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3 2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克拉拉小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这可以是关于克拉拉小姐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是书籍对你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克拉拉小姐这本书,包括作者、出版时间、故事背景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正文: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分几个小节,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在论述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特点进行分析,避免空洞的泛泛而谈。 b. 引用书中经典语句或事例,增强说服力。 c. 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要保持客观公正。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读后感主题,并简要展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注意句子结构,使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 观点鲜明:在表达观点时
在豆瓣电影,有超过10万人参与评分,分值高达9.1,《海蒂与爷爷》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觉,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治愈”。阿尔卑斯山绝美的四季风光和小海蒂阳光般的笑容自带治愈效果,而看起来性情古怪的爷爷从习惯一个人在山顶离群索居到愿意为了让小海蒂上学而搬到村子里;因失去母亲而重病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克拉拉也在阿尔卑斯山的春天里重新站了起来,更是一种治愈。
我们喜欢“治愈”的感觉,感动于“治愈”,是因为生活永远没有完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治愈”。一如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却充满着贫穷与落后,一如天使般微笑的小海蒂却命运坎坷,从小失去双亲。然而,每一个身处不完美的人,其实都拥有一颗不放弃自己的灵魂,渴望着能够被“治愈”。
辅仁大学的心理咨商博士,“叙事王子”周志健,有20多年实例咨询经验,擅长叙事疗法,通过聆听以及帮助案主重构生命故事,来帮助那些受困于人生的人。他在《拥抱不完美》一书中说:“原来,每个人都一样,我们天生注定要与不完美为伍、并在不完美中受苦。虽然受苦,却让我们在当中学习谦卑,生命因此茁壮、发光、发亮、美丽。”
而让生命变得茁壮的秘密恰恰就是拥抱不完美。小海蒂身上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自由的气息,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魔力,很容易让身边的人,甚至是看电影的我们被感染。当姨妈送她上山的时候,爷爷一开始并不欢迎海蒂,甚至直接将她拒之门外。而小海蒂却被羊叫的声音所吸引,直接找到羊圈把自己安顿下来。看着雷雨交加的夜晚,小海蒂搂着羊睡得踏踏实实,那一刻你并不会觉得她可怜,而只有满满的感动。
而海蒂的坦然,在于她接纳了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当姨妈把海蒂留下,匆匆离去,爷爷也一边推她,一边大喊着:“你快跟她走”时,海蒂只是说:“可是她也不想要我。”说这句话时,海蒂并没有期期艾艾,凄惨悲伤,她的眼中清澈无比,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也并不是屏蔽和隔离了伤痛,海蒂身上仿佛有一种天然的能量,生命本身的渴望随时呼之欲出。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量,富家小姐克拉拉就在母亲去世后,大病一场并且再也没有站起来。父亲常年外出工作,克拉拉在女管家严苛而刻板的日程安排下,过着“正确而无趣” 的生活,郁郁寡欢。
直到海蒂的到来,像是一道光照进了她的生活。克拉拉终于能够说出心里话:“妈妈死后我就生病了。爸爸也很想念他。他经常出差工作,我只好被困在这个房子里。”正如《拥抱你的不完美》这本书中的观点,说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疗愈方式。
当克拉拉敢于对海蒂说出真心话,她也越来越敢于面对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当海蒂想要离开时,她说:“你离开,是因为我不好吗?我只有你了,海蒂。我们可以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她愤怒地摔碎盘子,冲着父亲大喊:“我再也不想一个人孤零零了。”
如果说,在母亲去世后,克拉拉一直在用“生病”来逃离现实,那么当克拉拉可以真实说出自己的恐惧:“是因为我不好吗?”,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愤怒:“我再也不想一个人孤零零了”,她恰恰是在承认和接纳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一书的作者厄尼斯特·科兹说:“不完美是我们与别人最大的共同处”。承认不完美,对许多人来说比逃避要艰难许多,但只有承认并拥抱了这份不完美,我们的生命才有机会从这不完美当中汲取营养,变得茁壮起来。
可是不管克拉拉有多么恐惧和愤怒,海蒂还是选择了离开。但正是因为海蒂这次的离开,她后来才能机会帮助克拉拉重新站起来。这让我理解了《拥抱你的不完美》这本书中所说的,先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才有能力拥抱别人的不完美。
书中说:“如果我没有先对自己慈悲,那么我对别人的慈悲与善意都是假的,那是讨好。”彼时的海蒂因为思念爷爷和阿尔卑斯山,已经开始梦游。她十分清楚自己喜欢的是阿尔卑斯山的自由,喜欢那里的蓝天、空气和草地,她想念爷爷和彼得,而困在这所房子里,让她不快乐。
海蒂没有因为愧疚和不忍而选择留下来陪伴克拉拉,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对海蒂来说,生命天然的成长力量非常强大,她非常清楚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自己生长的,这是一种本能选择。换个角度来看,也是因为海蒂十分能够接纳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她接受自己无法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人。因此,她虽然无比心疼克拉拉,却并不会因此而内疚。
回到阿尔卑斯山的海蒂,在大山奔跑打滚的海蒂,终于又快乐起来了,可她并没有忘记远方朋友克拉拉。海蒂不断给克拉拉写信,给她讲述大山和村子里的故事,并她前来看看。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后,那个快乐的、充满生命力的海蒂不仅给了她最好的欢迎和照顾,还感染了克拉拉也放下束缚,去感受和体验大自然和生命本身的美好。
克拉拉在这份享受中,动情地说:“海蒂,我好希望和你一起在这里长大。”而当克拉拉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当中,被一只落在脚上的蝴蝶所吸引时,竟然不知不觉地跟着蝴蝶站了起来,重新能够开始走路了。
如果海蒂当初留在克拉拉身边,她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甚至病得越来越重,而克拉拉也不会有机会重新站起来。我们每个人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只有学会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对自己慈悲,我们才有机会去拥抱别人的不完美,给他人以力量。
当我们愿意拥抱自己以及他人的不完美,才有机会在这不完美中看见生命的美好,给予生命茁壮成长的力量。
《拥抱你的不完美》一书中,周老师讲述了一个化名为一凡的来访者的故事。一凡因为网络成瘾,无法完成学业,被迫从台大退学。开始咨询的时候,他两眼无神,心智涣散,说自己快撑不下去了,都想去自杀。和大部分网络成瘾者一样,一凡也有一个控制且焦虑的母亲。
难得的是,一凡是主动让母亲带自己前来咨询的。经过一年的咨询,他的状况有了很大好转,已经能够慢慢从电玩的世界脱离出来,尝试看小说、打桌球、唱歌、与人互动,逐渐有了能量。
有了能量的一凡,再一次面对妈妈的焦虑与家里低迷的气氛时,他没有一如既往地逃开,而是试图帮助妈妈大扫除,并且安慰妈妈。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整理到一凡的书柜,母亲要求一凡按照自己的意思摆放。而一凡则明确表示,按自己的方式摆放用起来更方便。母亲像过去一样强势,要求一凡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但这次一凡没有屈服,而是坚定地说:“不,我想放在这里。”并认真地告诉母亲:“这一声不,是我跟周老师咨询一整年,才学会的。”母亲终于懂了,红了眼眶,没有再坚持。
正是因为一凡拥抱了自己的不完美,才有了力量拥抱母亲的不完美;而拥抱这些不完美让他的生命滋生出力量,开始有勇气说“不”。不仅仅如此,在和其他人的交往当中,他也开始有力量区分出不同的价值观,能够靠近他人,也能够划出清晰的界限。这让他的生命有了茁壮成长的源源不断的能量。
正如周老师所说:“受苦挣扎是人生的必然,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正常的人生。”但“不完美也是一份礼物,她就像是蚌壳里的一粒沙,它折磨我们、叫人受苦,却也让生命长出一颗美丽的珍珠来。”而让生命茁壮得足够磨砺出珍珠的秘密,就是拥抱不完美。
何麦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咨询师和陪护师。一个温暖的陪伴者,一个犀利的旁观者,一个自我成长的践行者。愿意陪你走过人生至暗时刻,一起寻找那个更真实有力量的自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小年说:一部??评分9.3的高分电影,让作者看到了“成长的多样与美妙”。
在Ta看来,教养,不等于教育;学知识,也不等于教育。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找到完整自己的路,才是教育的成功。
推荐给你,静夜思。
“我从穷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为好的教育”来源:武志红 | ID:wzhxlx作者:蘑菇姑姑
这两年,我一直在重复观看一部电影:《海蒂和爷爷》。每一次观看,都有不同的收获:第一次以孩子的视角看,感动;第二次以父母的视角看,启发;第三次以心理工作者的视角看,震撼。这部电影在豆瓣高居9.3分,影片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隐喻——在成长历程中,需要获得哪些东西的滋养,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看完这部电影,我总结了5个重要的 “获得” 。
1在大自然中
获得「稳稳的存在感」
故事始于瑞士,广阔优美的阿尔卑斯山。海蒂在原野上跑着,一只苍鹰盘旋于山脉之间。自由,是我想到的第一个词。但与之相反的是,此刻的海蒂,生活却不自由。小小的她,前后遭遇了3次抛弃——父母去世后,海蒂成为了一个孤儿,这是第一次抛弃。所以她从小跟着姨妈一起在山下生活了5年。但姨妈最近得到了一份城里的工作,打算把她送上山,送到从未见面的爷爷家中——这是第二次抛弃。爷爷是个古怪、孤僻、可怕的老头,他根本不欢迎海蒂,看到她们来了,开口第一句话是 “滚开!” 转身把门关上了。狠心的姨妈扔下海蒂一个人偷偷溜走。当晚,她连爷爷的小屋都进不去,只能独自睡在羊圈里。这是她经历的第三次抛弃。对一个小孩来说,这样的多次抛弃,是一个巨大的伤害。但神奇的是,这好像阻碍不了海蒂的快乐与活力。早上起来,阿尔卑斯山的美景让她着迷,一转眼她就快活地奔跑在原野中。在亲情之中,小海蒂颠沛流离,但是在大自然中,她好像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从心理学上讲,在自然中充分奔跑过的孩子,身体更加强壮、情绪也更加乐观。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存在,有一种「天然的认可」。这种在自然当中的沉浸与随之而来的自我认可,可以抵御一部分现实创伤的侵入。海蒂仰望着群山巍峨,聆听小鸟歌唱,睡在草地上一个人安静地感受时间流淌……那个时候她和自己在一起,不受外在境遇 “打扰” 。这种感受,就是「安居在自己内心深处」,也是我们常说的「自处」。不管外界境遇如何,她都能轻松愉快地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此时,阿尔卑斯山稳稳接住了受伤的海蒂,成为了治愈的良药。
2在亲人眼里
获得「相信自己」的信念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起放羊的皮特,告诉海蒂一个可怕的消息:爷爷杀过人。海蒂回到家时,看爷爷的眼神变了,抱着行李想要回到羊圈去。爷爷猜出了其中的原因, 他没有发脾气,也没解释,而是看着海蒂的眼睛,对她说:“人们总爱谈论坏的东西,但是你需要决定,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别人的话。”
听这番话,海蒂站在原地看着爷爷。过了一会,她跳起来抱紧了爷爷——她选择相信他。爷爷对海蒂说的这番话有两层意思:人们总喜欢关注你身上「坏的东西」,你不要轻信。你要相信的,是自己的判断。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你越相信什么,就会越可能实现什么。如果人带着悲观的滤镜,要去寻找生活中不好的一面,一定能找到。相反,你要去寻找生活的爱和美好,也总是能找到证据。关键,在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你相信什么?所以爷爷问海蒂:你是要相信他人的眼睛,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也是第二层意思——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自由。正常的家长,在面对海蒂的反应时,也许直接告诉她事实或答案。但比起 “给答案” ,引导她从外界的声音之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无疑是更有力量的。海蒂选择听从了自己,对爷爷表达了信任和爱。在这份 “我可以相信自己” 的自由之中,海蒂对爷爷的爱和信任没有因为他人的声音而变得压抑、堵塞或扭曲。爷孙两人的也由此变得更加亲近。第二天早上,爷爷亲手为海蒂做了一把新椅子,这意味着,爷爷也正式接受了这个孙女。
3从权威那里
获得「突破禁区」的权利
海蒂和爷爷刚刚建立好亲情,姨妈却回来了。这一次她把海蒂从爷爷身边骗走,偷偷带进了城里,卖进一座古堡,给富家小姐当女伴。海蒂的生活又一次面临推翻重建。这次,她面对的是富家小姐克拉拉、还有严厉刻板的女管家。虽然贵为富家小姐,但是母亲去世,克拉拉过于伤心,渐渐地,她的双腿不能站立。而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她一个人跟女管家和仆人一起生活。因此她不仅行动不便,精神也处于孤独抑郁之中。为了缓解她的孤独,家人买了海蒂来陪伴她生活学习。在抑郁的克拉拉和死气沉沉的豪宅面前,海蒂是格格不入的。她活泼,热情,总是破坏女管家的规矩,但是意外的是,她却给克拉拉带来了久违的笑容。但这些笑容,恰恰发生在海蒂所有「不合规矩」的时刻——她不懂餐桌礼仪,连坐都坐不端正;她不会使唤仆人,喜欢跟他们聊天;她一个字母都不懂,还不爱学习……她还擅自将克拉拉推出了家门,走到了脏兮兮的大街上,回家时怀里抱着了一窝刚出生的流浪猫……可把女管家气坏了。海蒂的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突破禁区」的能力,这是孩子身上一种很重要的自我能力。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 “禁区” ——而大多数禁区,就是从小被权威规训、暗示而成的。例如必须坐姿整齐、必须鞠躬、不能谈性、不能谈死、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些过去经验中形成的 “禁区” ,往往给我们带来矛盾——很多事我们想做但又不敢,一边压抑一边渴望,无法内外一致地活着。克拉拉本人就是这种禁忌的象征,她的行动被双腿封印了,而心灵被规则禁锢。而海蒂身上却没有任何禁忌的羁绊,正因为如此,她的所有表达都出自内心,是出于心中爱的本质。因为爱而行动的活力,融化着周围环境的刻板。克拉拉和海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富贵,阴郁,没有活力;一个贫穷,野性,充满了蓬勃的力量。海蒂的到来,为克拉拉解除了封印——她最原始的生命活力,注入了克拉拉的生活,也注入到了克拉拉的心里。所谓「野蛮生长力」,其实就是这种突破限制、突破框架的能力。不管过去的生活,告诉你多少的 “不可能” ,当一个人拥有突破某些禁忌的能力,“完整表达自我” 才有了可能。
4获得「好权威的引导」
对世界的好奇心,被轻轻点燃
如果说电影中,海蒂的心灵任务是带给克拉拉 “自由”,
那么克拉拉的心灵任务,就是带领海蒂突破自己的 “限制” ——出生的阶层和眼界。海蒂陪着克拉拉上课,但由于她从未上过学,所以连字母都不知道是什么。女管家看不起海蒂,认为她是一个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的野孩子。但是幸运的是,海蒂遇到了克拉拉的奶奶,一个睿智的老人。一次,她借着跟海蒂讲睡前故事的机会,跟她聊到了读书识字。原来一直学不会认字的海蒂,并不是因为太笨,而是她听阿尔卑斯山区里放羊的小伙伴说过,我们山里的孩子不需要读书,会放羊就够了。正是这个观念让海蒂觉得学习不重要。奶奶听了海蒂说的话,也没有否定她,而是说了一句:“人也不一定非得相信别人说的话啊。”接着她给海蒂读起了书中放羊的故事,可是她故意读到关键之处就停止了,海蒂很想听下去。奶奶抓住了机会,对海蒂说: 想知道的话,你得自己去读这本书。
在奶奶的引导下,海蒂终于拿起书本,开始结结巴巴地学会了认字。
从此她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惊人的学习速度让家庭教师和女管家都惊讶不已。也许好的教育正是这样——在适当的时机下,克拉拉的奶奶跟着海蒂先去到了她的世界里,然后把她引领到更大的世界里去。
轻轻巧巧,没有逼迫,找到她的动力源,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然后让她自己的好奇心引领她往前走。5获得「你可以不一样」的允许
海蒂在克拉拉家呆得越久,就越想念阿尔卑斯山的家,渐渐地她甚至开始梦游了。在家庭医生的强烈建议下,克拉拉的爸爸把海蒂送了回家。重回爷爷家后,海蒂开心极了,但是时间一长,她又开始想念克拉拉。于是她写信给克拉拉她来做客。山长水远,奶奶居然真的将行走不便的克拉拉,带到了海蒂山上的家,还让她在这里住了下来。从城堡里走出来的克拉拉,跟着海蒂睡在用草铺的床,喝自己挤的羊奶,没有任何餐桌礼仪,不穿高端的外套和靴子,也没有仆人管家的照顾。海蒂还带她天天去放羊、采花、捉蝴蝶,做了一切 “野孩子” 该做的事。那段时间,克拉拉脸上总挂着笑容,生命活力一天天恢复……最后她神奇地摆脱轮椅,站了起来。在克拉拉的 “身体限制” 被解除之后,与此同时,海蒂的 “阶层封印” 也在解除。海蒂去上学了。一次老师让孩子们写出自己的理想。山里的孩子有的写 “我要做一个铁匠,因为我的爸爸就是铁匠” ,或者,“我要做一个放羊人” 。而海蒂不同,她走出过大山,去过城市,听过智慧的奶奶讲睡前故事,所以海蒂写的是 “我想要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然而,这个理想遭到了大家的嘲笑。在海蒂苦恼不已的时候,克拉拉的奶奶来到海蒂身边,告诉她: 他们嘲笑你,是因为他们的见识太少了,因为他们就只知道这个村子。
但是你见过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不是吗?
如果生命中某件事让你开心,那你尽管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
奶奶送给海蒂笔和本子,告诉她:“本子里现在什么都没有,你得自己把它填满。”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导师,一再坚定地告诉他这个道理——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
“别害怕嘲笑。”
“你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人们会被经历限制自己的认知,也会被身边的人决定自己的见识。就像克拉拉完全不知道自由和活力是什么,因为她从没有这样的体验,她的活力都被严格的管教和环境所压抑。而海蒂身边都是放羊的、做木工的,她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跟他们都不一样,而成为别的、更好的人。有的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些亲身体验:就像海蒂领略过书本的精彩,克拉拉被阿尔卑斯的原野生活所征服。她们都在一个超越出生限制的体验里,找到了自身要去完整自己的部分。大人唯一要做的,是把「更多的可能」摆在他们面前,激发起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当克拉拉和海蒂都看到了“我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他们的命运就真的有了改变的可能。
灵魂的本质是飞翔,它是不可阻挡的。
教养,不等于教育;学知识,也不等于教育。电影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启迪——
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找到完整自己的路,就是教育的成功。
—THE END—作者简介:Miss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封面摄影:肖利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官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