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科学世界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1 05:11

写作《科学世界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科学世界》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是围绕《科学世界》的哪个方面展开的,如科学探索、科学家故事、科技发展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科学世界》这本书,以及你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 主体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感受、看法和收获。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学习的期望。
3. 内容丰富: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科学的魅力:描述书中所展现的科学现象、实验过程等,以及这些现象对你产生的震撼。 - 科学家精神:分享书中科学家们的故事,如他们的勤奋、毅力、创新等,以及这些故事对你的启发。 - 科技发展:探讨书中提到的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你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期待。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阅读这本书后,你在科学认知、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过于枯燥的描述。 -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确保文章通顺易读。
5.

禾下乘凉梦 不悔是初心

第一次看到袁隆平老先生的信息,是在初中。一张袁隆平老先生俯身稻田研究稻穗的图片,图片说明是“杂交水稻之父”。那时只知道袁隆平老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并不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这几个字背后意味着什么,直至最近看了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让我深入地了解了袁隆平老先生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也让我了解了“杂交水稻之父”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更多的是蕴含着艰难曲折的科研之路,是让天下人吃饱饭的“禾下乘凉梦”,是“泥一身水一身”的毫不计较和无私奉献。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让袁隆平老先生这个人立体、全面、近距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仿佛透过书本,看到了他在田间地头俯身劳作认真钻研的样子,看到了他深一脚浅一脚在烂泥路上奔波的样子,看到他冥思苦想后恍然大悟的样子,看到他把稻株像婴儿般捧在手心、抱在胸前的样子。每个动作、每个微笑、每个瞬间,都形象生动,就好像刚刚走了的袁隆平老先生又带着满脸的微笑、曾经的梦想、不悔的初心从田间地头慢慢走来,依旧是深一脚、浅一脚,让人满心喜悦的同时,又泪流满面。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粮食增产增收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此刻内心涌出千言万语,却依旧道不尽心中感恩。书中提到袁隆平老先生的口头禅是“高级”。这是他惯用的重庆方言,意思是好得很、了不得。现在我只想说一句:“袁老先生,高级。”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辈接棒人,继续“禾下乘凉梦”,也希望天下人好好吃饭,用实际行动践行“吾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希望做了不同职业选择的天下人,带着不悔的初心,共筑中国梦。 作者:段金娜(广州市体育局越秀山(洪德)体育场)

施一公:创新,永远向顶尖发力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施一公:创新,永远向顶尖发力!

新华社记者陈芳、温竞华

首次发现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2021年他带领团队再获剪接体结构的重大突破;

在《自然》杂志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年轻大学自然指数中,他带领的西湖大学是上升最快的25所年轻大学中最年轻的;

出顶尖成果,带拔尖人才,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54岁的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一次次挑战极限。

“心有大我,科学报国”——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闪耀着以施一公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奋力前行的光芒。

痴心追梦

40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科学家创新能力的巅峰时期。

2008年2月,40岁的施一公回到祖国,全职进入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他的离开,让美国生物学界颇为讶异不解。

彼时的施一公,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讲席教授,拥有一整层楼的实验室、充裕的科研经费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为什么回国?这源于他从未动摇过的想法——

“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我不想做祖国发展的看客、坐享其成的乘客。”

因为“分量重”,施一公的回归被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中国的一个“风向标”。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科技人才回到祖国。

从白手起家建设实验室,带领团队攻坚结构生物学剪接体研究,到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影响一代年轻人,再到为改革而探索创办西湖大学……回国10余年,他像个不停转的陀螺,坚持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

2021年10月22日,施一公参加西湖大学云谷校区首场校园马拉松。

3小时34分56秒、42公里——2020年施一公跑了人生第一个全马。

就像他一次次挑战身体极限刷新马拉松比赛成绩,他也总是拼尽全力,求得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

为科技体制改革建言,他向来直言不讳。他总是相信:对国家创新而言,良药苦口利于病。

做研究、带学生、办学校都不能耽误,然而和家人却只能聚少离多。自言“把时间都用在追梦上”的施一公,能回忆起的最近一次度假还是2018年夏天回了趟云南老家。

探索前沿

“世界级成果”,在中国实验室产生!

2015年,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率先解析出RNA剪接体的空间三维结构,一时间惊叹世界结构生物学界。

剪接体是基因表达第二步中的关键分子机器,其原子结构解析难度巨大,此前20年来许多一流实验室都未攻下这座山峰。这是施一公回国后的第一个10年拼来的成果。

购买实验设备,领导团队掌握相关技术,数据收集、计算和结构解析……最难时每天工作16小时,他总是实验室最晚走的一个。

2021年9月10日,施一公为博士生示范如何做实验。

如今,这一成果登上国际经典教科书《生物化学原理》的封面。业内人士将其评价为“RNA剪接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的最大贡献”。

施一公说,科研突破总是带来短暂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压力与不安。

近年来,施一公团队接连取得世界瞩目的突破:2017年首次解析第一个人源剪接体结构,2021年首次解析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阿尔兹海默症重要蛋白结构γ分泌酶解析持续推进……

朋友喊他苦行僧,他却乐在其中:向科学巅峰攀登,何苦之有?

向科技强国迈进,就要敢为天下先。施一公又将科研目光投向更前沿的领域——量子生物学。

“如果在我们这代科研工作者手上,没能让中国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真正强起来,将是我们心里过不去的坎儿。”他说。

为国育才

“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这是施一公深深的牵挂。

2018年初,天命之年的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清华。这时,他升任副校长2年多。

他要和同道一起,为国家创办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做高等教育、科技改革的探路者。

他总觉得,教育要为国计,要为民计。“建设世界创新高地,必须有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

下大决心,不破不立。每一位入职西湖大学的年轻博导,在6年的考察期内,不考核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头衔帽子、项目奖项……

唯一的要求是,6年以后,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原创性、不可或缺的科学贡献。

从2020年初周强实验室团队首次解析出新冠病毒细胞受体的全长结构,到2021年吴建平团队首次解析精子活化开关CatSper通道体,一些重大原创突破相继在这块试验田上开花结果……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身为校长的施一公信念更加坚定。

从泡在实验室带学生做研究,到坚守讲台给学生上大课,他把自己的知识、理念和科学思考倾囊相授,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

2019年8月,施一公给西湖大学2019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比起“院士”“校长”,施一公最喜欢学生叫他“老师”。谈起门下的弟子,他总是如数家珍;外出开会,他最爱和青年人交流,他们提出的问题见解,他一一记在心上。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如今,施一公兼顾实验室课题和新型大学创办,在前沿基础研究和大学改革探索之间奔忙。

创新,永远向顶尖发力!在施一公眼中,下一站的风景更美。

来源: 新华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