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3 09:11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十一月读后感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撰写关于十一月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观点鲜明:
1. "明确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是关于十一月的节日氛围、季节变化、个人经历,还是对某一书籍、文章的感悟?
2. "选择合适的材料": - 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果是关于节日氛围,可以选择与感恩节、万圣节等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是关于季节变化,可以选择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
3. "结构布局": -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阅读材料,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思考和分析,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 "描述":简要描述阅读材料的内容。 - "感受":表达你对材料的个人感受。 - "分析":分析材料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结合个人经历或知识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 "反思":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材料对你产生的影响。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化你的观点,并可以提出进一步思考或行动的建议。
4. "观点鲜明": - 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
进入11月,热闹的夏季星空逐渐退场,秋季四边形成为星空的主角。在本月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中,水星和火星都比较靠近太阳,不易观测。金星由蛇夫座顺行至人马座,日落时分位于西南方天空,地平高度在17°以上,利于观测。木星的下落时间进一步提前至夜晚23时33分左右,前半夜可见。土星在摩羯座顺行,日落后由东南方转入西南方天空,下落时间提前至夜晚约22时13分,也是在前半夜可见。
室壁正当空,秋后建离宫
和其他季节相比,秋季星空略显寂寥,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莫过于秋季四边形。秋季四边形四星中最亮的是西北角的仙女座α,其亮度和北极星相当,另外三颗略暗一些,位于飞马座。在我国传统星象体系中,这四颗星分别属于两个星官:西边两星为“室”宿,东边两星为“壁”宿。在早期,它们同属于营室(即营造宫室)。后来壁宿(本意为东面的墙壁——东壁)从营室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宿,营室则简称为了室宿。
我们的祖先十分巧妙地把天时、人事和星象糅合融会,让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11月的星空中完美融合。古时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的黄昏时节,正值室宿和壁宿位于南方高空。这时农忙刚刚结束,各地的劳役开始被征召起来,给君王营造宫室。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之语,这里的“定”就是室宿二星,意思是它们在黄昏后出现在南北中天时,人们在楚丘营建宫室。先民们在天上也做了类似的设定,四四方方的营室四星,被想象成四堵墙壁,它们代表了天帝出巡时的行宫;在室、壁南边的东西两侧,则有“土公”“土公吏”两个星官,是负责建造宫殿的小吏;室宿北星的旁边还设置了“离宫”星官。天上和人间不仅社会秩序相同,而且劳作时节也恰好相应,如此安排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岁差的影响,现在室、壁在日落后位于南方中天的时间推迟到了公历的12月中旬左右。2021年11月上旬没有月光干扰,当地时间晚上8点以后,我们可以在正南方天空找到它们。
天王星冲日,整夜皆可见
11月5日,天王星运行到与太阳相对的另一侧,也就是来到了“冲日”的位置,太阳落山时它正好升起。此时天王星距离地球距离最近,亮度最高,而且整夜可见,是一年中观测它的最好时机。
天王星的英文名为Uranus,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是众神之王宙斯的祖父。它的亮度差不多是肉眼能见到的极限,不过视直径最大仅为4角秒左右,就算用高质量的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来看,也只是一个蓝绿色的模糊小点儿。
天王星的自转轴与公转平面的倾角为98度,是“躺”着公转的。它绕日运行时,时而两极朝向我们,时而侧对着我们。天王星有着暗淡、细小的环系,当前,这个环面几乎正好朝向地球,利于观测。不过其光环的反照率只有2%左右,比木炭还黑,只有用最大的望远镜才可能看到。相比而言,土星环的反照率可以高达70%。
11月5日是农历十月初一,没有月光干扰,当天的日落时分,天王星从东南方升起,大致位于白羊座头部三颗亮星下方13度处,我们可以使用Stellarium软件查询它的具体位置。在城市和近郊地区,用双筒望远镜不难找到它的踪影;在没有光污染的郊外,我们还可以挑战一下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它。
月掩金星,带食月升
11月19日,我们将迎来一次月偏食,在亚洲东部、大洋洲(除极西部)、太平洋、北美洲、南美洲、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西部、欧洲极西部和极北部、北冰洋等地区可以看到。
我国只有西部部分区域看不到本次月偏食,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带食月升”,也就是被地影遮挡着的月亮升出地平线。对于月食或日食,“带食升”意味着越往东观测条件越好。例如本次月偏食,“带食月升”区域内,越往东则月出地平时它被地影遮挡的程度越大,观赏性越佳。反之,在“带食落”的区域内,越往西则观测条件越好。
本次偏食非常接近于全食,食分(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月亮被遮挡的程度)达到了0.978。北京时间11月19日15点18分,月面开始缺蚀,到17点03分遮挡达到最大(称为“食甚”),18点47分月面复圆,共持续3个半小时。在北京地区观测,月亮将于16点59分升起,位于东偏北25°处。整个月面几乎一片暗红,只在右下角露出一丝亮白,非常值得一看。如果有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效果更佳。
11月8日还将发生一次月掩金星,即月球从金星前面经过并将它遮挡的现象,但恰好发生在白天,难以看到。当天晚上,我们可以欣赏到角距离很近的金星合月。当天是农历十月初四,薄暮时节,一弯蛾眉月和耀眼的金星同时出现在西南方天空,可谓“月共长庚耿耿明”,值得一看。
(陈鉴 作者系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
来源: 科技日报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好书有约”十一月好书榜来了。
嘉兴市图书馆“好书有约”专架可借阅。
嘉兴市新华书店“好书有约”专架有售。
看了好书,欢迎写读后感给我们:haoshuyouyue520@163.com,一经选用稿酬和好书双重酬谢。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赵冬梅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传统史学通常侧重宏达叙事,那些微不足道的普通个体的生命故事往往被忽略、被掩埋,但是,更能触动读者心弦的,往往却是那些带有历史体温的个体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因为今天的我们也正经历着同样的爱欲挣扎。
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的《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便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历史作品。
在这本书,她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人生代代无穷已”,正是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洪流中的寻常百姓,构成了历史上极为生动、持久,也极富生命力的画卷。“两种日常达古今”,也正是千百年来通贯古今的日常生活,将我们关注于眼下生活的视角引向了更远的过去,在鉴古思今的阅读中,深入体会文明跃进的脉搏与气息。
赵冬梅几乎是北大历史系第一位尝试走出象牙塔,去到电视平台中与大众沟通的人。她认为“好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曾经活过每一天,像我们一样快乐过、勇敢过、挣扎过;他们曾经汲取过前人的教训,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如今,他们又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训。所以,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应该照一照我们寻常百姓的日常与人生。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曾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主讲人。
作品选读
饼与中国的主食革命
山西有一种特产叫“煮饼”。按我们通常的理解,饼由面粉或者米粉加水制成,外形扁平,表面相对干燥;而“煮”是一种烹饪方式,应该有一锅水,食物在水里加热,直至熟透。饼可烧可烙可炸,还可以煮?
现在我们已经不煮饼了,然而古代的饼确实是可以煮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小段子:曹魏时期的何晏“美姿仪”,姿态优雅,仪容美丽,“面至白”,皮肤白到令人妒忌——古人对男性的外貌其实很讲究,男子“长大肥白”,身材高大健硕、皮肤白皙,便会让人觉得资质非凡、能成大器,关键时刻单凭长相还可救命。比如汉初封侯拜相的张苍,早年“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1。这样的故事不止一则。对“长大肥白”的崇拜,多半与普遍性的营养不良有关。说句题外话,男性之追求肤白貌美,在魏晋南朝时期发展到近乎变态的地步——男子化妆。徐克的电影《梁祝》里有这样一个桥段:祝英台被逼出嫁,啼哭不止,眼流血泪,妆怎么也化不上去。一帮婢女束手无策。这时候,脸白得像日本艺伎一样的祝爸爸走过来,气急败坏地说:用我的粉!这神来之笔,令人绝倒。
说回何晏,魏明帝怀疑他“面至白”不是纯天然,“疑其傅粉”。于是“正夏月,与热汤饼”,大夏天让人煮饼给何晏吃。何晏吃得满头大汗,“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肤色像月光一样莹润白皙,更好看了。
这种热汤饼的做法,根据贾思勰《齐民要术》的记载,是把面团擀成两指宽的面片,两寸一断,然后再用手把这两指宽、两寸长的面片尽量扯薄,越薄越好,开水下锅,大火煮熟。煮熟之后,浇上肉汁就可以吃了。说白了,“热汤饼”大概就是打卤面片,好像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西晋的美食博主束皙却不惜笔墨予以赞颂,说汤饼形状美,“弱如春绵,白若秋绢”,柔弱洁白,惹人喜爱;味道佳,“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舐唇, 立侍者干咽”。香浓气味随风飘扬,进入每一个人的鼻腔,那不幸处于下风向的人流出了口水,小厮们捧着空酒杯斜眼向碗里瞅,端着碗的仆人在舔嘴唇,侍立在一旁的仆人在咽口水。这样的好东西最适合冬天食用:“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最冷的时候,大清早去朝会,鼻涕都冻住了,胡子上结了霜,此时来一碗热汤饼,管饱又暖和,最好不过。
在中国文学史上,各个时代最盛行,同时也是成就最高的文体依次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赋虽然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但到了唐宋时期,吟诗作赋仍然是文人的基本功。赋的特点是骈四俪六,文辞华美。换句话说就是充满了生僻字,很难读。如此盛大华丽的文体,竟然用来赞美“饼”,似乎有些小题大做,然而放在西晋,就很正常。因为在那个时候,“饼”代表着创造和美,是一种既时髦又高贵的食物。
在面食以前,北方的主粮是粟,也就是小米。秦汉时期的老百姓是很不愿意种麦子的,汉朝政府曾经两次推广种麦,目的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但是老百姓的响应度并不高。因为麦子直接煮了很不好吃。用麦粒或者麦儿煮的饭叫作“麦饭”。麦饭是穷人的食物,有地位的人吃麦饭只有三种可能:第一,正在服丧或者修道者,想要从肉体上折磨自己,以示与众不同;第二,艰苦朴素或者比较抠门儿的守财奴,因为麦子便宜;第三,好这口的人。秦汉时期的人之所以不吃面条或者烙饼,主要因为他们还没学会面粉的制备和饼的制作技术。
麦是外来作物,大约在一万一千年以前,生活在西亚的人类祖先首先驯化了麦,大约在五千年前,麦抵达中国,中国境内出土的最早的麦类实物是甘肃民乐县东灰山发现的小麦粒和大麦粒。面粉的制备技术和饼的制作技术传入得更晚。束皙就观察到先秦经典“不说饼”,因而推断当时“虽云食麦,而未有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今天我们从文献中能找到的“饼”的确在束皙说的“近代”。汉元帝时,宦官黄门令史游编纂的识字教材《急就篇》就把“饼”和“麦饭”并列在一起,有云“饼、饵、麦饭、甘豆羹”。关于“饼”的来历,束皙根据“饼”的奇异名称推测说:“若夫安乾粔籹之伦,豚耳狗舌之属,剑带案盛、餢飳、髓烛,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法出乎殊俗”是一个很有见地的推断。
图十一:南宋 楼璹(传) 《耕稼图》之舂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