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读后感210字》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1 08:41

精心挑选《读后感210字》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读后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读后感的主题,围绕书籍的核心内容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人物、事件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空洞的议论,力求内容充实。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的语言,将个人的情感和观点表达出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语法错误。
5. 观点独特:在众多读后感中,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展示独特的见解。可以从书中的某个角度切入,或结合自身经历,提出自己的看法。
6. 适度评价:对书籍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评价要客观公正,避免过于主观。
7. 避免抄袭:在撰写读后感时,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和语言是原创的,避免抄袭他人作品。
8. 修改润色:完成初稿后,要反复修改,确保文章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语言表达。在修改过程中,可以请教他人意见,以提升文章质量。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雷锋学习月”主题活动——优秀征文展

《山河无恙 人间皆安》

—— 学习雷锋月 有感于新冠疫情

2019级201班 王紫辰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计,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南山镇守江南都,率白衣郎中数万抗之,且九州一心。愿大疫退去,国泰民安。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同志曾在那鲜红的日记本中写道。

雷锋在哪?“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病毒无情,人间却有情,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总有一个个“活雷锋”在我们看不到的平凡岗位上,抒写着伟大的抗疫华章,替我们默默守护,守护安宁,守护健康,守护梦想,然后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

不曾忘,那个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斗于疫情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不曾忘,那些将鲜红的指印铿锵有力地印在请愿书上的“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白衣天使;不曾忘,风华正茂的女孩褪去华服,剪短青丝,坚守岗位,一身素甲遮掩不住灵魂的红装…….他们何尝不知疫情之危险,生死两茫茫,可国难当头,血脉滚烫,他们眼里只有呻吟的祖国和啜泣的患者。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奔赴在最危险的疫情前线,只为守护大国的安然无恙。

不曾忘,那些日夜心系学生的人民教师,拿起鼠标与键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不曾忘,那些经常发炎的喉咙,面对电脑依旧声情并茂;不曾忘,那些手握粉笔的钢枪,脚踏讲台的战场,瞬间化身“人气主播”的老师的激情……他们何尝不知家中乳儿嗷嗷待哺,亦或休息之舒坦,可疫情不退,网络发达,他们眼里只有学生那闪烁的眼神和梦想。因此,他们面对电脑直播授课,毫不懈怠,只为不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不曾忘,那些肩扛摄像机,首次穿上防护服毅然进入污染区的新闻工作者;不曾忘,终日站在高速路口的身着防护服,手握体温计的人民警察;不曾忘,那戴着口罩送菜上门的志愿者……他们何尝不知病毒之凶险,一人潜伏,全家遭殃,可他们心中只有职业的使命与担当。所以他们内心强大,做好防护,不惧病毒,镇守在各自的岗位,只为给大家带来安宁与心安。

鲁迅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才总有不期而遇的爱存在,然后像太阳一样,温暖人间,我们才能抬头便遇见清净与温暖。

五千年漫长岁月,我们的祖国遭受过太多的雨雪风霜,但是最后我们都勇敢地挺了过来。这一次,我们坚信,始终坚信,不管黎明破晓前有多么黑暗,我们终将会迎来曙光,春暖花开终会到来……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活雷锋”,我们坚强又勇敢,一切阴翳在我们面前都会过去,中国,注定不凡。愿疫情早日散去,山河无恙,祖国无恙,人间充满爱与希望。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观《雷锋的微笑》有感

2019级119班 晁欣怡

如果生命被定格在22岁,你会怎样度过这短暂的一生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同志给我们的最好的答案。

生于贫农家庭的雷锋,在侵略者和地主的铁蹄下长大。幼年的生活经历,让雷锋体会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也坚定了他追随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见到毛主席”是雷锋毕生的理想。然而,在实现梦想的前不久,一根木桩砸到了这位年仅22岁的战士。他走了,什么也没有带走,却留下了那张稚嫩的脸庞上永远挥不去的微笑,留下了为后世所传诵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似涓涓细流,不断地在人们心中流淌。帮战友提水,把新发的军装留给他人,帮老大娘的儿子……这些都只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许有人不屑于做,也许有人认为做了也没多大意义,但雷锋同志却会认认真真地去做,并且,他一生都在坚持这样做。也许,对其他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善意,然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却是及时的慷慨之举。

雷锋虽然永远的走了,可是雷锋精神将在人们心里永驻。正如毛主席所说:“雷锋精神还在,我们的政权就永远不会变色。”雷锋精神所影响的是他的战友,是他帮助过的人,是当时的中国,也是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中国的红色,是战争时期革命先烈的鲜血,也是和平年代普通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时下,我们正经历一段较为艰难的岁月,举国上下笼罩着病毒的阴霾,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事业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就在个别人对病毒唯恐躲之不及逃亡国外时,无数逆行者却舍小家为大家,毅然走向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与病毒作战,与死神抗争。这不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吗?他们和雷锋同志一样,都不过是一束微光,但他们却愿意献出自己的微光去做温暖他人的太阳。

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永存,我也将以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它,弘扬它。

不厌小流,方成江海;汇集微光,始得朝阳。

《天黑总会亮,春天总会到》

复习5班 樊振

当病毒无情地查封了春天的武汉,当官员的口误隐藏着庸能的悲哀,人们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看着那些逆行的身影,摆渡的人儿,用感动与热泪写下:武汉加油!

“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命运,钟南山院士扛了两次,零三年的非典,二零年的肺炎。当他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进行指导,许多人纷纷直呼:相信他,有他在,我就放心了。他逆行而去,距离上愈远,精神上离我们却愈近了。高龄不足拦,疫情不足惧。他把“人文情怀压在纸脊”,是医者仁心,是学者担当。他就好像许多人童年里的迪迦奥特曼,汇聚希望之光而去,只为打败黑暗,更盼春来。

原来,疫情带给我们的除了冷清与黑暗,还有英雄,而英雄,从来不止一个。

那吹哨的人已离我们远去,只是哨声萦绕耳际,久久不能平息。坦荡签过训诫书后,他虽认清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热爱生活,奔赴一线。李文亮,一个伟大的医生,给了黑暗一巴掌,自然而成了一束光。加里·施耐德说“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好人的陨落带给我们的,不能止步于惋惜,停留于感动,更应进步于反思。

百花齐放春满园。摆渡黑暗的历程,涌现了千千万万逆行者,出现了许许多多摆渡人。从安徽六安匿名捐口罩的男子,到上一线延婚礼的医护人员,再到日本捐赠口罩的华侨。一句句武汉加油,一句句富有韵味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直击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塑造了中国抗疫战争中最坚强的身影。

没有一个黑夜不会天亮,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抗疫战争还在继续,但我们坚信,中国定能漂亮地打完这场战役!那一个个黑暗中逆行的人,摆渡的人,似火,似灯,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的光,也终将预示着白昼将至,春光将现。那时,一定是春花烂漫,煦日明媚。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

2018级113班管梦琳

二零二零年伊始,本应喜迎春节的我们竟迎来一场肆虐的瘟疫。在这样紧张又恐慌的氛围里,每个人都格外地坐立不安,时刻关注着有关疫情的一切动向。有在家进行自我隔离的民众们屡次传来温情的关怀,亦有无数的平凡英雄屹立在一线进行救治工作,还有无数位于世界各地的朋友为我国捐赠与祈祷,每个人皆用自己的光和热,点缀祖国万里河山,护人间春暖花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在蔓延,爱的力量也逐渐壮大。国难当头,各行各业的中华儿女,以己之力,集物集资,驰援武汉;疫情面前,相隔远洋的外邦友人,鼎力相助,贡献力量。主动请战的白衣天使们,没日没夜地坚守岗位,对每位病人尽职尽责,只愿救助更多的人;各个地区的人民皆自发地为武汉支援物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都在为国家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灾难面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为打赢这场战争而努力,这大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体现。

平凡英雄,牵动人心。中华五千年漫漫长河中,不乏有战争与灾难,亦不乏英雄的身影。平凡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他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机关头挺身而出的果敢。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主动为白衣天使们送饭的饭店老板,兢兢业业的外卖小哥……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那些暖人的细节,给了我们感动的力量。

灾难袭来,青年勇担。越是危难时,越需要青年勇挑重任。战役的号角吹响,许多新上任的年轻医生与护士“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救人”,写下“我年轻,让我上”的请战书,义无反顾投身于抗议一线,展示了青春最美的模样。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巨大进步都离开不了青年的挺身而出。面对灾难吾辈青年学生更应坚守阵地,暗自努力,不断积累,为日后的战场作好充足的准备。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将要落幕。我们无法忘却那些牺牲的人,他们舍生取义;我们无法忘却那些坚守的人,他们视死如归;我们无法忘却那些勇敢的人,他们毫不退缩。那些温柔的坚守,那些艰难的前行,皆已成为无数星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定将在吾辈心中挥之不去了,我们本就是中国最坚实的脊梁。相信灾难过后,祖国母亲定将更加明艳动人,那时樱花盛开,春光烂漫。

《静待破晓,笑满山川》

2017级210班 师慧可

城市沉重的呼吸着,人们脸上戴着的口罩似乎是希望的稻草。疫情像一张正撒开着的网,越张越大,包住城市的每个角落,让人类丑恶与良善又一次得以显露。医院里充斥着沉重与紧张,无力的病人,焦灼的医生…这是2020年的序幕。

从医护人员的初步诊断,到钟南山院士的再度出山;从武汉封城,到全国驰援,这次疫情,吸引了每个国人的目光,也凝聚了前所未有爱与团结。隔离病毒,但并不隔离爱。面对肆虐的病毒,我们曾焦虑,我们也无力,但越是千钧一发,存亡绝续之际,越能研读人性的平凡而伟大,越可见布衣之下的炎炎赤血。

我们唾弃那些为一己口腹之欲引发灾难的人。但我们也自豪感动自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中国人民。无数的英雄奋斗在抗疫前线。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为我们带来希望;各地医疗人员自发写下请战书,摁下手印的那一刻,眼里只有坚毅,只有为祖国献一份力的渴望…他们也有家,有家人,但国难当头,疫情面前没人退缩,这,是炎黄子孙永不泯灭的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敢相信吗?十天,建成一所可容纳一千张床位的救命医院,这是中国速度。而这背后,是各方紧密的配合,设计图纸,召集工人,配备设备,供电供水…小到一个快递物资的运送,大到一个集团一个地区的支持,不计报酬,各方支援,终造就奇迹。一辆又一辆抗疫物资运往武汉,带去的是全国人们的团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带来的是外邦友人同期连理的爱心。这个冬天从未如此寒冷,但这个冬天也从未如此温暖!

冬渐远,春可期。没有一场冰雪不会消融,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期待战胜病毒之时,彼此携手,共去观樱花怒放,笑声遍布山川。我们相信,中国,必胜!


来源: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传统墨痕的当代回响——读《吴悦石授课笔记》有感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关注我们


暮春午后,书斋窗棂透进细碎天光。案头《吴悦石授课笔记》的扉页上,烫金色的字迹犹带松烟气息,仿佛将人引入一场跨越时空的雅集。在这里,七十余载翰墨生涯凝成珠玉箴言,王铸九、董寿平等先贤的衣钵化作鲜活灵动的课堂实录。这部由吴悦石口述、弟子王海青编著的著作,既是一部大写意绘画的技法指南,更是一曲文人精神的当代咏叹。翻开书页,墨香深处可见传统文化的星河倒影



吴悦石是当代著名的大写意画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随王铸九先生学习绘画,在书中先生回忆自己十岁时被带到恩师面前行拜师礼:“我趴在地上磕了三个头,老师这时已经起身,尚未穿鞋,赤着脚拉我起来。”赤着脚的先生拉起地上的孩子,将他从泥泞中拉起,带向一条遍布荆棘和鲜花的道路。从此后,为了这个世界,这个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王铸九是齐白石先生的入室弟子,而青年吴悦石也曾有幸目睹白石老人作画。从少年到青年,他如同一块海绵,一直在不断吸收和运用着师长们的经验与技巧,将那些化为自己成长的养料。


吴悦石笔下的线条老辣、苍劲、古朴、圆润,下笔简而不空、繁而不乱,画山水,则浑朴空灵、气韵高雅;画花鸟,则简括洗练、奇崛生动;画人物,则寥寥数笔而仪态万方。他的大写意花鸟绘画,融合了各家之所长,徐渭的放旷与白石老人的从容自在,他取诸家之法,最终达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他面对学生时,“因材施教”便成为吴悦石的基础教育思想之一,他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在吴先生的口述中,我们会发现他时刻引经据典,当讲述国画变革时脱口而出《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谈到画竹时又将“一世竹子半世兰”信手拈来。


阅读这本书时非常容易被字里行间弥漫的人文关怀和理想所感染。吴悦石先生本人在教学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自己又能够为学生带来什么。他说:“传承的不是形式,传承的是承革之变。每个有识之士都在改革,在继承之后才能改革。”在创作中,他同样承大家之所长,寻己身之突破,并将这一切倾囊相授,给予了他的学生们。


“中国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不同的价值与意义,而面对这样一种运用毛笔在绢纸上作画的传统艺术形式,人们往往都会选择“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却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大写意国画”这个难懂的专业名词从天边拽下来,带到大众面前,展示它无与伦比的姿态。吴悦石先生就是那个“引路人”


《吴悦石授课笔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不是机械地传递技法,而是在时光的长廊里点燃一盏盏心灯。更在于这本书是业内人士学习的教材,对初学者、爱好者来说也很有意义,因为他的话不只是“术”的讲解,更是“道”的传承,是生活智慧与书画智慧的结合


书中蕴藏了绘画中的经验,但也表达了当你绘制一幅作品时能够思考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线条与色彩,你可以体会到从其中传达出的人生的经验。面对枯燥乏味的磨墨,吴先生讲道:“然今人不以磨墨为乐,则无旷逸之心,无悠游之态,岂不知墨汁用淡则无活化之灵,用浓则无笔趣之变?”这不仅是在讲述磨墨与墨汁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告诫学生们不要害怕和逃避这些看似繁重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总能得到结果。



当年轻人疑惑于“传统是否过时”“国画是否高不可攀”,这本书给出了诗意的——你看那千年墨色,每一次与水的相遇都在诞生新的风景,每一次重新读这本书都能够感受到那些埋藏在字里行间,吴悦石先生所透露出的人生中或平淡或鲜活的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综观整本书中那些散落于技法讲解间的闲谈,恰似文人雅集的余韵。谈及收藏鉴赏,他能从泼墨中引申出传统国画中常见的“梅、兰、竹、菊”;说到诗词题跋,信手拈来便是陈洪绶画上的自题诗。这种“功夫在画外”的修养,正是他提倡“先做好文化人,再做书画家”的生动注脚。



图书简介

《吴悦石授课笔记》由吴悦石先生口述,学生王海青编著,采用语言摘录结合叙述评论的方式整理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先生的授课笔记而成。

书稿内容充实,共分为四个部分,收录艺术评论、日常随笔、教学笔记等文章54篇,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吴悦石先生多年来从事绘画创作、教学多年的心得体会、艺术理念等。

收录图片近200幅,大部分为吴悦石先生绘画作品,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包括课堂画稿30余幅,以及部分书法作品。作品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创作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


作者简介

吴悦石,1945年生。著名画家。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为著名国画家王铸九先生、董寿平先生的入室弟子。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职工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书画教育工作四十余年。


王海青,山东荣成人, 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等,吴悦石先生入室弟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艺术评论集《艺海对晤》等七部著作,多次参加书画联展并举办个展。


滑动查看

完整目录


001 /第一部分·龙文百斛鼎 笔力可独扛

005 /一、“新时代尤其值得大书特书”

012/二、“把心上之音倾泻到纸上”

022/三、“平常是道”

031/四、“最有意义的是读好书”


039/第二部分·逸气闲来走笔成 书卷还堪补天功

043/一、“书画得古之传承”—《快意斋论画(附续篇)》学习笔记一

049/二、“写意者,心意也”—《快意斋论画(附续篇)》学习笔记二

054/三、“法者,贯通也”—《快意斋论画(附续篇)》学习笔记三

061/四、“萍翁信笔老入神”—习《快意斋论书画诗草》用典

065/五、“尚可为儿孙辈一用”—《石鼓文批注》学习笔记

070/六、“来自劳动人民中的画家”—《吴悦石画集》学习笔记


077/第三部分·天惊地怪见落笔 巷语街谈总入诗

081/一、“画画要追求同一路数”

087/二、“要交一幅书法作业”

094/三、“先临两三个大名家入手”

100/四、“真乃神来之笔”

103/五、“老缶画气不画形”

106/六、“心里有数儿然后再下笔”

112/七、“‘形’是大写意第一要注重的”

117/八、“‘撇兰’要有撇有攒”

120/九、“有了意境就耐读耐看”

125/十、“宁可少画一笔”

129/十一、“垒石成山,积木成林”

136/十二、“画出有动势的水纹不容易”

140/十三、“天竹叶是对生”

145/十四、“眼睛不长嘴叉这儿”

149/十五、“泼将水墨见精神”

152/十六、“切忌无病呻吟”

158/十七、“大家都要有个性”

162/十八、“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167/十九、“水墨渗晕”

173/二十、“不要一直洗笔”

177/二十一、“鹰爪是鹰的门面”

184/二十二、“收收放放,放放收收”

187/二十三、“整首诗丢了两个字”

192/二十四、“螃蟹走路怎么画?”

195/二十五、“气要贯、神要随”

198/二十六、“日课一字”

202/二十七、“信笔不成”

207/二十八、“注目良久的才是好的”

210/二十九、“人物的开脸非常重要”

214/三十、“画紫藤从淡花瓣开始”


219/第四部分·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223/一、“对齐白石要重新评价”

230/二、“先生当时要求我”

234/三、“习文有识且能坚毅”

242/四、“爱什么反应就什么反应”

247/五、“解衣盘礴”

251/六、“武学之中高境界与画法同”

256/七、“融书法、篆刻、笔法、刀味入画”

262/八、“悦石指墨”

268/九、“琴者心也”

274/十、“鉴定和收藏都是画家的必修课”

283/十一、“我不排斥工笔画”

287/十二、“你干我也干”

292/十三、“其实很简单”

296/十四、“你们这个过程我都知道”


301/后记

304/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公众号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