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笠翁对韵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2 05:41

写作《笠翁对韵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笠翁对韵》读后感
《笠翁对韵》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韵文启蒙读物,由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阅读此书,我深感其韵律之美、内容之丰富,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下是我对《笠翁对韵》的读后感,以及写作读后感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读后感内容
1. 韵律之美:《笠翁对韵》以韵文的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书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内容丰富:书中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通过阅读,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还领略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 传统文化精髓:《笠翁对韵》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如孝道、礼仪、忠诚等。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二、写作读后感时应注意的事项
1.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正文部分重点阐述自己对书籍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声律启蒙》——古诗文学习最好的基础读物,孩子受益一生的书

“二十九,贴春联”,这是过年前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了,别小看这一副对联、两张红纸,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贴春联的规矩

首先,是贴春联的时间。好多老人很看重贴春联的时间,“二十四,写大字”,过了腊月二十四,满街就开始有各种流派的“春联高手”出来写大字、卖春联了,人们也多是从这一天开始,抽空去街面上转转,找自己喜欢的字体,挑家里人爱听的联语,请一副对联回家。

那么什么时候贴合适呢,各地风俗不同。一般认为,腊月二十九下午未时,也就是13点到15点之间,是贴春联最好的时间,也有人认为,除夕这天下午未时,是贴春联的好时间。

其次,是贴春联的顺序,贴春联要分平仄、识上下。前些年传统文化没现在这么热,大家贴春联没这么讲究,很多人家从左到右随手一贴了事,年过完了,才发现上下联贴反了。

春联的上下联是靠音韵平仄来确认的,平音联是下联,仄音联是上联,分清平仄和上下联之后,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来贴才对。

第三,过完年,春联怎么处理。按照传统的说法,过完春节之后,要把春联揭下来烧掉,这样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祈愿就能上达天宫,天神会赐福给人间。

贴春联的故事

我们小的时候,不去街上买春联,都是到书法家叔叔家里求一副。叔叔家到过年就有困惑,经常是腊月二十九下午贴的春联,当天晚上就给人揭走了,搞的我叔叔家每年贴春联都非常紧张。

这样的春联故事历史上从来不少,据说,王羲之家里就出过这样的事。

春节将至,王羲之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自己写的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结果,第二天早上就被揭走了。王羲之也不生气,又写着贴了一副,这次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可是,盯着他家的人多着呢,这副春联也给揭走了。

这样下去,过年家门前就没有春联了。王羲之不着急,他很快就贴上了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奇怪的是,这副对联下面都空了一块。偷对联的人看到这样的内容,也不敢下手了。等到初一大清早,王羲之来到大门前,在预留的空白处填上了几个字,就凑成了一副新对联: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写春联、对对子,能对出这样的趣事,也是对联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乐趣。


贴对联,学古诗,孩子受益一生的一本书

贴对联、对对子,除了知道一些规矩和故事,也是让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好机会。每年到贴春联的时候,我都能带着孩子好好地玩一会儿文字游戏,顺道让他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奥妙。

春联的基本形式就是对仗,而对仗又是中国中古时期诗歌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形式。在古代,由于诗赋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古代读书人对对仗这种形式非常熟悉,对对子也是读书人从小就要训练的内容。

文人雅士闲暇的时候都会用对对子来消遣,对对子也成了他们展示才学、挥洒才情的方法。

纪晓岚

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曾经和大学问家戴震有过一次对联交手,让后人叹服。戴震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上联:色难。出自《论语》,这个上联难倒了很多人,结果纪晓岚听到后给戴震说:“容易。”戴震觉得纪晓岚说大话,就说:“既然先生觉得容易,就请赐教下联。”纪晓岚笑道:“不是已经对出来了吗!”

戴震这时才反应过来:色难对容易。真是绝对!

现在的高考中,对联题时不时会出现,有人不以为然,觉得这纯粹是文字游戏,这样想就小瞧了这种文学形式的价值了。

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考试题是由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出的题,其中就有一道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一半以上的考生这道题交了白卷。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考试题出对联,引起了一些人的批评。为此,陈寅恪先生专门写了篇文章《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讨论此事,用以说明对仗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献,陈寅恪先生坦言:“对偶确为中国语文特性之所在,而欲研究此种特性者,不得不研究由此特性所产生之对子。”通过对对子,能测验考生能否分辨词类、四声平仄,生字生词掌握如何及读书多少,思维是否清楚灵活等四方面的情况。在后来给傅斯年的信中,陈寅恪先生还说:“借此可以知声韵、平仄、语辞、单复词藏贫富,为国文程度测验最简之法。”是检验一个学生国文基础和思维能力“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检验法”

陈寅恪

这样数百年一遇的大学问家,把对联当作检验语文能力“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的方法,这让我们必须重视对对子的训练。

最新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总量猛增,相较于之前的内容,总量增加近5倍。原本古诗文就是大家学习的难点,总量如此增加到底该怎么学?其实,部编本小学语文书第一册就给了大家一个暗示,可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并没有注意到。

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选了《声律启蒙》的一小段:云对雨,雪对风……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明确的暗示,古诗文学习最好的基础读物就是《声律启蒙》这本书

我大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对语文教育来说,《声律启蒙》是最有价值的一本启蒙书,没有之一。

古代的语文教学,诗词是核心内容,要学习诗词首先熟知韵律,所以,古代读书人大多是从《训蒙骈句》到《笠翁对韵》《声律启蒙》一路读出来的。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弱化了对韵律的学习,大家对汉字的音律美、形式美越来越陌生,这是我们语文学习和教育中的败笔。

《声律启蒙》能弥补这个语文教育的空白。在这类书出现之前,古代的孩子也会背诗,大多是从《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这类诗集中找些容易上口的诗,让孩子们逐篇诵读。古人教语文重背诵,诗文的意思未必讲清楚,先让孩子记下来变成自己的存货,同时,因为诗词韵律感强,也能够成为孩子们感受诗文音韵、体会汉语音律之美的方法。

但是细究起来,直接背诵这些诗歌其实并不符合儿童学习和接受的规律。刚开始学语文的孩子,最好的读物应该就是故事和儿歌,如果孩子背诵、学习的内容里没有故事,唱诵起来也没有节律感,常常是事倍功半的。这时候看《声律启蒙》,就会发现它完全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是一本有故事的韵律儿歌集

除了故事和声律,对仗这个游戏里有很大的名堂。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里希望开发孩子的智力,他们不知道,对对子才是真正能有效开发智力的方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节课上,老师带大家一起读《圣经》,读到上帝造物,先分开了黑暗和光明,又划分了天和地,凡此种种。老师问学生,上帝在做什么,得到很多答案。倾听良久之后,老师说:你们看不出来,上帝在制造对立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立的世界中,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对立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让孩子联系对对子,就是带着孩子认识世界,黑和白、美和丑、光明和黑暗,在对对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这种最基础的思维方法

这样理解对对子,我们会发现,从对对子的训练中,能知道一个孩子是否了解汉语的韵律、掌握词汇的语法特性、积攒足够多的词汇和故事,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借此形成一种万物皆有对的思维方式。

有人说:那些文人没事在那里对对子,附庸风雅,好无聊。听完这种话我会很无奈,要怎么给他们解释呢:这是古人的语言游戏,也是语文训练,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借助悦耳的音韵,引万物入手,带着万物无不可属对的文化自信,施施然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所以,借着今天贴春联的机会,父母们如果能一边跟孩子贴春联,欣赏春联的内容,也能顺手翻开《声律启蒙》这本书,带着孩子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我们慢慢会发现,书里的每一句都是可以敲着鼓、打着锣,合着音律的步点唱出来的

从一字对、二字对,到三字、五字、七字对,文字越来越复杂,含义也越来越美妙,文字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一一对仗,抬头看天,低头抚地,云卷云舒,风淅雨浓,更要紧的是,还有大量历史文化典故,顺道就记住了。

这么背下去,古诗词的世界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才是用游戏的方法训练孩子的思维,帮他们积累词汇和掌故,比硬背古诗词有意思多了。

这样的书,拿给孩子读,是走上语文学习、美感体验、思维训练的大道,给我们这样没什么根基的成年人念,是补习我们欠缺的中国文化的功课,让自己不要太枯涩、太粗陋。


-END-

作者 | 康兮兮

责编丨杜普

阅读,带给这位12岁少年最纯洁的快乐

来源:新乡日报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品一本好书,就宛如获得人生之真谛,能给予人震撼心灵的力量。在父母和老师言传身教影响下,新乡市外国语小学六五班赵铭琛同学对书籍的热爱,已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更收获了知识、见识。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为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孩子很小时,父母就为小铭琛购买了各种故事机,让他听故事和儿歌,稍大一些的时候,又买来各种绘本、故事书。孩子4岁的时候,又在绘本馆订阅了三年的阅读,每周送一次,一次五本,极大提高并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视野。周末、节假日,父母带孩子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书店、图书馆。

18世纪著名诗人约翰生曾说,“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小铭琛3岁生日那天,他的舅舅赠送了一套精美的绘本《小奥利弗的大梦想》,每本书虽寥寥几字,却配了大量精彩的绘图。小家伙儿爱不释手,每天都缠着妈妈讲一遍书中的故事,从此便真正爱上了阅读和绘画。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家里为他打造了一个温馨的书房,利用最大的一面墙做了书架。

从幼儿园阅读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菲菲生气了》《风到哪里去了》《云朵面包》《不一样的卡梅拉》,到低年级的《中国神话故事》《一粒种子的旅行》《神奇校车》《笠翁对韵》《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再到中年级《宝葫芦的秘密》《三毛流浪记》《安徒生童话》《历史故事集》《父与子》《窗边的小豆豆》《小英雄雨来》《奇妙的数王国》,赵铭琛的阅读世界越来越宽阔。

小学三年级暑假里,他一口气读完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共14本。四年级寒假特别的长,因为疫情“宅”家,父母为他网购了大量书籍,其中《西顿野生动物集》和《沈石溪动物系列》让孩子爱不释手,开始喜欢上了文学和历史。听同学说有一门课叫《远方文学》,赵铭琛主动让妈妈给他报了课程。

现在,12岁的赵铭琛是六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大部分以历史和小说为主,比如《资治通鉴》《聊斋志异》《史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等。而他的个人阅读藏书也有了300多本。

这种爱读书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赵铭琛的父母认为,靠得是平时点滴的积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培养孩子坚持读书的习惯,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和他一齐读书。《装在口袋里爸爸》系列共40多本,赵铭琛看了很多遍,还一直反复看。这一度让父母很好奇,于是打开书籍翻看发现,同一本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遇,再看感受是不同的。孩子对喜欢的段落,都用笔做了标注,有的还写下了三言两语的评价和感受。

“这些书带给了孩子最纯洁的欢乐,更使孩子学会了分辨真、善、丑、恶。”赵铭琛的妈妈说,因为读书,孩子的知识面变广了,同时由于坚持阅读、写作,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几年来,孩子的多篇作品获得了“春蕾杯作文比赛”“东方小作家作文比赛”一等奖。同时还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获得多个省级荣誉称号。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愿更多的“赵铭琛”多读书、爱读书!

记者:刘军旗

编辑: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