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书的读后感1000字》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3 21:26

3招搞定《书的读后感1000字》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书的读后感10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书籍:首先,要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有启发性的书籍。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保持热情和动力。
2. 理解书的核心内容:在开始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书籍,理解书中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这有助于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明确读后感的主题:根据书籍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确定读后感的主题。主题可以是书籍中的某个观点、人物、情节,或者是书籍所引发的人生感悟等。
4.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和感受。 -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a. 书中的观点、人物、情节等; b. 与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联系; c. 对书中观点的认同、质疑或批判; d. 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书籍的感悟和评价。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语法错误; - 用词准确,避免模糊不清; - 运用修辞手法,使

写给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颂歌——长篇小说《山河人间》读后

作者:王宏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家桥长篇小说《山河人间》(花城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安徽六安老区人民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兴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历程。小说栩栩如生展现了程志刚一家五兄妹修建水利工程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汗水,讴歌了普通劳动者忘我的献身精神,而主人公农民英雄程志茂也成为近期文学创作中一个鲜明形象。

全书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程志刚的大哥程志茂。他是那个激情如火年代中的英雄,有“干不死”“白化手”“洼刀腿”等外号。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今天,我们难以想象半个世纪前人们的生活情形和精神状态。作者通过塑造程志茂这一形象,提供了那个激情年代中的一个典型样本。他身上蕴藏着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民众建设新中国、改造大自然、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豪情壮志。作为力图摹写20世纪中国历史全景的“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山河之间》通过对程志茂等人以及乡村社会各色人等的细腻展现,让人们沉浸在那个年代特有的回音之中。

书中的程志刚算不上主要人物,但他与程志茂的兄弟关系,以及他对英雄哥哥的了解,旁人难以企及,使程志刚隐秘的成长史成为整部作品中一条重要的支线。全书伊始,他刚从农校毕业,暂时去乡村当社员,投身水利工程建设。他当时的心境实在忐忑,由于不擅长做扒河的体力活,一时颇感迷惘,对个人的未来发展也颇有疑虑。革命家庭出身的李义兰谆谆劝导,使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大哥程志茂的言传身教更激励他勤奋拼搏。在全书结尾处他领悟到,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拥有双手,“我们就可以劳动,大象用鼻子都可以卷东西,人用双手可以抱得更牢,抱得更多”。正是在大哥的感召下,程志刚慢慢成熟起来,从个人的小圈子跳出来,融入到火热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河人间》又是一部年轻人艰难成长的心灵史。

这部近40万字的小说从头至尾是由百余封书信连缀而成。在快捷便利的即时通讯成为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今天,书信已近乎绝迹。而在20世纪60年代,书信还是人们礼尚往来的重要工具。陈家桥在叙述手法上延续了其一贯的精致和考究,通过书信体来推动故事的讲述。程志刚和李义兰这对青年男女,原本是农校同学,毕业后一同参加了六安地区规模浩大的水利建设工程。他们通信的时间持续了两年多,信件篇幅洋洋洒洒,事无巨细,娓娓道来,即便是较短的信也有千把字,与今日的微信短消息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谈各自的工作、生活与理想憧憬,渐渐发展成一种对亲密伴侣的牵挂。

纵观中外文学史,书信体小说最适合于展示人物细腻复杂、变幻不定的内心世界,卢梭《新爱洛绮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堪称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在陈家桥的这部新作中,由于情窦初开,由于各自的矜持和羞怯,程志刚和李义兰几乎没有感情的直接倾诉,读者只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蛛丝马迹,这也许正是陈家桥的用意,用文字唤醒历史。

这部小说虽然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但它将人物置于百年历史巨变的整体框架,从而赋予这些人物浓重的历史感,从中可以感悟到普通劳动人民的朴素与伟大。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6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读《素书》有感(原创)

少时读林汉达先生的《前后汉故事新编》对张良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印象深刻。逃亡途中的张良偶遇后人称为“黄石公”的老人,经受多次考验始得其秘笈《太公兵法》。后来得知,说是《太公兵法》,其实这是林汉达先生该书的一处错误,这书应该是《素书》。

当时整日留心天下发展态势的黄石公对张良博浪沙行刺肯定是知道的。一个改姓埋名,一心复仇的六国后人,张良,敢于狙击一跺脚地动山摇的秦始皇,勇气可嘉,但仅凭匹夫之勇,难成大事。亡秦需要这些热血壮士,更须具备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大勇。基于这种认识,黄石公决定将张良作为首选人物,暗中跟踪观察他良久。圯桥授书,在张良是邂逅,在黄石公却是必然;一系列折辱,既是考验,也是上课。直到张良面试过关,黄石公才将《素书》给了他。正是凭着对这本书的精心研读,靠着这部《素书》,张良得以兴刘灭项,而后功成身退。但张良没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其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以前知道《素书》书名,总认为该书是为为官人之写就,也就没有在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感触良多。

俗语说“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一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过个人认为少看西游,老看三国,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小孩看了西游,会喜欢孙,会崇拜英雄,追求真善美,从小就有一种正义感。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每到暑期电视上就会开播《西游记》。

其实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适合阅读的特有书目。中年之后,历尽沧桑,磨砺良多,人生警醒与思考多了。对照自己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再细品《素书》,往往让人恍然大悟,心境也在读书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素书》,六章一百三十二句。词句不拗口难涩,每句内蕴异常丰富、深邃。表面上看,素书是为从政者如何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把握道德谋略的关系而写的,其实仔细读来并不尽然,书中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的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用之修身,可明志益寿;用之治国,会位及人臣;用之经商,可富埒王侯;用之军事,能百战百胜。

《素书》所言 “志不可以妄求”“遵而行之者义也”,真得使人引发思考。志之于人,实为信仰之于人生。人的一生随时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调整、加强着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对古今风云际会、人生沉浮荣辱给予高屋建瓴般的哲学蒸馏后,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的告诫,且既有危难之际的指点迷津,也有踌躇满志之时的暮鼓晨钟。而义与利之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且还将会越来越激烈的争斗下去。见利忘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抉择时时撕裂着人性,也撕裂着人类,遵义章中所例举的四十六种灾祸,在现实社会中仍触目皆是,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义的、丑恶的或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专政的手段固然需要,但是从道义的角度出发消除心魔才是根本。

所有这些,已不再仅仅是讲为官之道。这对当今社会人们心态、人类行为方式的调整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