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1 0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常新港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常新港及其作品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常新港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阅读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主题和人物特点,为写作打下基础。
2. 确定读后感主题 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 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评价 - 对作品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 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思考
3.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和层次。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常新港及其作品,引出读后感主题。 - 主体:结合作品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评价。 -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读后感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文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丰富文章内容。
5. 保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
很多人小时候都养过动物,那是幼小的、一切倚仗他人的我们第一次被一个生命依靠,它们弱小而无畏,快速地成长着,它们教给我们关于爱的重要一课。常新港的新书《尼克代表我》中,尼克是一只会说话的狗,它被抛弃后过着流浪的生活,又因为会说话而进入公众视野。主人公吴小小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也总因成绩不好挨揍,尼克成了他最贴心的玩伴和导师。
《尼克代表我》中,儿童文学作家常新港以作家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境遇进行了探讨。常新港已出版小说《青春的荒草地》《亦德的冬天》《土鸡的冒险》,小说集《咬人的夏天》《我亲爱的童年》《独船》《逆行的鱼》等八十余部作品。曾获第一届、第二届、第六届、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他因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核心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度书写,曹文轩称其为成长小说的“天王”。
常新港笔下常会出现狗的形象,《尼克代表我》是一个升级版关于狗的故事。“尼克对于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60岁的我把人生阅历告诉尼克,尼克正是通过我的嘴、我的笔,告诉了书中那个孩子关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世沧桑。如今城市里的孩子们生活得非常单调,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家庭、学校、补习班,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的生活阅历。我希望通过《尼克代表我》,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在家庭与学校之外更加广大的体验空间。这个空间是我们需要接触的人生空间。孩子需要成长,在这样的空间里才能变得真正的长大,这是我写作的初衷。”
常新港谈到自己的写作有感于和女儿的一段故事。他说:“我的女儿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给她选择了一所哈尔滨最好的学校,所有的班主任都是全省优秀老师。我的女儿在上了20天课后,有一天回到家里,突然说:妈妈,我发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不爱孩子。我爱人吃惊地说:是骂你们了吗?还是对你们动手了吗?我女儿说没有,她说我就感觉这个老师不爱孩子。这是一个三年级孩子天生的敏感,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是非常多的。所以我把这种现实的问题转移到我的小说中,我想通过文学来表达我自己的忧虑。”
随着孩子生活环境的日渐复杂,一些和平的、只是宣扬真善美的书写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去年《孩子们的诗》的出版,几岁的小孩儿写作生活里的痛苦时都极为深刻感人,这也为大人们提了一个醒:我们是否把孩子认为得太简单了?而我们一直向他们宣扬和灌输的那些苍白的滥情,是否于他们而言过于肤浅?
曹文轩曾不止一次说起很多家长在避讳“苦难”这个主题。——“家长们会把他们曾经遭受过的痛苦忘记得一干二净,他们认为,回避了文学作品中的苦难,好像孩子就没有苦难了。他们完全回避了今天孩子们的真实情绪、状况,也回避自己的过去。”
而曹文轩的《草房子》《柠檬蝶》《羽毛》中,都有一种买面对现实的惨烈,如《羽毛》中“找妈妈”的羽毛看到:鹰飞离了岩石,像一支黑色的箭,向云雀射去。羽毛听到了空中的一声尖叫,她甚至看到有一滴鲜红的血珠,亮晶晶地从空中滴落下来。“风呀,你赶紧来吧!赶紧来把我吹走吧!”羽毛在心里不住地呼唤。
《柠檬蝶》中,讲一只蝴蝶一心要找花田,飞过荒漠,越过大河,在气流中挣扎,翻过高山,终于见到那片花田,却被大水淹没。水中的花田,花朵在水波的折射下,大而艳丽,蝴蝶一次次俯冲到水中,一次次挣扎飞向空中,最后一次,蝴蝶漂在水中……
常新港也说:“一本有悲剧意识的书,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唯美、悲剧都是我文学作品中必须表达出来的东西。而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忧伤、悲痛感、怜悯心,不知道感动流泪,就不算是一个有重量的生命。”在《尼克代表我》中,常新港也践行着他的这种教育观。
《尼克代表我》中,孩子成长的种种情形被浓缩凝练,如“不懂事”的孩子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家长和老师的联合阵线对孩子围追堵截、孩子对充满疑惑和烦恼的成长现实的矛盾和对抗等。为了使情感传达得更透彻,书中也用到很多譬喻,如“老虎”和“环卫工人”的桥段。
常新港写到动物园里一只关在狭小的笼子中不得转身的老虎,笼子外面的牌子写着“摸一次老虎屁股,二十元”。有人喊道:“谁说老虎屁股摸不得?今天我掏一百,摸五次老虎屁股!”小狗尼克对此发出感慨:“我发现,当人花了钱,每一次摸老虎屁股时,那只老虎羞愧地闭一下眼睛,老虎的尊严,被二十元钱一点儿一点儿买走了。”
让主人公吴小小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我曾看过的一个视频:环卫车在清理马路时,司机看见一个女孩子在大街的路面上留下的一个小公主的头像,小画手已离去,只有画留在那里。当车经过时,司机把旋转的清扫刷抬起,绕过那幅画……”他和朋友宇航都希望自己的爸爸是那个环卫车司机,能对小孩子的童心有些恻隐。
吴小小后来有了一个“麻烦”就是,在面临来自父母施加的巨大压力时出现了选择性失聪,他可以听到任何人说话的声音,却唯独听不见父母的声音。书中也用很大的篇幅来讲父母的暴力带给孩子的伤害:
“我的背靠着坚硬的餐桌,身体尽最大的努力朝后仰,把身体拉成一个弯弓。我想让自己的脸离妈妈愤怒的脸远一点儿,再远一点儿。我弯不动了,已经弯到了极限。我干脆一转身,把屁股完整地展现在妈妈面前,我活到今天,应该抽空感谢下自己多肉的屁股,是它陪伴我熬过苦难的童年。”
尼克狗则象征了孩子的成长,它的身上被赋予孩子的天真和热心,有追求自由的梦想,并在生活中逐渐变得坚韧与包容,同时它也象征了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给予过他鼓励和帮助的力量。
常新港以自己的故事为例,他谈道:“我1966年开始上一年级,1976年高中毕业,我受教育的十年,正是‘文革’十年。我爸爸是一个语文老师,他给我订了两本刊物,一本叫《学习与批判》,一本叫《朝霞》。我爸爸订了后就给我下的命令:每天不管小说还是理论文章都要写读书笔记,后来我知道他是不愿意让我离开文字,我真的理解他的苦心。当我高中的时候,我慢慢喜欢上了文学,我读过俄罗斯费定写的《城与年》,他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这时候我才知道在人类历史上使用了细菌弹,也知道还有四角恋爱。那时候我12岁,我跟我爸爸说俄罗斯有圣彼得堡,德国有柏林,柏林有一个女人叫玛丽。我爸爸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看了《城与年》。我爸爸说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我就讲了。我爸爸这时候拍着我的肩膀说,新港,你将来可以当作家。后来我爸让我帮他抄写他的手稿,在抄写中,我才知道文学语言应该是形象的、生动的,那是我爸对我写作的教育。”
作者:徐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常新港的长篇儿童小说《一万种你》(青岛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是专为儿童写作的,也是为现代文学的思想与艺术而写作的。
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阅读童书。新华社发
《一万种你》的特别之处表现为对长篇儿童小说艺术中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结构形式等的新拓展。由肖菲菲、舒西西和被他们串联起来的二十几个儿童形象,在一个个特定的情境里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隐痛”。比如,幼儿时期的肖菲菲什么都顺利,却苦于分不清楚图画书中的藏獒与狮子;“父母都是快递员”、甘愿为同学“跑腿”的陈果果时常被人忽视;“几乎一次批评都没有受过”的班长刘清小松也有哭得不能自控的时候;“脸油黑油黑”的赫庆林终究还是离开了小学;“说话慢”的吕威内心记挂着敬老院里的奶奶;“沉默寡言”的尚一诺无论如何也忘不掉“姥姥抱着她离去的事情”……这些人物形象新颖、生动、饱满,又让人感慨万千。
小说的语言平实、天然。驾驭这样的语言,考验的不只是语言的表现力,更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力和体察力。通过作品中关于人物的行动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感知到作者如何在“人”的意义上,而不单是“儿童”的意义上来体察人物形象。尽管小说与当下长篇儿童小说的结构形式看起来相似,故事由一个个事件推动,但各个故事之间并非平行结构关系,而是纵深结构关系。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颇为精妙,堪称是对传统小说“虽云短篇,颇为长制”的经典艺术结构的一种承继,亦是对长篇儿童小说艺术结构的一种新拓展。
常新港在长篇儿童小说艺术上的种种拓展,使得这部小说虽然选材于今日儿童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内容,包括上幼儿园、上小学、上课、下课、打篮球、打雪仗、回家等,但在思想意蕴上则具有相当深邃的现代意识。
之所以这样说,不单是因为这部小说新增了养宠物猫狗、玩无人机、上网课、拍短视频等现代生活内容,更因为它内含了重新“理解”儿童的21世纪现代儿童观。尽管小说的故事内容可以概括当下儿童自幼儿园至小学在家庭、学校、部分社会场景所经历的各自不同的成长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哪些故事参与了儿童的成长?如何参与儿童的成长?作家为何选择这些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是什么?正是这些成长故事所引发的儿童问题,才构成它们在小说中被讲述的动因。作家关注的不是儿童成长的故事,而是儿童成长的问题。因此,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既有经验层面的意义,也有思想层面的意义,一个个看似平行的故事内容却有一个纵深的思想构成,所有故事都旨在推动读者思考:在21世纪中国,如何重新“理解”儿童?
这个问题不仅是贯穿于这部小说的思想主线,而且是沉潜在这部小说中百年中国儿童的历史远景与现实近景。百年前,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思想家发现了“儿童”。1919年,鲁迅提出“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确立“儿童本位”的中国现代儿童观。他还提出,对儿童“开宗第一,便是理解”。这是针对成人对儿童的“误解”而提出来的,也是批判将儿童培养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教育观。鲁迅所言的“理解”,是与“指导”和“解放”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三者融合,“儿童”才会成为“人子”。百年里,“儿童”在中国一次次重新诞生,都与社会的变化同步而行,儿童文学史上的“小少爷”“小公主”“小八路”“小英雄”“小大人”等形象皆源自百年中国社会变化。当下的中国社会加速城镇化、网络化、数字化,也同时催生了21世纪中国的新儿童,包括“小游戏迷”“小手机控”“留守儿童”等新形象。在此意义上,多维变化中的21世纪中国社会可谓是塑造《一万个你》中儿童形象的现实近景。小说中,二十几位儿童形象被放置在21世纪背景下的家庭、幼儿园、学校、公园、电梯等具体场景中。这些场景,不只是这部小说中的艺术场景,而且是小说中的儿童成长所置身的生活场景。
常新港赓续了百年前的现代儿童观和现代教育观,以重新“理解”儿童的方法深思21世纪中国的新型父子、母子、师生、同学和邻里关系等。小说中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经由矛盾性“反抗”抵达新的理解、和解与尊重的新关系。父母和老师教育儿童的旨归是培养儿童,尤其是成人在意识到自身对儿童存在误解时,能够主动向儿童认错,这一点曾经是难以想象的。
这部小说还重新理解儿童与祖父母、同学、邻里等关系问题。儿童对祖父母则常常带有难以言说的深厚的隐秘情感,正所谓血浓于水。儿童对同学的友爱、对邻居的关爱,呈现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醇厚民风、素朴心性和精神血脉。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