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31 17: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字数达到1000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作品人物命运的感慨、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探讨、对家族命运的思考等。
2. 结构安排:一篇1000字的读后感,通常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从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评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正文部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他们在家族史中的地位。
b.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分析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如时间扭曲、人物变形等,探讨其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c. 家族命运:从家族兴衰的角度,探讨作品对拉丁美洲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d. 文学价值: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如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等。
4. 论证有力: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事实依据:引用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对话等,作为论证的依据。
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法院 杨楠
《百年孤独》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仅因其名字就足以流芳百世。因为孤独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人生命题。只要人类存在,孤独便不会从地球消失,但孤独却会因人不同。那么《百年孤独》讲述的又是谁的什么孤独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很多书评,认为这本书晦涩难懂,简直无法阅读。我想可能是因为除了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名字,更源于作者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跳跃的时间线,让情节离奇到无法理解,导致这本书不像普通小说那么轻松易懂。但就像《人间词话》里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将书里的人物、情节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结合起来,或许能理解一点那百年的孤独。
这里简单说说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即美国以南美洲,因为这里居民的语言(西班牙语占统治地位、巴西为葡萄牙语、海地为法语)均隶属于拉丁语族,因此又被称为拉丁美洲。百度上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拉丁美洲的由来,却无法概述拉丁美洲被血泪浸染的过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于15世纪发现了新大陆,自诩带着上帝的旨意,却大面积地屠杀当地的印第安人,加之病毒的传播,使得古老的印加文明全面毁灭。因为缺乏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作为奴隶为自己日夜不停地创造财富,也带来人种大融合。自此拉丁美洲的人民自出生就被欧洲白人们歧视。在被殖民近300年后,哥伦比亚于1810年宣告独立并继续与西班牙斗争近百年,终于赶走了西班牙的奴役,但随之又陷入英美的经济打压和掌控,致使哥伦比亚及其他拉美国家一直处于政治混乱、经济落后的局面,直到现在仍然无法摆脱被剥削、压榨的命运。了解这些以后,再对应《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就发现魔幻不过是马尔克斯的障眼法,现实主义才是让这本书经典和不朽的原因。
《百年孤独》书里人物众多,主线围绕着布恩迪亚一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命运展开。书中开篇以最主要的人物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回忆开始。他是作者寄予最大希望的革命者。他虽然不爱任何人,他发动革命并非因为理想或厌倦,只是因为纯粹、罪恶的自大,但他因为自己的人民受到欺压、杀戮而不满继而反抗。他明确支持自由党,与保守党分庭抗礼,但一度沦为专权的军阀,甚至由于立场的不坚定,白白放弃了即将到来的胜利,因此我认为他也是让作者最失望的角色。尽管他之后想再次掀起革命,改变让人愤怒的现实,但无奈时事已变,再无回天之力。就像马尔克斯上校(我猜是作者本人)感叹:“我知道你老了,可现在才明白你比看起来的样子还要老得多。”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应该有马尔克斯最亲近的外祖父形象,也有很多为哥伦比亚独立牺牲的自由党革命者形象。除此之外,书中很多情节不止一次与哥伦比亚的现实呼应。哥伦比亚由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但保守党出尔反尔,迫害异己、镇压群众,发动大屠杀,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英美,特别美国狼狈为奸,让美国在哥伦比亚大量投资石油、铁路、香蕉、咖啡园,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马尔克斯在书里对待“美国佬”的态度无疑体现了他对这个吸血鬼的憎恶,并且致死都不曾改变。
布恩迪亚七代人,男人多于女人,但对男人的褒奖无多。除了前面说到的上校,其他可以说乏善可陈。他们的懒散、纵欲、享乐、对不切实际的事务夸张的着迷,就像刻进基因无法改变,但他们本质不坏,也从未伤害别人。他们就像拉丁美洲男性们的折射镜,从不同面让读者们感受到南美洲的风土人情。反观对女性的赞美,书里要多的多。如果说马尔克斯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我觉得并非不可能。乌尔苏拉用柔弱之躯苦苦支撑这个家族,包容一切孩子,哪怕不是自己的血脉,也尽心尽力地抚养,眼见着最亲的人都先自己离去,依然坚强地承受一切厄运。与乌尔苏拉类似的还有桑塔索菲、佩特拉,还有给家族带来短暂快乐的蕾美黛丝,或许这里面有马尔克斯最爱的外婆形象吧。但让我沉思的是两个外来女性:丽贝卡以及费尔南达。丽贝卡来到这个家的经历非常离奇,和她一起送来的信上写着她是乌尔苏拉远在马纳乌雷的远房表妹,但乌尔苏拉却不记得有这样的远亲。她吃土的行为古怪至极。虽然乌尔苏拉将她赶出家门,但乌尔苏拉年迈之时发现丽贝卡的血管中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但她拥有无畏的勇气,正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备的品质。在翻看关于拉丁美洲的资料时,我发现位于加勒比海最东端有个叫巴巴多斯的小国,哥伦布将甘蔗带到这里,荷兰人贩进黑奴,使一个小岛成为15至17世纪最大的甘蔗生产国。与此同时,这里的森林、植被和动物都成了单一作物的牺牲品,导致这里的孩子只能长期吃木薯粉和土豆。这类食品由于缺少矿盐,孩子们处于本能的需要吃起泥土,而这竟然被欧洲人说成是“非洲恶习”。对照这一切,还有谁比丽贝卡更能与巴巴多斯的历史更贴合呢?又有谁能让作者借乌尔苏拉之口代表世界隔空向丽贝卡忏悔到:我们对你太不公平。
全书针对女性可以说都是正面,包括帮忙照顾孩子的印第安女人比西塔西翁,除了费尔南达。这个自认为总有一天会成为女王的妄想者,作者对她虚伪和恶毒充满了讽刺,并且在最后的预言中直言她不会给这个家族带来幸福。她追求繁复又无用的礼仪还有过度的奢靡生活;她蔑视这个家族,并逃避心灵的忏悔。她让我不由得想起西班牙皇室这个一切恶行的始作俑者——他们巧取豪夺,最终却只是给别国做嫁衣,并未再现荣光,反而因果轮回,让西班牙自己变得腐朽不堪。正如书中写到她身披泛黄的白鼬皮斗篷,头戴金色纸板制作的皇冠,她自己如此老迈、虚弱,离生命中的美好时刻已如此遥远。除了以上分析的上校、丽贝卡、费尔南达,我猜想书里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但因我的知识浅薄,有些人物确实无法得出结论。
以上是我对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人物的分析,如果只看人物,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林。回归书中,整本书在作者的组织下像是从一粒沙开始最终建立了一座城堡,又像千万条无关细流最终汇入大海。一开始布恩迪亚家族如创世纪般建立起一座城市到最后这个家族如预言步入幻灭,过程和结局处处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又觉得水到渠成。虽然是拉美文学,但我看完书不禁想起了红楼梦,想到了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我认为这本书既是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兴衰史,也是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丁美洲的兴衰史。拉美大地在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后,就一直背负着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承受之重。这样的过往无法诉说、不愿回忆,却留下深深的伤痕在每个拉美人的血液里,世世代代痛楚又无处可逃。并且经历了前期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清洗,后来白人和印第安人、黑人的人种融合,加之欧洲以及美国天生的种族优越感,让拉美人对自己的身世自卑又迷惑。如果让一个中国人与自己的祖先对话,我们应该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时代或者文化,但如果让拉美人回想自己的来路,想必是痛苦大于自豪吧。我想这些造就了作者乃至每个拉美国家人民的孤独并浸入骨髓,也才造就了《百年孤独》。
曾经在看白先勇的《台北人》时,我认为白先勇的笔触冷静又克制,但他却用悲悯的情怀看待着笔下的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也是同样,他不是只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是对自己的故乡、文化以及所有拉美国家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思索和怜悯。不知道马尔克斯的孤独在写完这本书后是否有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他在书的最后写到:“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纸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或许作者写这本书是希望不再有人来承受他们的那份孤独;也不再让世界重蹈他的祖先、国家曾经遭受的那些苦难吧。
责编:陕西法制网 郑黎波
原创 左彧 吼叫 2024年11月19日 16:22 四川
花了很长的时间,读完了久负盛名的《百年孤独》。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一位杰出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被公认为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小说是马尔克斯集大成的经典著作,不论是情节、还是文笔都堪称独树一帜。它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色彩斑斓、新奇魔幻。小说通篇充满了炽热的拉美色彩、小说若干人物的奇幻经历犹如几道对比度强烈的主色调,盘旋重复、糅合混淆。作者魔术般的文笔让整部书犹如一幅炫目的抽象油画,斑斓迷离。初读小说,我就倍感生涩。因为书中人物的拉丁裔姓名本就拗口冗长,就像俄罗斯文学小说中的人名一样。再加上作者别出心裁的人物框架设计,使得不谙南美文化的读者眼花缭乱,甚至成为了跨入书中世界的一道颇高的门槛。这本小说就是一部在拉美殖民地出身的欧洲第四代后裔(克里奥约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及其六代子孙的家族史。这是一个时间跨越百年、人物关系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作为读后感的必要组成部分,概述它的内容是必须,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就算是我一再精简,这也颇费篇幅。小说中的父辈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他的妻子乌尔苏拉。他们是表兄妹;因为近亲结婚,害怕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子女的夫妻俩畏惧同房。为此遭受同村人的讥讽,恼羞成怒的丈夫失手杀死了嘲笑者。为了逼祸,他带领全家和一众乡亲出走,寻求新的栖身之处。历经长途跋涉,厌倦了飘泊的妻子坚持留在了小说故事的舞台——马孔多。勤劳的探险者们很快在这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丈夫勤恳好学,极赋探索和冒险的精神。然而生活安顿后的他,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指引下,醉心于化学、冶金、天文的实验和思想求真的探索。渐渐地他由专注沉迷最终变为神智迷乱,最后家人不得不将他绑在后院的栗树下赡养至终老。而妻子则勤劳、聪慧、练达是整个家族的顶梁柱。她经营糖果生意、养育子孙、操持家业,直至年老失明,她一度让家族达到繁荣兴盛的巅峰,也见证了自己儿孙三代的纷纷离奇死去,最终她在马孔多暴雨四年后,在家族的凄凉颓势中去世,享年已逾150岁。故事中的子辈人物是两儿一女。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身形高大健硕,性情放浪不羁。年少的他与同村的熟女(庇拉尔..特内拉尔)私通有了子嗣却怯懦躲避,跟着吉普赛人出走浪迹天涯。多年后漂泊归来,已然是一个混身纹身、兽性十足的浪荡子。在遇到婚事破灭却又秉性尚未开化的表妹贝丽卡后,两人情投意合,不顾母亲的反对甚至驱逐,结为夫妻。这之后,他竟回归家庭一度安生度日。期间他持枪在刑场救下了弟弟,同时也在其后依仗弟弟的权势在自己未曾相认的儿子的庇护下,在马孔多强征暴敛。不久之后,在一声枪响中(据我考据其实是雷击)轰然倒地死于非命。二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性格内敛,少年时勤学好问,研读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和父亲一起醉心于冶金实验。成年后与镇长的小女儿梅蕾黛丝成亲,度过了短暂的幸福婚姻。然而不久之后,美丽贤惠、怀有生孕的妻子却被妹妹阿玛兰妲投毒误杀,意志消沉的他酒后与哥哥当年的情人(庇拉尔..特内拉尔)上床,有了一个私生子。之后政治意识懵懂的他参加反政府的自由派起义,成为了将军。他四处征战,却屡战屡败,一度被俘险些命断刑场,幸而被哥哥救出。在辗转南美的军旅生涯期间,权力滋养了他刚愎乖戾,猜忌多疑的秉性。同时他也四处播种,前后一共有17个私生子。在军事失利被迫和谈后,他自杀未遂,却因此载誉而归回到马孔多。英雄迟暮的他从此闭门谢客,不问时政、不务家业,终日以制作小金鱼来消磨时光。最终,昏聩不已的他靠在着栗树小解时死去。而他的18个私生子则最终都被政府当局全部暗杀身亡。三女儿阿玛兰妲从小生活无忧,和自己的表妹贝丽卡一块相伴长大。可是得知自己爱慕的钢琴调音师要与自己的表妹结婚时,她妒火中烧、千方百计破坏他们的婚事,甚至不惜投毒,却误杀了自己年轻的嫂嫂,让自己追悔莫急。深深的懊悔蚀刻了她的一生,她终身记恨自己的表妹,却又绝情的拒绝了调情师转而向她的求婚,致使其割腕殉情;她也同样拒绝了二哥的战友马科斯上校的求婚,孑然一生。她的生活除了女工手工,就是照顾自己侄儿、侄孙们。这期间她与自己的小侄儿产生了不伦的情愫以排解自己的欲望,这也间接导致小侄儿死于非命。晚年的阿玛兰妲遵从死神的吩咐,就在完成自己的寿衣缝制之日,无疾而终。(待续)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