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酒婆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5 22:41

推荐《酒婆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酒婆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对酒婆这本书的整体评价、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对故事情节的感悟等。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抓住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论述,如酒婆的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
3. 逻辑清晰:在阐述观点时,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4. 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量,避免过多引用导致作文内容单调。
5. 结合自身:在评价酒婆这本书时,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6. 避免偏见: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客观公正,避免对酒婆这本书或其中的人物产生偏见。
7. 丰富表达:在表达观点时,要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具文采。
8. 注意篇幅:读后感作文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800字为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写作要点:
1. 开篇:简要介绍酒婆这本书的作者、出版信息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2. 人物形象:分析酒婆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命运遭遇等。

我们三个都是酒婆


2022年11月16日。早年读过冯骥才的《酒婆》,讲述的是酒婆一直喝酒馆掺了水的酒,乐在其中。可是有一天,老板开始卖真酒,她喝了,却喝死了。对这篇小说我不写读后感,太麻烦,却记忆犹新,怎么也忘不了酒婆喝了掺过水的酒,乐不可支的形象。

女人喝酒总会使人觉得有失淑女形象,可是现在的影视作品中,那些窈窕淑女们差不多都会喝酒,虽然喝的是红酒,也都挺能喝,照样能喝醉,彻底颠覆了女人应该温良贤淑烟酒不沾的传统印象。真是的,同为人类,女人为什么不能像男人一样经常痛饮,一醉方休呢。

我会喝酒,不喜欢喝啤酒,小的时候喝过,不是滋味。后来喝过红葡萄酒,喜欢喝,因为像糖水。后来喝干红,不如红葡萄酒好喝,也不喜欢。最喜欢喝的是白酒,喝得最多的是北京产的二锅头。

能喝白酒是我爸培养出来的,小的时候,他喝酒总是用筷子头在酒杯里蘸一下,送到我嘴里,开始嫌辣,后来习惯了,就能跟着他在酒杯边上嘬一下,然后大口吃菜,过瘾。再后来酒量渐长,也只是能喝两三口,因为那时的白酒度数特高,记得是65度,喝两三口就有点晕乎了。

以后65度变成了56度,我的酒量就涨了一点,现在变成了42度,我竟然一次能喝一瓶小二了。如果喝38度的,估计能喝半斤。每次喝过酒,我必定会想起酒婆,虽然不像她那样手舞足蹈,摇摇摆摆,但是晕晕乎乎,舒舒服服,也实在是一种享受。

刘闺蜜也会喝酒,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的。第一次与她喝酒是在我家,她以为能把我喝趴下,没想到她自己倒喝醉了,醉了之后,又哭又笑,哭她的亡夫,笑与我喝酒,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女人喝醉的画面。我有点害怕,怕她在我家醉出点什么事来。

几何更会喝酒,她是被单位领导培养出酒量的,每次领导出席酒宴都带着她,她也不负领导,不喝则已,一喝准能喝半斤白的。我好几次打电话到她的办公室,都有人告诉我她喝高了,睡觉呢。每每提起这些事,她都说我不是怕领导喝醉了,耽误工作吗?

我觉得我们三个人都是酒婆,也经常在一起喝酒。有一次我们仨聚在一起喝酒,刘闺蜜又喝醉了,醉得一塌糊涂,趴在餐桌上往一只塑料袋子里吐。吐过之后又过了1个多小时还特难受呢。无奈餐厅要打样了,为她延长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我陪着她回家,一直把她送到家门口,确认她没啥事,我才离开。

前两天刘闺蜜给我发了一个视频,里面有一位100多岁的老奶奶在餐厅吃饭要喝酒。服务员说18岁以下100岁以上的顾客不能买酒,老太太说她可以买喝酒,因为她98岁。刘闺蜜把视频发朋友圈,还说喝他个一醉方休。我说俺陪你喝,喝他个一世方休。她说也就与你喝了,别无他人啊。我说谁说的,还有几何,咱们三个酒婆,凑一桌。

七言绝句 小路

风云战火那时燃,战士离别故土安,小路一条通战场,歌声起处望硝烟。

【书评】俗世奇人

您是否也看过《俗世奇人》这本书呢?您的读后感又是什么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或来稿参与讨论。对于在本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的原创稿件,将结合阅读量酌情给予奖励,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每年还将对原创文章进行评奖并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还等什么,快来投稿吧!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hnsxsfzyjh@126.com。

作者简介及出版信息

冯骥才(1942年3月25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慈溪,毕业于塘沽第一中学,当代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1961年,毕业于塘沽第一中学。196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画作和美术评论文章。1974年,与李定兴合著长篇小说《义和拳》;1980年,凭借《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发表散文《挑山工》。1986年,中篇小说《神鞭》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8年,凭借小说《石头说话》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2017年12月,小说集《俗世奇人》获第17届百花文学奖;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2019年4月,凭借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获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奖;2020年12月,获得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同时也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1日(2008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任务,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冯骥才编著的《俗世奇人》作为人文社“有价值悦读”丛书系列之一,选录冯骥才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体现冯骥才的整体创作风貌。篇目包括——短篇:胡子、雕花烟斗、炮打双灯、苏七块、酒婆、张大力、刷子李、泥人张、好嘴杨巴、认牙、死鸟、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鰲,中篇:神鞭,以及部分代表性散文。这些篇目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展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智慧。

推荐理由

《俗世奇人》一书文风爽利,故事性极强,语言鲜活,半文半白看着痛快又雅致,没一句废话,灵动热闹。本书以清末民初天津卫为背景,讲述了一十九个绝技与风骨并存的码头人物生平。卷轴缓缓展开,张大力丢下石锁大笑离去,北地豪气快哉纸上;苏七块挥起袖子接筋续骨,规矩不动然医道不改;刷子李、风筝魏、泥人张凭借精到手艺博得满堂彩,站在大街中央吃荤、亮堂;好嘴杨巴叩头佯罪,巧妙化解不识芝麻粒的李中堂的尴尬……想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如其人,文载其道;欲评其文,须先知其人。冯骥才有此二身份:一乃民间艺术工作者,曾专职民间文化研究;二乃“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以“文化反思小说”影响文坛。这两重身份带来了两种视角,两种视角深刻地渗透在了《俗世奇人》的文学内容与语言艺术之中。

“作家最关键的是他的视野。视野的关键是视角的独特性。而文学的关键是视野的果实———人物。”在冯骥才观察市井人生的独特视野里,首先的果实便是那些手艺人,尤其是那些具有特异技能的特色手艺人。所谓“手艺人”,就是以某种手工技能为谋生手段的人,他们大多具有世代相传的家族手艺,并依赖这些技能而生存,所以,手艺的好坏不仅决定了他们的生存境况如何,也使他们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技能不断精益求精,用长期的实践和磨练,以求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旧的天津卫,“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必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手艺人们作为晚清天津的城市底层小生产者,既缺乏物质财力,又无所依靠,他们立足于此的唯一办法就是必须有着超乎常人的技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生存境况得到改善,甚或赢得别人的尊重。

因此,我们所看到冯骥才笔下的手艺人们,大多都有着神乎其神的技艺:像蓝眼江在棠,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火眼金睛,令人称绝;而苏七块给人接骨,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甚至让病人还来不及感到疼痛;泥人张捏泥人的技巧则更是无人能敌,“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而且,即便有了如此高超的技能,这些手艺人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依旧努力磨练技艺,就像泥人张经常出入戏院、饭馆,观察人间百态,为制作泥人搜集素材等等,还力求能练就与其他手艺人所不同的技能。由此,这些人便在已具有奇能巧技的基础上,更加有了传奇的可能。

不过在冯骥才看来,天津卫码头这些手艺人的传奇,其实不仅仅来自于他们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技能,而是更多来自于他们平凡人生中所具有的不平凡的个性品格,即这些普通人在拥有了高超技能之后于日常生活中普遍表现出的自信、自立和自尊。“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所以他们在乱世里,在城市的底层,却依旧活得有滋味,有尊严,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演绎着一个个现实的人生传奇。

冯骥才曾说:“文学是一种绝对不允许重复的艺术,包括使用过的一个聪明的比喻和巧妙的细节”,并一直强调,这一类市井人生小说不应是风物指南,不应是婚丧嫁娶素材的铺陈,不应是民俗大展览大罗列大渲染,而是既要钻入浓厚的地域文化,又要能跳出来做深邃宽广的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因此,他笔下那些市井人生中的奇人奇事,既是潜隐在天津卫这个特色地域当中的文化景点,又是可以充分彰显这一特殊地域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他们既是经过长期的“津味”浸泡熏染的特殊产物,同时又是引发对这种“津味”进行反省和批判的文化标本。


END


监制:张永江

作者:李媛,湘潭大学法学院2022级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李媛

责编:金智涛

审核:成波

微信|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

新浪微博|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

今日|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