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朝读经典》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5 19:41

《朝读经典》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朝读经典》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朝读经典》的整体思想、某个章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还是结合个人经历、感悟进行论述。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朝读经典》的基本情况,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期望或思考。
3. 引用经典语句:在写作过程中,适当引用《朝读经典》中的经典语句,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4. 结合自身实际:在阐述观点和感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生活感悟或学术背景,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深度。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通过举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举例要贴切、有力,避免生硬堆砌。
6. 注意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表现力。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口语、俚语等不规范的表达方式。
8.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

可贵的容止风度——读《朝读经典·西施》有感

□麻城市盐田河中心学校八(5)班 李倩

我从五年级就开始读《朝读经典》,读了三四年,确实有很深的感触。书里有的是经典诗句,有的是讲故事让人明白事理,也有些是纯讲道理,引人深思的。

《朝读经典》里有谈到容止风度的。在古时候,容止风度是读书人都追求和推崇的,古人认为容止风度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德行。

《西施》是《朝读经典》里给我极大触动的一篇文章。西施本是越溪旁一个浣纱女,越王勾践为雪国耻,决心用美人计对付吴王夫差,遂将西施送往吴国。吴王果然沉迷于西施的娇态万方,专为她建一座馆娃宫。等到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夫差后,西施选择遁隐江湖,后遂无人知其下落。

那么,西施的容止风度又如何呢?

浣纱时,沉鱼落雁的她,不问世事,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种安闲自在是不是一种难得的容止风度?

国家需要时,她一介贫女挺身而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去国离乡,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国家赋予的使命。这样的勇敢无惧,胜于匹夫的担当是不是一种更难得的容止风度呢?

完成使命回到越国,功成名就的她不攀权夺利,毅然决然选择隐迹于江湖,只留给后人无数的猜想。这样的飘逸脱俗,忘怀得失,是不是一种许多人难以企及的容止风度呢?

我没有西施的美貌,但我想拥有她安闲自在的气质;我没有西施那么大的担当,但我想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我也许不会选择遁隐,但我羡慕渴求西施的飘逸自由。

闲暇时捧一本《朝读经典》,我的心平静安好。而我呢,似乎也逐渐成为一个有容止风度的人了。

指导教师 丁仕正

欢迎全省各地中小学生,围绕《朝读经典》读本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来稿请发邮件至524500970@qq.com,注明“朝读经典征文”。

临渭区胜利小学:诵读经典 感悟成长——南睿花老师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都会背一些,没错!这就是《弟子规》,一本连作者姓名及生卒年都需要考证的小书,全书仅360句,1080个字,但却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以风趣幽默,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本人在认真观看完《百家讲坛》之后,又意犹未尽,买来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认真拜读,可谓受益匪浅!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觉得更应该认真阅读,相信我,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弟子规》前身是清代教书先生李毓秀著的《训蒙文》,全书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风范的最佳读物。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讲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 

钱文忠教授在书的开篇就讲到,作为蒙学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各有侧重,《三字经》偏重知识,而《弟子规》偏重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99分?为什么不考100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毫无疑问,《弟子规》就是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当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你是不是想到自己平时为了玩手机或者看电视而对父母的呼唤视而不见而脸红呢?当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你是不是想到和父母讲道理时的吹胡子瞪眼,甚至声色俱厉,言语伤人呢?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当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当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平时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妹妹争吵,爸爸妈妈来劝,而我们却认为爸爸妈妈在偏袒弟弟妹妹呢? 

当读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的时候,我明白了规范个人精神面貌,提升个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恰当的职业礼仪不仅有利于个人形象,更加有利于团队合作。   

当读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

《弟子规》这本“凝结了先民的智慧”的书,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一千零八十字。钱文忠教授深入浅出逐一讲解,使我深刻感受到《弟子规》带来力量和震撼。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反思生活和工作中还有哪些遗憾和不足,也更让我明白今后应该怎么做,该怎么教育我的学生,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  

撰稿/南睿花

摄影/南睿花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