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读国学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4 19:11

推荐《读国学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读国学读后感作文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在撰写关于国学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1. "明确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是探讨国学的哲学思想、历史价值,还是分析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
2. "深入理解": - 在阅读国学经典之前,要对所选书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包括作者背景、书籍内容、主要观点等。这样才能在写读后感时做到有理有据。
3. "结合实际": - 读后感不仅仅是简单的复述书籍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或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感悟和体会。
4. "逻辑清晰": - 文章结构要清晰,观点明确,论证过程要逻辑严密。避免跳跃性思维,使读者能够跟随你的思路。
5. "引用恰当": - 在引用国学经典中的原文时,要注意准确性和恰当性。避免断章取义,确保引用的内容能够支撑你的观点。
6.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7. "突出重点": - 在众多观点中,挑选最有见地、最有启发性的几点进行阐述。避免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让阅读在社会蔚然成风--读《品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一本好书,与智者神游,乃人生一大幸事。中华传统文明是我们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夏海先生在《品读国学经典》中,对36篇国学经典名著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阐释,以古鉴今,以史为镜,给人以无尽启示,细细品读,让人如饮甘醴,如沐春风。

眉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有着“千载诗书城”美誉。身为当代眉山人,更应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用书香浸润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孟子云,“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养成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引领全民阅读的文化风尚。要改变“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培养系统、深入、高质量的阅读习惯。尤其应当多读国学经典,注重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汲取智慧,领悟做人的道理,领会做事的方法,明白从政的准则,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阅读国学经典让我们领悟做人的道理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相比古人,今天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丰富,但我们在文化心理和精神价值上的培育依然任重道远。

做人要有德性。“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管仲在《牧民》中,将生产与伦理并重、生活与信仰并举,认为礼义廉耻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这对我们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养成具有深刻启示。古人非常重视修身立德,《大学》中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当前,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最根本还是依靠个人德性的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从古人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吸取营养,把道德养成作为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会有明显提升。

做人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中国古人奉诚信为圭臬。品读国学经典,就会发现,诚信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美德。商鞅“徙木立信”、曾子“杀猪教子”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诚信的人,不仅难以自立,更谈不上获得别人的信任、帮助和尊重。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成为一个诚实可靠、恪守信义的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自觉把诚信作为修身之本、处世之宝。

阅读国学经典让我们领会做事的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必须知行合一,把落脚点放在做事上。传统国学经典中饱含了古人对治国理政、躬耕实践的思考与总结,许多经验启示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做事要善谋善断。“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眉山先贤苏洵认为,为个人谋利益则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可见“谋”的站位至关重要。站位低,就会受到个人私利的羁绊束缚,影响甚至伤害群众利益;站位高,不受个人私利所限,反而能够做到思维清醒、心无旁骛。同时,在善谋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善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失一个机遇,将落后一个时代,在机遇面前,必须当机立断。“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善谋善断,必须通盘谋划,全方位考虑;面对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只要符合全局发展、只要符合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主动出击、迎难而上,绝不能坐失良机,白白浪费掉发展机遇。

做事要有始有终。“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跟《诗经·大雅》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意是很多事情有好的开头,但有好结尾的却很少。在工作开始阶段,人们精力集中,都想努力做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往往因为主观上的松懈、畏难等原因,造成“虎头蛇尾”的结局。这样类似的表述在《礼记》、《左传》和《庄子》等典籍中还有很多,说明古人早就关注到这一问题。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事情定了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工作部署了就要层层推进,一竿子插到底;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打折,不走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始有终,才不会出现“半拉子工程”、“烂摊子工程”,才不会造成“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阅读国学经典让我们明白从政的准则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为官避事平生耻”,今天的领导干部,拥有比过去更健全的管理体制,更开明的从政环境,更应该“为官有为”,造福一方,对得起手中的权力和责任,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

从政当以廉为首。品读《牧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管仲提出礼义廉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官员“盖不廉则无所不取”,就会贪赃枉法,腐败滋生,败坏整个社会风气。苏东坡一生节俭、清廉为官,他在《六事廉为本赋》中特别强调“以廉而为首”、“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凡是半途而废、不能善终的官员,无一不是因为贪腐而前功尽弃。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处不在,在这种环境下,更加需要我们的干部保持“政治定力”,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只有常想着党的宗旨和人民的需要,守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才能正确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真正把握好自己。

从政当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耳熟能详的古文经典,升华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强烈的民本思想。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告诉齐宣王,“保民而王,莫能御之”,只要本着保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理念,去统一和治理天下,就没有人可以阻挡。这实质上已经了我们国家权力的本源问题,国家的主体是人民,政权的最终来源是人民群众,也是为人民而服务。今年眉山三届六次党代会期间,东坡区普田社区60岁的龚长清老人创作《共创眉山梦》、《东坡荣光》组诗,为眉山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民生改善“点赞”,这对我们既是鼓舞,更是鞭策。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把造福于民作为从政的最高追求。

(作者系眉山市委书记)□李静

《国学》学习心得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前言

在还没有接触国学这门课程前,我就将国学和语文混为一谈,我一直以为国学就是语文,就是简简单单的读背记,经过将近一学期的认识,我才认识到国学不等同于语文,国学的魅力何其之大,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语文是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所以说,国学和语文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在学习了国学课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有些坐井观天,根本没有了解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简单的来说,我们学习国学,不但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使我们有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心见性。

《国学》开堂第一课并没有直接讲述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让我们了解开设《国学》这门课程的意义,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结合,我想这也是能够吸引我并让我爱上它的地方,不再是像曾经语文那样只是浅层次的学习文章内容让我们读背记,而是这样通俗易懂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从我个人来说,就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关于信仰,一个人可以没有理想,但却不能没有信仰。中国的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到了如今我们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够拾起文化传承和古代经典名著,我想大多数都不了解国学的本质和内涵,这就是文化传统与时代的断裂。因此,我们不但要有自己文化的信仰,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做人的立身处事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信仰。

其次是对国学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理解,课本开篇序言便讲到国学的目的,便是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我想这就是国学的意义,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课文开篇便讲到孔子,也就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当然,对于孔子,我们都有大概的了解,他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被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虽然孔子的政治生涯非常的曲折,但他所秉承的思想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这就是三者的不同。孔子的核心是礼与仁。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人们,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礼治。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更体现了儒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后便是对于学习的理解,对于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古人早已有认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朝哲人王充的理论,近代英国学家培根也强调这样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而古代孔子早早的便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学习应该是海纳百川。国学经典里的知识就像陈年佳酿一样,越品越有味道。也就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位,经得起时光而传承至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负。因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更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

最后对于仁、孝、君子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仁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懂得仁的益处能够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告诉我们,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合理科学的判别喜爱别人憎恶别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甚至为了追求仁德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杀身以成道。

孝道历来就是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之一,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也要敬爱兄长。古语有“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而一个人是否有优良的品德,首先要看他是否以孝为先为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何以别乎?”当然孝顺父母不单单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陪伴,父母养我长大,我陪父母变老,陪伴就是给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重视以内在的道德约束的力量 规范个人言行及集体和国家的作为。而这种文化必定以人为载体,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这类人便是“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于“仁”、“知”、“勇”,修身、齐家、治国皆有涉及。可以说君子就是品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一类人。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君子,但我们可以向君子靠齐。君子的观念对现在也深有影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不仅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习惯,更能时刻提醒我们是否合乎君子之道。

可以说国学不单单只教会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一些经验和道理,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汲取修身、做人、治学的道理,也会教会我们如何去孝顺父母,团结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更能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