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文明讲话》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6 12:29

精心挑选《文明讲话》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文明讲话作文写作要点
一、明确主题
在撰写文明讲话作文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文明讲话是指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社会公德,尊重他人,以文明、礼貌、和谐的言语进行交流。因此,作文的主题应围绕文明讲话展开,阐述文明讲话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如何做到文明讲话。
二、内容丰富
在作文中,要确保内容丰富,既要涵盖文明讲话的定义、意义,又要结合实际案例,展示文明讲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可考虑的内容:
1. 文明讲话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文明讲话的意义:增进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3. 文明讲话的表现形式:礼貌用语、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宽容待人等 4. 文明讲话在生活中的实践:学校、家庭、职场、公共场所等场景下的文明交流 5. 如何做到文明讲话: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关注他人感受、尊重不同观点等
三、观点鲜明
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文明讲话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实践方法等,要有明确的立场。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强调文明讲话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阐述文明讲话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 3. 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指导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文明讲话
四、语言规范
作文的语言要规范、流畅,符合作文要求。以下

习近平谈弘扬中华文明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文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今天,党建网微平台与您一起回顾习近平总书记部分相关重要论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但近代以后历经血与火的磨难。中国人民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自强不息,经过长期奋斗,而今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

——2018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讲话

《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你们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

来源: 党建网微平台

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五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场合都倡导文明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这不仅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成为中国推进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时代命题的重要主张。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

各种文明多样发展、多元共存是基本现实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尽管如此,国际上仍然存在不少杂音。对此,习近平主席2018年6月10日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2018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表示,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人类已经生活在地球村,但文明多样发展、多元共存是今天的基本现实。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

中国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文明多样发展的今天,中国一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

文明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到中国秉持的文明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强调,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资料图

差异不能成为交流的障碍

对于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对话消除误解,以包容化解分歧,营造正信正行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深入挖掘不同宗教中增进和谐、健康向上的内容,结合时代进步要求做好教义阐释。

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共建“一带一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湖北武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说,中印都是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2018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致贺信时强调,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定文化自信并不矛盾

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要取长补短,而非崇洋媚外,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是要求同存异,而非消弭认同,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失去自我。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解决现实问题,病急乱投医、崇洋媚外是不行的。要把中国的事情搞清楚,把好脉,不接地气不行啊!中国身体怎么样?是什么体质?心里要透亮透亮的。”

△资料图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在借鉴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足够的自信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自豪。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主席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定文化自信并不矛盾,实际上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主席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这一重要理念必将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