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1 1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老猫》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内容": - 熟悉《老猫》的基本情节,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主要冲突等。 -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例如对人性、动物情感、生命尊严等话题的探讨。
2. "明确读后感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老猫》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结合个人感受进行阐述。 - "结尾":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作品的整体评价。
3. "注重个性化表达": - 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看法,避免套话和空话。
4. "注意以下几点": - "客观评价":既要看到作品的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 "逻辑清晰":论述观点时,要有条理,避免前后矛盾。 - "语言生动":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引用恰当":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原文,但要注明出处。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
1. "避免剧透":在介绍作品内容时,要注意不要泄露故事
《花猫三丫上房了》 叶广芩 著 北京少儿出版社
《耗子大爷起晚了》 叶广芩 著 北京少儿出版社
无人照看的丫丫跟随三哥住进了颐和园,自幼生长于胡同的丫丫从此进入了一个令人艳羡的童真天地。这里有鲜花湖水,也有断壁残垣,有说不尽的景致与传说,也有“四大部洲”的探险乐园。天下的唧鸟在不停地叫唤,烂砖瓦地的狐狸与长虫时常出没乱窜。这里是专属于丫丫的领地,它喧嚣而斑斓。这如诗如画般的童年,来自作家的美丽想象,笔端背后更凝结着一份温暖深情的生命体验与记忆遥望。只是而今看来,恐怕又多了几分“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流年暗换。不过在丫丫看来,颐和园里的这个世界又是冷冰冰的。漫长的童年,孤独的白天,没有了胡同里朋友的陪伴,除了在排云殿的牌楼下望着昆明湖水发呆,她的脑子里时常一片空白。时间在这个空旷的天地似乎也更显漫长,这是颐和园的寂寞。因此,当“耗子大爷”和乌龟“005”出现时,这乏味的园子里终于增添了一丝明亮。“天长了,夜短了,耗子大爷起晚了。”淡淡的童年忧愁也被浓浓的北京味儿所稀释、冲淡。当江南来的梅子和乡下来的老多来到园子里时,孤寂的童年因为有了朋友的到来而终于张开了怀抱,放肆而温暖。在这里,看淡世事苍茫的老人,以一种清新宁静的笔触编织了一个光风霁月的童年世界,这里有独属于孩子的纯真与烂漫,更有以“同情之心”写下的对于孩子宽厚温暖的悲悯与慈爱。童年的心里最是澄澈洁白,却又是忧郁敏感,容易碰碎的。纵使鬼马精灵如丫丫,在颐和园这样一个极度开阔却又封闭的世界也是孤独而落寞的。丫丫和老三、老李之间的吵架拌嘴,无不是因为孤独而希望求得大人的关注,连老宋奶奶心疼地给她梳了两个髽鬏,她也希望老三对象能多看一眼。她甚至想到如果自己在园子里被淹死了,家里人会不会为她而伤心。孩子对于大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并不缺乏敏感,以至于时常会冒出一些生生死死的无畏念头,开始思考什么是“人没有见识过死,就不算长大”。作者以丫丫的视角打量着一个孩子还不甚理解的芸芸世界,以平等的姿态尝试与其对话,以达成童真与世俗、懵懂与现实的和解。孩子需要爱与关怀,更需要成年人的尊重与理解。
这是叶广芩首次涉足儿童文学的创作,我们却在作家的这次“浅尝辄止”中,感受到一种久违且熟悉的亲切。“耗子丫丫”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叶广芩的作品中,却是第一次以完全独立的主角姿态,以自由、烂漫、无拘无束的形象跃然于纸端。出身于满族贵胄之家的叶广芩素以家族叙事而闻名,自《采桑子》至《状元媒》,其笔端文字哀婉深沉、悠远悲凉,满溢翰墨书香。但叶广芩却从未自矜于外人眼中的所谓“格格作家”“贵族文风”,相反,出生之时早已家道中落的作家却更看重自己是一个老北京穷杂之地的女儿,一个北京的孩子,平生经历的多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和小门户的喜怒哀乐。因此,在《耗子大爷起晚了》的续篇《花猫三丫上房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人家走出来的更觉亲近的“耗子丫丫”。她的身上少了几分叶广芩家族故事里的悲凉底色,更多添了几分孩子应有的放肆与无邪,孩子的笑容足以让人心温暖。
续篇里的丫丫告别了颐和园的世界,回到了胡同的家中,小丫丫真如长了翅膀的小耗子,在自己的天地里“又淘又坏”。这里没有了皇家园林的威仪与规矩,没有了诗书古韵岁月悠长,北京胡同的平民烟火让人向往,童年的时光与天地因为这片北京的土地而无比宽广。丫丫的朋友由“耗子大爷”变成了“花猫三丫”,拌嘴的对象从粗放大条的三哥变成了文艺内敛的七哥,苏慧、臭儿、小四儿,这一众可以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的朋友,那一段段陪同老太收拾内务观山景的浓浓人情趣事,成了丫丫童年歌谣里最美的音符。如同与“耗子大爷”和“005”之间近似于朋友的平等关怀,丫丫对花猫有着一种朴素的爱怜与依恋,使得一个孩子在初识世界时,便开始明白了友爱、同情与陪伴的可贵意义。胡同里的故事,无不是作者由心底自然流露出的会心之言,清澈而轻盈。束缚在颐和园里的有趣心灵在胡同里更加通透而灵动,想象的翅膀可以随着彩虹的远方无边无际地生长。在故事的结尾,花猫三丫上房了,丫丫领着妹妹小荃也上房了。“在房上的感觉和地上完全不一样,房上是大人管不着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曾有一个逃离大人的梦想,逃离刻板驯化的成人规则与枷锁,生性飞扬活泼的小丫丫自然难免。但在被妈妈痛打一顿后,丫丫也在这次生活的教训中学会了慢慢成长,既因为姐姐对妹妹血浓于水的爱与责任,也在于孩子与花猫之间无法割舍的友情。“风来啦,雨来啦,老猫背着鼓来啦……”
如果说《耗子大爷起晚了》写的是童真的斑斓与明亮,写孩子成长中鲜少受到关注的寂寞与焦灼,写颐和园山水烟雨之间的一个古典北京,那么《花猫三丫上房了》里的故事则是在写质朴的爱的陪伴,写孩子心头的一束彩虹之光,写一段世俗喧闹里的人间风情。古典文脉与市井胡同之间,滋养了一个灵动和飒爽的耗子丫丫,也成就了一个完整的文学意义上的叶广芩。文学与纪实,在这里已难辨雌雄。“北京是我的故乡。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爱这里的人……命运的根把我牢牢地系在了北京,系在东城那座老旧的四合院里,无论走多远也离不开这个中心。”这是久别归来之后叶广芩的心绪与喟叹。因为这一份对于故乡的爱,这一份儿时的精神烙印,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这两部“耗子丫丫的故事”,当代儿童文学的经典序列因而更生光彩。由此,关于丫丫的成长故事,我们也有了这样的期待——后来呢……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2日16版)
在一首《耗子大爷起晚啦》的童谣中,故事开启了:喜鹊、乌鸦都来向守粮仓的仓老鼠借粮,但都说会在来年归还。然而老鹰来借粮,却说“转过年来不定归还不归还”。仓老鼠没借,回头一想:不借粮给老鹰,这事完不了。于是,它装穷去向老鹰借粮,结果呢……
1984年,六十四岁的汪曾祺从《红楼梦》里的一句“仓老鼠和老鹰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倒有?”得到启发,写了这个故事。知名文史学者杨早评论说:耗子大爷让人忍俊不禁的做派,老鹰傲娇拽酷的人设,小老鼠奶声奶气、全无主张的受气包形象,都跃然纸上。这时候,汪老的小孙女出生还不到半年,这篇故事像是刚当上爷爷的汪曾祺,随兴给孙女准备的一个小礼物。锦心绣口,童趣盎然。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百年,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特撰文讲述如何把《仓老鼠和老鹰借粮》绘制成一本极具中国韵味的图画书,让新一代儿童依然能体会到民间故事中的幽默。
三年前的一天,我有一个阅读圈的朋友袁本阳发来一个小故事《仓老鼠和老鹰借粮》,让我看看。我看后觉得很好玩,像一个民间故事,于是问他,他说,这是汪曾祺先生写的一个小故事,许是跟民间故事有关。我们聊了许久,他觉得这个故事很符合图画书的讲述逻辑,做成图画书一定不错。从此,这个故事就住进了我的心里。
说起汪曾祺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他去四川参加作家协会的一个活动,我在那里与他有一面之缘。那是在一个露天茶馆里,汪老和一帮作协的人,坐在四川茶馆里特有的竹椅子上,围坐一起聊天,我也在其中。当时记得特别清楚的就是汪老的烟不离手,说话风趣好玩,特别是说到吃东西,他的表情很丰富,看起来很享受的样子。那天都聊了什么,今天还真的想不起来了。那天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之后就忍不住找来他的作品,也慢慢喜欢上了他的作品。他作品有三点最让我着迷:一,他的故事几乎都是以小见大,充满智慧;二就是他的语言,我觉得他绝对算得上语言大师,精到你无法动他一个字一个词,十分精准;三就是他在文章里,将“吃”写得有感情有味道(都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亲自做过一样)。
就拿《仓老鼠和老鹰借粮》这个小故事来说,语句里简单的几个词,就能把故事里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比如第一个出场的喜鹊,它向仓老鼠借粮时,对小老鼠的称呼就很友好:“小胖墩,回去告诉老胖墩:有粮借两担,转过年来就归还。”从胖墩的称呼上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仓老鼠长得很胖,因为是守粮仓的。喜鹊很讨好仓老鼠,为了顺利借到粮;第二出场的是乌鸦,称呼变成了:“小尖嘴回去告诉老尖嘴,有粮借两担,转过年来就归还。”语气上有了一点点变化,没有那么友好了,像刁民一般。老尖嘴觉得虽然乌鸦态度不太好,但总还是答应归还的;当老鹰出场的时候呢:“小猫菜,回去告诉老猫菜,有粮借两担,转过年来不定归还不归还!”能看出老鹰的霸道,一个称呼“小猫菜”就那么有生趣,老鼠是猫的下饭菜,这样的表达十分有意思。加上“不定归还不归还”的霸道与嚣张。故事也就从这里转折往下,结果又会是什么呢?短短的文字,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样的故事太适合做图画书了。
我对把这个故事做成图画书已经心心念念了。但是如何获取到汪曾祺家人的授权呢?我不认识汪家人呢。也巧了,2017年8月的一天,我在绿茶的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消息,他们的“读邻61期”也就是8月26日下午,将做“汪曾祺闲话”专题,于是我报名了,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开车去了位于北京东边的青青家园小区。那天来的人有几位老师对汪曾祺先生很熟悉,对他的作品也很了解,听他们讲汪先生的故事,分析汪先生的作品,真是收获不少,同时还认识了王树兴、苏北和杨早老师。
大约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我跟王树兴老师联系,跟他提起想做仓老鼠的图画书,希望得到汪家后人的授权,他很热情地把汪曾祺的儿子汪朗先生约了出来。他们很好奇这么一个小故事如何能成为一本书?我信心满满地告诉他们,我肯定能把这个故事做成一本有意思的图画书。汪朗先生很支持,很爽快地答应了授权。
接下来就是要找合适的画作者了。也是机缘巧合啊,我们引进主办的“博洛尼亚插画展”那一年刚好有个中国获奖的插画师王祖民老师的作品,他用国画画的老虎让我喜欢得不得了,我当时就想,如果请他来画汪曾祺的“仓老鼠”,也一定不错。2017年11月,博洛尼亚插画展中国巡展(杭州站)开幕,我们了王老师来参加活动,也就在那里,我认识了王老师。当然我也不敢错过机会,就把汪曾祺先生的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了。他当时说,听起来有些意思啊,你发文字给我看看吧。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王老师回话说他愿意画,不过要等一等,因为他手上还有两本书没有画完。我当然愿意等啦。就这样,又过了快一年的时间,中间我不敢追问,只是静静地等待。直到2019年4月,有一天王祖民老师在微信上发给我他画的仓老鼠的黑白草稿,那个节点上我开心极了,看来我计划2020年3月,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推出是没有问题了。王祖民老师画了两种风格给我们挑选,我个人还是喜欢那种灵动轻松的国画风。2019年6月,第一稿给到了我们,在跟王祖民老师讨论之后,他又做了一些修改,直到2019年9月,完成稿来到了我们手上,我一页一页打开看,从角色造型、人物关系、气氛的烘托、很自由很放松也很浪漫的画风,到既传统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中国味道……都让我十分满意。
拿到稿子之后,我们排好版,反复读了很多次,也发给汪朗先生请他审阅,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其中的几个用词和有那么一句话,我又与汪朗先生反复沟通。第一是书名,如果按照现在的习惯,“仓老鼠和老鹰借粮”应该改成“仓老鼠向老鹰借粮”,是不是一定要把“和”改为“向”?斟酌再三,保留“和”也更符合汪曾祺先生创作的语境和风味。另外就是故事发展到最后,有一句话该怎么处理的问题。原文是这样的:“老鹰一嘴就把仓老鼠叼住,一翅飞到树上,两口就把仓老鼠吞进了肚里。”我们在认真看了画面的叙事之后,最后决定删除最后一句,让画面去讲述,更有韵味和张力,且结尾也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读起来更耐人寻味。当然,删去这句话,也得到了汪朗先生的确认和同意。
这本图画书,从起意到最后出版,我们走过了3年多的时间,本来应该在今年2月8日元宵节(也是汪老阴历生日)时推出的,疫情让美好的事情延后,但是我们相信,美好总会来到的,汪曾祺先生的第一本图画书《仓老鼠和老鹰借粮》这个妙趣横生的图画书,值得孩子和大人、值得喜欢汪曾祺作品的所有读者共同期待。(颜小鹂)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