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2 18: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汉字叔叔》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汉字叔叔》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内容概述等。 - 了解汉字叔叔(Ken Nakayama)的背景和他在汉字研究中的贡献。
2. "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 确定自己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享阅读体验,还是为了探讨汉字文化,或是为了分析汉字叔叔的研究方法。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汉字叔叔》这本书,以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对汉字叔叔的研究成果的评价。 - 对汉字文化、汉字演变历史的理解。 - 对书中提到的汉字起源、演变、传播等内容的感想。 - 对汉字叔叔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共鸣。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阅读《汉字叔叔》后的收获和感悟。
4. "内容要点": - "汉字叔叔的贡献":分析汉字叔叔在汉字研究方面的成就,如他如何推动汉字标准化、如何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播等。 - "汉字文化的价值":探讨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意义。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阅读
视频加载中...
71岁的理查德·西尔斯来自美国,他的中文名叫斯睿德,还有一个绰号“汉字叔叔”。斯睿德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时间,也就是50年,都在做一件事,研究汉字。而三个称呼里,他最喜欢的,就是“汉字叔叔”。
斯睿德成长在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的一座小城,全城人口只有几万人。1972年,22岁的大二学生斯睿德萌生了到没有家乡气息的地方,学一门在家乡从未听闻过的语言的愿望。当时,他的选择是去中国学汉字,那时中美还未建交,为了达成心愿,斯睿德决定先去中国台湾。
斯睿德:我长大的地方全部都是白种人,全部都讲英文,所以我想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一个外国的语言,和英语有很大区别的语言,全世界只有7%的人会讲英文,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讲汉语,所以我想来中国学汉语。
记者:家人怎么看待你这个选择? 斯睿德:我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美国人,当他知道我要来中国的时候,他说你是一个疯子。但是事实是,如果你担心太多,你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所以我想去看世界。家人的反对意见没能成为斯睿德放弃来台湾的理由,1972年,斯睿德用打工攒下的钱买了一张飞往台湾的单程机票。
记者:当你第一次到中国台湾,你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
斯睿德:我一点都不怕,如果你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有冒险的精神。当然,因为一开始来台湾的时候不会说汉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有一次我要切一点菠菜放在面里,我说那个叫什么?他说“老板”。我说你可以切一点“老板”给我吃吗?其实我在问那个蔬菜叫什么,却被理解为我在问那个人是谁,有时候会闹这种笑话。在台湾,斯睿德一边教英语赚钱,一边学习中文。两年后,他回到美国完成了本科学业,之后又获得了计算机专业图形识别方向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电脑工程师一类的项目制工作。
从22岁到40岁,斯睿德先后娶过两任中国太太,他频繁来往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但依然只能进行基本的汉语口语交流,读和写都很成问题。
1990年,40岁的斯睿德不想继续“目不识丁”,决心要在汉语学习上成为一个识字的人。他把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当作教材学习,每次来中国他都要淘古汉语书,家里堆满了《康熙字典》、《甲骨文字诂林》等古书。汉字有数千年历史,每个汉字字形都蕴藏着认识事物的密码,解密成了斯睿德那时最痴迷的事。
然而,当斯睿德徜徉在汉字演变的千年历史中自得其乐时,1994年,突如其来的心脏病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他被宣告生命只有一年。如果生命只剩下365天,我该做什么?斯睿德答案是,电脑化《说文解字》。
44岁的斯睿德开始了一场新的冒险,他要把《说文解字》、《六书通》、《金文编》和《甲骨文编》四本工具书里的古汉字,全部扫描进电脑,建立一个古汉字数据库。
经历四次心脏手术,斯睿德成功地跨过了一个又一个365天。随着藏书数量与日俱增,斯睿德的古汉字数据库容量已近10万字形,几乎涵盖了近百年成书的全部训诂典籍,他把在硅谷做电脑工程师赚到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古汉字电脑化这一浩繁工程中。
斯睿德的这个爱好是一个资金投入的无底洞。很快,他耗尽了20年攒下的30万美元,后来由于经济不景气,他在硅谷的高薪工作丢了,婚姻也再次破裂。未来的路该怎么走,钱从哪来,一下子成了最现实的问题。
尽管生活陷入困顿,但为了揭开汉字的前世今生,斯睿德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有了更庞大的计划。他要把多年创建的汉字数据库搬上互联网,供大家免费查询使用。
2002年,耗时8年建成的汉字数据库正式上线,斯睿德给网站起名:汉字字源网。当时收录的6500多个汉字所对应的每一个字形,都有一个编码。通过检索,网友们能查询到每个汉字的演变和全部写法。
汉字字源网上线之初,访问量一直不温不火,平均一天1.5万人次。网站首页有一个捐款链接,但平均每年收到的捐款只有约50美元。2007年,57岁的斯睿德失业了,他搬到田纳西州的乡下,当了一名河道管理员。每月收入除了解决自己温饱,其余都投入到了网站的更新维护上。2011年1月的一天,斯睿德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网站。
捐款量的激增源于一个中国网友偶然发现了汉字字源网,并把它分享到中国的社交平台上,汉字字源网的访问量从1.5万飙升至60万。一周内,斯睿德收到的捐款达到了3万元人民币。不断涌来的邮件里,很多网友开始称呼他为“汉字叔叔”。
成为“汉字叔叔”后,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从此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和汉字的缘分终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那就是到中国去。
2012年,62岁的斯睿德飞往中国天津。与40年前到台湾一样,这一次他买的,同样是一张单程机票。尽管“汉字叔叔”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但因为签证等问题,斯睿德的生活依然有些窘迫,他先后辗转过天津、北京、安徽等多个省市,不停地变换工作和住所。
两年前,受南京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斯睿德作为特聘专家定居南京,与公司合作,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向青少年普及。
去年6月,斯睿德获得了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金陵友谊奖”。12月,70岁的斯睿德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也就是“中国绿卡”。有了这张卡,斯睿德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出境一次,他计划长期居住在南京。
如今,斯睿德一手创建的汉字字源网已经涵盖了15000余个汉字字源,10万多个古汉字字形。他还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持续与人们分享着汉字的故事。
制片人丨张士峰
记者丨王宁
策划丨张宏飞
编导丨丁芳
责编丨王枫
编辑丨张宏飞
摄像丨王扬 王忠仁
中新网乌镇11月21日电(林卓玮)“事物总是在变化,但文化的传承永远需要我们去努力。”21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上,被誉为“汉字叔叔”的美国汉学家斯睿德(Richard Sears)从创新传承汉字的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一段跨越75年、连接中美的传奇故事。
现年75岁的斯睿德出生在一个人人都说英语的美国小镇。1972年,对单一文化环境感到厌倦的他,开始学习中文,也开启了他与汉字的不解之缘。
图为有“汉字叔叔”之称的美国汉学家斯睿德(Richard Sears)。
斯睿德表示,在深入研究汉字以后,他发现“要整理出汉字的真实故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们计算机化”。
读研期间主修计算机科学的他,决定用数字化的方式,整理出汉字的真实故事。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和不解,斯睿德并未迟疑,将自己的精力和金钱全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八年后,一个包含10万个古文字字形的数据库——“汉字字源”网站悄然诞生,其中既有古代的甲骨文和篆体字,也有现代的繁体字和简体字。
“在2002年,我的网站正式上线,你可以在搜索栏里输入任何一个汉字,简体或繁体,然后看到它过去3500年的历史”,斯睿德表示。
网站建立初期,鲜少有人问津,但斯睿德没有放弃,他表示,内心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讲好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到现代文字的故事”。
终于,在又一个八年后,他的网站迎来了60万访客。人们开始亲切地称他为“汉字叔叔”。随后,他搬到了中国南京,并在12年后获得了中国的永久居留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讲述汉字故事的方式也在变化。“汉字叔叔”指出,如今用视频讲故事更受大众欢迎。于是,年逾古稀的他开始制作视频,让全世界都能了解汉字的神奇故事。
大半辈子都致力于汉字传承的斯睿德,见证了50年间中文教学的发展。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从当初的寥寥无几,变成了如今的成千上万。
斯睿德表示,“现在成千上万的外国人都在学习中文,甚至是粤语和闽南语,我希望继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汉字历史故事的一部分。”(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