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6 1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幻灭》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幻灭》的作者、出版时间、文学流派等背景信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阅读全文": - 在写读后感之前,要确保自己已经通读了整部作品。只有深入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能写出有深度和广度的读后感。
3.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是为了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结构等。
4.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幻灭》的基本情况,如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并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 "主体":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作品的整体评价。
5.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主题分析":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爱情、人性、社会现实等,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探讨。 -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并探讨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 "情节
来源:渭南日报
曹超男
如何用笔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阅读时不妨留意一下,作者用笔做什么,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又在用笔做什么? 总有一种感觉,巴尔扎克就是法国的鲁迅。他们都可以宣称“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他们都保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人间清醒,剖析民族的灵魂。巴尔扎克被誉为法国社会的观察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大师。“彼以剑锋未竟事业,我将以笔锋竟之。”巴尔扎克在案头拿破仑的石膏像上刻下这样一行字。 《幻灭》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悲剧,集中反映文学艺术商品化及新闻界黑幕,揭露了十九世纪早期法国社会的罪恶、阶级的矛盾。这部作品被巴尔扎克本人称为“我的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充分地表现了我们的时代”。 翻开《幻灭》,可见其很强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针砭时弊,针针见血。 职业的商品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化,是资本主义关系渗透到一切精神领域的恶劣后果。在内容上,这部作品锚定的是一个严肃的,甚至颇为沉重的主题;在体量上,也算是一个大部头作品。然而读起来并不觉得“难啃”,甚至可以说令人爱不释手。之所以如此耐读,是因为巴尔扎克为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从第一部的构思到三部全部完成,前后历时8年,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遭遇大部分取自他本人的亲身经历。他曾在巴黎各界奔波碰撞,与各种人物接触交往,亲身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万能和万恶的力量。他对现实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作者举重若轻,细致入微的笔触、个性有趣的谈话、富于哲理的穿插、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在浑然不觉间酣然卒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巴尔扎克认为文学的使命是描写社会,他的名言是:“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复辟王朝时期,当时的社会本质是“金钱至上”,金钱势力和门第观念结合在一起,腐化了整个社会。《幻灭》所描写的,就是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一代的命运。 小说的主人公吕西安长得像“阿波罗”一样英俊。他的笔力不可谓不好,可他调遣笔力的内心信念却不够坚定,没有顽强的毅力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他的笔端不再纯净清醒,而是在纷纷扰扰的世俗纠绊中变得轻浮混沌。 他原本是一位诗人,在家乡安古兰末时期的作品有一部诗集《长生菊》和一部小说《查理九世的弓箭手》。后期来到巴黎,急于求成的吕西安在新闻界试了刀锋之后,作品主要是一些说俏皮话的报刊文章。吹捧或者打压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配合文坛上、党派间的斗争,或者纯粹为泄私愤。他用笔复仇,竭尽所能把旧情人一通调侃挖苦;他以笔为枪指向朋友,违心地批评大丹士的精品力作;他为了所谓前途改入保王党报刊,对进步党反戈一击…… 吕西安曾对自己无比钦佩的好友大丹士说:“我把良心寄存在你这里,将来再还我吧!”可是,良心一旦出离,就很难再安放回来。吕西安后来受名利诱惑,沉迷在交际场中,把自己唯一的资本——时间白白浪费。他放纵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最终玩物丧志,一事无成。潦倒之际,吕西安竟动笔模仿了挚友兼妹夫大卫的字体签了大额银行本票,使大卫债务缠身,最终身陷囹圄。 《幻灭》虽写的是理想的破灭,却并不给人以悲观的印象。黑暗被揭露,但光明也在前方。与吕西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团体中的领袖人物大丹士,他“卓越的才能和卓越的性格完全一致”。小团体成员们志趣相投,各个都有真才实学,追求正义、自强不息,让人看到一股清流,感受到与恶浊环境对抗的坚强力量。 其实,吕西安也曾短暂地归属于这个小团体。大丹士曾告诫吕西安做文学需要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无奈吕西安听不进劝。“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浇灌的……要是你没有天才的意志,没有那种超人的耐性,在命运的拨弄使你同目的隔着一段距离的时候,你不能继续向无限的前程趱奔,像乌龟不论在什么地方都爬向海洋一样,那就不如趁早放弃。”大丹士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靠孤独的生活和顽强的工作,最终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大作酿成之时,遭吕西安在报纸上攻讦,大丹士非但不因此愠怒,反而同情吕西安的处境,还亲自动笔认真替其润色,说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作品的弱点。而回想此前,大丹士和小团体的众友人还为吕西安的处女作进行了精心修改润色,无私地助力吕西安作品出彩。 “至少人们可以从这部书里理解到:为了获得高尚而纯洁的荣名,恒心与正直可能比才能更为重要。”巴尔扎克在《幻灭》第二部初版序言中曾这样说明他的写作意图。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前任新华社社长、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郭超人曾这样说。我们又该如何用手中的笔?这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郑重的问题。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身着西服、头戴礼帽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提着两只大箱子缓缓地走入舞台,得体的外表与焦躁的语气随着他的步伐离观众越来越近……阿瑟·米勒的经典戏剧《推销员之死》热度不减,近期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由吕凉、宋忆宁主演,它究竟有多火爆?这一轮14场演出票均已售罄。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郭晨子教授认为,今天人们要怎么样重新评价阿瑟·米勒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娱乐大潮席卷而来的时代,阿瑟·米勒的那种有点乏味的、很剧透法的剧作家时代,似乎跟今天剧场的潮流显得有些落伍。书写现实有时候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困境,我们就在现实之中,那么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智慧从内心、从精神跟它保持距离来审视我们当下的生活呢?”
在阿瑟·米勒将近80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许多批判美国社会的辛辣戏剧经典,也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无论是《推销员之死》还是《萨勒姆的女巫》,阿瑟·米勒始终在尝试不同风格样式的作品。他中学毕业后没办法再去学习,就去打工,做过卡车司机,做过各种各样的行业,有过广泛的底层生活的经历。他的兴趣始终在社会,他的作品身上有着新闻纪实报道的影子。
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评价阿瑟·米勒说,在阿瑟·米勒身上有一个父亲的形象。这一点,在《推销员之死》身上得到了重要的体现。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在1949年创作完成的剧本,同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纽约剧评人奖。它讲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推销员威利·洛曼死前24小时的故事。壮年时,他业务能力可靠,社交能力出众;妻子琳达操持家务,两个儿子比夫与哈皮也让他引以为傲。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好运气似乎正离他远去,他的生活也渐渐失控……剧中将威利年轻时的辉煌与当下的落寞穿插演绎,以小人物的生活窘境反映出他们这代人“美国梦”的破碎。
《推销员之死》里的父亲不是一个很好的父亲,道德上充满瑕疵,满口谎言,甚至不让孩子讲话。他不愿意听到真相,他始终愿意活在美梦里。但阿瑟·米勒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我不会让我的剧本看不到一点希望”,他非常成功写出了人们对成功的歉疚和对失败的恐惧。
三料戏剧大奖作品《推销员之死》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美国知名编剧阿瑟·米勒巅峰之作,由田弘毅重新翻译剧本文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林奕执导,石灵作曲,周羚珥担任舞台设计,演员吕凉、宋忆宁、韩秀一、顾鑫、张欣、兰海蒙、刘鹏等主演。
以往《推销员之死》舞台设计重点表现的“房子”形象,在这个戏里成为了一种虚幻,如同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直求而不得的“成功”。为了让观众走进威利的内心世界,去掉了阻碍,模糊了界限,带有镜头感的舞台灯光转换,将威利·洛曼的所见所思呈现在观众面前。造型设计遵循剧本中描述的年代写实地设计,从细节区分不同年代感,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男士着中裤配长筒袜,到五十年代穿的是宽腿翻边西装裤。
饰演威利·洛曼的吕凉在40年前就熟读了剧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对阿瑟·米勒所反映的美国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心理有了更强、更清楚的认识,“我感觉到了它离我们很近,相信这个作品在今天的观众中会获得普遍的认同和共鸣。”
剧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姜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