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导盲犬迪克 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3 06:1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导盲犬迪克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导盲犬迪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导盲犬迪克的故事,表达你的感悟和体会。
2. "了解故事内容":深入理解迪克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你的观点。
3. "个人感悟":在作文中,不仅要描述故事内容,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受,谈谈你对迪克及其所代表的导盲犬精神的看法。
4.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迪克的故事背景,激发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描述你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迪克作为导盲犬的责任与担当。 - 迪克与主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 迪克在帮助主人克服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 - 迪克所代表的导盲犬精神对社会的影响。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感悟,并展望未来。
5.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6. "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一些与

导盲犬上车


北京的冬天寒风簌簌,张冉拿着盲杖从家走到上班的医院约十分钟,路程虽不长,但寒冬里的片刻都是煎熬,盲杖触及的地方有限,她不敢戴帽子和手套,需要紧张地竖着耳朵感知周围的环境,在过马路或者拐弯的时候格外小心翼翼,耳朵和手被风吹得通红通红。
2017年8月,张冉拥有了导盲犬沙果,从此她的幸福多了一件事儿——可以在冬天“全副武装,穿得像只大熊一样”,她放心地跟着沙果走,五分钟就能走到医院。申领沙果近四年,张冉最大的感受是:“我可以保护我的耳朵了,戴上手套,手揣兜里,都没事。”
在张冉心中,沙果是她的至亲,甚至比丈夫杨康还要亲,时刻相伴她左右的“亲人”在出行上却曾遭遇一些麻烦。以前,张冉和丈夫杨康外出打车时,都要耐心和对方解释自己是视障人士,需要携带导盲犬乘车。大部分司机不会拒载,但真正看到他们携带的两只身型略显巨大的导盲犬时,仍免不了顾虑:这么大只狗坐车会不会闹腾,会不会弄脏车内环境,会不会影响驾驶?
《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款提及,巡游出租汽车乘客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不得携带宠物和影响车内卫生的物品乘车。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导盲犬并非宠物,它是经过严格训练持证上岗的工作犬。
2020年夏天,杨康和张冉携导盲犬出行时曾遭遇一次“默默”的拒载,司机声称自己往前开一小段路方便停车,结果一位好心的路人姑娘提醒他们车已经跑远了。张冉将相关问题反映给滴滴出行,滴滴出行非常重视这次事件,及时反馈:一定解决相关问题。
▲ “无障碍出行服务”已在74个城市开通

2020年9月,滴滴出行上线了“无障碍出行服务”,首期面向导盲犬用户开展服务,帮助携带认证导盲犬的乘客可以找到车、不被拒载、顺利完成出行。截止目前,这项服务已经覆盖全国74个城市。接到导盲犬用户的订单后,司机随之收到一条播报,被告知乘客是携带导盲犬出行的视障人士,当司机抵达上车点后,另一条播报响起,请司机主动寻找乘客,协助其上车。
前几天,杨康打车出行时遇到一位司机,见到他携带着导盲犬迪克的时候,司机称自己对狗毛过敏,但因不能拒载还是让杨康和迪克上了车。上车后,迪克安静地趴在座位下一动不动,乖巧的样子惹得司机连连称赞,友好地表示,以前对导盲犬了解不够,没想到这么乖这么干净。
截止目前,已有超过180万滴滴司机师傅完成了“无障碍服务”认证,认证后的司机须承诺不拒载携带导盲犬的乘客,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司机在服务导盲犬用户后,会获得荣誉勋章以及每单10元的额外奖励。
沙果和迪克成为一家人

十岁那年,杨康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摘除了眼球,从此他的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为了培养一技之长,父母送他去学音乐,这也成为他日后的兴趣所在与傍身之技。眼睛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耳朵变得更为敏锐。杨康也曾当过一段时间盲人按摩师,但狭窄的按摩室似乎束缚了他的心,杨康还是选择了音乐,他在唐山开了一家琴行,为琴调音,教人弹琴。杨康最喜欢莫扎特,“他的音乐能使人愉悦,旋律非常优美,听起来非常轻松。”

张冉因为青光眼在十四岁时视力退化到看不见东西,但勤学的张冉也精通多种乐器和钢琴调律,她又拿下了盲人医师从业资格证,是北京通州区第一位进入公立医院的盲人医生。
2008年,杨康和张冉因为音乐特长一起参加了残疾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乐团表演,他俩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杨康是张冉的师兄,但排练场上两人的交集并不多,杨康坐在最左边演奏大提琴,张冉坐在最右边演奏二胡。
真正成就彼此之间缘分的是导盲犬。2017年,张冉和杨康先后向中国导盲犬大连训练基地申领了导盲犬沙果和迪克。在拥有沙果之前,张冉家养过几只狗,经验丰富,为了能够领养导盲犬,她把自己那只调皮的哈士奇送给了亲戚。和师兄杨康的重逢是在导盲犬申领人的微信群里,没有养狗经验的杨康咨询了许多问题,而张冉则耐心给予解答。2018年4月底,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
随着感情日益增进,杨康决定带导盲犬迪克来张冉家。那天,张冉牵着她的导盲犬沙果在地铁站出口等待他们的到来。这不是杨康和张冉的第一次见面,却是弟弟迪克和姐姐沙果的第一次见面。相见时,它们好奇而友好地走向对方,互相闻了闻气味,奇妙的氛围让杨康和张冉都放下了心,不久后他们和它们成为了一家人。2019年,张冉和杨康领证,回到大连基地在一群导盲犬的见证下成婚。
▲张冉(左)、杨康(右)和他们的导盲犬沙果(左)、迪克(右)

对彼此的牵挂与思念也蔓延在两只导盲犬之间。张冉每次上班时,如果告诉沙果,迪克来了,沙果便立即跑去门口看看弟弟迪克有没有来。杨康的琴行则开在唐山,他如今每周至少往返北京和唐山一次,每次回北京,张冉但凡有空都会带着沙果去拥挤的火车站接他,最先发现对方的常常是两只导盲犬,姐姐沙果和弟弟迪克分别引领着张冉和杨康穿过人海相遇。

“它能24小时陪着我”

在张冉心里,沙果从来不是一只狗,而是满眼只有她的家人,甚至比自己的丈夫杨康和自己还亲。带沙果坐公交的时候,张冉有时自顾自地和它说话,路过北京银行的时候,告诉它:“沙果,咱们已经到北京银行了,北京银行是干什么的呢?是取钱的,取了钱就可以买肉。”沙果可能一辈子也听不懂,也可能早就听懂了,只是没办法回应张冉。
▲张冉(左)、杨康(右)和他们的导盲犬沙果(左)、迪克(右)

当初决定申领导盲犬,一个原因是张冉感受到带导盲犬出行比自己使用盲杖更高效,另一个原因则是让自己更有尊严。“有了它不用低声下气地去求别人,而且它能24小时陪着我,如果请一个保姆,不可能我上厕所的时候让她站在我旁边。狗狗是把我当作唯一的。”
中国盲人协会2019年5月的数据显示,全国有1731万视障人士,而导盲犬数量却不足200只。据国际导盲犬联盟标准,一个国家只有1%以上的视障人士使用导盲犬,才可以称之为导盲犬的普及。按照中国的视障人士的总数计算,导盲犬的数量应在17万只左右。在中国,导盲犬的数量远远不足。杨康在大连基地排队等待五年之后才拥有了迪克。
成功申领到一只导盲犬,还需要经过重重考察,包括申领人是否有稳定收入、有生活能力等情况,还要去大连基地与导盲犬共同训练一个月,建立信任关系。
“什么是导盲犬?”这个为视障人士所深谙的问题却常常成为大众的盲区。“许多电视节目无非说导盲犬为盲人做了什么,对盲人有多么重要,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导盲犬到底是什么?”张冉认为这是盲人带导盲犬出行遇到困境的核心问题。
带导盲犬外出,常常遇到饭店、商店将导盲犬拒之门外的情况。王志华和张冉、杨康是老友,他有一只叫芒果的导盲犬。和朋友去饭店吃饭,芒果常常被拒之门外,王志华三番五次解释,导盲犬是工作犬,有工作证,可以入内。五年过去,状况有在变好。“现在导盲犬进地铁、乘飞机,原则上都没问题,只不过有些航司可能有苛刻的规定,不是特别合理。”
在王志华看来,导盲犬的法律地位尚有待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均有提及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但更为具体的规定仍是空白。
▲在“无障碍出行服务”模式下,用户叫车页面显示“携带导盲犬视障用户优先叫车权益已生效”

为了确保全国范围内所有携带导盲犬的用户都可以顺利乘车,滴滴已经与全国多家导盲犬基地合作。同时,滴滴会针对这些用户进行优先派单,并通过语音播报和短信等形式,提醒司机为携带导盲犬乘客、视障乘客提供必要的帮助。
去年九月份,滴滴上线“无障碍出行服务”后,杨康和张冉立即通过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完成了线上信息认证,注册成为了滴滴无障碍用户,和普通乘客相比,他们享有优先派单权。
“科技赋能生活”

王志华是滴滴出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经理,也是这家公司唯一拥有带狗上班特权的人。刚认识芒果时,它在王志华侧面比他膝盖高不了多少,如今的芒果已经是一只八岁半的成熟导盲犬,采访的时候,它安静地窝在王志华的脚下,不一会儿发出轻轻的鼾声。
王志华此前就职于一家公益机构,负责助盲培训工作。和滴滴出行结缘,是因为他经常给平台提意见,以期改善视障人群的用户体验。负责和王志华对接的同事向他抛出橄榄枝:“要不然你来公司内部提意见,我们也真心想把这件事做好。”2019年,王志华成为滴滴出行的一员。

▲ 司机师傅帮助王志华上车,导盲犬窝在乘客脚底下

这些年,张冉、杨康、王志华等视障人士亲身感受着出行变得愈来愈便捷。视障人士出行选择打车,往往是遇到刮风下雨类似的坏天气。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无论下多么大的雨,视障人群出行几乎不穿雨衣,不打雨伞,因为落雨的声音会影响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这样的天气里,他们只能淋着雨等车。没有打车软件之前,他们在路边伸手拦车,无法分辨哪辆是出租车,只能碰运气。“现在,我们能轻松地对着手机说打开滴滴出行直接叫车,司机能把车开到家门口接我们,我觉得如果车能开上楼,还能到炕头上来接我,非常方便。”张冉笑着说。
“科技其实无意中赋能了我们视障人群的生活,而且多是正向的。科技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边缘人群或者少数人群的感受。”与中国盲人协会对接,听取收集他们的建议和想法是王志华的日常工作,总结出用户痛点之后,他会和滴滴出行的产研部门沟通,协力通过改进产品或服务来解决用户痛点。

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左四)与滴滴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罗真真(左三)现场签订战略协议

滴滴出行已经与中国盲人协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以进一步推动视障人群的“无障碍出行服务”。此前,滴滴曾推出了“无障碍专车”,并持续优化APP信息无障碍功能,盲人群体可以通过语音读屏顺利打到车。“我们想进一步促进司机主动寻找乘客,不光是有导盲犬的视障人士,没有导盲犬的视障人士也有这个需求。滴滴出行马上又要迭代新版本,提示司机协助乘客观察车后方来车,保证乘客安全下车。”王志华提及,滴滴出行希望从更多细节为视障人群的无障碍出行做好保障。
谈及未来的出行变迁,王志华、杨康和张冉都怀有对科技的美好期待——有一天能实现自动驾驶。“两个航空器在天上都能那么准确地对接,在地面上或许也能为视障人群发明这样的服务。”王志华笑称自己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我和我先生都特别想要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坚信有生之年这个事情可以实现!”张冉期许,她和丈夫杨康能载着沙果和迪克来一场不靠任何人、只属于他们一家四口的旅行。

(专题)

《宠物一千零一夜》:那些宠物教会我的事

三年前,导演贾慧敏因纪录片《宠物一千零一夜》的拍摄来到某一线城市。结束对当地一家宠物医院的调研工作后,她和同事在附近的宠物咖啡厅就餐,顺便向老板娘打听一些故事素材。

老板娘避开人群对贾慧敏说:“这里表面看是一家宠物咖啡厅,但实际上是一些有精神疾病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共同疗愈的地方。”来的路上一闪而过的招牌霎时清晰起来,贾慧敏回想起上面写着“某某精神卫生医院”。

导演詹子琪与《宠物一千零一夜》里出现过的猫咪。/受访者供图

在老板娘的讲述中,贾慧敏了解到,宠物是这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同伴,也是被疾病困扰的孩子们跟正常社会交往的一个窗口。老板娘一边希望在镜头前讲述这些故事,另一边也担心公开此事会招来风险。

“她担心这些小孩会因为精神疾病受到排斥。”贾慧敏理解她的顾虑,“节目播出了大家就会知道,她怕店里的孩子会被攻击。”

尽管无法拍摄这个打动人心的故事,给贾慧敏留下了遗憾,但《宠物一千零一夜》的整体创作经历还是让她收获了很多乐趣。

另一位导演詹子琪的感受也是如此。

梅花鹿斑比是詹子琪碰到的最特别的拍摄对象。/微博@宠物一千零一夜

梅花鹿斑比是詹子琪碰到的最特别的拍摄对象,他们相遇的方式也颇为巧合。

起初,拍摄纪录片的另一位导演在小红书上锁定了一只生活在英国的长毛柯基,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海外拍摄全部被迫取消,但节目组和柯基主人的交流并未因此中断。

柯基的主人告诉詹子琪,他准备从湖州某农场再领养一只狗,那是一个生活着鹿、马、牛、羊、狗、鸭等各种动物的庄园。这些关键词引起了詹子琪的注意。在得知农场主人也“非常酷”之后,她果断展开联络。

通往告别的相遇

在种种巧合的推动下,原本不太愿意做媒体宣传的农场主人薇薇和李斌,答应了节目组的拍摄请求。第二次实地调研时,詹子琪和他们进行了一次长谈,双方的信任感和亲密度终于建立。

詹子琪本想呈现农场里离群索居的动物群像,观察它们如何在丧失了原生种群的自我意识后,变得跟人类更加亲密。然而,只有梅花鹿斑比远同类、亲人类的行为泾渭分明,其他动物的行为并未展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梅花鹿斑比是一家农场的招牌吉祥物,它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一起生活。/微博@宠物一千零一夜

于是,这头对名为“葡萄”的同类充满防备却愿意亲近主人的梅花鹿成了故事的主人公。詹子琪在纪录片的旁白里如此描述人与动物的这种亲密关系:“宠物被人类赋予名字、新的生活习惯甚至习性。它们虽然不通人语,但大自然中并不存在巴别塔,也许生命之间的交流本就无需语言。”

在节目播出后,葡萄和斑比相继离世,主人薇薇经历了漫长的情绪低落期。人们总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对宠物的主人而言,这个道理还行得通吗?

薇奇·麦仑在《小猫杜威》中写到对宠物猫的依恋:“这么多年来,在艰难的日子里,在美好的日子里,在所有构成我们生命之书的一页页的那些不被记忆的日子,是杜威在抱着我。现在它仍然抱着我。”

农场里生活着各种动物。/微博@宠物一千零一夜

对于和宠物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死亡终究是一场过于特殊的离别,一些不敢面对的人选择在宠物年老时,送它们到别处生活,另一些人则不得不早早告别自己的宠物。

女孩悠悠的父母都来自纪录片行业,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妈妈田小琴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轨迹,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儿的教育上。

10岁那年,悠悠家附近的一家农场即将废弃,那里的小矮马Shadow由于脾性乖戾,一时间找不到去处,直到从小与动物打交道的悠悠戴上头盔,勇敢地凑了上来。

悠悠与Shadow。/《宠物一千零一夜》纪录片

在寻找素材时,詹子琪看到田小琴在《悠悠驯马记》及许多影像资料中记录过Shadow的故事,将其中一段经历用在了正片里。

最开始,Shadow还比较暴躁,尚不能走出狭小的马厩。某天悠悠带朋友来到马场,看完Shadow后,几个小朋友在外面无忧无虑地玩耍起来。与此同时,田小琴注意到Shadow开始在马厩里不停地转圈。

田小琴看着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们自由地奔跑,而Shadow焦躁的悲鸣早已被他们的欢笑声掩盖。这匹被困的小马,令身为人母的她于心不忍。

为了解决Shadow的困境,悠悠开始对Shadow进行耐心的安抚和训练,一段时间后,Shadow终于走出马厩。几年后,长高的悠悠无法再和这位伙伴御风同行,她把Shadow送到教小朋友骑马的马场,让它继续发光发热。

宠物之于悠悠更像观察对象之于科学家,他们的相处模式理智、淡然而平等。想必跟Shadow、奶猫、蜜蜂等宠物的告别早已让她明白,“生活会留下一些东西,提醒着往日那些美好时光都确切地存在过”。

职业犬的“退休”生活

多数时候,宠物只能陪伴我们人生的某一段路;有些时候,我们也只是宠物生命中的过客。只不过,倘若“路过”发生的节点足够巧妙,那么这段旅程就有机会通往永恒。

缉毒犬大萨的日常。/微博@宠物一千零一夜

一个偶然的机会,贾慧敏从宠物摄影师朋友那里,接触到退役的缉毒犬大萨。大萨的主人思愔是一位细心、开朗、包容的母亲,她养宠物的方式和教育子女的理念一脉相承。

“她很理性,对狗的要求就是只要它自己快乐,然后也给他们家带来快乐就够了。”贾慧敏说,也许有些观众不能接受宠物在家里随地大小便,但思愔不会刻意驯化它们,她认为生灵的天性应当被尊重。

思愔的大女儿学习成绩优异,而小儿子排名全校倒数。她觉得成绩好坏离不开天赋,不必强求,但培养运动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她鼓励孩子们到户外活动,自己也以身作则,经常跟大萨和另一只宠物狗在小区里奔跑。

提到这个故事时,“快乐”是贾慧敏的高频用词。对于风光不再的“退休老干部”大萨来说,思愔一家的快乐氛围无疑为它完成享清福的“任务”提供了助力。

或许大萨的某些“职业病”依然难以治愈,或许它离深谙“狗情世故”还有一段距离,但它已经慢慢学会争宠,开始对小主人撒娇耍赖,一点点重塑自由的灵魂。

纪录片《宠物一千零一夜》剧照。/受访者供图

温馨的小区再次被白雪覆盖,刚退役时笼罩在大萨身上的淡淡忧伤已随风飘散。它热情地奔向年轻的同类,宣告自己完全适应了新的生活。

寻找动物类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时,机缘必不可少。贾慧敏告诉记者:“我就是搜一些奇怪的关键词,比如‘美容 狗’‘演员 猫’。然后正好我拼了一个‘实验 狗’,才知道真的有实验犬这回事。”

在负责退役实验犬领养的志愿者带领下,她第一次走进了这些小动物的生存环境。实验基地的一排排笼子隐没在黑暗之中,镜头推了又推,拍不尽那压抑的纵深感。那是一个强者才能果腹的“原始社会”,可对实验犬来说,笼子仍是最安全的地方。

世界上每年都有十万只狗投入人类的实验,其中98%是比格犬。/纪录片《宠物一千零一夜》

对人的不信任,是它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贾慧敏在片中说道:“领养意味着走出笼子,与最害怕的人类同居。”最后,胆怯、顺从的退役实验犬都逐渐被领走了,但50号实验犬因心理障碍过于严重被留了下来,在笼中的小铝盘里独自转圈。

虽然基地的画面给摄制组带来了巨大震撼,但实验犬退役后的宠物生活才是他们的创作核心。贾慧敏面前的道路并不分明,她担心跟拍志愿者会变成一次领养活动的记录,缺乏故事性的聚焦。

在不确定这个主题能否做成的情况下,贾慧敏坚持跟进,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舟山第三福利院院长应燕领养了3号实验犬,取名为“妞妞”。

摄制组的实地调研为期两天,确定可行性后拍摄正式开始。由于妞妞和福利院的老人们都具有认知障碍,不可控因素颇多,因此这个故事的拍摄不能完全依赖脚本。他们一边拍摄,一边寻找合适的场景和细节。

妞妞在福利院的新生活。/微博@宠物一千零一夜

“比如说前一天我观察到很多老人的一些行为比较特别,和这里的宠物狗有一些相似性,可能第二天我就去观察这些狗在这样的情景下会有什么反应。”贾慧敏举例说。

妞妞刚到福利院时还很虚弱,贾慧敏提出能否抱着它跟老人们见个面。恰巧,让妞妞进一步融入人的生活,并给老人们带去慰藉也是院长的初衷,于是就有了片中不睡觉的爷爷抱着妞妞喜上眉梢的那一幕。

主人与宠物,一场漫长的治愈

“妞妞给老人带来新的期待,它也跟随老人的步调,缓慢地认识世界……”《宠物一千零一夜》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光明的结尾。可事实上,不睡觉的爷爷只在第一天拍摄时表现出了兴奋。

“到后面他就不太留意到狗了。宠物能让他们放松一些,但是也不太能让他们真的有什么好转。老人们的日子还是像之前一样,过得比较混沌。”贾慧敏表示,老人的生理机能已经退化,无法像妞妞一样有明显的恢复。

但他们还是可以期待人生的新篇章,就像不睡觉的爷爷一样,畅想离开福利院再养一条宠物狗的生活。

当“也许生活就是一场漫长的治愈,治愈残酷不可说的过往,治愈永远不能战胜的衰老和死亡”的旁白响起,观众会对爱能超越物种、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建立信心。

唐山某盲人琴行的老板杨康,几年前结识了导盲犬迪克。当地没有马路牙子的道路给导盲犬的训练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杨康说,刚开始的时候迪克经常误将他带到马路中间。

杨康妻子和迪克。

好在杨康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他研究出了一套跟迪克配合的方法,还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他每天从家步行两小时到琴行上班,最终跟迪克双双减重成功。

在训练迪克的过程中,杨康通过导盲犬答疑微信群,结识了生活在北京的女性盲人按摩师。从那以后,一个跨越160公里的爱情故事每周三准时上演。

拍摄时贾慧敏发现,杨康与妻子对待出门的态度很不一样。

“就这个女生而言,从小家里人不太放心她,即使她很信任她的狗,她也还是很谨慎,不会自己去很远的地方。这个男生就不一样,他的经历非常丰富。有了狗之后,我感觉他是把导盲犬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的一位盲人。”

杨康是射手座,有很多冒险的想法。他曾在迪克的“导航”下独自前往广州考咖啡师证书,还盼望着有一天可以跟迪克一起去西藏旅行。“不知道狗能不能感受到勇气这个东西,但它肯定带给了杨康很大的安全感。”贾慧敏这样觉得。

纪录片中的帅气“上班狗”。/纪录片宠物一千零一夜

在《宠物一千零一夜》的筹备期,主创团队做了很多调研,也划定了作品的大致方向。导演团队在总导演的指导下,精挑细选了24个小故事,群策群力完成了整部作品。

这支年轻的主创团队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这还真的是一个比较随遇而安的片子,做的时候没有想太多,都是凭导演自己的感觉去做的。”贾慧敏表示,他们看过成片后发现,自己拍摄的动物行为,比其他渲染人和动物的情感、聚焦在人身上的纪录片更为丰富。

“我们自己更希望它是一个寓言感很强的东西,虽然外表是很轻松、很可爱、很童话的,但每个故事都有它想表达的内涵。”在转述其他主创的愿望时,贾慧敏如此说道。这又何尝不是人类对宠物们的浪漫想象?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