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4 07:26

如何写《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某个哲学家的思想进行评价,还是对某个哲学流派进行探讨,或者是总结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的西方哲学史书籍,以及自己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评价,如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道德哲学等进行评价; b. 对哲学流派进行探讨,如分析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特点; c. 总结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如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过程; d. 结合现实,探讨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引用相关哲学家的原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等,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b.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哲学家的思想形成过程,如探讨康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哲学、哲学家?——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启示

#阅读的温度##读书#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名声在外。但凡喜欢#哲学#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的人,估计都读过,至少听过。

大学时代应老师推荐,看过一遍。由于这本书——确切说是两本(分上下卷)工具性实在太差,印象中,多年以来大概在看其他书的时候重读比对过马克思和尼采的章节,其余基本没再翻过。这两本书也就一直跟我辗转各处,几乎尘封近二十年。最近,系统看第二遍,有点惊叹当时是怎么咬牙看下来的,忘了当时的感受。温故而知新,应该与当时有不一样的体会。

大抵,可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把它当文学作品看比当哲学史入门看更合适。罗素本身是历史学家、文学家,在书中他注入了浓厚的史学色彩和文学笔墨。单纯从一两句话或者一个段落来看,非常通俗、流畅、优美,尤其是很多穿插其间的个人评论。但几个篇幅下来若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则比较失望。他能做到洋洋洒洒几十页,竟然不用一个二级标题!这是很多和我一样受过传统科研方法教导过的人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强调的概念、论点、论据、论证——特别是体系、结构,书中严重缺失(目录另当别论,结构脉络非常清晰),这也许是很多西方作者的共性吧。所以,作为哲学史入门书,它非常不值得推荐,但如果有一定基础包括西方历史梗概后再来看它,则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妙。

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来说说罗素的厉害之处。窃以为,人们之于哲学,无论是初学入门还是有一定基础,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研究,除了需要知道哲学家及流派的观点,关于如何看待哲学本身、如何看待哲学理论以及如何看待哲学家,也是——或者说更是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提过一些见解,非常精彩。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6处:

哲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

罗素认为,科学是一切确切知识的范畴,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哲学呢?正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受到双方都予以攻击的那片无人之域。哲学与神学相同之处在于,对人类未知世界的思考;哲学与科学相同之处在于,讲理性,不讲权威。基于此,他才强调学哲学的那种特别意义,即:“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哲学的数学崇拜及其后果

罗素说:“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数学有很大贡献,但并不完全是好事。他指出,如同天文学与占星学,化学与炼丹术,大多数科学一开始就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

怎么理解呢?因为数学经由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察),关键是可靠、准确,还可应用于真实世界。人们便自然设想思想高于感官,直觉高于观察。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那么错肯定在感官世界。于是,人们在思考方式上,便设法“寻求更能接近于数学家的理想的方法”,“而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这种哲学形式始于提出“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在他的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门口就立了一块“不懂几何者勿入”的牌子。

哲学的探究精神

如前所述,哲学和科学一样讲求理性,但在罗素看来,光有理性似乎不够,哲学还得需要探究。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婢女”而在神学中引入理性的圣托马斯·阿奎那,按理说理性成分可谓非常之高,但罗素直接指出“阿奎那没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精神”。他说阿奎那和善用“麻婆术”循循善诱的苏格拉底不同,“他并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预知结论的问题。”就是说,阿奎那在还没有开始哲学思索以前,就早已认定了天主教信仰中的“真理”,他只是引入理性进行论证。罗素批评他:“给预先下的结论去找论据,不是哲学,而是一种诡辩。”


从“历史性的篇章里”去看待哲学家

罗素在《英国版序言》中说,哲学家们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是社会时代之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社会时代之因。这是罗素充分发挥作为历史学家的优势的应然体现。在《美国版序言》开篇有一句表达类似观点更为生动的话:“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段话非常经典,引用率很高。罗素这方面的观点,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很高的一致性。

对待一个哲学家的态度

如何对待一个哲学家?按照罗素的观点,可以用12个字精炼概括:不尊崇、不蔑视,先相信、再批判。

罗素说:“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主要是两步:第一步是先秉持“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可以相信的为止”,第二步是批判。唯有走完了第一步,才可以批判。关于这先后两步的提出,罗素有对应的两点前提:一是一个人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值得研究,说明他必定具有某些智慧,所以要相信;二是没有一个人能在任何题目上达到完全的最后的真理,所以要批判。他接着提出:“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如此,除了开阔我们思想领域,还可帮助我们体认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气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以上引述这些罗素的语言,是不是——既准,又美?

哲学理论的批判与复活

罗素指出:“哲学理论,如果它们是重要的,通常总可以在其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之后又以新的形式复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更进一步精炼化的一幕序曲而已。”他的这个点,仍然在上述对待哲学家态度的两点前提框架之内,有点循环的意味,侧重从第二前提返至第一前提,即:驳斥批判之后又因其智慧性得到全新复合,甚至成为精炼升华的新开端,这正是哲学理论的巨大生命力所在。

“哲学”的古希腊词源,就是“爱智慧”,这显示了哲学与生俱来的力量。哲学的这种智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也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我想也正因如此,哲学才有那么多争论吧。哲学大家们之间尚且如此,普通人之间的观念也一样。两个人之间的观念,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线,也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面,只不过是两相交集的面积或大或小罢了。

我相信,普通人们的思考方式、思想视角,差异都不小。何况大哲学家呢?一个稍极端些的道理:一只在天上高高飞翔的雄鹰,它的心思,怎么能够轻易被一只林中的燕雀所理解呢?记得尼采就有过那种雄鹰般自大而孤独的感叹。

注: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1950年因《婚姻与道德》(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完)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有一本叫《西方哲学史》的书,近两个月来一直陪在我身旁,从安宁河畔翻越牦牛山,来到雅砻江边,在雅砻江边抽空阅读几节,又从雅砻江边相伴而行,翻越牦牛山,到达安宁河畔。

可见,读书没有恒心和毅力,藕断丝连,打牌抽烟喝酒聊天,占去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从神性到人性再到兽性,又从兽性到人性再到神性,螺旋式的发展,变化令人应接不暇。

国庆凌晨四点,算是终结了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进程。

阅读《西方哲学史》,就像把人生的航船逆雅砻江北上,向青藏高原进发,最终试图到达巴彦卡拉山的南麓,一路上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奇迹。

溯哲学史河流而上,会看到许许多多哲学家倡导的琳琅满目的主义,中世纪是哲学史应当算是西方哲学史的分水岭。

中世纪之前的哲学家灿若星河,苏格拉底之前的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阿拉克西曼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立德、芝诺、恩培多克勒、阿拉克西戈拉、普洛泰戈拉、高尔吉亚、塞拉西马柯……,每个人都对世界的本源做出了自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有的说的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有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有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风,有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认为自己对世界的存在作出了最合理的解释。

那时候的哲学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自然和万物,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人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苏格拉底终结了这一切,他把哲学的目光转向人类,他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知的人,事实上,他是那个时期最有智慧的人,他的学生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是是单一的,他们只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帝的存在,敼励人类无条件的相信上帝。

在上帝无处不在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西方哲学的时间长河流淌了一千多年,直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把关注的对象从上帝本身转移到了人类身上,出现了逻辑学、科学,哲学,伦理学,道德学等学科。

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理智、情感、欲望、思想和道德等基本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哲学流派。

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皮克、马基亚维利、路德、伊拉斯莫、蒙田、帕斯卡尔、培根、霍布斯、迪卡尔、斯宾诺沙、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卢梭、瑞德等,他们猛烈地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在批判中成就自己,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哲学派别,他们有的归入理性主义的河流,而有的又归入经验主义的河流当中。

文艺复兴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哲学从最初探讨万物本源,到后来探讨人类的理性,后来又探讨上帝的存在,最后又回归到探讨人类自身的种种问题上来。

哲学史的河流中便有了康德的理性主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边沁、孔德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罗索、维特根斯坦、约翰奥斯汀的分析哲学,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萨特和庞蒂的存在主义。

哲学的天空,众星灿烂,知名的哲学家们,都对这个世界和人类自身作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给人类思想和文化史的丰富增添了不少的华章,把人类的认知高度不断拔高,使人类的文明大大地推向前进,让世界的本源来自水火土气的朴素认知,到达了分子原子粒子电子微子的层次和境界。

阅读《西方哲学史》,就像一个人远行的旅程,一路上会欣赏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花异草,领略到大山的静穆与厚重,也会遇见涓涓流淌的溪流,令人心旷神怡,收获颇丰。(2023年10月1日于安宁河畔)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