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口哨》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31 2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口哨》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研究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文化背景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2. "明确主题和观点":
- 在阅读过程中,明确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和观点有何看法。思考作品传达了哪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你有何启示。
3. "梳理故事情节":
- 在作文中简要概述故事情节,让读者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 "分析人物形象":
-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5. "探讨作品主题":
- 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如人性、爱情、友情、家庭、成长等,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6. "运用修辞手法":
- 在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和感染力。
7. "结合自身经历":
- 将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或情节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8. "注意结构安排":
- 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看法;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9
看世态百相 品人生滋味
——读莫言《晚熟的人》
□张松枝
土地是滋养世界的摇篮,故乡的土地是作家笔端绕不开舍不下的文学源泉,一方小天地是一个大世界的缩小版,世态百相虽远犹近,生活当中常见常闻,抑或也可审视自身。
十二个故事组成一本《晚熟的人》,晚熟的人,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也可以说是投机钻营,也可以说是大智若愚,也可以说是时代契机,各色人等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于条件的作用和认知的不同,所展现出来的世界观和精神追求千差万别形态迥异。这些人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活灵活现跃然眼前,仿佛曼陀罗花在属于它的季节里挥洒出的各色花朵和各色花语。
《左镰》用简练的对话方式刻画出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像打铁中抡起的锤子,一锤一个样,一锤一个音,在迸起的火花中锻造出人与物的关联。使用左镰的是左撇子田奎,左镰是一把利器,夹杂着使用者的戾气,虽也坚韧,但总有寒意,就像一朵黑色的曼陀罗花闪着幽幽的光。
第二篇《晚熟的人》(作为书名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其篇幅仅次于倒数第二篇《红唇绿嘴》。《晚熟的人》通篇演绎了一场早熟与晚熟的对决,先是回忆过去曾经为看电影而打架的场面,这是为早熟的常林准备的表演,也是为晚熟的单雄飞和蒋二准备的序曲。常林在旧时代里逞强逞能,单雄飞和蒋二在新时代里耀武扬威。
《红唇绿嘴》里的那个“高参”真是高,她说话一套一套的,好像那些词就在她嘴边排着队似的,她滔滔不绝地把网络时代的现状揭露得深入骨髓。社会中总有一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和事,他们像黑色曼陀罗花一样,总怀着阴暗、怀着报复、怀着敌意而生存。
《斗士》里的善斗者叫武功,在往昔纷乱的社会里,与人斗,被人斗,他就是一个“啄木鸟死在树洞里——吃亏在嘴上”的主。他那颗被仇恨和屈辱浸泡了半辈子的心到老依然愤愤不平着,他的一生是悲哀的。世人若是有此种者,愿你多寻白色曼陀罗花,用善念浇心,涤荡灵魂。
《贼指花》和《等待摩西》里,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谎言、欺骗、盗取,是是非非,真真假假,纠结之余,谁能说得清呢?“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谈何容易啊,所以,见怪不怪,找准方向,如青莲向朝阳,如绿花曼陀罗,生生不息,对自身充满希冀。
《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赛叶》,既荒诞又现实,自吹自擂的人啥时候都有,他们也是一种天才,至少他们是有着一定的吹嘘资本,也能看出来“西北风刮蒺藜——连风(讽)带刺”的言语。他们,最初都是怀有一腔抱负,只是思想观念错了位,到头来弄得人不人鬼不鬼,虽有节气,却没勇气。他们不失金色曼陀罗花的智慧,只因为他们不够理性,所以与优雅失之交臂。
《地主的眼神》是作者写于2012年的作品,文中的“我”与老地主的眼神擦出了历史的火花,延续了几代人的“作文”故事,也是历史造下的杰作,只能作为笑谈,其他别无用处。《澡堂与红床》的写作手法也是采用了简练的问答方式,没有过多的话外描写,从答问中让读者去咂摸。《天下太平》一文,以写意的手法广告天下,在和平年代里,要想天下太平,必须治理污染。这些人也一定能够找到属于他们的曼陀罗花,然后深思。
《火把与口哨》是一篇红色曼陀罗花般的热烈之爱,一曲口哨,一支火把,一场爱情,一次复仇,生命,戛然而止。
读完此书已是傍晚,雨中漫步途中,偶遇了一片白色曼陀罗花,街灯之下,它们静雅沐雨,素然飘逸,仿佛它们早已开在我读的书中,一页一页一心向明。
读汪曾祺先生《跑警报》心得
我本人是很喜欢读一些散文的,当你久处于城市的喧嚣繁杂之中,长期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时,你定会感觉身心疲惫。如果此时你能沏上一杯清茶,捧起一本散文,静静地赏读几页,与众多的散文名家做心灵的交流,在优雅温馨的艺术氛围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感悟生活的真谛,那么你身心的疲惫一定能够缓解,而且你还能从中感受到一番别样的快意和乐趣。在莫里哀的喜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中,茹尔丹在哲学教师启发下顿悟:我们平时说的话其实就是散文。
今天一起品读沈从文弟子汪曾祺的《跑警报》。
本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故事———跑警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想象,有纷扰,有紧张,有血肉横飞的惨状,应该是很痛苦的、很恐怖的事,但是,观其全文,却不见恐怖,不见紧张,相反,倒是悠闲之状比比皆是。如果从某种僵化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非难作家,说他歪曲了历史的真实。但,至今并没有什么评论家发出这样的批评。为什么呢?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文章一开头,就写了一个教授讲课讲到跑警报结束的故事,又写了一个学生在跑警报的时候带上一壸水,夹着温庭筠或者李商隐的诗集,从容自在地度过一天。
散文不是要抒情的吗?写这样的故事,鸡毛蒜皮的,和空袭警报的紧张环境好像不协调,这是抒什么情呢?是不是太不严肃了?文章的谋篇布局不是要善于剪裁吗,作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省略掉呢?拉拉杂杂,在文章中有什么价值呢?
读散文,欣赏散文,遇到现成的理论、概念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拘泥于理论和概念,而要从阅读的经验出发,从阅读的“实感”,特别重要的是最初的感觉,或者叫做“初感”出发。
我们读这样的文章最初的原始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不是觉得挺有趣的。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让人觉得有趣。有趣在哪?空袭、轰炸、死亡的威胁,不但没有恐惧,相反,挺悠闲,挺自在。整篇文章,这样的事情,写了一件又一件,全文所写的事情,都很有趣。趣味就在遇到这样的空袭,不紧张,不痛苦,不残酷,相反,很好玩。
是不是可以说,文章的立意,就是要追求一种趣味,一种超越战争环境严酷性的趣味?按作家的思路,这种趣味首先集中在跑警报的地点上。
在山沟里的古驿道上,有赶马帮的口哨,有他们风土化的装束,有情歌,有马项上的铃声“,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游子的淡淡的乡愁”。
很显然,趣味里,渗透感情———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欣赏,是情感和趣味的结合,把它叫做“情趣”,是不是比较适合呢?
接下去,是“漫山遍野”中的几个“点”。古驿道的一侧,“极舒适”,可以买到小吃“,一味俱全,样样都有”。沟壁上,有一座私人的防空洞,用碎石砌出来的对联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还有“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作家对这样的对联的感慨是“:对联的嵌缀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
这样的“佩服”,当然表现了作家的感情和趣味,但,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这样的情趣,和我们通常在抒情散文中感受到的情趣有些不同。这个“佩服”的妙处,在于其中意思好像不太单纯,不但有赞赏意思,而且有调侃的意味。对此,我们是不是感到这种趣味,不同于一般的情趣,而是有点诙谐,应该是另一种趣味,如果把它叫作“谐趣”,可能更加贴切。
为什么这样的趣味叫做“谐趣”呢?谐,是和谐的意思,和谐,情感和环境一致,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跑警报,纷扰不休,令人烦厌、苦恼,人的情操通过和谐的表现容易达到美化、诗化的境界,就是情趣。如若情感和环境的残酷不和谐,明明是血肉横飞的战事,却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情调,这就不和谐了,不和谐的趣味,就有点好笑,有点好玩,不把人的情操往诗化、美化的方向去升华,而是恰恰相反,往可笑方面去引申。这就是谐趣,就是幽默感。
不和谐构成幽默感,在西方幽默理论中,是一个基本范畴。英语叫做“incongruity”。
到此为止,我们大概可以假定:这篇散文,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幽默散文。
从这里,透露出一点信息,本文作者所追求的,应该不是一般的情趣,而是谐趣,而富有谐趣的散文,就不应该属于抒情散文,而是幽默散文。这一点,从文章下面的篇幅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跑警报居然成了“谈恋爱的机会”,男士还带上花生米,宝珠梨等等。“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从这一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
接下去,认真检验一番,这个假定在文本中,是不是有充分的支持?
警报结束了,回家遇雨,就有一位“侯兄”专门为女同学送伞的故事。作家这样评述:侯兄送伞,已经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这就不但是情感方面的不一致,而且是语词方面的不一致了。本来“,定例”的指称与一定的规章条例习惯有关,是一种规定,一种约束,有一定强制性的,不能不执行的;而这里却是自觉奉献的。至于贵在有恒,本来是指,以顽强的意志坚定地追求一种学业上、道德上的目标,而这里却是为了讨好女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和谐、怪异,给人以用词不当之感。但是,就在这种用词不当之中,读者和作家心照不宣,领悟了作家对此人的调侃。文章的幽默感随着类似的怪异,不和谐的程度不断加深。跑警报的人,大都带着贵重的金子。哲学系的某个学生,作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巡视路面。他当真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