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关于幼儿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3 13:56

怎么写《关于幼儿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幼儿的读后感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的读后感是为了表达个人感受、分析作品主题、探讨教育启示,还是为了启发读者。
2. "选择合适的作品": - 选择与幼儿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等相关的作品,确保内容与幼儿教育理念相契合。
3. "结构清晰": - 确保作文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等。 - 中间部分深入分析作品,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 结尾部分总结你的感受和思考,提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4. "关注幼儿视角": -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作品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情感共鸣、认知启发等。 - 分析作品中的幼儿形象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5. "情感真挚": - 表达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你对作品的热爱和认同。 - 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
6. "观点明确": - 对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 避免泛泛而谈,要具体阐述理由和依据。
7.

到孩子身边去——读《儿童立场》有感

近年来,“儿童立场”这一词时常会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那么,什么是“儿童立场”呢?有的说儿童的想法与观点,也有的说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带着这样的思考,暑期,有幸拜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让我对“儿童立场”有了深入、立体的认知。成先生认为儿童立场需要我们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

《儿童立场》 图说封面

然而,回归当下教育,我们往往无法真正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常常出于成人本位替他们作选择,基于我们的认知经验帮助他们做判断,这些看起来像是推动儿童发展,但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真的是孩子感兴趣的吗?真的是孩子愿意去探究发现的吗?

短短四年的教育生涯,我也尝试基于儿童立场去走近我们的孩子,我交流的主题为“到孩子身边去”,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作阐述:

记得家访时,一个叫涵涵的孩子的异常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她几乎很少说话,在家长连续追问下才能蹦出些许词汇,来园后,她的行为表现让我更为吃惊,她对于集体活动中同伴的接触产生恐惧,喜欢独自一人游戏;对于成人的指令置之不理,随性而为,这都让我陷入无助,也许是为人师的那份执着与热爱,我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家长的无助竟让我激动落泪。于是,我就笃定要走进涵涵的内心,了解她,包容她!

首先,到孩子身边去观察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在初入园的几天里,涵涵频繁出现尿裤子的现象,跟随她进入厕所后竟发现,涵涵一直在男孩子小便池入厕,我想如此反常的行为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产生的,与家长沟通得知家中并未进行性别意识引导孩子正确入厕,成人无意识的行为暗示就会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家园合力,我们共同用图书、动画以及标记认知等方式引导涵涵形成正确的入厕意识,在大约三周时间里,我都坚持陪伴她入厕,当孩子无需我引导能独立正确入厕的那天,我的内心充斥着无尽的喜悦!是呀!到孩子身边观察是多么重要!

其次,到孩子身边去发现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并不断动态变化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走近他们,用心品读,细心发现,看见孩子的兴趣、需要,同时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支持、去助推,去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我意义上的经验。在一次偶然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用沙锤表现乐曲结尾部分的节奏,当其他孩子表现生疏时涵涵却显得十分熟练,她认真聆听乐曲,准确表现节奏音型,此时的她仿佛已经是乐曲里那个快乐的小精灵,在后续的音乐体验中我发现涵涵确实对于音乐十分敏感。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与妈妈建议家中可用音乐作为起床、吃饭、游戏、整理等环节的提示,以帮助她养成良好习惯。正是这样靠近孩子的发现,让我站在“儿童中央”,找寻到她的“发光点”,用切合孩子兴趣的方式与他的一日生活相关联,支持他们的自由探索、快乐表达,让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中获取更好的生长!

最后,我们要到孩子身边去等待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充满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辛,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如今,涵涵已经入园将近一年了,细细品来,改变甚多。从独自活动到能跟着老师参加集体活动;从只会说自己的名字到已经能够清楚叫出班级每个同伴的姓名、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从单纯的表现节奏到能够听指令表现音乐节奏、演唱歌曲......很多进步都慢慢发生着!

其实,孩子的“小宇宙”是变化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组。我们能做的便是走近、触摸一个个“小宇宙”,用心发现、用爱陪伴,去感受这些小宇宙自己的变化、运转方式,静静欣赏这里悄然浮现的闪亮星球。

如同儿童诗《梦中》描写的那般“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

如此简单的话语却将真实、温暖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看来,我们真的要到孩子的队伍中,到孩子的身边去,心在儿童立场,情在儿童立场,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种诗的人,只有这样,才是你和我最闪亮的“儿童立场”。(教育专业组 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宝山幼儿园 蒋倩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每年读千册绘本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讲绘本?

澎湃新闻记者 杨思超

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2岁孩子读2000册绘本”、“4岁孩子家里藏书5000册”,在社交媒体上能发现不少阅读“牛娃”,也会看到有些妈妈每天会分享严格的阅读计划。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也有不少父母不知道如何选书,如何给孩子讲书。

不要只“卷”阅读量

“别人孩子一年能读近千册绘本,我们孩子也一定要做到。”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的家长会过于在意孩子阅读书籍的数量,而轻视阅读质量。还有的为了完成阅读计划,要求孩子每天必须读多少页。

实际上,在阅读上只求快求多,不仅不能让孩子从阅读中获益,反而会摧毁孩子的阅读兴趣。

什么是正确的读书指导?“日本绘本之父” 松居直曾说过,“父母越像骑手般进行读书赛跑,结果越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孩子读书是孩子的快乐,而非父母的面子。父母要把有趣的书而不一定是有用和有益的书,放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自由地感受读书的快乐。可能的话,大人和孩子一起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

阅读习惯培养需要量身定做

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爱上阅读,首先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费冬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书贵在精而不在多,与其萝卜白菜都往筐里装一样选100本书,不如让孩子把一本好书读100遍。孩子们看书是有心理动力的,这个动力就是阅读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图书时,要考虑他们的生活经验、心理发育和认知水平,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书。训诫味道太浓、画风呆板毫无个性的图书,也不能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读书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事,任何书单都只是参考,为孩子选书一定要依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阅读水平来选书。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理解力,可以和孩子先读一本他喜欢的书。

选对书是第一步,对于不识字的孩子,父母如何陪孩子进行有效地阅读同样重要。在读绘本时,不应该只是读书上的字,还要引导孩子根据图画体会书中的故事。通常好的绘本书中的插画,集合了画家的创作心思和意图。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看图,通过封面图辨识作者创作意图,通过书中插图猜测故事情节,提升孩子艺术感受。还要鼓励孩子发现细节,进行现实生活的移情。

有些父母通过读书让孩子识字,虽然这能达到识字效果,但对于图画书来说,只指读,不看图画,就会错失美育的培养。

有效阅读需要积极进行亲子互动

在亲子共读时不要忽视提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倾听能力、发展儿童语言和智慧,是亲子共读功能中的两个。在亲子共读时,积极互动是促进有效阅读的方式之一。父母应适当鼓励孩子提问,提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再进行交流。对于交流阅读的输出,可以是语言表达,也可以是文字或者是画画。不少阅读研究者建议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探讨读后感,这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少孩子喜欢打断阅读者进行提问,有家长觉得这是不专注的表现。其实这反倒是证明孩子在专心听故事、尝试理解语言的意思、思考故事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同,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无法支撑他们把问题留到最后,所以父母应该及时回应孩子问题,然后在结束时,对于这个问题在做整体内容理解的解释。

总的来说,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时,父母的角色应该是有正确方法的辅助者。“中国父母很焦虑,一碰到书就会想到学习,就会变得严肃起来。”关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博士李坤珊提出了“三个家常”。

“家常人”,家庭中的成员都要有阅读习惯,孩子喜欢模仿,当看到爸爸妈妈看书,自然也会去阅读。“家常菜”,为孩子准备书,就像做菜一样,要品类丰富。“家常事”,要形成固定习惯和孩子一起读书,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共读。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张亮亮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