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6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参与感》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书中的某个观点、人物、情节或整体思想展开,确保主题明确,有针对性。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逻辑严密:在阐述观点时,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可以采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书中的原文,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注意引用要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5. 举例说明: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实际案例进行举例说明,使观点更加具体、生动。
6. 表达真实感受:在阐述观点时,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避免空洞的议论和说教。
7. 避免偏见:在评价书籍时,要客观公正,避免带有个人偏见。可以结合书中的观点与其他相关理论进行比较,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
8. 文字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涵碧楼今貌。 蔡立佳摄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潮州,一座别致小巧的二层小洋楼矗立于潮州西湖之畔,名唤“涵碧楼”。小楼面对粼粼绿水,背倚郁郁青山,“涵碧”芳名由此而来。楼檐顶端的红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红星下高悬郭沫若手书的“涵碧楼”三字,遒劲有力。这座白色小楼,曾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改造后的涵碧楼革命纪念馆被纳入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
涵碧楼始建于1922年,1939年被日寇炸毁,1963年贺龙同志视察潮州时提议修复涵碧楼,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代。1964年7月,涵碧楼在旧址依原貌重建,并辟为革命纪念馆。小楼沐风栉雨近百年,几乎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1925年3月7日,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国民革命军反封建军阀东征军进驻潮州时,黄埔军校学生军办事处就设在涵碧楼,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这座小楼里办公。1925年11月4日,第二次东征的国民革命军再克潮州,涵碧楼仍是东征军领导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后,按照中共中央南下广东、争取恢复广东根据地的原定决策,千里转战,向潮汕挺进。9月23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郭沫若等带领起义军占领潮州城,以二十军第三师的教导团和第六团一部戍守潮州,师司令部就设于涵碧楼。在楼前的红棉树下,周恩来等起义军领导人向群众发表革命演讲,动员群众开展革命。9月30日,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下,起义军决定撤出潮州城。起义军来潮州时,建立了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在潮汕地区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与农、工、商、学、妇等各界群众团体并肩战斗,潮州人民亲切地将这段历史称为“潮州七日红”。涵碧楼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载体。
涵碧楼重建开放后,不少老一辈革命家怀着崇敬之情重游战斗故地,抚今追昔。1965年夏天,郭沫若重访涵碧楼,当年的革命激情依旧澎湃,彼时的潮州奋战记忆犹新,他将高扬的激情倾注于笔端,为涵碧楼赋诗。“弹指光阴卅八年,潮安每在梦中旋。楼台倒映涵虚碧,旗帜高扬似火燃。一夕汤坑书附羽,千秋英烈血喷烟。今来重到金山望,日月更新别有天。”1979年12月,粟裕将军在南昌起义52周年后重来潮州,亦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写下《颂涵碧楼》:“伟哉涵碧楼,战局费运筹。潮州七日红,青史垂千秋。”
如今的涵碧楼,既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入了更多潮州本土及红色元素。一层左右展室增设“血战竹竿山”和“庆祝潮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雕塑群;二层展厅按时间排序,通过历史图片、文字和文物等向参观者讲述“潮州七日红”的革命故事。新增的VR体验设备,以更具科技感和参与感的方式,让“体验者”化身为一名起义军战士,身临其境地融入到“强渡韩江”战役中,同其他革命战士一起,一路浴血征战并取得最后胜利。涵碧楼外,增设了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彭湃6位革命家的雕像群、“欢迎起义军进城”和“南昌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的雕塑群,为人们再现一幕幕振奋人心的历史画面。
伴随着奔腾不息的韩江水,“潮州七日红”的红色印记已深深融入潮州人的血脉。涵碧楼以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成为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作者:肖明江(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百年党史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在辽沈大地,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辽宁华章。抗日战争从这里起始,抗美援朝从这里出征,雷锋精神从这里发祥,新中国工业在这里奠基,一大批英模人物在这里涌现,新中国1000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这些标识性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成果,镌刻了百年党史的辽宁记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道路上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重点改革取得突破,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新发展阶段的辽宁展现出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强支撑,担负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思想之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准确把握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坚持辽宁振兴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辽宁振兴发展的根本保证。振兴发展的任务越是艰巨,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越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让头脑跟上时代,清醒认识时代发展大局大势;进一步提升主人翁意识,讲格局、讲境界、讲担当,自觉把“小我”融入辽宁振兴发展“大我”,不做“旁观者”、争做“局中人”;进一步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的能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自己的强烈愿望和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努力解决问题、清除障碍,特别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助力辽宁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勇立时代潮头,重塑环境、重振雄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思考和战略谋划事关东北振兴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必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坚持深入学、反复学,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把深邃的思想内涵、明确的实践要求转化为行动指南、工作标准和科学方法;必须外化于行,把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关心的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好,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必须固化于制,充分发挥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作用,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推动制度创新的办法,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振兴发展的各项制度上、落实到提升工作质效的体制机制上,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辽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科学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用这一“金钥匙”开启辽宁“振兴发展之门”。要坚持创新发展,解决辽宁振兴发展动力问题,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协调发展,解决辽宁振兴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解决辽宁振兴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助力构筑国家北方的生态屏障;坚持开放发展,解决辽宁振兴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形成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解决辽宁振兴发展中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改革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体化践行、系统化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科学性谋划,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衔接,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彰显。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在振兴发展进程中获得参与感、成就感,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振兴发展进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解决好重点领域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辽宁振兴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胸怀,坚定改革信心,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一起抓,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开放潜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振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