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红楼第三回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31 17:11

3招搞定《红楼第三回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关于《红楼梦》第三回的读后感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深入理解文本": - 仔细阅读第三回,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语言风格等。 - 思考曹雪芹通过这一回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关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化内涵还是其他方面。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第三回的主要内容,可以提及一些关键情节或人物。 - "主体":根据你的写作目的,分点阐述你的观点,可以是: - 对主要人物的分析,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 对情节的解读,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宝玉与黛玉的初遇等。 - 对文化内涵的探讨,如贾府的家族文化、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感悟或启示。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文章条理清晰。
5. "引用和论证": - 可以引用《红楼梦》中的原文来支持你的观点,但要注明出处。 -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相关文献来论证

《红楼梦》读后感(第三回)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回的标题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从第二回的结尾处,读者得知贾雨村有喜事,究竟是何喜事?原来和他一同被革职的旧友口中得知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的消息,冷之兴立马建议雨村,找林如海帮忙。

贾雨村立即去找学生家长林如海帮忙,想请林如海和他的舅爷贾政推荐一下,没有想到,林如海满口答应,并请雨村顺带送学生林黛玉到京都她姥姥家。

雨村送黛玉到贾府后,见到了贾政,终于攀上同宗富贵的贾府,一切都非常顺利,雨村官复原职,到金陵应天府做主事!作者通过对贾雨村考取功名,做官一年不到便被罢官,现在通过贾政的运作,不仅官复原职,而且还到金陵应天府做了一把手!反映了封建社会,朝中有人好做官的潜规则!

在文中,作者通过黛玉的目光,描写了贾府的高贵富有、引出贾母、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贾宝玉等人物,连同一些丫鬟也被巧妙推到读者面前,作者对这么多人物的出场,也是进行了处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有所侧重,其中对王熙凤和贾宝玉进行了详写,对王熙凤的描写内容: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对贾宝玉的引出是吊足了读者的口味,通过贾母、王夫人等人口述,让人愈发想见宝玉,直到最后才将最重要的人物通过黛玉的眼睛呈现在读者面前: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作者同样通过贾宝玉的目光,对林黛玉的容貌进行了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文中宝黛二人初次见面,双方都有似曾相见的感觉,这里再次反映作品结构严谨,前文已经提到神瑛侍者和他经常浇灌的绛珠仙草一同下凡,这里进行了初步印证!文章的末尾再次留下悬念: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最痴红楼梦中人 纵是有情也枉然——重读《红楼梦》有感

因着疫情原因,这个年过得异常安静,亲戚间互不走动,朋友间也鲜少往来,莫名多出了许多时间,于是,借着这些闲暇时光,读了一些书。看了书以后,就好像自己身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总想提笔写点什么,于是,想跟大家分享下重读《红楼梦》的感想。这已经是我第三遍看红楼梦了,书和电视剧早前都已看过一遍,只是当时年幼,不解其中味。现如今,重温经典,不敢说全部理解,但十之三四总是有了。不过此书为鸿篇巨制,本人的三言两语也道不尽个中滋味。索性只想攫取其中一二,跟大家细细道来。今日且重点谈谈林黛玉和贾宝玉之爱而不得、缠绵悱恻的爱情。

与君初相识,犹是故人来。二人在贾府初见,一个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一个想“何等眼熟至此”;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六七岁的光景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桌吃饭,一床睡觉,真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东西都是易碎品,他们的命运一开始就已注定: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随着年岁渐长,不一样的情愫在二人心中荡开了花。互相喜爱,却又彼此试探,这便是初恋的最动人处。黛玉本性敏感多疑、抑郁多愁,她会因为贾宝玉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会因为贾宝玉多对别人讲句话,多对别人笑一下,内心翻江倒海,泪眼婆娑。她不敢进,也不愿退,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黛玉在感情里太过自卑,她也不确定贾宝玉待她到底是何种心境。她常常因为想到“前日来个宝姐姐,今日又来个云妹妹,明儿个又不知道来哪个姐姐妹妹,这么多姐姐妹妹,我又算何人呢?”而唉声叹气。而贾宝玉又自认为自己对林妹妹的感情她理应知道,对其他姐姐妹妹、丫头小姐的亲热,与她,终究是不一样的。一个怨、一个冤,于是误会常有,悲伤常有、眼泪常流!

兜兜转转,宝玉终于在碰巧看到龄官在地上不停的画“蔷”字时,明白了各人只能得各人的眼泪,他此生能得到林妹妹的眼泪足矣。于是,他便明了自己心之所属,急忙赶去找林妹妹,并只对她说了三个字“你放心!”这无头无尾的三个字,林妹妹却瞬间懂了,所以她眼中带泪、哭中带笑的凝视着他,怎能不说他们就是命中注定心灵契合的神仙眷侣呢?自此,二人互通心迹,前尘往事一笔勾销。爱人也被人爱的时光,总是幸福的,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逐渐开朗许多,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

“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宝玉对黛玉的痴和傻,也是爱情中最美的样子。黛玉身边的丫鬟紫鹃看着这一对痴男怨女,想让黛玉能早点有个归宿,于是就想了个试探宝玉的法子。趁一日黛玉睡着了,紫鹃突然跟贾宝玉说,林姑娘年纪大了,明年春天、最迟秋天,林府肯定要遣人来将她接了回去,许配人家了。宝玉一听这话,突然像被雷击中了一样,当即就丢了三魂七魄,泪流满面,失了心智,而后大病一场,昏迷不醒。好不容易在大家的哀嚎下醒了过来,刚要挣扎着起来,有一丫鬟来向老太太报告林之孝家的事,听到林字又大哭了起来,生怕是林家来接他的林妹妹了,老太太赶紧下令以后府里除了林姑娘,谁都不准再提林这个字;宝玉看到自己的卧房里放了一艘船当摆件,突然大呼,船来了船来了,他们要来接林妹妹了,要走,也将我一起带走吧。他还不让紫鹃离开半步,生怕她一走,就是陪着黛玉回苏州了。

还有一次,南安王妃要在贾府认一位义女代替她自己的女儿去和亲,南安王妃来的那日,宝玉正好外出了,听闻这个消息,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生怕黛玉被认了义女去和亲。那时,黛玉正在休息,宝玉便一把抓着紫鹃问,今日妹妹可曾外出,见了何人,听过何话?紫鹃一脸疑惑说到,今日林姑娘并未外出,也未见他人。便是当时,宝玉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说到,如此甚好!

看到贾宝玉这一连串的举动,内心里真是感动万分,可谓哭笑不得,哭是因为他对黛玉的那份深情,仿佛离了她,他的世界就变成一片虚无;笑是因为他守护林妹妹,就像是小孩子用笨拙的、幼稚的方式来呵护手中的珍宝一样,生怕别人抢了走。现在看来,只有真正深爱,才会如此患得患失了吧。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探春远嫁前,宝玉邀了黛玉去夜访探春,怎奈探春不在,他们便在园子里寻了一处地方,两人并坐,宝玉想握住黛玉的手,黛玉欲拒还迎、欲说还休、欲语泪先流,而后终携手,片语不发,便是一副良辰美景。可惜,这竟成了他们最后最美好的时光了。

正所谓情深不寿,太过投入、过于执着的感情是难以长久的。宝玉送探春远嫁迟迟未归,又听说宝玉乘坐的船遇风浪,被打翻,宝玉生死未卜,黛玉思虑过重,身体每况愈下,食不能咽、夜不能寐,经常血染手绢。过了一阵子,又有茗烟来报,宝玉无恙,不日便可归府,黛玉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又有了盼头。接着,又听说贾老太太欲将她许配给宝玉,病竟好了大半,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原以为皆大欢喜了,却突然得知宫里元妃娘娘赐婚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残酷的现实再次狠狠地击垮了她,这次,她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吐完了最后一口血,伤心而亡。至死,也再未曾见到宝玉,待宝玉回来后,千寻万找人不见,自此,便像了行尸走肉。

此处,电视剧版本和书中所写版本,关于黛玉逝去的时间是不同的,电视版本如我所述。而书中所写则是黛玉是在贾宝玉和薛宝钗完婚的那晚香消玉殒的,去世时,口中还喊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没说完,留给大家无尽遐想,到底是说宝玉你好无情,还是说宝玉你好生活着,抑或是……竟无从考证了!

相比起书中所写版本,我更愿意相信电视版本,毕竟,书中版本太过残忍,自己深爱的人正与别人洞房花烛、而自己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命不久矣,内心莫不有天大的委屈和不甘。

根据书中所述,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前世旧相识,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则是绛珠仙子,神瑛侍者为快要枯萎的绛珠草浇水使之活下来,绛珠草便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于是就能解释清楚,到此生,林黛玉为何总是喜欢流泪,更吹落,点点愁,流泪到天明,待为他流完最后一滴眼泪,她的恩也算是报完了。自此后,关于爱情,再无眷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仿佛还看见黛玉正轻拂锄头欲把花葬,仿佛还看见黛玉和宝玉坐在花下溪边细读《西厢记》,仿佛还看见失去黛玉的宝玉,走在白茫茫大雪中,失魂落魄。

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云烟,时移世易,唯有相识相知相守的那段光阴,是真实的!(文/钟小青)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