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2 07: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浮生六记》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例如对作者生活的感悟、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浮生六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分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示自己对《浮生六记》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价值观等,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b. 故事情节:梳理书中情节,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展现主题,以及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c. 文化内涵:挖掘《浮生六记》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d. 时代背景:了解《浮生六记》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b. 文采飞扬: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读《浮生六记》有感
好书推荐
★★★★★
初闻《浮生六记》,乃中学求学之际,彼时为《童趣》中妙趣横生的描绘而乐不可支,以致今日仍得以诵读“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盖一癞蛤蟆也”之句。
时间辗转,约莫十年后的某日,突然得遇全本,欢喜之余,却又忧从中来。
原来,《浮生六记》是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六记分别为:卷一 《闺房记乐》、卷二 《闲情记趣》、卷三 《坎坷记愁》、卷四 《浪游记快》、卷五 《中山记历》、卷六 《养生记道》。而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时,只有四卷,后二卷已佚。
究其作者生平可知,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于苏州从事酒业。其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便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从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中不难想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坎坷艰辛,而其留给后世的文字却是如此亲切热烈又朴实无华,其情真,其意切。尤其是在卷一《闺房记乐》中作者所述与其妻陈芸多年的感情,确确实实实实在在的演绎了何为“耳鬓厮磨,举案齐眉”。读者无不感叹其伉俪情深,至死不复,于蹉跎现世中闪耀的情爱光点,至今仍光芒万丈。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高度评价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可见,作者不仅跳脱封建礼法的束缚,又极富创造力地将题材与真情串联成缀,独抒性灵。
后续卷籍,仍一以贯之地秉承作者清新率真的笔触,笔者料想这与作者的故土——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诚然,其文其风虽有来自文字的共性,然究其根本,在文字深处仍不免折射出作者本真的修为之道,而这恰恰深受故乡风土的浸染,亦是其独特性之所在。
纵观全书,感悟出的生活自身并未高于生活,而是在现实中欣赏生活的美好,又懂得珍视其残缺。笔者想,这大概才是沈三白浓墨重彩地为后世留下的精神力量,故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张鑫: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北京大学研究部成员)
本期责编:程子茜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那日下午我到超市,本打算买点儿菜,想起前几日在这儿翻过的《浮生六记》,心里便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又绕到二楼的书架前,以慰心中的那一点期待。
说来也真是巧,每次走近书架,第一眼看到的总是《浮生六记》,这书名耳熟能详,然而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于我却不尽然。我拿起书,坐在长凳上开始细细端详,原来这是清代沈复(三白)先生的随笔,文言写就,附有后人译文。一共分为六篇,包括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其中最后两记为伪作。
《闺房记乐》一篇是沈先生悼念亡妻陈芸之作,此篇聚集书中之精华,其中字字真情,直击人心,缠绵哀婉,令人感慨万分,以至于往后的每一篇,都不时挟带着芸的影子。作者本为晚清文人,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他竟能留有如此缠绵笔墨,令我慨然喟叹,其文真情而不媚,其字细雅而不俗,读着读着,只觉得心里有一丝悱恻的情愫,正随着文字缠绕蔓延。
三白先生与妻子芸感情深厚,两人常常对月吟诗,游湖泛舟,自认是烟火神仙的生活,实在令人羡煞。还记得二人谈论欲游山川之美时,芸慨叹自己不是男子,否则可与三白一道游历,三白却建议芸不妨女扮男装,去参加将近的盛会。由于芸身材娇小,三白衣服硕大,二人便想了各种方法,整理装束。其中种种细节,细腻而真切,无不透着三白先生对妻子深深的爱恋。二人尽兴游玩,于一殿中休息时,只见芸径直走到一位小姐身边,热情地拍了拍小姐的肩膀,引得旁边的婢女怒目斥责她为:狂生。三白正急着想用什么方法搪塞时,芸却摘下了帽子,说:我也是女子呀!最终她们相谈甚欢,对方还雇了顶轿子送芸回去。这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到底是闲趣还是爱赞,都划不开那遮也遮不住,挡也挡不了的脉脉真情啊!
芸乃至情至性之人,才貌又佳,古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或许,芸这般性情才学的女子,在那个时代,只能是薄命了。芸自患病以来,常遭婆家嫌弃,唯有三白不离不弃,呵护备至,二人无奈辗转离家,流落各处。芸逝世后,三白先生悲痛不已,虽物是人非,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对饮回忆的酒,却酝酿出更深的苦痛。
芸所葬之地,有一种风俗,说是到了某一天,死者的魂魄会回探原来的房间,屋里的陈设须照旧,活人在屋里备好吃食后,应该远远地避开。三白先生为了能再见芸一面,固执地拒绝了友人的劝告,执意留在屋内,等候芸的到来。而一见屋中之物,皆如往昔,又悲痛不已。直等到昏昏欲睡之时,三白先生打起精神,盼望着芸的到来,只见那盏烛火渐渐小去,直至豆大微明之时,又逐渐拉长,差点儿烧到房顶,如此反复几次,三白先生虽害怕,却不愿意喊人,生怕活人的阳气冲撞了芸的魂魄。事后朋友叹其胆大,其实,若不是真情所致,又何至于此?虽不乏迷信之说,三白先生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闺房记乐》一篇,字字真情,情感悲欢,缠绵悱恻,三白先生与芸都乃用情至深之人。人间真情少有,得饮一斟,已是人生一大幸事。《浮生六记》,只道是“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论短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作者:□徐倩倩
来源:闽北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