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7 0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笑面人》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确保你对《笑面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写作的基础。
2. "明确写作目的": - 思考你想要通过这篇读后感传达什么信息,比如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历史背景的思考,或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 "结构安排": - 确定作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作品和作者,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分段落来讨论不同的方面。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或建议。
4. "内容丰富": - 在主体部分,尽量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如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 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或社会现实,进行类比和思考。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 - 避免使用模糊或过于主观的词汇,确保观点明确。
6. "引用和论证": - 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原文或相关资料,以增强说服力。 - 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 "避免
□ 李哲豪
据说,维克多·雨果虽然在中国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但在法国的文学地位并不高。私以为,除了翻译原因和时代性的先入为主以外,更重要的是雨果的叙事风格和想表达的内容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及阶级叙事,毕竟法国大革命也是相当激进的阶级革命,而雨果的大量素材和灵感都是来源于此。
雨果在创作上是有自己的偏好的。他喜欢体现人性的复杂,喜欢将角色的外貌与内心设定较大反差,这一点上《笑面人》也无法幸免,但千万不要因此就以为他的作品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巴黎圣母院》,因为雨果之闻名不但在其思想性,更是在其细节的刻画,若非亲身经历过,绝无可能写出如此荒谬却又如此真实、如此轻佻却又如此沉重的文字。而《笑面人》更是让文本和角色、角色和角色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同构。
剧情概要
《笑面人》的主人公格温普兰是一个爵士的后代,儿时就成了宫廷阴谋的牺牲品,被卖给人贩子,面部被改造成一个总是在怪笑的小丑模样,后来被好心的流浪汉于苏斯收养,到处卖艺求生。被收养前,他还在雪地中救起一个女婴(盲姑娘蒂),于苏斯也一并收养了。虽然饱受欺凌,但他们的内心依然坚强而美丽,格温普兰和蒂之间也因为相依为命而产生了爱情。
机缘巧合下,格温普兰有机会重获爵士的头衔,但他不愿参与争斗,更觉得宫廷中人丑恶不堪。在议会痛斥了贵族罪行后,他回到于苏斯那里,此时蒂已经奄奄一息,蒂死后格温普兰随之殉情,再次留下于苏斯孤单一人,故事就此落幕。
两个“反派”
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常用的技法,就是设置一个各种属性上都和主人公相反的角色,以此作为“反派”来和主人公对照,就像冉阿让和沙威,剧情在他们的矛盾之间越演越烈。但《笑面人》之大胆在于,雨果设置了两个能和主人公形成鲜明对照的“反派”,却又让他们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对比,从而形成了一种三角形的映衬关系。
大卫·第利摩埃爵士是一个颇有风度的绅士,也是主人公的亲兄弟。他为人豪爽,而且没有贵族架子,在故事的前半段以化名“汤姆·芹·杰克”出场,并帮助格温普兰摆平了很多困难。在了解到格温普兰就是他的亲兄弟并且已经恢复名誉后,他教训了那些在议会上嘲弄格温普兰的人。这一幕正巧被格温普兰撞见,才知道原来所谓“汤姆·芹·杰克”就是他的哥哥。而下一秒,保护他的人就变成了伤害他的人,大卫·第利摩埃要求与格温普兰决斗“互相切断喉咙”。
巴吉尔费德罗,一位出身平民的弄臣,靠着不断讨好上级混个“毫无实权的一官半职”。他仇恨贵族,虽然被提拔,但从未忘记从出生开始就带着的不平等。他发掘了格温普兰的身份,并要恢复格温普兰的名誉,用这个小丑来报复大卫·第利摩埃和约瑟安娜。他成功了。
若直接将大卫·第利摩埃和巴吉尔费德罗进行对比,我们肯定觉得大卫·第利摩埃更加讨人喜欢。他说的话振振有词,就连最后的对决也可以说是为了捍卫母亲的名誉。而巴吉尔费德罗不但忘恩负义,而且心胸狭隘,显出一副丑恶面貌。但当格温普兰这个角色插入其中,我们才能发现作者是在如此细密地排布他的针脚。
相比于格温普兰的赤诚,大卫·第利摩埃就显得虚伪,在不触及他核心利益的时候,可以很豁达,可以很豪爽。这不是因为他天性使然,而是因为他不曾体验过贫困,也从不需要为生计挣扎。他的凶残表现得很克制,却也因为克制而显得更加凶残。雨果用虚伪的矫饰之词将这个角色包裹的密不透风,却又给我们凿了一个孔眼来窥探他险恶的内心世界。作为堕落贵族的代表,他当之无愧。作为格温普兰明面的对仗,大卫·第利摩埃华贵的外表和他丑陋的内在足够工整。
巴吉尔费德罗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有一个爬虫类的灵魂——“有的道路,你不把肚皮贴着地是爬不过去的”。他靠着趋炎附势成了一个小官。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职位有多大的利用价值——通过这个职位,他成了女王安妮、约瑟安娜和大卫·第利摩埃的三面间谍。他在暗中接受着宠爱,在明处得到了许多恩惠。他只想着一件事:报复。他像猎人一样潜伏在黑暗中,等待着一发有力的子弹来射穿那些向他示好的人的胸膛。对巴吉尔费德罗,雨果毫不吝惜笔墨,狂风暴雨般地贬低他,但他的虚伪又和大卫·第利摩埃有什么区别呢?他的丑恶和格温普兰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的角色却非主人公的反面,而是大卫·第利摩埃的同构体——正是通过巴吉尔费德罗,大卫·第利摩埃被揭示了。他们两人的内在是如此相同,却在修辞上得到了如此不同的对待,原来只是因为出生在不同的阶级。
雨果和格温普兰
剧情的高潮与最荒谬之处就在全书最后十分之一处的那一场议会,格温普兰长达两页的控诉铿锵有力,想要唤起爵士们的警醒,最后换来的却只是不在意的嘲笑:“俏皮而愚蠢的冷笑,撇开了事实不去加以研究,把问题一笔勾销,而不去加以解决。”这句话更像是雨果为自己写的。雨果一直相信在绝对的正义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善,它不受意识形态和阶级的左右,这个善的化身有时候是改邪归正的冉阿让,有时候是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有时候是《九三年》中的革命军司令郭文,在这里则是摆着张丑陋的笑脸、激动时会“咯咯”怪笑的格温普兰。他的呼唤以嘲弄和视而不见告终。
荒诞外表赤子心,讲的不只是笑面人,更是《笑面人》。雨果设计了一个个荒诞桥段,巴吉尔费德罗的忘恩负义、约瑟安娜的离经叛道、大卫·第利摩埃的衣冠禽兽、格温普兰的一生都是一出离奇的荒诞戏码。但《笑面人》的收尾没有任何戾气,没有宫廷斗争,没有家国情怀,只有纯粹的爱。这也是雨果的坚持,无论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还是《九三年》,他总会以最美丽的爱的故事来收尾。这又是一种行文框架和主人公的同构,作为载体和外表的故事可以是战争、内乱、政治、阴谋等叙事,但真正的内核终归只有一个,那就是善良的爱。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
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巴特雷上尉曾征求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雨果毫不留情地谴责了这次掠夺,以讽刺的口吻讲了两个强盗的故事,并公开呼吁: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这封信让很多人群情激昂,有人甚至在读后写道:法国吞下了一半赃物,一笔不小的巨额财富,小人会见钱眼开、利欲熏心、不明黑白;君子也会认为是国之荣耀,理所当然。然而,雨果却没被社会舆论所蒙蔽,也没有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去诉说正义。
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了!
一场演讲换来的流亡
1848年,巴黎的手工业者、大学生和国民自卫军建筑街垒,夺取武器库,攻占了市政厅,七月王朝垮台了。雨果在市政厅大楼做了一次激昂的演讲,情深之处,他振臂高呼:“全世界的自由万岁!世界共和国万岁!”
他的行为立即引起了当局注意。很快,抗暴委员会收到亚历山大•仲马的一封急电,上面写着:当局命令,凡捉住或打死雨果的人,可获2.5万法郎赏金。火速通知雨果,迅速转移,千万不要上街!
这天上午,新上任的总统路易•波拿巴下令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巴黎陷入死一般的沉寂。午后,一声枪响,疯狂的镇压与屠杀开始了!
血战中,起义者以血肉之躯守着的街垒最终在猛烈炮火轰炸下被攻破。军队的子弹不仅射向了抵抗的起义者,也射向了手无寸铁的百姓,至少400人丧生。
起义彻底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当局开始列出起义人员黑名单,雨果的名字赫然在列。1849年元月,在朋友的帮助下,雨果被迫化装成一个排字工人逃离巴黎,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一本书的出版与被驱逐的人生
与苏武流亡期间牧羊不同,逃亡时期的雨果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他的情妇朱丽叶也追随而来,为他的写作和生活而操劳。
流亡期间,雨果也不忘坚持与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作斗争。他在此时创作了纪实文学著作《一桩罪行的始末》,如实地记录了波拿巴在政变中的丑恶行径,并鞭挞了波拿巴复辟帝制的野心。
但是,迫于压力,没有出版商敢出版这本书。
于是,雨果改而发表了《小拿破仑》。这本书其实也是对独裁者进行的辛辣嘲讽和攻击,但由于写得比较隐晦,被伦敦的出版商接受了。
但慑于法国的威胁, 比利时当局刚刚听到此书出版的传闻,就对雨果下了逐客令:规定居期不得超过3个月。
不得已,雨果决定迁居英吉利海峡群岛中的英属杰西岛。这座小岛与法国海岸遥遥相望。
遗憾的是,岛上的流亡者成分很复杂,还混有叛徒特务。尽管流亡到杰西岛的雨果一心扑在写作上,生活异常低调,还是收到了岛上行政长官下达的逐客令,雨果被迫再次流亡。
这一次,他们去了盖纳西岛。
这个岛地势险要,历来就是罪犯的流放地。放眼望去,可把整个英吉利海峡群岛尽收眼底。一幢悬崖边上的海盗曾住过的别墅,便成了他们新的落脚点。
每天,雨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一天的写作。他的室内挂着一条箴言:“人生就是流亡,早睡早起,长命百岁。”
一个自由的灵魂与文学大师
流亡到第8个年头时,拿破仑三世大赦,许多流亡者都接受赦免返回祖国,但雨果却拒绝了,他决不向暴君低头。
“我接受辛酸的流放,哪怕无终无了,哪怕留下一个人,我就是这最后的一个!”他放言,法兰西流放的不是作家,而是作家的自由,只有自由回去的时候,他才肯回去!
但流亡的日子太过艰苦,雨果的家人越来越无法忍受这“囚徒”般颠沛流离的生活。渐渐地,孩子与妻子都离他而去,只有朱丽叶还始终如一地陪伴着他。
亲人的离去,并未让雨果感到意外,他也无意阻拦。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在岛上,除了创作,他仍然热心地关注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把更多平民的生活装进心里。
流亡使这个天才作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的《历代传说》是法国文学史上主要的史诗作品。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诗集《街头与林际之歌》,长篇小说《海上劳工》、《笑面人》,文艺批评专著《论莎士比亚》等。
我们最为熟知的作品《悲惨世界》,也是他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伟大的杰作。
一位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敲响了拿破仑三世王朝的丧钟。毫无军事指挥才能的拿破仑三世随军上阵,惨遭俘虏,法军大败。
愤怒的法国人民走上街头,巴黎爆发革命,帝国彻底倾覆,共和国宣告成立。在祖国处于最危急的时刻,雨果认为,是他返回祖国,去为法兰西共和国和法国人民作战的时候了。
他搭乘的火车直达巴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家齐呼:“雨果万岁”!
从火车北站到不远处雨果下榻的住宅,轿式马车在人群簇拥之中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雨果连续四次向人们发表了演说。
“仅仅这一个小时,就足以抵偿我19年的流亡生活了。”雨果激动地对身边的同伴们说道。
他离去时,尚知天命,如今归来,已是古稀。在外政治流亡19年,再踏上故土,似乎一切都已是过往云烟。
面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的复辟势力,他拒绝归国并回赠以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讽刺。但当意识到祖国处于危急时刻,他又毫不犹豫回到自己的祖国,献上一代文豪对这个国家最深沉的爱。
迎着人群的簇拥,这个已经白发的老人大声喊道:“公民们,我以前说过,我将在重建共和国之日返回祖国。瞧,现在我回来了……”
————
值得一提的是,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恶行的控诉,正是他流亡之时。在那段时日里,他的社会政治活动早已超出了国界,为世界上一切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大声疾呼。
部分资料来源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历史故事网、《外国名人传记》等
本文系凯风清韵原创稿件
◆◆◆◆◆
【版权声明】
转载请务必注明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凯风清韵”
及ID:kaiwind-qingyun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kaiwind123@sina.com
欢迎大家关注“凯风清韵”及凯风网(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