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1 00: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林家铺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背景:《林家铺子》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32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把握作品主题: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物命运以及作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例如,《林家铺子》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 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林老板、林太太、阿毛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林老板是一个勤劳、善良、有责任心的商人,但最终却因时代变迁而走向破产。
4. 体会作品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体会作者对人物的同情、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将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作品背景、主题等。 b. 主体:分析作品
茅盾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不用过多介绍,我们对他都非常熟悉。无论他本人还是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发展所作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矛盾文学奖”就是他捐资而设立的。他生前还是身后,都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着他所能做的努力。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策划的图书“百部红色经典”收录了茅盾以《林家铺子》为主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以及散文。虽然这些都是茅盾体量最小的一类文学作品,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了解茅盾独有的特点。
他的小说擅长于用细致的描写为人物、故事建立起应有的气氛。他立根于宏观的大事件之中,但又描写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叙述内容之深刻、情节之真实,足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小说《林家铺子》就描写了日本侵占上海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没有过多描述战争的状态,但却从林家所有人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以及林家商店所面临的各种艰难处境的细致描写,甚至最后不得不做出违背良心之事,来烘托出了现实主义的氛围。整篇小说读来让人心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小人物在大命运定下的那种无力感,战争的阴霾所带来的那种沉重的灾难。
《春蚕》、《秋收》、《残冬》依然也是以小人物的命运而衬托出现实的大背景。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下,劳苦大众是没有活路的,他们必然面临着层层盘剥,无论他们的劳动多么辛苦,为了改变现状而做出了多少努力,但那个压榨的社会就是无力也不允许他们改变现有的状态。他们只能是被剥削的对象,是社会的最底层。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那篇著名的《多收了三五斗》,小说中的老通宝就因为两次丰收,反而欠债越来越多。他在也无法理解他所处的社会,无法理解自己的命运,最终郁郁而终。丰收反而要了他的命,这不能不说是对于当时社会最大的讽刺。
这些小说是茅盾文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最佳的代表,起思想性毋庸置疑,就是可读性也俱佳。因此,我们现在再次阅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会有着极大的阅读乐趣。
茅盾的散文也有着他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于是我们学习模仿的模板。他借物喻志的写法,细腻描写的文字功底,优美文字的掌握,让他的散文有着非常高的群众基础,甚至很多就成为我们语文课上学习的内容。《白杨礼赞》:“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用普通的白杨描写衬托最普通的劳苦大众,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微妙之处。白杨是平凡的,但生命力顽强、压迫不倒,而普通的民众不也是顽强的吗?他们朴实、坚强、力求上进,一切都品质都是那么接近,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情寄意”,这也成了茅盾散文的特点。在这本书中还收录了茅盾大量的这类散文,阅读了这些散文,让人激情澎湃,也体会着茅盾的语言魅力。
茅盾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我们阅读还是学习模仿都是上佳之作。这本《林家铺子》值得反复阅读,毕竟它是由短篇构成,空闲时间阅读一两篇,也不会耽误什么时间,还会受到真正优美文字的熏陶,何乐而不为呢!#阅读的温度##全民荐书人##红色经典#
作者:秦喜清
茅盾于193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法勾画了一幅小商贾求生图,讲述了江南杭嘉湖地区的一间店铺惨淡经营但最终破产倒闭的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小说采用小视点大背景、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店铺林老板为核心,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从一个看似平静温和的小镇折射出外族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民族危机和三十年代初整体的中国社会状况。
作品创作正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的尾声阶段。这场思想争论的直接诱因是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而此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在国际经济的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剩余商品的倾泄地。民族工商业受到倾轧,又导致中国乡村经济破产。在此情形之下,一场大规模的思想争论旨在为中国寻找出路和前进的方向,争论的议题包括中国历史分期、中国社会性质和农村社会性质的认识,其中,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危机根源,又是大讨论的一个前提和共识。茅盾正是用文学之笔响应了这场思想论战。他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小工商业和农村经济的破产,把思辨的论战转化为日常生活景象,不仅揭示出经济和军事层面的民族危机,更突显出危机下的社会乱象。《林家铺子》篇幅短小,但通过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的心理描写,由小及大,勾勒出一幅中国社会的整体图景,对深度剖析了中国社会的危机。
1959年,由水华执导、夏衍编剧、谢添主演的电影《林家铺子》现身大荧幕,成为当年国庆献礼片的重头戏。影片上映后,受到评论家和观众的高度肯定,成为新中国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
用戏剧化的手法深化主题
影片明确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并以戏剧化手段强调了现实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情景。
由于小说主题直接受当时思想意识形态和革命叙事的影响,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在基本尊重原作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内涵进行了延续和深化,着重强调了阶级压迫下个体间的直接利益冲突。
比如,影片在后半段增加了一些桥段,林老板为了解决无货可卖的问题,带着徒弟,强行拿走赊给王老板的脸盆等物品,让王老板一家陷入绝望的境地。与原著更多描写林老板受欺压相比,这一改编强化了“小鱼吃虾米”的一面,显示出更凌厉的阶级分析视角。同时,让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写出了其既是剥削者又是压迫者的双重身份。
同时,电影还强化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小说对民众的抗日情绪着墨不多,只是小伙计们口中“东洋乌龟”的咒骂以及有人大呼“再买东洋货就是忘八”的描写。电影则增加了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的场面,更加积极正面地表现了中国民众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
细腻心理活动的影像表达
影片通过丰富的镜头调度和画面展现了江南古镇的风韵,并且针对原作细腻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可视化改编,高度还原文本的同时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林老板借钱被拒,走出门后,一个俯拍镜头下,狭窄的弄堂,昏暗的灯光,表达了林老板低落无奈的心情;钱庄经理和上海客人的头像以叠印的方式交替出现,一个催逼借款,一个立等货款,写出了林老板内心的焦灼和煎熬;他枯坐桥上的水中倒影镜头,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内心的凄凉。导演还利用后景喧闹、前景安静的对比手法刻画出林老板内心的激荡。
饰演林老板的谢添表演含蓄、自然,多用细腻的眼神和适度的肢体语言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充满民族韵味的配乐,使小说的神韵成功地转化为影像表达,也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文艺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林家铺子》树立了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典范。它既延续了原作细节的丰富性,又通过复杂的人物刻画,展现出小工商业者的两面性,经著名演员谢添的演绎,林老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宝贵的典型形象,电影本身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证。一个江南小镇店铺的衰败成为中国社会和民族危机的缩影,纪录和反映了中华民族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而电影改编对原作的改写与补充,则为理解中国现代历史以及中国文艺发展的轨迹提供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案例。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