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2 16:14
写作核心提示:
《课前一分钟讲话注意事项》
在紧张而有序的课堂生活中,课前一分钟的讲话环节往往是一日学习的开始,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在进行课前一分钟讲话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1. "内容选择": - "时事新闻":选择与当前热点或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 "名言警句":引用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言,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 "生活小常识":分享一些实用的生活小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2. "时间控制": - "简短精炼":确保讲话内容在一分钟内完成,避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 "节奏把握":讲话时要控制好语速,既不要过快导致学生听不清,也不要过慢显得拖沓。
3. "语言表达": - "清晰流畅":讲话时要吐字清晰,语调自然,避免口头禅和重复。 - "富有感染力":适当运用语气和语调的变化,使讲话更具吸引力。
4. "互动性": - "提问互动":在讲话中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 - "回应反馈":对学生的回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5. "态度端正":
最近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初次体验了借班上课。赛前,我咨询了省级名师出身的莹姐和一所知名小学的前辈陈姐,她们纷纷为我出谋划策。莹姐提醒我,公开课前的5分钟很重要,一定要设法拉近与陌生学生的距离,最好讲课前就去见见即将合作的学生;陈姐则建议我,为听课学生买一些小礼物,可以适度激发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我一一照办了。
我按莹姐的指导,从自己的名字入手,通过给暗线索,让学生猜我的名字,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堂顺利开启,课堂氛围活跃。陈姐的建议也很实用,我买了58个文具盲盒,因为学生日记里常提到这种小玩意。课前1小时,我利用孩子下课间歇到他们班级,告知今天我将与他们一起合作一节课,并为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份盲盒礼物,如果谁课堂发言足够积极,可以得到双份礼物,台下一片欢跃。
做好以上铺垫,我便可以放心上课了。
借班上课前5分钟很重要,那么教师能做什么呢?这5分钟,可以从不同角度的师生交谈开始,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1. 以自己的名字为切入点
如果教师的名字或姓氏比较有特点,可以试着从名字或姓氏入手。比如,我的名字叫弯弯,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可爱,可以让学生从名字开始认识我。
案例:
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课前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相互认识一下。我姓王,三横王。下面我点一位同学,问他一个问题。
(点一位学生站起)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你该跟我说点什么呀?
生:王老师好。
师:那么你想知道老师的名字吗?王老师先给你一个线索。
(屏显:两条眉毛)
(学生猜)
师:下面给出第二条线索。
(屏显:一弯新月)
(学生猜)
师:(如果学生没有猜出,进行如下提示)请看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你能从形状上发现共同点么?
(如果学生猜出)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都是弯的。
师:没错,老师的名字就叫弯弯,请大家一起来喊一喊我吧!
(屏显:我的名字)
2. 从自身外貌谈起
莹姐讲了她之前做过的课前谈话。如果教师自己在相貌上很有特点,就从这一鲜明特点着手。莹姐海拔1米82,她有次就用这一特点做了场课前谈话。
案例:
师:孩子们,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认识大家!你们怎么说?
生:老师,很高兴认识您!
师:真有礼貌!初次见面,彼此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一些外显的特征,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们眼中的我吗?
生:老师真高……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觉得老师高。我们换一种说法,能不出现“高”这个字,通过对老师客观的描述来体现老师的高?比如,老师刚刚进入大门的时候,我下意识低下了头——高吗?
生1:老师只有弯下腰我才能看清您的长相。
师:一个弯腰的动作,就不言自明,很棒!
生2:一直以为爸爸是我家里的巨人,今天认识了李老师,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师:看,比较也可以是描述事物特点的好方法。
小结:同学们,平时我们更习惯用判断性的语言,高矮胖瘦,好、不好、高兴、难过……其实,真正有力量的文字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这样的文字会让人未曾谋面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人过目不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一个片段,去透过那些描述性语言,了解一个素未谋面却样貌清晰的小姑娘的生活。准备好了吗?上课。
3. 从学生所在城市开始
有时还可能到一个陌生城市上大型公开课,那不妨找找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加入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特别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城市的喜欢。
案例:
师:同学们,真的很开心来到重庆,这绝对是一座热情似火的城市,为什么呢?
(学生边笑边猜)
师:因为街角无处不在的火锅店,冒着热气的火锅,泛着滚烫的红油,不就像热情的重庆人民吗?能与你们这些热情的小市民共上一节课,真是倍感荣幸!接下来的课堂,请让老师看到大家热情的一面吧!
4. 让学生自由问三个问题
与陌生人拉近关系的最好方式是相互加强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问三个关于自己的问题。孩子一般会迅速兴奋起来,他们忍不住想问你很多问题,于是师生关系迅速拉近。
案例:
师:有人说彼此的了解是美好的开始,大家同不同意这句话?
生:同意。
师:初次见面我允许你们提三个问题,只要我能的一定实话实说。第一个问题,谁来?
师:第二个问题,谁想问?
师:第三个问题,有吗?给你了解我的机会。
……
师:好了,给了你们三次机会,简单了解了我,更多的还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彼此互相了解。
5. 从课文文体及语言特点入手
一些课文具有某种特殊的文体及语言特点,可以直接从这些特点入手。比如要讲的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可以这样开启对话。
案例:
师:同学们已经六年级了,猜猜看,五年一共学习了多少篇课文?
(学生猜出)
师:你怎么猜的?了不起,你是个有心人。300篇课文真不少,看来语文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师:学习过的课文都是什么文体呢?请举例说明一下。
生: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寓言、神话、童话、说明文。
师:这么多的课文文体你们都能信手拈来,很厉害。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300篇课文的体裁就是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神话、说明文这几种。其实,一类文体会有其共通的特点,掌握这一类文体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希望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们也能收获一些学习方法,好吗?
6. 从巧合点入手
教师去一个班级上课,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巧合点,这些巧合也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
案例:
师:同学们,我自己带的班是五(3)班,今天竟然上课也是五(3)班,你们说巧不巧?真是缘分。
7. 从特殊日期切入
有时我们上课的课文与当天的日期有某种关联,可以以此切入。上《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刚好是儿童节。
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节日,先祝大家节日快乐,天天快乐!今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一个英勇儿童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
每一次公开课,都应侧重一个方面的修为提升,上过的公开课次数多了,就可以得到全面提升。用我们教师的评课语,教师在公开课方面也应一课一得,为课堂教学创设佳境。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1月19日第5版
作者:王弯弯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我要向大家推荐一位闪亮的明星:钟南山院士。钟南山院士将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新偶像和人生奋斗目标,激励我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幸福。”这是黎明职业大学新学期思政课“课前三分钟演讲”第一场演讲,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课堂上掌声不断。
“学校思政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已经开展五年了,与传统的满堂灌课堂相比,演讲中师生主动进入互动式教学场景,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分钟’,却达到了思政课教学一点亮满堂亮的效果。”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庄一民说,“课前三分钟演讲”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去分析思考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准确定位自己在时代和社会中的坐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恰当使用贴合学生语言习惯的流行热词,让思政课回归生活接地气,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动手动脑动嘴
学生参与每门思政课的设置
“在寻找职业的每一场面试,我都能自信自如,侃侃而谈,成为‘面霸’,主要得益于原来学校每学年思政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已经成为九牧王集团员工的毕业生王桂婷自豪地说,毕业时她已经俨然成为一名“超级演说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从容的面试仪态成了她进入职场的“神器”。
王桂婷从没有上过讲台,面对老师的鼓励,为了准备第一次“课前三分钟演讲”,除了根据选题做好课件外,还认真观摩老师推荐在云班课上的优秀演讲视频,学习演讲技巧。“积极参与同学的讲演点评,增加自己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自信心,第一次上台演讲成功使我信心百倍。”王桂婷说。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什么?“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起来,关注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淑娥说,通过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养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提升了学生自由表达和演讲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曾任黎明职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社长的周嘉纹同学,对思政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感触很深:轮到她做课前演讲时,正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讲好马克思的故事,在思政课老师的指导下,她系统阅读了《马克思靠谱》《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等书籍,理解了“分配”“资本”“异化”等概念,在阅读中感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她与热爱阅读的同学自发组建了中特理论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在思考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中特理论读书社获批成为福建省高校首批重点建设政治理论读书社,现有学员近2000人,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新阵地。
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南关街道办事处羊坊社区担任“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燕慧慧同学,毕业后选择当了一名志愿者,而这种激情和选择最早就是源于思政课上“课前三分钟演讲”的选题。
“我的选题是关于网上热传的几张贫困山区图片,演讲中我对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尖锐看法,但也对问题进行了较为极端的情绪宣泄。”燕慧慧说,老师并没有简单否定或者批评,在充分肯定她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的同时,细致理性地分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鼓励同学们增强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决心,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演讲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琳说,科学理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演讲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同学主讲教师点评
沟通疏导共同参与分析回应
黎明职业大学思政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在原有实践调研专题汇报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而形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演讲的选题深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的专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典阅读、实践等方式巩固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论思考习惯和理论思维能力。
其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开辟“课前三分钟演讲”时政点评环节,做到每门思政课都设置、每位同学都参与。“通常是由一位同学主讲新闻并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述评,其他学生参与评新闻,任课教师当堂点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赖锦标说,这种形态就是针对亲和力、针对性而设的,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课堂,不重课外;重讲授,不重理解;重知识,不重素质;重结果,不重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获得感不强,教师自我评价不高的问题。
所以这种教学“动”感,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指导学生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成了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都要提前一天与演讲的同学沟通,了解同学的选题,做足功课,在点评环节,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思想方法的疏导,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师陈曙光说,通过小节看大局,理清现状看发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多少“亲密接触”的机会。而“课前三分钟演讲”在选题、审核、演讲、评价一系列环节中,老师对每一位同学都印象深刻。老师张映彬说,学生很信任他们,他们也初步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助推作用。
“对于学生的思想变化,学校也能从演讲中及时发现并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课内课外共同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李琳说,因为大部分学生演讲选题都是结合当次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兴奋点。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确定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同时也有效增强课堂的现实可感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凸显。
方圆鞋业总经理康盾对黎明职业大学的毕业生情有独钟。他说:“招聘时我首选黎明职业大学的毕业生,因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有几个共性,一是忠诚度很高,流动性较小,我的人力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二是有很强的工匠精神,不管是设计岗、财务岗还是管理岗,都有一股韧劲,精益求精。对我们中小型企业来说,员工能沉下来,留下来,用得上是最好的。”
“‘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统一。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中。”庄一民说,通过师生共同参与选题确定、内容审核、演讲、评价一系列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真实体现,真正成为学生的演讲“导师”,大学生的活“导师”。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正在从“深度”“广度” “温度”三个维度进一步巩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成果。“在着力解决选题热点问题的理论化问题,解决‘深度’问题的同时,更主动应该发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的作用。”庄一民说,老师们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出理论上的解答,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