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柳》读后感200字》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1 19:26

推荐《《柳》读后感200字》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柳》读后感的200字作文,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比如对柳树象征意义的理解,或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2. "简洁表达":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要精炼,避免冗余和重复。
3. "结构清晰":通常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简要介绍《柳》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结尾总结观点。
4. "重点突出":挑选最深刻的感受或最突出的观点进行阐述,避免面面俱到。
5. "情感真挚":读后感要表达出你的真实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共鸣。
6. "引用恰当":如果书中某些语句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适当引用,但要确保引用准确。
7. "避免主观臆断":尽量基于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避免过度主观臆断。
8. "语言风格":保持语言风格与文章主题和情感相匹配,可以适当使用修辞手法,但不要过度。
9. "检查语法和拼写":在完成作文后,仔细检查语法和拼写错误,确保文章的专业性。
10. "字数控制":确保文章控制在200字左右,避免超字或遗漏关键信息。

桓温“昔年种柳”,千古伤怀,其实还有人比他更悲伤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宋文学家姜夔(1154-1221年)曾自述,非常欣赏这段佳句。

姜夔: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姜夔提及此佳句的原作者是“桓大司马”,而“桓大司马”也就是东晋权臣桓温(312-373年)。“昔年种柳”这短短六句,道出时光更迭,物是人非的意境,怪不得姜夔如此推崇。

柳条

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昔年种柳”这六句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性,不仅姜夔喜欢,南宋还有很多文人也喜欢引用,例如:

苏辙(1039-1112年)《栾城集·卷二》:昔年种柳人安在,累岁开花藕自生

刘辰翁(1232-1297年)《莺啼序·感怀》:昔年种柳江潭,攀枝折条,噫嘻树犹如此

——他们都是引用“昔年种柳”的典故。

佳句渊源:庾信的羁旅人生

实际上,“昔年种柳”这六句是出自北周文学家庾信(513-581年)的《枯树赋》,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是庾信所作,或是所知,而并非桓温原文。理由有二,第一,在《世说新语·言语》及《晋书·桓温传》中,只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两句。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 唐·房玄龄等《晋书·桓温传》:(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桓温雕像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宋时,可见,成书于唐的《晋书》是继承了前者的记载,而且编撰《晋书》的房玄龄等人并未采信庾信《枯树赋》中的六句。

第二,“依依汉南”的“汉”是有问题的,这一点,笔者留到后面说。

因此两点,笔者认为这六句可能是庾信根据桓温折柳故事所作

庾信,字子山,本是南朝梁人,距离桓温所处的时代也有二百余年。

庾信画像

承圣三年四月(554年),四十多岁的庾信奉使西魏,抵达长安,却不料故国梁朝旋即被灭亡,只得无奈屈身在西魏。不久,北方的北周代替西魏,庾信又做了北周的官,而南方则是陈朝兴起。依依南望,庾信无时不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乡。

随着陈朝与北周达成和平协议,北周允许大批寄寓在北方的名士离开,重返南方,只可惜庾信并不在其中。只因为庾信的文学水平太高了,周武帝宇文邕舍不得他离开。

庾信虽然屈身北周,高官厚禄,荣宠有加,但是仍然心系故乡,在年事已高,时日无多,自知南归无望之时,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骈赋《枯树赋》。

《枯树赋》以树喻人,以树的荣枯,看时光流逝,朝代兴替,更是自己从中年到暮年的苍凉心态。常言道“落叶归根”,庾信却陷入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命运多舛,“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淮南子》有“木叶落,长年悲”一语,庾信再想到“落叶”都有“归根”之时,而自己却不能左右命运,于是悲不自胜!羁旅之恨,跃于纸上。

庾信

同时,庾信是当时最出名的文人之一,与陈朝的徐陵为世人推崇,并称“庾徐”,二人可谓亚匹。庾信还有从南到北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在骈赋上的风格,兼顾南北,更为人所称道。他还开创了由诗入赋的先河,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说到这里,相信读者也更能理解我所说的:“昔年种柳”六句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庾信所作,或所知,而并非桓温的原文。

毕竟庾信的文才是远远高于桓温的,再看姜夔对“昔年种柳”赞不绝口,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桓温折柳:半世豪杰也称雄

按照《世说新语》中记载的这个桓温故事,笔者可以把前因交待一下。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二十多岁,出任琅琊内史,他在治所金城外,种植了几排柳树。

某年,桓温率军北伐,路过金城,他看着当年自己种的柳树已经长的粗壮,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说完,桓温又忍不住上前折断柳枝,追怀往事,悲怀流涕。

因为桓温一生之中有三次北伐行动,所以这次北伐行动是哪一年呢?

唐·房玄龄著《晋书》

在《晋书》中,是把这个故事归到了第二次北伐时:永和十二年(356年)

本年,桓温已经成为东晋帝国的权臣,担任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两州军事,手握重兵,誓要北伐,光复中原。他抵达北方后,登楼眺望中原,愤慨地说:“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可能是房玄龄看到此时的桓温志酬意满,所以才把桓温“折柳感怀”的故事放在此时——很可惜,房玄龄弄错了。问题出在“金城”二字上。

因为桓温担任琅琊内史时,徐州琅琊郡已经不属于东晋帝国的地盘,于是东晋政府把广陵郡江乘县(今镇江市西)设为琅琊郡辖地,桓温则在县里蒲洲金城设郡府,主持公务。

《宋志》: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南琅邪,镇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杨之江乘县境立郡。

再看看桓温北伐地图。

桓温三次北伐

很显然,桓温第二次北伐也是从江陵(今荆州市)出发,是不可能抵达江乘的;倒是第三次北伐从建康(今南京市)出发,是途经江乘的。

所以,桓温“折柳感怀”的故事应该是第三次北伐时的故事,时间是:太和四年(369年)

又所以,桓温335年种树,到369年再见之时,已经过去了34年。

当年二十多岁的桓温,临江北眺,意气风发;此后,坐镇荆州,西灭成汉,北复洛阳,戎马半生,权倾朝野

到第三次北伐时,桓温已经年过半百,而且还动了篡位的心思。——此次北伐,实际上,桓温就是盘算着能够凭借一次北伐胜利,回朝受九锡,篡夺晋室。

可以想象:桓温途经金城,这个三十多年前仕途的起点,物是人非的感受触动了自己的情感。

早在汉末,魏王曹操进驻洛阳时,身体抱恙,时日无多,他也曾特意去游览过人生中仕途的起点:洛阳北部尉的官署。

电视剧《军师联盟》于和伟扮演的曹操

史书上并未说明曹操是何种心态,有过何种感慨,但是记录了曹操随后下令:请工人简单翻修一下北部尉官署。原文是“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过于旧”,大意是“只要翻新,恢复原貌”,可以看出,曹操这命令的后面,是他对那段初入仕途的岁月深深的怀念

同样,桓温在金城外看柳树时,何尝不是同样的心态。“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悲叹一声,涕泪横流。明代文人李开先有诗: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原来如此!

事与愿违,桓温在第三次北伐时惨败而归,自此失去了篡位的动力和信心,最终郁郁而终,谥号“宣武”。

真知灼见:钱大昕还原故事本末

关于《晋书》把“桓温折柳”放在第二次北伐时的问题,清代史学家钱大昕(1728-1804年)在《廿二史考异》中就作了清晰的考辩思路:

  • 则温所治之琅琊在江南之江乘,金城亦在江乘,今上元县北境也。温自江陵北伐,何容取道江南耶?推其致误,乃因庾信《枯树赋》有“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之语,遂疑金城为汉南地耳,不知赋家寓言多非其实。
  • 即以此赋言之,殷仲文为东阳太守,在桓玄事败之后,而篇末乃言桓大司马闻而叹曰:“岂非子虚亡是之谈乎?”
  • 此事出《世说•言语篇》,但云北征,本无“江陵”字。

钱大昕认为,房玄龄虽然没有采纳庾信《枯树赋》的原话,但是采信了原文的“汉南”二字,汉水在荆州,所以,房玄龄以为“桓温折柳”当是第二次北伐的故事。

如果房玄龄考证一下地理名词,知道《世说新语》提到的“金城”是在广陵江乘,就不会犯这个错了。

钱大昕甚至批评庾信这个“赋家”寓言多非其实

笔者也是基于此,从“汉南”二字足以证明“昔年种柳”等六句并非桓温本人所作。

而在现代流传中,已有人将“依依汉南”改作“依依江南”,如此,倒是得其实。

柳树

至此,“桓温折柳”故事本末应该是这样的:

东晋太和四年(369年),年过半百的桓温率军第三次北伐,在抵达江乘县金城时,折柳感怀。

南朝宋时(在444年之前),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记载了“桓温折柳”的故事。

北周时(在581年之前),文人庾信作《枯树赋》,写出千古绝唱“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庾信羁旅北国,期盼落叶归根,借树喻人,以赋明志,可以理解;而且他是文学家,非精于历史,故误以为“桓温折柳”是从荆州北伐时事,所以才编写出“依依汉南”来。

到唐代,房玄龄主持修纂《晋书》,他看到庾信《枯树赋》的“汉南”二字,也不假考辩而加以采信,误将故事放在桓温第二次北伐之时。

到清代时,校勘学风兴盛,史家钱大昕发现疑点,仔细考证,把《晋书》的错误指出来,还原了历史上“桓温折柳”的故事真相。

终篇:金城种柳壮志酬,府庭老槐功名休

桓温生前有异志代晋室,他又苦于政敌掣肘,势成难持。

《世说新语》还提到一个故事,说桓温躺在家里辗转难眠,愤恨不能称帝,甚至说出“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样的话来。

可是他为谢安等人所阻,终究没有踏出那一步——他想过遗臭万年,但也就只是想想算了。

桓温死后,其子桓玄可不想“作此寂寂”,在继承桓温的政治遗产后,废晋帝而自立,国号楚,追封桓温为“宣武帝”。但是好景不长,(404年)又被后起之秀刘裕所讨灭。

——刘裕就是被后人辛弃疾赞誉为“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宋朝的开国皇帝。

话说,桓玄被灭后,桓温的女婿殷仲文又向晋室悔罪,又重归朝廷,入大司马府任职。

老槐树

这个大司马府本是桓温的府邸,庭院中有一棵老槐树,殷仲文看到这棵老槐,如同桓温折柳时一般,追忆往事,不禁感慨:“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如是,桓温桓玄,两代权臣,自金城种柳始,至府庭老槐终,几十年功名利禄,一时间顿为乌有。到底还是应了当初那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柳州祭柳——观央视专题片(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传》有感

金湖湾

话题精选

柳州祭柳

——观央视专题片(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传》有感

2025年3月16日

米新桥

央视专题片(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传》片段

一路贬放柳江,

儒臣不忘担当。

忠君报国栽柑柳,

教化南蛮日夜忙。

一部《封建论》,

润之藏书房。

一篇《捕蛇者说》,

少年铭记心上。

苛政猛于虎,

古今何曾遗忘。

忧国忧民忧天下,

天妒英才悲声长。

四十六岁,

魂留客乡。

若非至友刘禹锡,

华夏恐失好文章。

广西柳州回望柳宗元

一江春水东去,

古柳千秋回望。

柳枝轻抚浪花,

溅起些许惆怅。

仰望九五至尊,

摧惨多少忠良。

柳州筑城建庙,

磨难紧随身旁。

戏看奸臣权贵,

哄死英明皇上。

纵观历朝历代,

故事重复荒唐。

默诵黔驴技穷,

寓言耳边彷徨。

每翻史册,

黯然神伤。

并非古时国君蠢,

实乃封建害君王。

屈死万千贤臣,

累死勤政玉皇。

古今中外天坛,

演员轮番登场。

那边败走麦城,

这里畅饮琼浆。

河东河西三十年,

枯柳逢春绿丝荡。

再无古贤钓江雪,

孤舟成景忆柳浪。

再无宗师斥封建,

朝上天子谁顶撞。

遍地弓腰驼背汉,

万座峰峦缺脊梁。

碧波回首祭高山,

柳公凝眸观柳江。

清明将至柳候祠,

衣冠墓前燃清香。

三拜宗师柳刺史,

如何复兴中晚唐?

漫步百里柳江堤,

悠悠新柳思华章。

借一支春柳,

祭一江流芳。

春柳

邱汉桥作《难忘》

后记: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多次播放大型人文专题片(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传》。该片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为武汉人。三月初,我和夫人欧阳爱如有幸到广西柳州游览。柳宗元多次被贬,最后一次被贬放到广西柳州,任柳州刺史。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柳宗元去世后,其好友刘禹锡不辞辛劳,筹集资金编辑柳集《河东先生集》,为后世保存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画《难忘》由国画大师邱汉桥创作。

米新桥: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