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1 16: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巴金月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巴金月作品背景": - 研究巴金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她的写作风格、主题以及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分析巴金月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以及她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作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总结作品内容、分析作品主题,还是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3. "梳理作品内容": - 详细回顾作品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等。 - 注意作品中的关键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4. "分析作品主题和手法": - 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 - 分析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讽刺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作品的主题。
5. "结合个人感受": - 表达自己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包括对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看法。 - 分享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如感动、思考、疑问等。
6. "注意论述结构": - 确保文章结构清晰,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写作目的;主体部分展开论述,分析作品内容和
《出访日记》 巴金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这是这批日记第一次结集出版,虽然要“补”全巴金日记,不大可能,但是为数不少的出访日记结集出版,对于研究巴金的生平活动,乃至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都有着重要价值。日记之外,《出访日记》附录了每次出访后巴金写下的文章,这是他1949年后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它们与日记对照起来看,才能全面地理解和了解巴金的活动。
巴金(左)1963年出访日本
沈从文曾在书信里说,巴金、冰心天上飞来飞去……这在政治上无上荣光,生活中却是件苦差事。从这些日记中能够看出,当时出访,少则半月十天的,多则一两个月,东奔西走,迎来送往,日程安排得都很紧密,这要占去年过半百的巴金很大的体力和精力。加上,当时国家条件有限,出门更是能省则省,而不是现在想象的看西洋景儿。以致为了节省一点小费,还发生黄佐临写过的这样啼笑皆非的事情:“说起节省小费,我不由想起,1955年我和巴金去印度开亚洲国家会议,那里的小费,亦多如牛毛。如,进门时,给你开门要小费;出门时,为你关门又要小费。我和巴金不得不商定,巴金要出门,我出其不意地为他开门;我要出门,巴金又赶紧为我开门,以节省一点小费。”(黄佐临《理发的故事》,《往事点滴》第九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966年元旦巴金(左三)陪中岛健藏夫妇去杭州时在上海火车北站合影
有些出国,巴金也是很畏难,但是这是任务,不得不接受。1954年去苏联出席契诃夫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他给妻子的信上就左右为难:“我的行期已决定,11日动身。据说第一日坐8小时,第二日坐13小时,两天半到达。这次我一个人走,连翻译也不好带。因电报是打给我个人的,说一切费用连路费在内都由纪念会担负。不过作协已拍了电报请他们为我解决翻译问题。这次纪念会另外还请了老舍,他不能去,因此我更不能不去了。一个人去的确是个苦差使,而且得靠我这几句洋泾浜俄文。”(巴金1954年7月8日致萧珊,《家书》第一七七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在1958年10月25日的出访日记中,巴金曾记道:“昨夜失眠,5点后被戈宝权叫醒,6点前去飞机站,7∶30起飞,9∶30前后到乌兰巴托,蒙古作协秘书长来欢迎并招待,10点起飞,1∶35到北京。过蒙古后飞机颠摇较厉害,我略感不适。”长途跋涉的辛苦可见一斑。可是,辛苦只能日记中说一说吧,他在文章中却写道:“10月19日早晨图一〇四喷气式客机载着我们离开塔什干的时候,我仍然有一种节日的情绪:我是多么兴奋,又那么快乐!”(《塔什干的节日》,《出访日记》第一四〇页)那时候的飞机常常“颠摇较厉害”,坐起来并不舒服,文章里不能抱怨,他们还得心情愉快地接受这些“苦差事”。我想,这并非都是外在的命令,也是自我的要求,当时能够接受这样的任务,自然是莫大的荣光;同时,巴金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也会认为,这正是自己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而只有这样,自己才没有游离于社会之外,才是一个“有用的人”。
2005年10月,巴金老人驾鹤西游,那时,心里是无比的悲伤,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弥漫于心头……老人给我的《家》,曾使我无比感动和幸福——感动因生于当世,幸福因拥有美满的家!不胜黯然。幸好尚存一丝安慰,是心中的《家》不倒,便似巴金老人永远在身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初读《家》时,我还是十来岁的毛头小子,是仰慕巴金老人之名而选择读这一本以为作者既是名家其著作自然深奥的书。然而,随着手指的翻动,我居然“一路顺畅”——原来,《家》竟然离我们这么近,巴金用的是平淡的语言将一个旧的家庭的崩溃,与青年一代追求革命事业的旅程娓娓道来,仿佛是用平凡的双手在一个废墟上一砖一瓦垒起一个美丽而雄伟的“家”,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虽年代已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但就因这神奇之笔,所有的人物便似仍在我们的眼前,每一件事,似乎才刚刚过去。
《家》让我看到了三十年代中国“家”的现状:流离失所、支离破碎!因此而为“家”的“主人”或哭泣,或佩服,或喝彩,或祝福……《家》其实不是简单的“高家”,而应是一个社会,巴金将社会浓缩于一个家中,通过“家”而将整个社会描绘得淋漓尽致。
高觉新,让我懂得了怎样区别“家”的“大”与“小”。高觉新自以为“井水不犯河水”,自己的事业必定风平浪静,大可子承父业,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然而,我进入“家”中,才知道高觉新的愿望原来是这般的幼稚。在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乱世,他这种愿望只能是可望不可及。巴金成“家”,便是对这种社会及造成这样的社会的各种因素进行批判。同时促使读者提升认识:有国才有家,任何事情均离不开现实。当时,笔者对高觉新是感觉是:胸无大志——是的,好男儿应志在四方,胸怀大局!如此不思进取,不正是造成这样的家、这样的社会的人为因素吗?但之后细细想来,其有其的难处,毕竟,他是家中的长子长孙,高家需要他的“理智”——无疑,这是社会使然。因而恰恰缺少了对社会的责任感,颠倒了国与家的次序,未能做到先“大家”后“小家”。
高老太爷,让我理解了中国停步不前的原因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高老太爷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不想觉慧“出去”,目的是希望他平安,希望他“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为高家光宗耀祖,不但自己忍辱负重,且以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高觉慧,是时代先进青年的缩影和代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应具备的胸怀和态度。高觉慧,以其当时的家境,自然不愁食、住、穿,按现时标准,丰衣足食不在话下。其拼着性命所追求的,却是一种自由,比丰衣足食更加高尚的自由。是的,家是生活的港湾,但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会也不可能让你独善其身。觉慧的“我们四川社会里卫道的人太多了。他们的势力很大……”便是对整个社会背景的高度概括和无奈叹息,更是一个热血青年对不公平社会不满情绪的渲泄和鞭挞。同时表达了当时进步青年追求新社会、新生活的期盼和呐喊。或许,当时的觉慧开始只是想拥有一个简单的家。但这样的一个社会,拥有一个完整的家谈何容易?于是,同所有热血青年一样,为了国家而作出了最终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定。“国破山河在”,只要一息尚存,便当奋斗终身——巴金不正是亲闻目睹时代的黑暗,而拿起自己的笔杆子作武器,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吗?同时,又颂扬了革命青年为革命毅然奋斗的一种高尚精神。不甘为人鱼肉,而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家》给每一位读者应当是一种启迪:家,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家》中的年代造就了很多热血青年,共同为抵制外敌的入侵、开创中国新局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巴金的《家》,让笔者阅读了一个时代,理解了“什么样的家”才能成为“美满的家”。但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爱“家”之心人人皆有,让家之魂永存,便是时代之福、社会之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