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18岁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4 16:41

如何写《18岁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18岁读后感作文应注意的五大事项
在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18岁,我们迎来了成年的门槛,也开始接触更多深层次的文学作品。撰写一篇关于18岁读后感的作文,不仅是对阅读内容的总结,更是对自我成长和价值观的反思。以下是在撰写此类作文时应注意的五大事项:
一、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对作品的喜爱、批判,还是为了引发读者对某一主题的思考?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
二、深入分析作品
18岁的读后感应体现出你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变化。 2. 情节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安排,如起承转合、悬念设置等。 3. 主题思想: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如成长、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 4. 文学手法: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三、结合自身经历
在撰写读后感时,不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作品对你产生的共鸣。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感染力。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可以谈谈自己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感悟,以及这些人物对你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金法文苑】“品经典”读书分享之168——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有感

开栏语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为了贯彻落实省委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推动全市法院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起,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期冀广大干警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独处时光,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履职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金昌贡献法院力量。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于是,“我”背上父亲为我准备的红背包,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故事开篇,十八岁的“我”像一条船漂浮在人生这条路上,满怀憧憬地出门远行,有对未知的渴望,也有对成长的迷茫,希望在未知的世界中找寻自我。这一路,经历了人性的善与恶,有辛酸,有幸运也有痛苦。

走在路上,“我”努力寻找着旅店,这旅店仿佛是理想和归宿的象征,寻找过程充满艰辛。遇到第一辆汽车时,“我”满怀期待地挥手想搭顺风车,可车辆疾驰而去,第二辆货车司机对“我”爱搭不理甚至粗鲁地拒绝。少年的热情和期待在拦车失败中逐渐冷却,但也正是这些挫折,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坚持和勇气,即便前路漫漫,困难重重,也不能轻易放弃。“我”意识到机会难得,无暇顾及货车行驶方向,认为只要司机接过“我”的烟就愿意载我一程,于是用这种套近乎的方式,最终坐上了货车,还同司机聊了一路。

就在“我”满心欢喜地认为离旅店更近一步时,却遭遇了汽车抛锚和毫不留情的众人哄抢苹果甚至撬走货车零件的荒诞场景。“我”奋不顾身去保护苹果却被他们打趴在地,冷漠的司机站在一旁任凭他们疯抢,竟然还带着“我”的背包跳上了抢劫者的车扬长而去,伸出头朝我哈哈大笑。最后,路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货车和“我”……作者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将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荒诞中感受到真实,在真实中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寒气逼人的深夜,“我”踉跄着爬上驾驶室的座椅,内心稍稍有了些安慰,躺在驾驶室里,“我”感慨到“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然在这里。”尽管外在世界充满了荒诞和残酷,但少年并没有完全绝望,他认为只要有健全暖和的内在世界,就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找到归宿。面对冷漠与无助,他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接受命运”的积极态度继续前行,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也是对生活深刻理解后的释然。

故事中的少年从初出茅庐的懵懂无知,到学会独立思考并应对困难,尽管遍体鳞伤,但依然保持善良和勇敢,依然怀揣着希望和梦想,他在残酷的经历中逐渐认识了世界的真实模样,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判断力。他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份温暖和善意,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挫折和磨难并非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感到孤独和迷茫,我问自己:如果发现现实和理想有差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已经给了我答案——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接受所有的经历,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真相,大胆地迈出每一步,好好爱这个世界,尽情拥抱青春的爱与痛,我希望自己永远有十八岁的自信、勇敢、诚挚还有对梦想的期待。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我们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

供稿:金昌中院第三党支部 乔雪
编辑:金昌中院研究室

《棒!少年》:野草一般的孩子向阳生长

马虎

孙岭峰

---------------

初看片名,以为《棒!少年》是一部热血少年体育片,大概有一群孩子喊着“必胜”,刻苦训练,由弱变强,最终捧回冠军——这是一种经典叙事。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在脑中复盘,却发现这部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没有渲染过一次冠军时刻;就连片中的小高潮之一,孩子们远赴美国参加比赛,也是1∶11,强棒天使队输了。

反而是更多棒球之外的元素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贫困、失去双亲、留守儿童……2015年冬天,在中国国家棒球队当过15年队长的孙岭峰,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公益少年棒球队——强棒天使队。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和素质参差不齐,唯一的共同点是,出身贫穷——这是孙教练选人的硬性条件。作为曾经被棒球改变命运的人,孙岭峰在退役后,想让更多孩子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导演许慧晶从2005年开始拍纪录片,从2017年10月开始拍这群少年,拍了一年半,70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了一年半,剪出了近200个序列。终于,当“强棒天使队”初长成,成为中国最厉害的少年棒球队之一,纪录电影《棒!少年》也于12月11日上映,豆瓣评分8.7。

尽管是一部纪录片,但它一点儿也不“闷”,还采用了时下最流行的“双男主”设定——横行霸道的马虎与敏感细腻的梁正双(小双)。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许慧晶跟着孙岭峰去过孩子们的家乡,镜头也拍下了他们的“来处”。

马虎的母亲在他3个月时离家出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爸爸以卖羊肉串为生,几乎不管孩子,马虎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小双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出生几天后不知去向;他有个双胞胎哥哥,因为养不起送人了;小双最初由大伯抚养,大伯去世了,姑姑接着养,没几年姑姑也去世了,由二伯抚养,二伯患了胃癌。

许慧晶也是一位父亲,在开机时,家里的孩子3岁,上映时,已经6岁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孩子成长中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只有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才能明白孩子需要什么,“小双在影片最后执意离开基地,回家‘照顾’二伯,因为他害怕失去最后的亲人。原生家庭带给他们极度的不安全感,亲情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缺乏父母关爱和安全感的孩子,在爱心棒球基地找到了另一个家。孙岭峰向他们的家人保证:除了打棒球,管吃、管住、管看病、管念书,养到18岁。

除了孙岭峰,“家长”还有两人:日常训练由孙岭峰的教练张锦新负责,孩子们喊他“师爷”,这是一位传奇人物,年过七旬,中国国家棒球队一半的队员都受过他的启蒙或训练;郭忠健则像妈妈一样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曾是校棒垒球协会会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基地,不拿工资,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次去拍,许慧晶的团队就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孩子们把他们当成了基地的一部分。大人和孩子是因为棒球聚在一起的,但《棒!少年》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孩子们的日常,穿衣、吃饭、洗澡、打架……

孩子们每天只训练3个小时,基地专门找了学校让他们不耽误上学。孙岭峰相信,先做人,再打棒球。将来,孩子们有的可能会成为职业运动员,有的会进大学念书,有的会当教练……总之,能过得和原来不一样。

然而,少年们的棒球之路总是充满了棒球之外的阻碍:基地面临拆迁,孙岭峰的心脏搭了4个支架,小双的二伯得了胃癌……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甚至影片的结尾都是让人揪心的——小双离开了棒球队。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问题,这就是生活本身,是少年成长的背景。我们直面社会问题本身,但更关注的是当问题来临,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许慧晶说,“用体育帮助孩子走出贫困,就是一种正在尝试的方式。”

棒球在中国尚属小众体育项目,许慧晶甚至拍了将近一个月还没弄清楚比赛规则。但棒球的特别之处在于,无论高矮胖瘦,总能在球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对于一群并非“精挑细选”出来的孩子来说,“赢面”就能大很多。这在台湾也有过成功的先例,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红叶少棒队”,处于偏远山区,队员也多出身贫寒,开启了台湾棒球史上的三级棒球时代。

纪录片完成后,孩子们看到了大银幕上的自己。那个“混世魔王”马虎如今长成了一个骑士般的少年,懂礼貌,又不失锐气。有人问他看完片子感觉怎么样?马虎:“我很怀念我小时候的样子。”很多人关心小双后来怎么样了,许慧晶透露:回来啦,正在恢复训练中。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观众的观后感很特别:“看完《棒!少年》能缓解不少育儿焦虑,这样野草一般的孩子都能向阳成长,你还怕啥?”

很多后来发生的事,纪录片没有拍,或者说,没有在成片里体现。孩子们在不断地赢,冠军拿到手抽筋,2019年PONY中国区棒球联赛U10组冠军、2020软银鹰杯暨飓龙联盟长三角青少年棒球挑战赛U8组冠军……新的基地在北京通州建成了,孩子们有了更好的生活和训练条件。

截至2020年11月,强棒天使队共资助困境儿童80名,共有67名儿童在基地参加集中培训,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其中男孩41名,女孩26名——没错,少女棒球队也即将登场。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许慧晶说,如果要进行持续的创作,纪录片除了要呈现问题,可能还要看到希望,哪怕是一丝渺茫的希望,“我想记录真正在为中国社会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为乡村发展持续作着努力和尝试的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