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第一次发现》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2 10: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第一次发现》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即你想通过这篇作文传达的核心观点或感悟。
2. "阅读理解":深入理解《第一次发现》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
3. "组织结构":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第一次发现》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故事背景等,并点明你的观点或感悟。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故事情节:描述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并分析这些情节对你的影响。
-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成长变化。
- 主题思想:探讨故事想要传达的主题,如勇敢、友谊、成长等。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或感悟,并给予读者启发。
4.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干瘪乏味。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使文章读起来自然、易懂。
5. "观点明确"
读《数学的发现》有感(一)
今天收到《数学的发现》这本书,这书由波利亚所著,是一本非常有名的数学名著,看了第一章“双轨迹的模型”,深有感触,里面教会我们怎么去画图,并且给出了好多练习。
带着这些好奇,我开始用《几何画板》画书中的图形,非常有趣。作为一名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太需要给自己充点电。教书越久,越是忘记自己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去学习;教书越久,眼界越来越需要去开阔;教书越久,越来越感觉只会书本上的知识。必须突破自我,让自己的心灵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以下是我今天画的三幅图形,很有趣。
画两圆的内公切线
画两圆的外公切线
在三角形两边上取两点,使三线段相等
数学的发现
面向不可能的可能性——读《重新发现教学》有感
实话实说,第一遍读完《重新发现教学》这本书后,感觉似懂非懂,冗长的句子没有按照中文的阅读习惯来翻译,读起来有些烧脑。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穿梭在书中的“大佬”引起了我的兴趣,心想:“即使没看懂书的内容,能认识几位‘大佬’也不错。”借助百度和知乎,被我检索的“大佬”有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保罗·弗莱雷、雅克·朗西埃、汉娜·阿伦特、菲利普·梅里厄、约翰·杜威等等,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出场为本书增添了理论的厚度与广度。本书作者格特·比斯塔是欧洲斯普林格学术期刊《哲学与教育研究》前主编;现任美国《教育理论》期刊副主编,英国《不列颠教育研究》期刊联席编辑,他的研究领域涵盖教育理论与教育哲学,教育研究哲学与社会研究哲学,教育政策、教学、教师教育与课程,以及教育、解放与民主的宏观联系等。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就不难理解他对西方教育哲学理论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力。“知必知其事”。要想更好地读懂《重新发现教学》,必然要去了解格特·比斯塔以前的著作,他写了教育三部曲《超越人本主义教育: 与他者共存》《测量时代的好教育》和《教育的美丽风险》,作者在《超越人本主义教育: 与他者共存》一书中批判了“学习中心”理论,在《测量时代的好教育》一书中批判了应试教育,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一书中提出了“接受教育美丽风险”的观点,从批判到重建,再到重新发现教学,作者的写作脉络清晰可见。如果站在更高维度来分析格特·比斯塔的教育理论,还需要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比如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有了这些“脚手架”,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重新发现教学以及重新发现的教学是什么。《重新发现教学》一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教育哲学分析,作者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醒他人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欲望。第二章论证了“让教学从学习中解放”的逻辑。第三章谈到解放出来的教学既不能回到以控制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去到以自由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必须选择第三条路。第四章作者重点分析了教育家保罗·弗莱雷、雅克·朗西埃的教育观点,他接受并改良了雅克·朗西埃的教育理论并为教育重新下定义。第五章指出重新发现教学是把教学作为“异识”(把没有共同衡量标准的元素带入已存事物的状态中和可理解事物的现存分布格局中),让学生面向自由,面向主体,面向不可能的可能性(impossible possibility,德里达语)。如果用粗线条来概括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可以大致从传统主义教学—现代主义教学—重新发现教学的脉络归纳。传统主义教学的理念来源于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理论,在实践中,往往把教师和学生当作容器,教学是从大容器(教师)向小容器(学生)灌输知识,灌输的过程是控制,教师充当权威的角色,学生是无知的代表。现代主义教学来源于约翰·杜威等教育家的进步主义理论,主张学生为中心、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助者。鉴于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弊端,格特·比斯塔提出重新发现教学,在他重新发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和学生在智力上、人格上是平等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欲望,同时让学生面向自由,面向不可能的可能性。虽然从逻辑上看,格特·比斯塔重新发现教学理论依据来源于传统主义教学和现代主义教学改良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把格特·比斯塔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会发现其在实践层面上出现了“断层”,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怎样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怎样让学生面向不可能的可能性?教师可能会手足无措。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格特·比斯塔引用的解构主义理论有关,格特·比斯塔在重新发现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去权威、反对二元对立的原理。然而,有哲学家批评解构主义,认为解构主义哲学研究缺乏实践指向,带有元批评性质,为了批评而批评。推此即彼,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格特·比斯塔是为了发现而发现,导致他重新发现的教学理论缺乏实践路径。跳出教育看教育。在读《重新发现教学》以及拓展阅读时,不知觉地遵循了追寻教育理论到追寻其背后的教育哲学再到追寻更深层次哲学的路径。如果说哲学是土壤,教育哲学是根系,那么教育理论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树木,每一株树的营养都是来自根系和土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教育工作者想要认识乃至“发现”教育,就要善于借助哲学工具。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读书会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我们互为“教师—学生”,我们之间的智力平等、人格平等,我们之间没有压迫,自由地学习,自由地理解,彼此唤醒对方的主体状态,我们无需站在世界的中心而生活再世界之中,这是一种自然的教学方式,每一位书友都在面向自己的主体性,都在读书的路上面向可不能的可能性。
小文教育思考
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