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31 10:56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写作要点》
读后感,顾名思义,是对阅读后的一种感想和思考。初中生在写作读后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要精当
选择一本对自己有启发意义的书籍,这样才能在写作时做到有话可说。可以选择名著、经典、优秀作文选等,避免选择过于复杂、难以理解的书籍。
二、明确写作目的
在写作读后感时,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书籍的喜爱,还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感悟,或者是为了批评书籍中的不足。明确目的有助于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三、注意文章结构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1.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2. 主体:分几个段落,分别阐述自己对书籍的感悟。每个段落要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 描述:对书籍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2. 议论:结合自己的观点,对书籍中的观点、情节等进行评论。
3. 比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引用:适当引用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打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历史长卷,通过讲述那些与五星红旗紧紧相连的高光时刻与动人故事,带来一堂恰逢其时的“开学第一课”。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爱国主义,而且特别强调在新时代青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家一定也被盛大的活动预告刷屏了。在此时进行关于爱国主义的“开学第一课”,可谓恰逢其时。
在烽火硝烟的年代,无数烈士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而在和平年代,中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尤其是近期香港的乱象,更让我们深觉在青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飞向宇宙深处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9月1日晚上,吃过晚饭,我们全家照例一起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新学年的第一课——《开学第一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学第一课》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与国旗有关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一面面“有故事”的国旗。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闪耀在月球背面的那一面“五星红旗”!
为了能完美地展现五星红旗鲜艳的颜色,科学家们竟然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月球上的那一面红旗,是科学家们精益求精、一往无前的精神染红的。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爱护国旗,而我想,在和平年代,爱护国旗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它所代表的精神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把这些品质传承下去。
我不禁想起上学期刚看完电影《流浪地球》之后,我也想做一名宇航员,于是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兴高采烈地加入了飞船模型制作小分队。一开始,每次一到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活动室,干劲十足。可是过了几个星期之后,我就不那么积极了。每次打磨零件都要求与图纸百分百地契合,多一两毫米都不行,都必须重新制作,在反反复复的制作过程中,我渐渐地失去了耐心,直到学期末,也没能完成作品。现在知道科学家们都是经过几百次的实验才成功的,我羞愧极了。
新的学期,《开学第一课》提醒了我,作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将五星红旗的精神传承下去。我要重新开始制作我的模型,为我的“航天梦”继续努力,愿不远的将来,我可以把五星红旗带向宇宙更深处!
戎鹏强伸出右手,从头到尾仔细地摸着刀杆,十几秒后,他又用左手抓起一把铁屑,反复查看,然后弯下腰,耳朵靠近正在运转的机床边,静静地听。这是他每隔10分钟就要重复的一套固定动作。
这套动作是用于制造火炮、坦克、军舰等武器上的炮管而必经的上百套工序之一。而就这一套工序,他整整干了37年。
戎鹏强是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2车间深孔镗工,被誉为“大国工匠”,业界称他“镗刀大王”。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誉,是源于他创造的“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钻镗操作法”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对于一个仅仅上过初中的人来说,着实不易。
这个操作法主要是针对火炮身管内膛进行精镗,是确保火炮打击精度的关键工序。同时,这个方法也在国家重点实验装备、航天、航空发射试验装置以及电厂蒸汽传输、深井石油钻探等领域所用合金钢管的内膛精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口径深孔是看不见里面的,那么,如何在钻孔、挖孔和镗孔的工序中做到误差最小,技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加工精度。难得的是,戎鹏强却能把公差为0.02毫米的精度做到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这在国内同行业中首屈一指。
“这么高的精细度你是怎么做到的?”记者问。
“主要靠经验,我的做法是‘一摸’‘二看’‘三听’‘四测’,然后就可以判断出每一道工序是否正常,从而把精细程度做到极致。”戎鹏强解释说。
内孔加工对技能要求极高,尤其是火炮炮管内膛加工,多为超长径比深孔,由于管体孔径小,根本看不到刀头在管体内的切削状况,加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方面的知识在网上是无法查到的,又是军事机密,所以只能靠自己摸索。”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实践,戎鹏强终于练就了一手属于他自己的绝活儿,比如“摸刀杆”,只要他用手握住刀杆,通过感受刀头的震动,就能对加工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再比如“看铁屑”,只要他随意拿起一把铁屑,就能判断出刀的磨损程度。
戎鹏强告诉记者,做军工产品不能出一丁点儿差错,产品一旦到了战场,就事关战士的性命,甚至一场战役的成败。如果是因为炮膛的问题导致炮弹打不准,那就是天大的责任。
戎鹏强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所以不管他一天工作多长时间,他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大意;不管天气有多冷,他都不能戴着手套工作,否则感觉和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那么,你就没出过一次偏差吗?”
“出过,1988年,也就是我进厂工作的第五年,因自己粗心,偏差了0.05毫米,整根炮管就报废了。当时特别难受,好几天睡不着觉。”戎鹏强懊恼地说。
“最后查出来是前道工序出了问题,但在我这个工序没有及时发现。前面出的错可以弥补,但我这儿出的错,后面就没法弥补了。”为这事儿,戎鹏强一直耿耿于怀。
自那以后,戎鹏强就开始做笔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他都要工工整整地记在本子上,随时翻阅,随时琢磨。
之后的30多年时间里,戎鹏强加工过的特种钢管总长超过了20万米,但没出现过一次失误。
戎鹏强常说,深孔加工最讲究的就是出口要“正”,直线度要“直”。“正”“直”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相当难,但这两个字恰恰是我一生的追求,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做人方面。
人们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徒弟张杰看来,这话并不成立。他说:“我跟戎师傅十几年了,自始至终他都是手把手教我,丝毫没有一点儿保留。”
对此,戎鹏强的观点是,没必要保留,事业要发展,技艺就得传承。我今年54岁了,过几年就得退休,总不能因为我的退休,影响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吧。
在徒弟李国文眼里,戎师傅不仅技术精湛,还不计名利,就像一位父亲,时时处处想着他们。他举例说:“学徒在前三年只有基本工资,挣得少,但戎师傅就怕我们不够花,每年把自己一半的工工资给了徒弟,每个徒弟年均从他那儿得到2万元。”
3月24日中午,记者在青山区赛音道一号街坊一栋破旧的楼房里,找到了戎鹏强,这儿是他唯一的住房,76平方米。
这样的技术大师,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着实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没有企业来挖你走吗?”记者问。
“太多了,而且给的工资至少是现在的七八倍,但我不能走,我们是军工企业,祖国的国防事业需要我,企业也需要我,我干得又是很荣耀的职业,金钱是诱惑不了我的。”戎鹏强坚定地。
30多年来,戎鹏强在钢管中磨砺“正”“直”人生,这是他一生从未动摇的坚守——“永远不能走偏”。
30多年来,戎鹏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兵器大工匠”“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00多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戎鹏强总是强调:“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记者 刘向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