一个实际的人来说,他最需要掌握有关世事人生的精确和透彻的知识。在世事人生方面,作为初学者的青少年需要学习首要的和至为困难的一课,就算成熟的人也经常必须在这方面补上许多课。”叔本华认为,基本的常识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名个体,首先他要具备作为“人”的基本特质,掌握作为“人”的基本技能,知晓作为“人”的基本常识,然后才可能根据个人特长或专业细分,成为某个领域的“人才”。很多潜心研究学问的人,生活常识、世事人生基本上一概不懂、一概不知。这样的人生,往往是“一条腿”走路。

启示三:教育焦虑普遍盛行的今天,孩子“只负责学习


不负责成长”现象比较突出。经常看见成年的孩子街头殴打父母强行要钱、或者赖在家里吃老啃老,让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于失败的教育,整个社会都要自省自检,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有没有首先把“如何做人,作一个什么样的人”真正纳入视线?有没有存在“只要分数不管成长”的现象?有没有在孩子的“育之初”就定下了“不能让孩子成为缺翼的天使”的目标?这是整个社会都应当认真思考的现实课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