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囚歌》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2 15:2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囚歌》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囚歌》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主人公的同情、对作品主题的探讨、对时代背景的思考等。
2. 了解作品背景:《囚歌》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3年。在写作读后感时,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概括作品内容:简要概括《囚歌》的故事情节,包括主人公的遭遇、主要矛盾冲突等,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4. 分析人物形象: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5. 探讨作品主题:结合作品内容,探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扭曲的揭示等。
6. 结合自身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使读后感更具个性和说服力。
7. 运用修辞手法:在表达观点时,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8. 结构清晰:确保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内容合理分配。
9.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10. 引用恰当:在分析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

新华社广州5月19日电 题: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

新华社记者丁乐

这是叶挺像。新华社发

“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今年4月初起,叶挺将军纪念园首次集中展出叶挺12封家书信件手札,让所有参观者感动。

叶挺独立团将领曹渊之孙曹海潮含泪表示,从这些家书中,更深切地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崇高气节与伟大精神;叶挺独立团的铁军精神在军队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天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

叶挺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刚刚完成数字化展升级,展厅融合动态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和展示、雷达感应、互动触控、光影油墨等多种技术,打造出“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参观模式,引领人们如临其境地回顾叶挺波澜壮阔、铁骨铮铮的一生。

叶挺原名叶为询,1896年出身于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改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期冀。

叶挺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信,抒发“振污世,起衰弱”之志。

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陷武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

革命危急关头,1927年8月,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成为首位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1940年,叶挺率部取得反扫荡重大胜利,被各界称为“中华民族的干城”。

1941年,皖南事变震惊中外,叶挺谈判时被非法扣押,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广西桂林等地。被囚5年多,叶挺不惧国民党威逼利诱,写信表示“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作《囚歌》明志,誓言“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叶挺终于获释。出狱后第二天即致电党中央,希望重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复电,称赞叶挺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叶挺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因飞机失事,叶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叶挺将军纪念园内,策马奋战、铁骨铮铮的将军雕像静静矗立,守望着祖国大好河山;铿锵有力的入党宣誓、饱含深情的家书朗诵、满腔热血的青春歌咏常常萦回于此。

叶挺纪念馆讲解员陈婷说,他们将探索更多情景教育模式,让观众更好感悟和学习“铁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迸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星火燎原》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娘子军英勇战斗,“巾帼不让须眉”;

精选本《星火燎原》的出版说明中写道:再版《星火燎原》,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指示精神,充分展示党领导人民军队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性质和宗旨,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不忘来路,砥砺前行

——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风雪祁连山……故事中的一幕幕场景,汇聚成一部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革命战争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历程中的一系列重要转折点和重大战役。

翻开这部“红色家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袁也烈撰写的《“八一”的枪声》。“‘砰!砰!砰!’城内某处清脆地响了三枪,这是指挥部的信号。”动人心弦的战斗细节,真切的心理活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重回那个南昌起义波澜壮阔的时刻。1927年8月1日凌晨,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中共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决定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在此时期,进行了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艰辛探索。罗荣桓撰写的《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这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人民军队初创时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总结出一个历史真理:“党始终是军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鼓舞者,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革命的军队。离开了党,一切都要失败。”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谭政撰写的《三湾改编》一文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期间一次极具感染力的教育讲话。“长久未剪的头发”“老百姓的旧棉袄”“一双草鞋”,刻画出了领导人和蔼可亲的形象。“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一番铿锵有力的讲话令读者体会到一种振奋的精神。

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于1927年12月11日发动了广州起义。叶剑英撰写的《大革命失败与广州起义》一文详细记述了广州起义的过程,分析了起义失败的教训,反映出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艰辛。徐向前撰写的《奔向海陆丰》则回顾了从广州起义到海陆丰斗争的壮阔历程,作者写道:“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所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轻的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顽强斗争着。”

何长工的《伟大的会师》一文生动记述了作者受到毛泽东同志委派,寻找南昌起义部队,促进井冈山会师的曲折历程。赖传珠撰写的文章,将古田会议前后红军政治建设作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会议决议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永恒时代价值。贺龙撰写的《湘鄂西初期的革命斗争》中详细记述了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艰辛过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他还指出“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1935年的春天,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一页,张南生撰写的《遵义会议的光芒》生动反映了会议之后红军官兵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我们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到了10月份,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完成战略转移,胜利到达陕北。习仲勋撰写的《红日照陕甘》深情回顾了这一难忘岁月。刘伯承的《回顾长征》一文则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行了全景式的记述。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人民军队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缅怀先烈,牢记使命

——战斗英雄的传奇故事

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许多意志坚定、斗志昂扬的战斗英雄,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不论是在牢狱中坚韧不屈、书写《囚歌》的叶挺,还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亦或是“第十二名爆破手”王挺发,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格为人们所传颂。

邓洪撰写的《潘虎》一文,通过质朴直白的语言描述他与潘虎交往的细节,讲述了红军英雄潘虎的传奇故事,使他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潘虎曾任国民党军连长,在北伐战争中多次立功,因不满国民党部队摧残老百姓而回乡种田。潘虎懂军事、有威望,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中,建立了一支红军游击队,但不懂政策、纪律松散,在本文作者共产党员邓洪的争取下,潘虎所部被收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组织的关怀培养下,潘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队长、副团长、副师长。潘虎对党非常忠诚,执行党的任务非常坚决,在一次护送新兵到中央苏区途中遭遇敌人袭击,他奋勇迎击,不幸壮烈牺牲。

英雄的精神记录下来,化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当年,作为随军记者的赵戈撰写《“为刘胡兰报仇!”》一文,记述了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复仇自卫队”抓捕并杀害了年仅15岁的中共预备党员刘胡兰之后,解放军战士高呼着“为刘胡兰报仇”口号,一举解放文水县城的经过。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概括了刘胡兰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李少元在《一位难忘的掌旗兵》中通过红军第25军基层连队掌旗兵老黄敬旗、爱旗、擎旗、护旗的感人事迹,讲述了一个革命军人视军旗比生命还重的英勇故事,展现了人民军队无坚不摧、势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力量。文末写道:老黄中弹后,“沾满鲜血的双手还紧握旗杆,脸紧贴在旗杆旁边,眼睛凝视着前方,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终于倒下去了,军旗却依然迎风漫卷,指向前方”。这一细节描写令读者动容,深受震撼。

“九个炊事员、一口行军锅”,也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故事之一。谢方祠在《九个炊事员》中记述了红3军团某连9个炊事员克服重重困难,保障该连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人故事。9个炊事员用自己的生命保证了战友们在长征途中“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他们用生命传承的不仅是一口普通的行军锅,更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使命担当。

坚定信念,薪火相传

——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精神信念。

艰苦卓绝的斗争,孕育出了井冈山精神。在《井冈山上的故事》中,记述了井冈山上“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空山计”“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等5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坚定执著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成为井冈山军民克敌制胜的精神支柱。

让革命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离不开点点滴滴的思想教育。陈仪撰写的《一次难忘的班务会》记述了作者陈仪私自摘老乡三个辣椒,班长严肃地召开班务会,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登门向老乡道歉的故事。这次班务会使他认识到辣椒虽小,但事关群众纪律、群众利益,应当牢记在心。这也是我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的一个缩影。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我军的制胜法宝,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代又一代军民之间传承。

吴华夺撰写的《我跟父亲当红军》中记述了他从军的经历,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培养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坚强不屈的性格、忠于革命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当他得知父亲不幸牺牲后,化悲痛为力量,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信念如磐”模块中,程菊英撰写的《父女英烈》一文记述了作者分别与女儿、丈夫最后一次共处时的美好回忆,字里行间既透露着冷静与刚毅,又充满着对女儿、丈夫的深情怀念,对革命英烈的敬仰。正如文中所说,父女英烈“以不朽的革命功勋、不屈不挠的为国牺牲的壮烈精神,以崇高的共产党员的品德和真正爱国主义者的榜样,给了青年一代以伟大的教育”。读罢让人感慨这对父女何其不幸,又是何等的光荣。

在这套书中,还记述了《爱护干部的少奇同志》《向彭副总司令汇报》《带着粮食跳崖》等革命故事,都令人深有触动。其中蕴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的丰富革命精神是我国革命事业的宝贵遗产,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崇高的革命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指引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砥砺前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