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大江保卫战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6 09:2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大江保卫战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江保卫战》读后感的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背景":首先,要充分了解《大江保卫战》的背景,包括作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情节等。
2. "明确主题":确定读后感的主题,是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评论,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3. "组织结构": - "开头":简洁明了地介绍《大江保卫战》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故事背景等,并简要说明自己的感受。 -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情节分析":分析故事情节的曲折、感人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 - "人物形象":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战胜困难。 - "主题思想":探讨故事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等。 - "社会现象":结合故事中的情节,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引发读者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感受,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4. "语言表达": - "准确规范":使用准确、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俚语等。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

晚潮|安澜背后是守望——读历史散文集《大江安澜》有感

□侯群华

山河有故人,山水有魂魄,我为之叫好!

好友赵庆胜罄其所有业余时间和心力,深耕两载,终于完成了这部集鉴赏性、历史性、文学性、纪实性为一体的历史散文集——《大江安澜》。该书的面世,不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又竖立一座新的文化地标,也再次勾起读者对历史故人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第一,精神境界感染人。我与作者赵庆胜,既是战友、文友、摄友,又是跨省业内志同道合的同事。所以,我俩隔三差五都要通一通电话,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我最爱听他讲述创作《大江安澜》的过程,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很平凡,却格外艰辛的点点滴滴,着实让人感动。

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从大海拾贝式地收集整理历史资料文献,再到他孜孜不倦地认真筛选、巧妙构思、精心创作、耐心润色、严苛校对,直至新书出版发行,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倾注了大量心血。庆胜说,作为书写者,他要对历史负责,对手捧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负责,把自己书写的收获和对历史的守望,化成蕴含正能量的文字,赓续传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我看来,《大江安澜》的出版,充分体现出庆胜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了他的真实初衷!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心血的付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显然,在这方面,庆胜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从心出发,倾心书写。可喜的是社会给予了他充分肯定和认可,《大江安澜》一经面世,便荣登浙江省委宣传部发布的“8月浙版好书榜”,可谓好书会说话,守望有回报。

第二,文化信仰激励人。品读《大江安澜》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肃然起敬,犹如一种信仰时时激荡人心。那是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追寻凭吊历史轨迹的基础上,经过锤炼打磨细心雕琢而成。走进《大江安澜》,与那些旧年人物对话,漫长、梦幻、狂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他们在沉睡中醒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则则生动的故事,照亮生命和信仰,令人过目不忘。

全书二十四篇,每篇都以七言绝句命名,宛若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让人在诗意阅读中感受到历史风云的沧桑。这里面,既有傲气凛然的文人风骨、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也有扶危定倾的治世抱负和荡气回肠的英雄挽歌。一篇篇文章,一个个人物,就像荧屏上一幕幕过目难忘的经典。“长恨歌罢琵琶行”中,白居易在历史天空用生命划出绚丽彩虹;岳飞遭遇戕伐后,发出“怒发冲冠空悲切”的仰天长叹;“人生如戏又如梦”的汤显祖,留给后人的则是绵长凄婉动人的昆曲神韵。这些荡气回肠的悲怆人物和诗情画意的文字,汇聚成奔涌的情感溪流,无不营造出或清丽婉转,或悠扬婉约的镜像,无论哪一幅历史长卷,都蘸足了江南水墨……

庆胜用生生不息的文脉,阐述了那些与浙江山水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引导读者去感受历代先贤的崇高信仰和家国情怀。恰好这也是作者的文化信仰,他用这种信仰激荡自己,激励后人,讴歌英贤,通过这种传承,实现了爱好文学追求真善美的伟大抱负。

第三,文学修养滋润人。定义一本好书,除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艺术精妙的构思,开宗明义磅礴大气的序言,催人奋进真情隽永的后记也是必不可少的。《大江安澜》的后记,笔墨深沉,文采隽永,不但提炼出整部著作的精华,更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修养。写出了江河湖海对历史的记忆,唤醒了人们尊重历史的审视,让时空、故事、人物都灵动起来。

无声的对话,就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守望。作者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巧妙地运用《大江安澜》这部相机,为读者压缩了时空,运用最大光圈,按动时光快门,让时间定格下来,让古人和今人彼此遥望,这也是该书最能让人长久思考的魅力所在。

我相信,《大江安澜》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大花环,是作者用他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笔触,倾心描摹出来的硕果,既是一道饕餮文化大餐,也是对伟大时代的真情献礼。《大江安澜》不仅写出了情怀之美、人性之美、悲怆之美和意境之美,而且四美交融、相得益彰,可谓美不胜收。

正如文艺评论家夏烈在《大江安澜》序言所云:“在历史曲折婉转的明暗基调之上,以古往今来英雄先贤的悲欢离合为引,与他们或激昂澎湃挥斥方遒,或慷慨悲歌遥相唱和,一众文化雕塑群像也就随之勾勒而来,栩栩如生、光彩熠熠。那些胸怀家国、宁死不屈、敢爱敢恨的大气象、大境界,仿若能够透过时空深邃的眼眸,再一次重现在眼前。”

第四,文化传承启迪人。不难看出,庆胜在《大江安澜》创作过程中,在题材选取和意境营构方面,始终抓住恢宏壮阔的历史主旋律,向当代社会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这也是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担当文化传承责任的体现。这种传承需要从悠悠历史、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时代洪流中提炼主题,萃取素材。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那么,文学创作者就是打磨这面镜子的工匠,他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只有把历史之镜打磨得铮亮,才能更好地照亮我们的现实生活,为文化自信的美好时代,增添浓墨重彩的光芒。

《大江安澜》的背后,是作者全身心的守望,她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刻度和人文的温度。不管从文化传承,还是从文学素养和创作追求上看,庆胜确实写出了符合当代读者欣赏与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我坚信他和他的作品将得到社会和读者更多的关注。

(2022年8月31日 凌晨于南阳)

作者简介:侯群华,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公务员。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大众摄影》《河南日报》《大观》等报刊。著有脱贫攻坚实践专著《乡亲乡村乡愁》。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百万雄师过大江,百年强军梦在望 | 百年说百系列之八

■编者按

一百年,风雨征程。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如今,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百年华诞。

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沐风栉雨,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越过“急流险滩”,躲过“惊涛骇浪”,而今已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篇章,是一首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瑰丽史诗。

回顾来时奋斗路,鉴照未来奋进路。

在此之际,新京报评论部组织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以“百”破题,以百年成就为切口,鉴史而察今,继往以开来,以期把握现在、启迪未来,汲取继续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此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八。

★“两个一百年”,一个中国梦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一

★GDP破百万亿:回望百年,中国取得翻天覆地经济成就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二

★“百人计划”:唯人才可托起百年强国梦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三

★脱贫攻坚实现三个100%:中国书写伟大故事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文化强国,绘就中国梦|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变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六

★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座百货大楼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七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全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此后,我百万大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千里奔袭、黄尘漫卷,解放军气势如虹,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由此拉开了解放全国的序幕,为新中国的成立吹响了号角。百万雄师过大江,掀开了中国军队走向辉煌的崭新一页。

如今,“百万雄师过大江”已经过去了72年,中国共产党也走过了百年武装建设历程。百年筚路蓝缕,百年风雨征程。从最初的接连遇挫,到今天的成熟自信,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建设一路走来,有曲折、有胜利更有无数的艰辛。

新型人民军队浴血征战为人民

英雄之城南昌,是人民军队诞生地。图片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虽然有建立革命武装的想法,但是由于力量过于薄弱,加上缺乏相应的斗争实践,建军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这一惨痛教训中认识到了独立领导军队的重要性。危机时刻,党内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成立自己的独立武装。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此后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向全国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武装的成立。

“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决议》等一系列创举,为刚刚诞生的我军注入了政治灵魂,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根基,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军队的诞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精兵简政、“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五大野战军、“十大军事原则”等等都是这一时间人民军队从建立到壮大的巨大成就。

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22年时间里,我军从诞生、成长到壮大,创造了无数奇迹。

从井冈山开始,人民军队不断成长、壮大,创造了无数奇迹。图片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

这个时期我党的军事建设也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建军初期到长征结束。

这个阶段我军建设在全面围剿之中,艰难成长,遭遇挫折,甚至经历了面临被剿灭的低谷。

南昌起义失败后,军心大乱,只剩2000多人的队伍在三河坝会师时备受挫折。

反围剿的失利,导致我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红色根据地。

血战湘江,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湘江。

这个时期是我军建设最困难、遇到挫折最多的阶段,也是奠定我军发展方向的阶段,一整套建军原则多数出于这个时期。

特别是古田会议确立的“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根本原则,确立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实现少数先进觉悟者对大多数人的改造,这些都使农民队伍蜕变成一支先进革命军队。

第二个阶段是长征后到抗日战争结束。

这个阶段,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快速成长,在抗日的一线历练。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军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创建了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的解放区。

1938年10月至1943年间,日军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的兵力分别为54万人、47万人、46万人、33.2万人、35万人;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日本关东军除外)的比例,分别达到62%、58%、75%、63%、58%。

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这些数据说明了我军的巨大贡献,也说明我军在这个历史阶段经受了全面锻炼提升。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三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结束到解放战争胜利。这个阶段也是我军走向辉煌的阶段。

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发生了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创造了数不尽的战争奇迹。

29小时解放天津,16天解放上海,25天解放兰州……这些仅仅是我军在1949年交出的几个成绩单。

在被国际社会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我军在4年的时间内,发动各型战斗840多次,歼灭国民党正规军762个师(折算)共5542470人;非正规军931个团(折算)共2526750人。

其中俘虏4586750人,毙伤1711110人,投诚633510人,起义846950人,接受改编293030人,缴获大小炮54430门,各种机枪319958挺,长短枪3161912支,飞机189架,舰艇200艘,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汽车22012辆,击落(毁)敌飞机190架,击毁敌坦克156辆、军舰9艘。

从1927年建军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军队在22年间摧枯拉朽。

陈逸飞、魏景山1977年油画作品《攻占总统府》。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

我军为什么在22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外界难以想象的壮举,最核心的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关键是信仰、灵魂和血性,根基是人民。

在长期实践中,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这些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人民军队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

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我军将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体现的是军民一心,是人民军队的制胜法宝。

砥砺前行,成为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进行的抗美援朝等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祖国利益。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大桥。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的打压和封锁,英雄的人民军队全面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职能,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祖国万里边疆和辽阔海疆。

人民军队紧跟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步伐,在战斗中成长,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有力服务和保障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该阶段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星赶月,省吃俭用,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人造卫星、飞机等国之重器相继诞生,奠定了中国大国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逐步冲破西方敌对势力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二个阶段就是改革至今。赓续血脉,再铸辉煌,沐浴改革开放新风,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行,取得了让全世界惊叹的巨大成就。

英雄的人民军队,依法履行香港、澳门防务职责,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

人民军队用大无畏的气概赢得了党的信任、人民赞誉,也赢得了世界尊敬,在一次次对外军事交流合作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无论是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2020年的抗击新冠疫情,英雄的人民军队都展现了击不倒、打不败的钢铁长城本色。

在此期间,解放军武器装备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建设飞速发展。

空军基本形成高中低档搭配的歼击机、对地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体制体系,构成了导弹与高炮结合、高中低空结合、近远程结合的地面防空火力配系和可以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

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伟大飞越,并且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领跑。歼10C、歼16、歼20等一大批国产战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空军装备进入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陆军基本形成了立体作战的装备体系和比较配套的支援保障体系,陆军机动作战能力得到增强,诸兵种合成作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和03式300毫米轮式远程火箭炮,在新型信息系统的组网下,实现智能搜索、察打一体、一键发射。新型信息化指挥、电子侦察、电子对抗及通信干扰等新质作战装备的亮相,标志着陆军装备信息化的脚步不断加快。

中国陆军空中突击力量的闪亮登场,更是预示着中国陆军正在向飞起来的目标快速迈进。

海军已经形成了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的装备体系,海上机动编队的防空能力,反潜作战、反舰作战能力大为增强。

长征18号战略核潜艇、075型两栖攻击舰海南舰和055型大型驱逐舰大连舰等代表的是中国海军目前装备最高水平战舰的同时入列,让世界为之一振。

辽宁舰航母战斗体系已经形成和完善,山东舰航母体系正在加速组建,新型航母建设也在加速。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于2013年11月开工建造,2017年4月正式下水。图为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仪式。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在核技术、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和发射通信卫星、“亚星”、“澳星”都获得成功,巨型电子计算机相继问世,国际空间站引发世界“争抢门票”,载人航天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军事法治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也同频共振、量凿正枘、蹄疾步稳、开陈布新,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发展成效显著。330余件以作战条令为核心的军事法规、3700多件相关配套的军事规章(含规范性文件),带动军事立法全面聚焦实战,基本实现了规范打什么仗、仗怎么打的问题,依法保障了新型军队建设任务的完成。

解放军还在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军事指导理论体系。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

从1982年开始,解放军经过5次大裁军,完成了“消肿”“瘦身”“强体”的三步跨越。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方向也坚定不移——时至今日,解放军在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大步前进,逐步建立、完善并不断优化领导管理体制、作战指挥体制和部队编成,经历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摩托化机械化向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今,在“建党一百年”、“建国一百年”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是一面令人振奋的精神战旗。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国际局势呈现出百年未见之变局,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很大。以2027年建军百年为坐标,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还需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谢永亮(军事学者)

编辑:陈静 何睿 校对: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