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1 00:5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年终领导讲话心得体会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领导讲话的核心内容展开,体现个人对讲话的理解和感悟。
2. "认真聆听":在听领导讲话时,要全神贯注,做好笔记,确保对讲话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3. "提炼要点":从领导讲话中提炼出几个关键点,这些要点将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
4. "个人感悟":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领导讲话中提到的观点、策略或要求的理解和感悟。
5. "逻辑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领导讲话的背景和内容;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对讲话的理解。
6. "语言表达":语言要准确、简洁、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7. "举例说明":在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增强说服力。
8. "积极向上":作文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体现出对领导的尊敬和对工作的热情。
9. "遵守格式":按照单位或学校要求的格式撰写作文,注意字体、字号、行距等细节。
10. "修改润色":在完成初稿后
原标题:在光华之路上笃信行远
——复旦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树影婆娑,阳光明媚,“复旦源”焕然一新——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复旦大学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落成开放,述说着这座高等学府的光华之路。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今年5月27日,复旦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矢志追求卓越的复旦大学以自强品格与创新精神锚定办学宗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以真理之光照亮培根之基,以创新之力攀登科学之巅,以改革之姿迈向未来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传承真理之光
培育强国之才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里,陈列着一本1920年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这是陈望道翻译的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如今,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通过实景还原等形式,每年接待上万名参观者,共同体会跨越时空的真理力量。
从1905年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时“教育救国”的呐喊,到复旦师生敲响校钟、唤醒校园,拉开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序幕;从抗战时期辗转西迁重庆坚持办学、宣传抗战,到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开启与世界一流大学交流机制、在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始终将民族命运镌刻于育人为学的血脉之中。
求索真理、追寻大道的精神化作育人沃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浸润着一代代师生:马相伯怀着教育救国理想毁家兴学,颜福庆创建中华医学会肇始中国近代医学教育,苏步青创立微分几何学派奠基中国现代数学体系,谢希德领衔中国半导体的“破冰之路”,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确立国家疆域认知范式,裘锡圭整理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等解码中华文明源流……
120年来,复旦大学培养了近50万栋梁之才。国学大师陈寅恪、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中国电光源领域开拓者蔡祖泉……救国、报国、强国,串起复旦一个多世纪的奋斗主线。“在复旦,‘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赓续至今、始终不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说。
2023年底,复旦大学推进思政课改革,由院士专家、知名学者和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同上一门以“强国之路”为主题的思政大课,通过专题大课、小班讨论、践行课题、交叉讨论、展示汇报等,引领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砥砺使命担当,争当有理论深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国“行动派”。
2024年3月,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主讲的思政大课《探索科学无人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后,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学生柳华溢一直在思考:“我能为建设教育强国做些什么?”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在导师郑丙莲教授指导下,柳华溢和同学一起刻苦钻研,提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课题“细胞周期关卡的调控”,并完成全部实验,得到学校“复芏计划”的资助。
复旦大学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一代”。
坚守基础研究
矢志科研创新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高分子科学系实验室里,青年研究员高悦正在为推动科研产品进入量产做试验——给废旧电池打“强心针”以延长使用寿命,变废为宝。不久前,这项突破性成果登上国际学术刊物《自然》,被业界评估市场前景广阔。
实体科研机构平台、公共仪器平台、专利申请指导、人工智能软硬件支撑……与加入复旦大学的许多青年科研工作者一样,高悦团队在学校提供的科研全链条服务支持下潜心开拓,4年多里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失败,最终攻克了一道世界难题。
国之所需即科研所向。从1956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到领衔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复旦师生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在基础研究领域树起座座丰碑。周鹏、刘春森团队研制出目前最快的闪存器件“破晓”,加福民团队在全球首创“三合一”微创脑脊接口技术,郁金泰团队发现帕金森全新治疗靶点……今年以来,复旦大学科研成果集中涌现,频频登上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重大科技突破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支撑和技术硬件方面的前瞻布局。在“大科学”时代,复旦大学构建起“自由探索+有组织科研”双轮驱动生态: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设立相辉研究院,为高风险、颠覆性研究提供10年以上长周期支持;推进学敏高等研究院建设,致力于打造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与产业界共建联合实验室近90家,让基础研究加快应用、“沿途下蛋”。
“不能总在别人的树上摘别人剩下的果子,要从提出最原始的核心问题开始,在自家院子种好自己的果树,扎下根去,源源不断结出硕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说。
“相辉青年学者”杨莹入职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中心不到一年,已取得不少代表性成果。“相辉研究院引进人才不看‘帽子’、不数论文,选人选题并重。”到复旦工作前,杨莹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博士后。复旦大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给了她潜心做高质量科研的底气。
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副研究员任攀在深厚的学术土壤中“插下”人工智能技术的秧苗。他们带领团队探索人工智能拼缀甲骨,在一年多时间里成功缀合了50组甲骨文,大大提高了效率。
以文化人、为国育才,复旦大学锚定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厚植创新土壤,创新成果奔涌而出。
坚持破立并举
勇当改革尖兵
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黄萱菁主讲的人工智能大课总是座无虚席。黄萱菁的数字分身让学生们难辨真假,入门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让各专业学生跃跃欲试。
近两年来,复旦大学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开设百余门人工智能大课,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3个全覆盖:人工智能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人工智能+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人工智能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在复旦大学任教27年的黄萱菁感叹,此次改革打破了学科、学院界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体现了复旦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和追求。
复旦大学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体系改革:2016年聚焦“2+X”本科培养体系建设,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架,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2025年启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建设新工科创新学院,形成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加速向创新型大学转型。
与之相配套的人事制度改革同样大刀阔斧: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实施准聘期教师聘期考核,绩优则留;完善奖励性绩效体系、空间分配模式等,持续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
十年为期,复旦大学的改革创新带来丰硕成果:20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优势学科比例近80%。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国际声誉均稳居世界前100名;3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
学校人才矩阵更加璀璨:援藏教师钟扬寻遍雪域高原、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带领团队培养藏族首位植物学博士;学校博士生医疗服务团30余年间1000多人次投身志愿服务,奔赴山海,服务群众逾12万人次。过去5年就业的毕业生中,2/3以上奔赴国家急需领域和重点单位。上千名复旦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
站在第三个甲子起点上,复旦大学再启新程。“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自信自强、攻坚克难,以一流大学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敢打头阵、勇当尖兵。”裘新表示。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勇立潮头竞风流——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上篇)
新华社记者丁锡国、白佳丽、杨文
人类社会的发展,常因科学突破而开启新程。科技工作者,则在假设与实证间编织通往未来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关怀备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战略部署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实验室“技术造物”,到市场探索产业化起点,进企业学习“车间语言”……依靠智慧和汗水,科技工作者正在获得更多技术进步和发展主动权。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一个个不懈创新突破、勇立时代潮头的故事,展现了我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一方实验室 万千新可能
二氧化碳当原料,利用酶催化,就能人工精准合成糖——在科研人员眼里,“空气造糖”已不是魔术。
深夜,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里,看着液相色谱仪上的数据显现——合成糖的产量提升30%,等了一天的研究员杨建刚乐得眯起了眼。
3个多月前,杨建刚所在的二氧化碳精准合成糖团队对新一批酶催化剂反复进行测试。这次人工合成糖的催化效率到底能提高多少,是他关心的重点,新的数据预示着人工合成糖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糖,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当今工业生物制造的关键原材料。千百年来,人们都是从甘蔗等农作物中提取糖,能否高效率人工合成糖,则是全球科学界孜孜以求的方向。
5月24日,杨建刚研究员正在进行人工糖合成实验。(受访者供图)
早在2021年,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就宣布,实现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在此基础上,杨建刚团队将目光放在了人工合成糖上,开启“空气造糖”这一颇具科幻色彩的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这成了杨建刚的科研信条。
“为了调配出糖合成过程中适宜的催化剂——酶,我们对上千种酶组合进行适配测试,不断摸索和改造。”杨建刚说,“期待、失败,期待、失败……测试超过上百次,团队终于找出了7个最适宜的酶元件。”
打通第一道“难关”,另一个难题又迎面而至——试管里的合成糖最初转化率只有10%。
“继续死磕!”杨建刚说,每次实验后大家反复讨论、不断改进,碳转化效率逐步提升。从20%提升到40%,直到高于传统植物光合作用。
整个研究历经一年半时间。2023年8月,这一成果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团队自豪地宣布:人们有望打破季节限制、不再依赖种植农作物提取糖,可更高效、精准获得葡萄糖、阿洛酮糖等。
催化效率再提高10倍,就可以启动吨级测试……眼下,杨建刚团队正在推动二氧化碳合成糖中试规模准备。“期待有一天,‘空气造糖’会出现在饮料里、蛋糕中,好吃不升血糖!”杨建刚笑着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杨建刚说,“空气造糖”只是方寸实验室中的万千可能之一。推动科学研究加速跨越“无人区”,是科研人员的使命。
做“探索者” 市场是沃土
白大褂取代了西装革履,实验室调研“挤走了”商务会议——这是联影集团研究院院长胡鹏的工作新状态。
与人们对“企业高管”的传统印象不同,胡鹏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高校实验室与教授探讨技术,或穿梭于医院影像科与医生并肩工作。
“我们要打破工程师、医生、教授的物理边界,让团队深度融合。”胡鹏说。作为创新驱动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企业高管,他深知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的重要性。
3年多前,看到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赖晓春团队研发的新型光子探测技术在实验室展现出极强灵敏度——能捕捉单个光子信号,胡鹏十分激动:“这正是CT设备的下一代发展方向,有望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提升图像精度!”
“学术界的终点,恰恰是产业化的起点。”胡鹏当即决定,将联影的工程师嵌入赖晓春的课题组,促成这一成果转化。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在可靠性上得到验证,性能指标也向产品化不断靠近。
5月23日,联影集团研究院院长胡鹏在与公司外籍工程师交流讨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总书记指出,‘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这样的趋势、方向是对的,要快马加鞭,把激励、促进政策进一步抓好。’这为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胡鹏说。
将工程师“种”进科研和临床一线,联影不断进行着更彻底的“跨界实验”。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联影合作共建“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并推动“双聘制”:联影工程师穿白大褂在瑞金参与早交班、手术跟台等工作;医院影像科医生担任研究院临床顾问,直接参与设备研发。
今年4月,国产高端PET/CT推广应用项目在上海启动,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牵头医疗机构,联影医疗作为牵头生产企业,联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共同实施,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着重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这种“血肉相连”的模式,让工程师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直接发现技术难题并不断攻克。以智能磁共振技术研发为例,每个按钮该在什么位置、影像质量如何进一步提升,工程师与医生在日常合作中就能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更让我们体会到企业统筹资源,科研、临床与产业‘共生共长’的重要性。”胡鹏说。
创新,无止境,无边界。胡鹏说,他的日程表上又有了新目标:将创新联合体的“上海试验田”升级为“全球创新网”,将触角伸向国际。
双链“握手” 解决衔接痛点
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材料工程师黄椿森的工位上,摆着两本截然不同的笔记本——一本密密麻麻写着实验数据,另一本则记录了多家企业生产线上的具体需求。
“我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不是做实验,而是当‘翻译’。”面对记者的询问,这位“90后”笑着说,他需要一边和科学家团队搞科研,一边与企业对接需求,进行科研成果的工程化量产。
“实验室小试成功的工艺,到生产线可能因设备精度或材料批次差异‘卡壳’。”黄椿森说,这种“时差”正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的痛点。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要求,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着力破解“论文锁在抽屉里”的困境。
这个由重庆两江新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带领的纳米金属科学家工作室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纳米金属材料领域拥有多项世界前沿原创性科研成果。其开发出的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正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生产一线。
每年三分之一时间,黄椿森都奔波在各大工业企业的车间里。他需要将科学家口中的“梯度纳米技术”“纳米孪晶”,转化为车间工人听得懂的“耐磨特性提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也要把产线上遇到的“设备精度不足”“材料批次差异”,翻译成实验室里的科研命题。
5月13日,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材料工程师黄椿森正在对工程金属实验件做表面性能测试。新华社记者 吴燕霞 摄
“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的信息差,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黄椿森说。
2024年底,由科学家工作室、研究院、企业等联合攻关的技术成果终于走上生产线。在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2024年底整组梯度纳米技术矫直辊上线应用至今,已生产铝卷总长度近两万千米。
推动纳米技术的落地,离不开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重庆两江新区创新实施的“拨投结合”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前期以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孵化,待产业化公司成立后,资金按比例转为股权,实现了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黄椿森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懂车间“语言”,企业对科研要多些耐心,政府也要多元支持。这种“科研产出—市场收益—反哺创新”的闭环将会推动更多的“实验室奇迹”变成“车间生产力”。
实验室里,新一代纳米轧辊正在接受测试,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平稳攀升,黄椿森看着屏幕,眼神里透着技术人的执着:“每次看到实验室数据和车间需求完美适配,就觉得那些‘翻译’没白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